?

淺析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設計中的線條藝術

2018-09-04 09:43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藝術家 2018年6期
關鍵詞:黑陶彩陶陶器

□項 丹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一、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工藝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工藝是原始手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記載,陶器的制作是由于在編制的籃子上涂以黏土,經火燒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由此得到啟發,出現了泥坯塑造成型并經過燒制的陶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品種主要包括彩陶、灰陶、黑陶、幾何印紋陶等。

陶器產生于農業文明之后,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成熟,在改進生活用具的基礎上加強了定居生活的穩定性。陶器的器形和附件樣式的變化是為了符合農業生活的各種分類化需求,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早期生產關系影射在地域文化性質上則是黃河流域半坡村遺址的“仰韶文化”以及長江流域河姆渡遺址的“河姆渡文化”的繁榮昌盛。作為古代農業發源地之一,我國北部干旱缺水的黃土高原適宜栽培粟類作物,奠定了華北農業的基礎,使得早期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的陶器循序發展并呈現出一脈相承的遞進關系;濕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多產稻類作物,影響著秦嶺以南的農業生產,使得用稻殼或植物莖葉作羼和料制作而成的夾炭黑陶具有相當原始的特點。

工藝制作在初步符合人類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表現人們的審美需要。造型優美、裝飾細膩的彩陶作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陶工藝發展到較高水平的代表,在裝飾藝術領域大放異彩。彩陶的分布區域廣泛、類型豐富,以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最負盛名,根據藝術風格特色的不同,分別有半坡、廟底溝、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幾種主要類型的陶器,在地域性和時代性上各有優勢。彩陶在裝飾布局上追求完整的效果,圖案整體以豐富多彩的幾何紋樣為主,根據器皿的不同位置運用不同的花紋。這些花紋大多經過高度的藝術概括,成為樣式化的藝術形象,使形式與情感呈現對應關系,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黑陶文化伴隨彩陶工藝的衰落而興起,最早發現于山東歷城龍山鎮。黑陶工藝以造型取勝,陶器品種增多,以適應生活的實用性為主,裝飾多樸實無華,器皿外部往往在輪制過程中形成帶有節奏性和韻律感的弦線。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除了黃河中上游的彩陶工藝和黃河下游的黑陶工藝,在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發展起來幾何印紋陶,因純粹印壓式的幾何紋而得名。幾何紋的連續反復構成了規律的圖案美,不同量感的直線與曲線構成連續性的紋樣圖案,突出了幾何樣式圖案在陶器裝飾設計上的藝術張力。

二、線條藝術在陶器裝飾中的運用

線,作為點的移動軌跡,以視覺形態要素存在于現實生活和藝術創作中,具有強烈的情感表達效果。直線具有明快、簡潔、力量和速度感的普適性能,帶有偏男性化的剛健美感;曲線給人感性、優雅、流動和跳躍性的愉悅美感,隱含偏女性化的柔和之美。不同量感的直線或曲線及其組合變化能夠形成多種復雜形態的視覺符號,給人以最直觀的情感體驗。

裝飾圖案出現在陶器上的線條,在表現上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是中國文化中最早使用線條作為表現載體的藝術形式,生動、活潑、自由的線條刻畫出幾何紋、旋渦紋、鳥紋、魚紋、人面紋等寫實和抽象符號,結合器物造型形成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1]。

彩陶的裝飾以幾何紋的形式出現,這種統一規律的線性圖案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連續的、運動的幾何紋樣的產生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勞動中的節奏韻律、自然物的抽象表征、圖騰的符號化和編織物的模仿。首先,幾何紋飾與勞動中的規律節奏有著較強的內在聯系。統一、秩序的勞動方式所產生的節奏感能夠使集體的力量凝聚起來,從而加強勞動效率,動作的一致化以幾何紋的形式外化在陶器裝飾上,也是對勞動情景的抽象再現。馬家窯文化的舞蹈紋彩陶盆描繪了一場生動活潑的群舞情景,大概是記錄了人們在辛苦勞作后的休閑娛樂活動,人物以符號化的形象成組重復出現,舞蹈人立于平行弦線之上,宛若在湖邊翩翩起舞,意境優雅,詩情畫意。其次,人們對生活中存在的人、事、物有著深厚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表達以繪畫的形式體現在陶器裝飾上,由寫實到高度概括,使幾何紋中較多出現三角形組合而成的紋樣,用以描繪山水、鳥、蛙、人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例如,半坡型彩陶的裝飾圖案一般是由直線構成的直邊三角形,鮮有曲線。具有代表性的魚形花紋,通常由單條或者多條魚的組合形式出現,并由寫實向抽象演變,將魚體的部位進行分割和排列組合,形成新的抽象形象,線條也由較柔和的自由曲線變換為以三角形為主要構成元素的幾何曲線,使之樣式化,形成橫式的直邊三角形和線紋組成的裝飾圖案。再次,圖騰的符號化也是這一時期幾何紋產生的原因之一。原始人類重視血緣關系,以部落集群的方式生活,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勞動。部落之間為了相對區分便以圖騰作為共同利益的符號,由此產生圖騰崇拜,圖騰樣式的進一步簡化形成幾何形的圖案形式,最終呈現在陶器表面。最后,對編織物的模仿同樣被人類有意識地運用在陶器的裝飾中。這與陶器的形成原因有很大的關系;而且,編織物上的紋樣富有規律變化的形式美感,人們模仿這些紋樣進而形成一種自然的幾何圖案,達到審美要求的滿足。

