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載紅色記憶的老區古橋

2018-09-12 07:18馬薇
老區建設 2018年13期
關鍵詞:石拱橋古橋井岡山

在江西原中央蘇區境內,至今還保存著不少古橋,經歷著歲月的滄桑變化,布滿了古老陳舊的足跡,鐫刻著不同朝代的印記。特別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一些古橋與紅色歲月相伴,一踏上這些古橋,就如同穿越了歷史的時空,領略那風起云涌的歲月,它們猶如歷史的紀念碑,不由喚醒了我們心底的敬意,那每一件紅色往事,每一個傳說,震撼著我們的心靈,紅色歷史便在心中復活。置身其中,就是一次精神洗禮。那層疊在古橋歷史上的紅色記憶,賦予古橋新的歷史含義,它見證的紅色精神和光榮傳統,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

小別橋

登仙橋

拱辰橋

地處黃洋界腳下的荷花鄉大倉村的橫江橋和荷花鄉鐘屋村村口的“盤石橋”見證了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傳奇事件。橫江橋,建于1726年,南北走向,單拱石橋,跨度4.5米。隨著歲月流逝,雖已破落,卻見證了毛澤東與袁文才在荷花鄉大倉村第一次不同尋常的會見。1927年10月6日,按照約定,毛澤東去大倉村與袁文才會面。起初袁文才對毛澤東的邀請不明底細,在大倉村做了萬無一失的安排,并在石橋上安排了瞭望哨,橋周邊安排了埋伏,當哨兵報告毛澤東一行7人,并無武裝時,袁文才即令撤離哨兵和埋伏,并親自率人來到橫江橋上迎候毛澤東,午飯后,毛澤東與袁文才在吊腳樓商談至晚上,袁文才看到毛澤東坦誠直率,言辭懇切,內心十分感動,當即表示愿意與毛澤東合作,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正因為有了毛澤東與袁文才大倉會見,袁文才大方打開山門,使得共產黨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的工農革命軍最終落腳井岡山,從此點燃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星星之火。

荷花鄉鐘屋村村口的盤石橋,見證了大倉村會見的第二天,毛澤東率工農紅軍與袁文才經過此橋同上茅坪,盤石橋是單孔石拱橋,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氨P石橋”長4米,寬3.8米,南北走向, 跨東源水,五級石階護坡,有隱護欄。

坐落在永新縣龍源口鎮龍源口村的龍源口橋,位于新七溪嶺山腳下的龍源口村東200米處,是一座單拱石橋。見證了井岡山時期著名的龍源口大捷。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叁元人民幣鈔票上,其正面圖案就是龍源口單拱石橋。龍源口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南北橫臥牛飲江上,該橋全長25.4米,凈跨14.2米,拱矢高10米,寬5米。也是永新縣現存單拱跨徑最大的古橋。橋體由青石板塊砌成,橋面南引橋有14級臺階,北引橋有23級臺階。橋南北兩端各筑有高2米、占地10平方米的橋臺基。橋頭兩側岸原各有兩根高1米,直徑0.2米的鐵柱,上面鑄有“清道光十七年建”字樣。1928年6月23日,龍源口戰斗(龍源口大捷)就發生在這周圍。當時蔣介石調集湘贛兩省共十個團的兵力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一次聯合“會剿”,企圖撲滅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毛澤東、朱德等根據敵人的企圖,作出了戰斗布署,指揮所就設在橋附近的新七溪嶺的制高點望月亭。6月23日,七溪嶺戰斗打響,戰斗至最激烈時,朱德在望月亭手持花機關槍猛烈地掃射敵人。戰斗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鐘左右,紅軍將敵軍消滅在新七溪嶺腳下的龍源口橋附近,部分殘敵向永新縣城方向逃竄。紅軍及地方武裝在以龍源口橋為中心的一帶舉行了慶祝大會。隨后趁勝追擊,占領永新城。龍源口戰斗是井岡山斗爭時期規模最大,殲敵最多,影響最深的一次戰斗,它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了全盛時期。充分保護和利用該古橋,對研究井岡山的斗爭史及毛澤東、朱德等革命家的軍事思想有重要的價值,對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位于永豐縣君埠鄉小別村與龍岡畬族鄉交界處的小別橋,在孤江與小別江交匯處,是一座雙孔石拱橋,成“L”字形,橋長28.6米,橋寬4.5米,橋高6米,條石拱結構,每孔跨徑為8米,始建于清代,現保存完好。折向南面60度角的橋身長15米左右,單孔連接著小別江對面的古亭“小別亭”。 一橋一亭,遙相呼應,這里就是第一次反圍剿打響第一槍的地方。由此,毛澤東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圍剿”》這一壯麗詩篇。1930年12月29日,國民黨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親率五十二旅和五十三旅及師直屬隊9000余人進占永豐龍岡,并派出偵察員探明東面距龍岡30里的君埠紅軍情況。在君埠小別橋旁的小別亭里,與紅三軍一連化裝成農民的偵察員相遇,便問:“君埠一帶有沒有紅軍?”紅軍偵察員佯裝答應,發現龍岡街果真全是國民黨士兵,便連夜跑回君埠報告敵情。第二天清晨,敵十八師開始向君埠移動,八點半行進到小別村的石拱橋時,與紅三軍第七師尖兵連相遇,打響了反圍剿的第一槍。由此,那座深藏于山旮旯的普通石拱橋,名揚中外,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永遠載入史冊。

