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章·思美人》新探

2018-09-06 11:19周秉高
中州學刊 2018年5期
關鍵詞:懷王

周秉高

摘 要:《九章·思美人》文本證明,前人對于此詩的諸多相互抵牾的認知是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的?!端济廊恕愤@面“鏡子”十分逼真地“照”出了在楚懷王被扣秦國、楚頃襄王趁機即位這個歷史轉折點上屈原復雜的思想感情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詩中的“美人”,前半部分是指懷王,后半部分則是指頃襄王。他先是思念懷王,當年寄言不成,又不愿改變初衷,只好耐心等待。對頃襄王,他先是充滿希望,蕩志愉樂,竊快在心,且遵江夏娛憂;接著卻固形不服,容與狐疑,處幽將罷,只好煢煢南行。

關鍵詞:《九章·思美人》;頃襄王初期;懷王;頃襄王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5-0139-04

對《九章·思美人》一詩的寫作背景和寫作對象,兩千多年來,騷家諸說迥異,恰似一團亂麻,致使《思美人》的研究進入瓶頸。

關于此詩的寫作背景,有認為作于懷王時期的,如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在《思美人》首章下注曰:“此亦懷王時斥居漢北之辭?!逼湓凇端济廊恕啡娔┪部偨Y時講,《抽思》與《思美人》“兩篇皆作于懷王時”①。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曰:“這篇文章(按指《思美人》)與《惜誦》《抽思》都是懷王時的作品?!雹谥钡浇?,仍有學者在刊物上發表文章宣傳這種觀點。③另有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認為此詩作于頃襄王時期。如王逸《楚辭章句》云:“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國,憂心罔極,故復作《九章》?!焙榕d祖進一步補注曰:“《九章》之作在頃襄也?!雹芡翳ァ冻o集解》講,《思美人》“要之在襄王時,而非懷王之時則可必也”,甚至說是作在頃襄王二十一年之后。⑤《游國恩學術論文集》有云:“《思美人》《哀郢》《悲回風》三篇,都是屈原在頃襄王時再放江南所作的?!雹?/p>

關于《思美人》一詩的對象,傳統觀點以為是“念懷王”,如王逸《楚辭章句》在“思美人”句下注曰:“言己憂思,念懷王也?!雹吡衷沏憽冻o燈》云:“此(按指《思美人》)屈子思懷王所作?!雹嘟练颉冻o今繹講錄》曰:“《思美人》中的美人,確實是指楚懷王?!雹岫硪环N說法,以為此詩是在思頃襄王。如王夫之《楚辭集釋》云,《思美人》全篇是在抱怨“頃襄不察”⑩。馬茂元《楚辭注釋》云:《思美人》“以篇首‘思美人三字名篇,‘美人系指頃襄王”B11。

總之,前人眾說紛紜,相互抵牾。在此情況下,要想真的攻克《思美人》這個難題,我們只能另辟蹊徑。

細讀《思美人》,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提問幾個“為什么”:第一,此詩前后思想感情色彩變化甚大。先是“攬涕而佇眙”“蹇蹇之煩冤”“陷滯而不發”“沈菀而莫達”——沉痛,憂傷;接著是“吾將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竊快在中心兮,揚厥憑而不俟”——輕松、愉快;最后又“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與而狐疑”,“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狐疑,無奈。為什么同一首詩中感情起伏變化有如此之大?第二,此詩開頭和結尾的思想感情與《離騷》《惜誦》《抽思》和《哀郢》諸篇相似,而中間部分的感情色彩為什么與上述諸篇有如此巨大的差別?除了前舉歡樂之情外,這中間部分還流露出了屈子十分自信的情緒:“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紛郁郁其遠蒸兮,滿內而外揚。情與質信可保兮,羌居蔽而聞章?!倍釉谄渌轮袆t頗不自信,如《離騷》云:“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薄断铡芬嘣疲骸胺寂c澤其雜糅兮,孰申旦而別之?”《思美人》中間部分出現如此怪異之情,究竟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第三,詩中有云:“遷逡次而勿驅兮,聊假日以須時?!彼却裁磿r機?第四,《思美人》前一部分“思美人兮,攬涕而佇眙”的結果是:“指嶓冢之西隈兮,與纁黃以為期?!薄皪筅!痹谀睦??天下千山,屈子為什么要專寫此山?第五,屈原作品中經常出現景物描寫,但都有用意?!端济廊恕分虚g部分寫“開春發歲兮,白日出之悠悠”,作者究竟想表現什么?