陶器上的線性圖案是遠古時期人類審美意識的高度藝術概括,簡單的線條經過有意識地排列組合后形成樣式化、規律性、富有節奏感的裝飾。線作為藝術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表現元素,在陶器的裝飾上運用不同的形式法則以達到抒情傳意的效果。正如應用最為廣泛的對比手法,長線與短線、曲線與直線、橫線與豎線、動態的線與靜態的線等,線的對比運用往往能使視覺效果的變化更加豐富,簡單的元素經過重疊后規律出現,使裝飾的形式美感更加直觀。半山型彩陶在線的對比上應用極多,流動著的旋渦紋曲線與靜止的網格紋直線形成曲與直的動靜對比。馬家窯型舞蹈紋彩陶盆中纖細、平靜的細直線與厚重、粗獷的粗直線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連續性的平行長直線渲染出安定的情緒氛圍,在構圖中能夠穩定重心,與上方停頓性的斜粗線在力量上形成均衡的態勢,成組曲線的穿插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線條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形式法則的巧妙運用產生的多樣性構圖,達到均衡統一的審美意境[2]。

三、線條藝術在陶器造型中的運用

舞蹈紋彩陶盆

線作為新石器時代陶器藝術中不可或缺的表現元素,不僅在裝飾上大放光彩,還體現在陶器造型的變化發展上。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黑陶工藝在造型表現力上尤為出色。如果說彩陶工藝以表面彩繪裝飾取勝,那么黑陶工藝則是以器體造型見長。黑陶工藝在制陶技術上逐步走向成熟化,輪制工藝已經取代早期的手工泥條盤筑成為陶器制作的主要技術手段,所制器形工整圓潤,器皿的各部件趨于正圓,并逐漸定型化。工藝上的推陳出新給予藝術創作以新的活力源泉,黑陶的品種在彩陶工藝的造型基礎上有所增加,除瓶、罐、盆、盉等常見器形外,還大批出現了鬲、甑、豆、斝、簋、鬶、杯、甑等。

陶器的造型主要適應當時人們的生活使用習慣和審美基調。例如,鬲足的造型由陶鼎的三足改為三條中空的款足,線條更為圓潤飽滿,這樣的結構在使用時能夠擴大與火的接觸面積從而加速受熱,更高效地完成燒煮工作,在滿足實用功能性的基礎上增加了審美情趣,造型的改觀體現了原始社會的工藝制作者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設計思想。又如,簋的產生,是在碗上加之方形的座,幾何方形與曲線圓形產成線性對比,在使用上更加穩固,同時審美上強調對比、均衡與統一的造型美。黑陶器物的各部分附件也十分豐富,蓋、紐、把手、高足、流等附件的增加大大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同時作為裝飾性的審美要素滿足人們的精神享受。如鬶的造型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大汶口時期的鬶的流,早期是在口部捏出小流,而后口部逐漸擴大,到龍山文化時期變為頸腹不分的沖天流,便于倒取流質的食物和汁液。龍山文化的陶鬶線條更加飽滿流暢,整個器皿造型以大弧度曲線為主,簡單大方,樸實無華。

結 語

陶器的發明標志著以打制石器為本的舊石器時代的終結,這一時期的裝飾藝術逐漸從萌芽階段趨向成熟,器物造型也漸趨規整。我們可以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的裝飾、黑陶的器形以及紋樣與造型的完美結合上汲取靈感,應用到現代設計中。對早期的造型表現藝術特征進行分析、提煉與再加工,從中學習構圖原理、裝飾圖案與陶瓷造型藝術,將其創造性地應用于現代設計活動中,在提高藝術修養的基礎上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黑陶文化陶鬶

猜你喜歡
黑陶彩陶陶器
回顧與反思:界首彩陶的歷史源流與傳承現狀
銀河春韻
夜讀春秋
黃河流域燦爛的齊家文化——陶器
簡論龍山黑陶
齊河黑陶制作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黑陶藝術作品欣賞
美哉黑陶
淅川縣雙河鎮遺址M19及出土陶器組合
新砦期 豬首形陶器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