盤石橋

盤石橋的八仙人物雕刻故事

永新縣聚星橋

位于撫州市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的登仙橋,是一座廊橋,距縣城五十五里的大華山東面山腳下谷崗河的上游,原名“洪門橋”,南宋嘉定年間,閩汀詩人葛長庚,懷才不遇,化名“白玉蟾”,修道時云游大華山,在“洪門橋”留有“仰臥洪橋似登仙”的詩句,為紀念這位修道的詩人,改名為“登仙橋”。該橋歷經滄桑,屢壞屢修。民國元年(1912)山洪暴發,橋被沖毀。1922年當地群眾捐款重建,即現在的單孔石拱廊橋。登仙橋橫跨由南向北流的谷崗河,呈東西向,橋體用長方形麻條石抹白灰勾縫砌成。橋通長28.5、寬6.15、通高13.5米,拱跨17.1、矢高10.5、橋面厚0.52米。整座橋由麻石砌成,橋面也用長條石鋪砌,橋基建在天然石上,堅固結實。

登仙橋地勢險要,高山聳立,起伏綿延,形成一條蜿蜓峽谷。1933年,中央主力紅軍在黃陂、登仙橋一帶,采取聲東擊西與大兵團伏擊的戰略戰術。殲滅了敵軍52、59兩個師,這便是舉世聞名的“登仙橋大捷”。首創紅軍戰史上大兵團伏擊戰的成功先例,在中國革命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橋是朱德、周恩來親自指揮的地方,是“登仙橋大捷”的重要歷史見證,有著重要的史跡價值,

位于瑞金市象湖鎮解放路居委會城區南面沿江路的云龍橋,見證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個工農民主專政的新型國家政權形式的建設過程。云龍橋,南北橫跨綿江河。其前身為“綿福橋”,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始建,石墩木梁橋,因“橋界青云坊而跨龍池”,故更名“云龍橋”;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改為石拱橋。是贛南最長的古代石拱橋,十二墩十一孔紅條石拱橋。當時瑞金是溝通綿江南北主要交通要道,又是瑞金通往福建的樞紐通道。紅都瑞金時期,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共和國開國元勛都曾頻繁過往云龍橋。1988年瑞金市政府對多孔坍塌的甕門按原貌修復,修復后的云龍橋橋長177.52米,寬5米,橋墩上下游有分水尖,分水尖長5米,寬4.2米,橋高9.3米,拱跨7.1米-15米不等。北端橋頭嵌裝時任國家副主席王震親筆題寫的“瑞金云龍橋”五個銅字;寧都縣梅江鎮橋背村的拱辰橋,現存橋身為清嘉慶年間重建。拱辰橋橋身總長55米,高5.5米,寬6.15米,石拱三孔,南北配以引申斜坡,坡上設石級十六—十七級,橋孔之間建船形墩,以分散水流,保護橋體。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拱辰橋附近是國民黨反動派屠殺革命仁人志士的地方。在寧都,至今還傳誦一個感人的故事;1928年3月,已經50多歲的寧都縣書生謝蔭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便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黨和革命事業。1929年10月不幸被俘入獄,不久,謝蔭南被押回寧都縣城關押。在獄中,他經受住了敵人酷刑的折磨,始終對黨忠誠、嚴守秘密,表現出一名真正共產黨員鋼鐵般的堅強意志。一個月后,寧都靖衛隊長對謝蔭南大聲喝問:“今天殺你的頭,你怕死嗎?”謝蔭南堅定地回答:“怕死,我這個秀才就不參加革命了。你們也有上斷頭臺的一天?!闭f完,謝蔭南毅然走出牢房,并對兒子說:“你一定要做個永遠忠于紅軍的好兒子!隨后,敵人將謝蔭南五花大綁,押往縣城北門拱辰橋邊行刑。謝蔭南向周圍群眾高呼“紅軍回來會為我報仇的!”“共產黨萬歲!”等口號后,便飲彈倒下,英勇就義。他用自己的寶貴生命,詮釋了對黨和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浩然正氣。

