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陽戰國鐵足銅鼎 中原與楚文化交融的見證

2018-09-10 11:15鄧新波
大眾考古 2018年4期
關鍵詞:青銅器楚國器物

鄧新波

1993年4月,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現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位于洛陽邙嶺路西側的道北鍛造廠工程建設,發掘清理了一座戰國晚期的墓葬。該墓葬出土銀器、銅器、玉器、陶器等隨葬品30件,其中一件銅鼎形制及鑄造工藝明顯區別于中原地區同時期器物,且其三足均為鐵質,在洛陽地區較為罕見。

該鼎現藏于洛陽博物館。蓋頂微弧,飾凸弦紋兩周,間有三環狀凸獸首形鈕,中部有一鈕穿環。鼎雙耳內傾,腹微鼓,瘦高棱形蹄足,足高大于腹深。三足為鐵質,其中一足在近腹處,較另兩足粗大,外部包裹著一層銅片,并且在腹內和足對應的部位有補鑄的痕跡。鼎外中至底有一道寬0.1-0.2厘米的范痕。鼎肩部及蓋上均有修補痕跡。鼎內殘存雞骨,腹部有煙炱痕跡。

該鼎屬于子母口鼎,口沿微向內折,用于承蓋,口沿與腹壁有明顯的轉折。楚系青銅器研究學者根據器物腹部、蹄足等特征,將子母口鼎分為五式。其中以望山1號墓、包山2號墓銅器群特別是江陵望山1號墓銅鼎為代表的Ⅳ式子母口鼎的主要特征是“腹更淺,大平底,瘦高棱形蹄足,足高大于腹深。器身素面”。洛陽道北發現的鐵足銅鼎與此特征相同,器形一致。Ⅳ式子母口鼎的年代為戰國中期晚段,這與發掘簡報中對洛陽道北墓年代的認識基本一致??梢娐尻柊l現的鐵足銅鼎屬于戰國晚期楚式青銅器或帶有楚式青銅器風格。

鐵足銅鼎的最大特征就是采用了銅、鐵合鑄一體這種較高的鑄造技藝。銅和鐵的熔點不同,銅的熔點為1083℃,而鐵的熔點要高于銅,為1535℃。銅鐵合鑄為一體,技術難度上比單一的銅器或鐵器要高許多。鐵足銅鼎在中原地區較為少見,1957年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河南三門峽市陜縣的后川墓地也發掘出土了一件。后川墓地的鐵足銅鼎出土于西漢初期的墓葬中,此批西漢初期墓中的器物除這件鐵足鼎外還有很多具有戰國時期的風格。時代較早的鐵足銅鼎是發現于20世紀70年代河北平山縣的公元前4世紀初的中山王鼎。而發現數量較多的還是湖北、湖南等傳統的楚文化區域。襄陽蔡坡9號墓、鄂城鋼鐵廠53號墓、江陵雨臺山391號墓、長沙近郊楚墓、長沙識字嶺1號墓、舒城秦家橋1號墓、長沙識字嶺315號墓、宜昌前坪23號墓、常德德山楚墓、長沙烈士公園1號墓等都出土了鐵足銅鼎。另外,在南京市博物館、旬容市博物館、阜陽市博物館、山東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河南方城縣博物館、河南淅川縣博物館、廣西博物館也有零星收藏。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的發展并不平衡。雄踞南方的楚國,優越的自然環境及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冶鑄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其青銅鑄造技術高度發達。根據鼎腹部外中至底的范痕可推測該鼎器身部分應采用了楚國青銅器鑄造上運用較為普遍的分模陶范技藝,而不是傳統的“一器一范”。鼎身與鼎腿分別鑄造的方法與湖北荊州地區包山楚墓中的銅鼎鼎足分鑄方法相同。鼎足用鐵鑄成后,再與鼎身進行焊接。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青銅器開始大量運用新的焊接方法——釬焊法。所謂釬焊法,就是器物主體與附件各自單獨鑄造,用熔點在200℃左右的錫鉛合金熔液把主體和附件焊接成一體。由于錫鉛合金的熔點大大低于銅,所以該法焊接比較容易操作。洛陽道北鐵足銅鼎肩部、器蓋以及腹內和足對應的部位均有修補痕跡,且三足中的其中一足明顯偏粗大且位置高于其他兩足,明顯是后來補配并合鑄的。補配合鑄器物在楚國青銅器中也比較常見,如淅川下寺楚墓和曾侯乙墓都出土過明顯有修補痕跡的器物。

銅鐵合鑄器物不僅僅只有鼎,安徽壽縣李三孤堆楚幽王陵出土的銅甗下部的鬲為鐵足,河南南樂縣發現一件鐵足銅博山爐,爐足外銅內鐵,與洛陽道北鐵足銅鼎的足部外表包裹一層銅片相同。用具有堅韌性的鐵足代替銅足的辦法,節約了用銅量,降低了成本,在高技術含量的焊接方法支撐下,使整件器物同樣達到穩重堅固的效果。

洛陽道北發現的鐵足銅鼎,以重要禮器置于墓中,有可能是從楚國傳入中原地區的,對研究東周時期周王室與楚國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

猜你喜歡
青銅器楚國器物
中華傳統器物制作文明的現代創造轉換與現代美育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器物設計規范
身如器物
青銅器的時代性與器型的演變
青銅器辨偽概論
后母戊鼎:沉淀在歲月里的青銅器
《自相矛盾》擴寫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小燕子
老萊子娛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