如果回答不了這五個問題,那么就不可能搞清《思美人》一詩的寫作年代和思想內容。

要想解答這些問題,王夫之的一個說法會給人啟發?!冻o通釋》在解讀“開春發歲”等句時有云:

初春韶日,喻頃襄初立,且有更新之望。原雖不見任,而猶未罹重譴,故將集思廣謀,攬芳搴美以有為于國。乃頃襄不可與言,無夏少康、燕昭王之志,則懷芳自玩,誰與聽之?B12

王逸在《離騷》章句序中已經指出:“《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薄断娣蛉恕烽_篇有一個景物描寫:“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蓖跻葑⒃疲骸耙匝跃眲t眾民愁,而賢者傷矣?!蔽宄甲⒃疲骸坝餍∪擞檬?,則君子棄逐?!盉13由此可見,古來注家均已注意到楚辭中景物描寫有比喻之義,所以,盡管王夫之的《楚辭通釋》對《思美人》的不少解讀頗多可議之處,但他以為“開春發歲”是“喻頃襄初立”一論,則并非憑空妄言,可供參考。

《史記·楚世家》對頃襄初立這段歷史有明確的記載。懷王三十年,懷王誤聽信子蘭邪說——

往會秦昭王。昭王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號為秦王。楚王至,則閉武關,遂與西至咸陽……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不復許秦。秦因留之……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乃告于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盉14

如果將《思美人》文本與這則史料聯系起來,《思美人》的寫作背景便可得到印證,全篇的詩意也可豁然貫通,當然以上五個問題亦可迎刃而解。

此詩開頭寫道:

思美人兮,攬涕而佇眙。媒絕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

蹇蹇之煩冤兮,陷滯而不發。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焉莫達。

這個開頭,寫得情深意重。屈子一生仕途,歷經兩代君王,一為懷王,一為頃襄王。頃襄王初年,懷王雖被扣秦國,但仍活著,所以此時楚國政局,二君同存,雙雄并峙,確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那么,這里的“思美人”究竟是思懷王還是頃襄王?顯然,這里所寫的“攬涕佇眙”“蹇蹇煩冤”,只能是對懷王的感情。因為屈原與懷王至少有二十來年的君臣關系。屈原雖曾遭懷王一度黜疏,但一直忠心耿耿,此時懷王落難,羈留秦國,所以他必然苦苦思念。相比之下,從《懷沙》所寫看來,頃襄王上臺后一直沒有重用屈原,二人之間的感情之冷淡可想而知,所以決不會有讓他涕淚交流、忠貞不渝的感情。況且,二人同在郢都,近在咫尺,又何談“思念”二字?從這8句詩中還可看出,屈原把個人在懷王時代的不幸歸結為“媒絕路阻”和“沈菀莫達”。這兩點正好引起下文。

詩歌接著寫道: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豐隆而不將。因歸鳥而致辭兮,羌迅高而難當。高辛之靈盛兮,遭玄烏而致詒。

前4句是說:想托浮云捎句話,碰上豐隆偏不干;欲叫鴻雁帶個信,它卻飛得高又快。這兩個是比喻,且是正比。后2句說:當年帝嚳真神靈,能遇燕子代送禮。這是反比之法。這8句詩與《離騷》中“吾令鴆鳥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的意思完全相同。通過正反對比,屈原進一步表明上文所回憶的自己在懷王時代所遭受的“媒絕路阻”和“沈菀莫達”和窘境。但是他不改初衷:

欲變節以從俗兮,愧易初而屈志。獨歷年而離愍兮,羌馮心猶未化。

寧隱閔而壽考兮,何變易之可為?如前轍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這一層次交代詩人當年思想上的矛盾斗爭:(曾經)打算變節從世俗,自感慚愧又委屈。常年累月遭憂患,憤懣之心不能消。寧肯忍憂直到老,怎能變節易初志?知道前途不順利,執意不改志更堅。這8句詩的意思又與《離騷》所寫非常吻合。這段真實的書寫顯示屈原是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真人,而非某些學者想象的猶如廟宇中那些高高在上一成不變的偶像!其實,直到他晚年,他有時還想“刓方為圓”“易初本迪”,只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他還是堅持“常度未替”“前圖未改”(《懷沙》)。所以,盡管此時自己被冷落,懷王也羈留國外,但他還愿繼續等待——