在原中央蘇區境內,還有許許多多的古橋與紅色記憶相關,有待我們去挖掘整理。例如位于永新縣文竹鎮城江村的聚星橋(圖八),咸豐五年(1855年)建,是古代文竹通往永新縣城的重要橋梁。蘇區時期國民黨占領了橋北邊的山頭,欲攻占此橋而進攻永新縣城,紅軍英勇殺敵,粉碎了敵人的進攻,使敵人無法占領此橋。位于瑞金市象湖鎮八一路居委會沿江路旁的雙清橋,東西向跨綿江河,北至南流向,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是九拱紅條石拱橋。橋長95.67米,寬5.9米,高9.3米,石欄高0.65米,橋墩上下游有分水尖,分水尖尺寸長寬不等,最長6.3米,最短2.7米。當時雙清橋一直是瑞金通往長汀、寧都、石城的重要通道,也是溝通瑞金葉坪、沙洲壩、云石山等舊址的主要橋梁,當年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經常過往此橋。和云龍橋一樣,雙清橋見證了共和國搖籃的風雨路程。奉新縣柳溪鄉店下村口店下橋建于清道光六年,曾經是肖克將軍和紅四軍、六軍等紅軍部隊駐扎的地方,為紀念紅軍英勇戰斗事跡,當地將店下橋改名為紅軍橋。

瑞金雙清橋

永新縣龍源口鎮龍源口橋(清道光1837年建)

原中央蘇區境內的古橋和江西境內其他古橋一樣,歷史悠久,現存的古橋最早始建于宋代,以后屢壞屢修,反映了老區人民百折不撓的精神。例如寧都的拱辰橋,始建于南宋淳熙中期,多次重建,現存橋體為清嘉慶年間所建;永豐縣恩江大橋由濟川、平政兩橋先后建成并連接為一,統名恩江大橋,也是屢壞屢修;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開始建濟川橋,中間多次重建,清順治十七年(1660)濟川石橋建成,前后近400年;平政橋始建于明,多次重修,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咸豐十年(1860),橋倒了建,建好了又倒,當地人民不氣餒,一代接著一代干,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最終在咸豐十年建成我省現存的第二大石拱橋。大橋為條石拱結構,全長355.5米,22孔,跨徑10-13米不等,橋面凈寬4.5-5.8米。

橫江橋圖

云龍橋

原中央蘇區境內的古橋多為體量較小的石拱橋,主要原因是山區溪流溝壑特別多,為滿足出行需要而建。由于地區偏遠,經濟不發達,建造工藝交流較少,拱跨普遍較小。像樂安縣的登仙橋,其拱跨超過17.1米的實例十分少見。盡管如此,這些古橋和自然非常和諧,簡樸大方。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山巒、大樹、古橋、流水和村舍構成的詩意景觀。體現了江西人民尊崇自然,實用理性的精神。原中央蘇區境內有代表性的的古橋如寧都縣的拱辰橋在明代和清代重修時均有橋記,瑞金市的云龍橋也有重修的橋記和牌坊,兩橋均留傳膾炙人口的詩文,代表了文章節義之邦的審美趣味。幾乎每座古橋都有圍繞人物、歷史或民間傳說的故事,充滿了對生活的理想與祈盼。有些古橋至今還保存橋體上的雕刻,如井岡山盤石橋,現存西面橋額為青石質八仙人物紋飾,東面橋額毀于“文革”時期(圖十)。特別是這些古橋所體現的傳統文化內涵和紅色故事,對研究紅色文化基因與傳統文化基因的關系具有實證意義。

無語的歲月帶走了歷史的風雨煙云,當年許許多多的紅色古橋的故事,在歲月的深處沉淀,等待我們去挖掘。如今有些古橋已經倒塌,有的則被拆毀,有的在重修過程中缺乏保護意識和知識,破壞了古橋的面貌;有的失去了交通功能,處在荒草青蔓中。急需搶救與保護。盡管與紅色往事相關的古橋中有相當一部分由當地村民的先祖建造,專業學術價值上不夠突出,大部分在清代中晚期建造,但它們承載著紅色文化的真實步履,是江西紅色文化的形象載體,也是老區先民與自然、社會相處的產物,從中既能體會到優良傳統文化內涵,又能體驗到紅色精神的廣博與深邃,對紅色文化教育和樹立江西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古橋不僅應該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應列入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和文物保護單位,使子孫后代能更好地了解、學習、繼承祖先留下的豐厚遺產,使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猜你喜歡
石拱橋古橋井岡山
古橋古韻 靈動靈渠
永遠的井岡山
百年大黨壯闊歷程《井岡山會師》
江西“亂石拱橋”曾引全國效仿
走古橋,做古橋,感受古橋文化魅力
讀出民族自豪感來
走進革命圣地:井岡山
家鄉的石拱橋
相知
探訪古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