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也是一種生存策略

2018-09-10 10:27何中芹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 2018年8期
關鍵詞: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莫里森

何中芹

摘 要:死亡是自然規律,也是每個人的宿命。對待死亡的態度以及為此所采取的策略也是人生考驗的一部分。莫里森的小說《秀拉》中的人物基于非洲文化傳統對死亡的思考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死亡 生存策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 莫里森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8-0030-01

托尼·莫里森的小說《秀拉》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探討死亡的深遠意義的小說。小說從開頭到結尾都充斥著死亡的場面和信息。莫里森對死亡的描寫,使人感到恐怖、揪心、惋惜和震驚。小說從始至終彌漫的死亡陰影使人領悟到:無論在小說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死亡可以說是黑人生存的一種策略。把死亡當作一種生存策略,與其說是黑人對人生對生活的神話性和哲學性的解釋,不如說是黑人在美國生活中對待歧視仇恨和壓榨的黑色幽默式的悲劇性的抗爭。

眾所周知,美國黑人是從非洲販賣過來的黑人奴隸的后裔。非洲黑人的文化傳統對現代美國黑人有著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在非洲傳統文化里,萬物有靈,并且自己死去的祖先和親人也是神靈的一部分,他們會以靈魂的方式重返現世親人的生活中。他們或詛咒報復現世的親人,或佑護祝福后世的親人?!叭藗兊纳?、幸福和健康取決于能否讀懂無處不在的征兆,以及與神靈的聯系。這些信仰也是美國黑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力量和解脫、動力和知識,希望和保證的源泉,是他們集體身份的標志?!盵1]P68

靈魂不死和生死輪回是非洲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非洲黑人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不是對生命的否定,“……是一種更高形式的圓滿。在人類的潛質里有一種本能認為,人是永生的動物,他生下來不是為了奔向死亡,而是為了永生?!盵1]P69

小說《秀拉》中的人物對待死亡的不同態度,折射出非洲黑人文化傳統對他們的生存方式和思想意識的占主導地位的影響。

謝德里克是《秀拉》中第一個亮相的主要人物。他對待死亡采取擁抱迎接的態度。他之所以采取這種對待死亡的合作態度源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目睹死亡的可怕經歷。在戰場上,由于鞋里的釘子刺痛了他的腳趾,他在前進時就停頓了一下,把頭向右一轉,剛好看到他身邊的一個士兵的頭被炮彈炸飛了。他還沒有弄明白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個士兵扣在鋼盔下面的腦袋就已經不見了。盡管沒有大腦的指揮,但是那個無頭士兵的身體在慣性的作用下仍然向前奔跑,根本不顧不斷涌出的腦漿正順著脊背向下流淌。他當時就被嚇暈了。醒來時,看到手腳卻像杰克的豆梗般地蔓延開去,雜亂無章地布滿在小推車和病床上,他徹底精神錯亂了,陷入了無意識狀態。但是“傳統的西非文化認為,當一個人昏迷多日后,他的精神便離開軀體,進入祖先的世界,處于相當活躍的狀態。從無意識狀態下恢復過來后,無論其行為多么古怪,他都不是精神錯亂者。相反,無意識狀態賦予了他某種特殊性和精神性,因為在他失去意識期間,曾與祖先的神靈直接交談”。[1]P73

因此,在得到祖先神靈指點和佑護的謝德里克瘋瘋癲癲地回到社區后,人們對他采取接受和容忍的態度??墒侵x德里克開始了對死亡的哲學思考“他嗅到過死亡的氣味而且確實讓它弄怕了,原因就在于他事先毫無準備。并不是死亡或垂死,而是對此始料未及才讓他害怕的。把這一切想通之后,他忽然靈機一動,設想如果把一年中的一天花在這上面,大家就都能在這一天想著死亡,而一年的剩下的時間就會安全和自由了。就這樣,他創立了全國自殺節”。[2]P145

在謝德里克的生存哲學中,生與死不是尖銳對立的不可調和的,只要人們對待死亡有所準備,就可以從容地面對死亡和生存。謝德里克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了自古以來一直困擾人們的生死難題。正是基于這樣的對待死亡的態度,他才能在1941年的自殺節那天,在未竣工的隧道塌方,埋掉許多人又有許多人失蹤的混亂而又恐怖的時候,只是高高地立在岸上搖啊搖啊,搖著他的牛鈴,平靜而又漠然地看著死神的肆虐。在謝德里克看來,逃避死亡的唯一途徑就是主動擁抱死亡。

與謝德里克對待死亡的豁達態度不同,秀拉的外婆夏娃對待生存和死亡采取的是非此即彼的決絕態度。這一點可以從夏娃對待她的兒子李子和女兒漢娜的死亡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得到證明。

李子也是被一戰毀掉的人。他從戰前的風流浪蕩變成戰后的萎靡不振,不去工作,在屋里一睡就是好幾天,沒錢就偷家里的東西賣錢買零食,過著渾渾噩噩的不求上進的日子。這對于寧可用一條腿去換保險金的倔強的夏娃來說,是不能容忍的。與其讓李子這么沒有尊嚴毫無意義地活著,還不如讓他體面地死去。所以夏娃在夜里親手燒死了李子。夏娃用死亡幫助李子維護了生命的尊嚴,使李子得到永生,在夏娃看來,死亡也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活法。用夏娃自己的話說就是讓他像個男子漢那樣死亡,而不是像個嬰兒一樣在母親的子宮里,揉得皺皺巴巴的,沒個男子漢氣概。

但是夏娃對漢娜的無意引火燒身卻是拼命相救,她用那條好腿支撐著自己,用拳頭打碎玻璃窗,把那條殘疾的腿放在窗臺上當作支點,用那條好腿當作杠桿,縱身從打碎的窗口跳了出去,碎玻璃把她全身劃傷,鮮血直流,掙扎著要用自己的身體壓滅漢娜身上的火焰??梢哉f夏娃為了救自己的女兒漢娜是以自己的生命相拼的,結果漢娜還是死了。

夏娃對待兒子和女兒死亡的不同態度--一個故意放火燒死,一個拼命挽救--折射出夏娃對待生存和死亡的強烈的控制欲。夏娃是剛烈倔強的女性,在丈夫拋家棄子離家出走之后,她獨自一人撫養三個幼小的孩子,在走投無路的窘境下用一條腿換來保險費把孩子撫養大,并且建造起一座大房子。她以君臨天下的權威掌控房子里一切人的生存和死亡。她不允許李子沒有尊嚴地活著,所以她放火燒死他,讓他體面地死去,有尊嚴地“活著”;她不允許死亡挑戰她的權威帶走她的女兒,所以她拼命抗爭。

死亡是自然規律,是無法避免和抗爭的,是每個人的宿命。對待死亡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我們對待生存所采取的策略和人生的意義。美國黑人對待死亡的不同態度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M].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0.

[2] 莫瑞森.最藍的眼睛[M].陳蘇東,胡允桓譯.南海出版公司,2005.

猜你喜歡
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莫里森
諾貝爾獎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歲
論莫里森《孩子的憤怒》的藝術張力
停戰一百年之后,美國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普遍記憶仍離不開史努比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托尼·莫里森筆下的女性形象解讀
美劇“死亡”,真相不止一個
我經歷了一次“死亡”
試論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書寫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西班牙流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考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