車既覆而馬顛兮,蹇獨懷此異路。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

遷逡次而勿驅兮,聊假日以須時。指嶓冢之西隈兮,與纁黃以為期。

前6句可譯為,車翻馬倒仍不改,要走與眾不同路。勒住騏驥換車子,邀請造父來駕御。逡巡緩行不策馬,姑且逍遙等時機。詩人這是說,懷王末年即使自己處境十分困窘,但他仍不絕望,還在等待時機。他要等待什么時機呢?下文便曰:“指嶓冢之西隈兮,與纁黃以為期?!边^去注家對“嶓?!币辉~,或未引起足夠重視,或主觀臆測肆意妄解,如有云“嶓冢,僻遠之境”B15;又有云此二句為屈子“自誓此心,終身而不改耳”B16,等等。其實,屈子此處點出“嶓?!?,大有深意?!皪筅!蹦松矫?,張衡《西京賦》中有云:“終南太一,隆崛崔崒,隱轔郁律;連岡嶓冢,抱杜含鄠,歠灃吐鎬?!盉17張衡用的是互文見義法。這里明確指出,“嶓?!奔础敖K南”“太一”,即今之秦嶺,是漢江、嘉陵江的發源地,當時屬秦國腹地。頃襄王初年,楚懷王被扣秦國,所以,此處用“嶓?!币辉~,顯然暗指楚懷王當時被扣秦國之事?!爸笉筅V髭褓?,與纁黃以為期”二句,可以譯為:遙指嶓冢西山凹,黃昏時候相約到。此無疑表現了屈原對懷王的深深思念之情和某種期待。這兩句詩也有力地證明,《思美人》一詩寫于頃襄王初年。

以上是《思美人》一詩的前半部分,此部分中的“美人”,是指楚懷王。以下是詩篇的后半部分,講的是對頃襄王的態度,先是懷有希望,后是狐疑失望。

頃襄即位,改朝換代,給苦悶中的屈原帶來了一線希望。詩中寫道:

開春發歲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將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

這2句寫春天到來萬象更新。王夫之以為“喻頃襄初立,且有更新之望”,言之有理。在屈子看來,懷王被扣秦國,頃襄趁機即位,政權更迭,自己的命運也許會有所改變,所以他說,我且沿著江水、夏水縱情歡樂,消除懷王時代因“媒絕路阻”和“沈菀莫達”造成的煩惱與苦悶。

接著8句描寫詩人“遵江夏以娛憂”的具體行為——

攬大薄之芳茝兮,搴長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

解萹薄與雜菜兮,備以為交佩。佩繽紛以繚轉兮,遂萎絕而離異。

這8句詩是講,在政局劇變之際,詩人以為翻身有望,所以沿著江水和夏水自娛自樂,或草木叢中采香芷,拔取長洲冬生草;或采來萹竹與雜草,左右交叉掛身上。他睹物生情,感慨未及見古賢,與誰同賞此芳草;又感慨眼前香芷雜草數量很多,互相纏繞,但很快枯死都會扔掉。他一邊來回徘徊,自娛自樂,一邊仍在關注著政局動態——

吾且儃佪以娛憂兮,觀南人之變態。竊快在中心兮,揚厥憑而不俟。

“思美人”到這里衍變成了“觀南人”。對“南人”一詞,王逸、洪興祖和朱熹均未作注。此處“南人”,意為在“南”之人——當時已身為侯伯之人,即頃襄王。采用此注,不僅典有出處,且前后詩句可豁然貫通?!白儜B”,不正常的態度,意指與懷王不一樣的作派。詩人見此,自然會內心之中萌生一線希望、一絲歡快,暫時拋棄原有的憂愁和憤懣?!八颊?,心神通于腦?!保ā墩f文通訓定聲》)屈子此時“心神通于腦”(竊快在中心)的原因是“觀南人之變態”,即看到頃襄王有與懷王不一樣的作派。所以,標題中的“美人”顯然已非懷王而是頃襄王了。

一般來說,一個新政權建立之初往往會啟用人才,特別是前朝廢黜或冷落的人才。據本傳記載,屈子“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且在懷王朝一度被廢黜,長期“蹇蹇煩冤”,“陷滯不發”,所以他此時頗為自負,認為自己此時理所應當被重用——

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紛郁郁其遠蒸兮,滿內而外揚。情與質信可保兮,羌居蔽而聞章。

這6句是講:芬芳污垢相混雜,香花最終能現出。芳氣郁郁掩不住,內外流溢處處揚。情志本質確實好,身處幽蔽美名彰。盡管社會上魚目混珠、芳澤雜糅,但在“南人”“變態”——頃襄王開始有與懷王不一樣作派的背景下,屈子以為正義、人才,最終一定會“遠蒸”“外揚”和“聞章”。這是有異于《離騷》諸篇對“芳澤雜糅”持悲觀態度的根本原因。

以上22句是寫希望,即頃襄王初登王位時屈原對頃襄王的希望,以下14句則是寫失望。

詩篇最后,情緒驟變——

令薜荔以為理兮,憚舉趾而緣木。因芙蓉以為理兮,憚蹇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說兮,入下吾不能。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與而狐疑。

屈原前邊的希望實際是幻想,是曇花一現式的幻想。后來的事實證明,頃襄王的執政理念在本質上與懷王并無二致,甚至干脆“以其弟子蘭為令尹”B18,而子蘭是當時楚國政壇上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楚國的官場依然如故:在黑暗齷齪的官場羅網中,要想固位或晉升,必須屈身夤緣,同時拉攏小人,所以,詩人想叫薜荔作媒人,不愿舉足攀樹枝;欲托芙蓉來搭橋,又怕撩衣沾濕腳。高攀之事我不愛,失足求合又不干。那些做法我不慣,只好遲疑且徘徊。

詩人不愿意出賣人格、拋掉自尊,這在齷齪的官場上是沒有前途的,因此他只能煢煢“南行”了——

廣遂前畫兮,未改此度也。命則處幽吾將罷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詩人最后說:(自己)想方設法求實現,至今未改此志向。身處幽蔽我很累,好在太陽未落山。孤獨無依向南行,心中想著彭咸事?!懊鼊t處幽吾將罷”一句表明詩人已經意識到自己在頃襄王時代不會有什么好的前途,所以又開始思彭咸了。此情此景,與《離騷》結尾是多么的相似!“南行”,王逸等家均未作注,明人汪瑗釋為“遭放逐于江南也”B19,清人蔣驥釋為“指遵江夏言”B20。此“南行”與《抽思》“狂顧南行”之以“南行”意義相近,均無汪、蔣所注之意,不必刻意比附,王逸諸家不予加注是對的?!端济廊恕愤@面“鏡子”十分逼真地“照”出了在楚懷王被扣秦國、楚頃襄王趁機即位這個歷史轉折點上屈原復雜的思想感情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詩中的“美人”,前半部分是指懷王,后半部分則是指頃襄王。他先是思念懷王,當年寄言不成,又不愿改變初衷,只好耐心等待。對頃襄王,他先是充滿希望,蕩志愉樂,竊快在心,且遵江夏娛憂;接著卻固形不服,容與狐疑,處幽將罷,只好煢煢南行。

注釋

①B15B20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33、131、133頁。

②⑨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66、66頁。

③楊森先生在《文史知識》2017年第7期上發表《正說〈思美人〉》一文,說楚懷王十六年,“屈原最終被懷王放逐到漢北”,他以為“《思美人》明顯是詩人為被流放在漢北、無法與國君溝通而發的”。

④⑦B13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21、146、65頁。

⑤B16B19汪瑗:《楚辭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05、209、213。

⑥游國恩:《游國恩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9年,第223頁。

⑧林云銘著,劉樹勝??保骸冻o燈??薄?,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4頁。

⑩B12王夫之:《楚辭通釋》,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第45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第198、195頁。

B11馬茂元:《楚辭注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76頁。

B14司馬遷:《史記》(第五冊),中華書局,1980年,第1728頁。

B17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第37頁。

B18司馬遷:《史記》(第八冊),中華書局,1980年,第2484頁。

責任編輯:行 健

Abstract:The text of Si Meiren proves that predecessors′ cognition of many conflicting versions of this poem is not correct or comprehensive enough. Si Meiren is like a mirror vividly relflecting Qu Yuan′s complex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the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When King Huai of Chu was detained in Qin and King Qingxiang of Chu seized the power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The "Meiren" in the poem refers to King Huai of Chu in the first half part, while refers to King Qingxiang of Chu in the latter half. Qu Yuan missed King Huai but couldn′t send his suggestions. He was unwilling to change his original intention then he had to wait patiently. For King Qingxiang of Chu, at the beginning, Qu Yuan was full of hope, having exhilarating spirit and joy and leisurely walking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but soon, the dark reality made him very unaccustomed and hesitated, tired and exhausted. He had no choice but went to the south alone.

Key words:JiuZhang Si Meiren; the early King Qingxiang Dynasty; King Huai; King Qingxiang

猜你喜歡
懷王
文言文閱讀:人物傳記
錢人壽
楚懷王邏輯很混亂
屈原列傳(節選)
雨夜,懷王燕生
愛國詩人屈原
祖國的詩人之父——屈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