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中國茶業科技十大先鋒人物

2018-09-18 05:43
茶道 2018年8期

在改革開放至今的40年里,中國茶產業得到大力的發展,每年從茶園面積、產量、銷量等各方面都保持著飛快的增長速度。而在改革開放時代大背景下,政府、茶界各方人士都投入了十二分的熱情大力推進產業的發展。

產業的快速升級離不開科學的助力,四十年間,無數茶界專業人士為產業的科技發展的傾注了大量心血,我們謹選出十名具有代表性專家,以他們的事跡,呈現科技在這40年間對茶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40年間,既有改革開放前就奮戰在科研一線的老一輩專家,他們借著改革的春風再下一城,用自己的智慧鑄就了一個時代的科技基石,他們很多人現在還在為茶行業發光發熱,他們是“一個時代的奠基者”;也有在40年間不斷走上科研崗位的新一代茶學專家,他們從老一輩手上接下起科研重任,成為“繼往開來的主力軍”。

一個時代的奠基者

在40年間,有一批改革開放前就奮戰在科研一線的老一輩專家,他們借著改革的春風再下一城,用自己的智慧鑄就了一個時代的科技基石,他們很多人現在還在為茶行業發光發熱,他們是“一個時代的奠基者”。

張天福

堅持走“科技興茶”之路

1980年,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張天福正式退休,但他退而不休,在“科技興茶”之路上繼續高歌猛進。

科技關鍵詞:“做青”機械化改良、張天福有機茶基地

提到茶界泰斗張天福,所有茶人都會肅然起敬,張天福傾注一生心血事茶,只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牽掛著行業的發展,他為中國茶產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直以來,張天福走的都是“科技興茶”的產業復興之路。1937年4月,張天福引進的制茶機器,將福建從手工制茶帶入到機器制茶時代;1941年,張天福成功研究設計了揉茶機,大大提高了正山小種紅茶的制作效率,并命名為“九一八”揉茶機,以示不忘國恥;1954年他創新推出適制烏龍茶、綠茶的“五四式”揉茶機,大大降低了茶農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茶葉生產水平和茶葉的質量……此后,張天福更是走遍廣大茶區,總結出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確保茶園水土不流失,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保障了茶園高產、穩產、優產,該方法被推向全國,并不斷被廣大茶農所掌握。

1980年,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張天福正式退休,但他退而不休,在大山深處打響了一場攻克烏龍茶“做青”的科技戰。當時的烏龍茶沿用傳統的手工方式制作,質量高的茶葉一般僅占10%左右,茶葉質量不穩定,平均產值低,茶農收入無法提高。帶著解決這個難題的愿望,72歲的張天福成立了“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的研究”課題組,他擔任課題組主持人,解決了烏龍茶傳統制作中陰雨天不能制好茶的技術難關,提出了烏龍茶主要品種的做青工藝規程方案,為烏龍茶快速進入機械化、連續化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9年,他主編的《福建烏龍茶》一書,榮獲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由于對生產指導作用大,該書于1993年再版發行。由于在茶業科研上成績卓著,1992年,張天福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他回憶起工作經歷,說自己先后發表了50多篇專著文章,其中10多篇是退休后發表的,“茶業事業就是我的生命。我愿在有生之年,為科技興茶再趁夕陽趕一程?!?/p>

2009年,張天福在100歲華誕時許下心愿,希望在有生之年做出真正有品質的有機茶。而他也身體力行地到處考察、研究茶園,并帶領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培育了多個有機茶示范基地,并統一命名為“張天福有機茶基地”,為中國乃至世界提供放心茶、有機茶。2015年10月份,剛過完106歲生日的張老當即就召集基金會領導到家中研究加強對示范基地的技術管理、品牌質量保障等對策,并制定了《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關于加強有機茶示范基地建設管理和技術服務的意見》,讓有機茶的管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張天福,不僅見證了100多年中國茶葉的衰敗和興起,更直接參與了復興中國茶葉的歷史進程,他用一生踐行了“科技興茶”的決心,為福建茶葉乃至中國茶葉重新走向輝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陳宗懋

茶科技是茶產業的“兩翼”之一

從1960年開始,至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間,陳宗懋院士用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讓中國茶葉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與國際比肩,他在中國的茶葉安全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科技關鍵詞:農殘檢控、茶樹栽培

4月19日,陳宗懋院士在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上榮膺“科學精神獎”,大會給予陳宗懋如此評價:“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專注于中國茶葉農藥殘留的研究,攻克多個農藥殘留檢測技術難題,讓中國茶葉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與國際比肩……首次提出農藥水溶解度是決定茶葉飲用安全性的重要參數,獲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可,使中國這個產茶、制茶大國在國際茶葉標準的制定上,擁有了真正的主動權和話語權?!?/p>

1960年,陳宗懋正式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工作,并在國內外率先開創茶葉農殘研究領域,揭示了不同類型農藥在茶樹上的降解規律。在他主持下,國內創建了“茶葉中農藥殘留控制”和“茶園昆蟲化學生態學”的2個新興茶學領域。

在農藥安全把控上,陳宗懋不僅提出了各類農藥在茶樹上的降解規律和預測模型,同時也修訂了20余項在茶樹上的安全使用標準,并有18項作為國家標準被加以推廣。在他和業界多位專家的努力下,我國茶葉農藥殘留水平從1999年的80%超標降至2007年的18%超標,并保持穩定地提升。

1999年,中國申請加入WTO,各種出口標準都很嚴格,包括茶葉。至此期間,陳宗懋通過英國FAPAS的嚴苛考試。歐盟授權他領導的實驗室進行茶葉出口標準的初篩。

在從事農殘研究的過程中,陳宗懋憑借茶和茶湯分離測量農藥含量上的研究,首次提出農藥水溶解度是決定茶葉飲用安全性的重要參數,并連續6次向國際相關組織提出建議修改國際標準的意見,均獲得批準和通過。2010年他促成歐盟否決了關于撤銷原硫丹標準的提案,通過了中國代表團提出的保留4年的建議,據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的測算,這一工作為我國挽回了3億美元的損失。經過陳宗懋的努力,中國在國際茶葉標準上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為中國茶葉的出口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保障。

2017年是茶界動蕩的一年,伴隨著網絡的發達,任何食品安全問題都有可能備受網友的口誅筆伐。而這一年“普洱茶致癌”的負面新聞一直如烏云般籠罩著茶界上空,陳宗懋以“話說普洱茶中的黃曲霉素問題”為題,從科學的角度詳細地論證了普洱茶的安全問題,讓大眾都松了一口氣。

陳宗懋從事茶學研究至今58年,是我國碩果累累的茶學專家。他主編和參加撰寫了《中國茶經》、《中國茶葉大辭典》、《無公害茶的栽培與加工》等專著8本,結集出版了《陳宗懋論文集》。其中,他上世紀80年代就主編的《中國茶經》,共181萬字,高度凝聚了中國茶產業發展精髓,成為中國茶學研究中的扛鼎之作,時至今日,已修訂再版了30多版。

陳宗懋曾經這樣說道:“茶產業好像是在天空中翱翔的一架飛機,它有兩只翅膀,一只是茶科技,另一只是茶文化?!倍愖陧恢倍荚跒椴杩萍嫉陌l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這位已經85歲的院士,至今仍行走在“茶”路上。

劉祖生

為茶界培養“知行合一”的人才

科技貢獻:促成了我國首個茶學博士點的成立;培育多個國家級、省級浙農系列新品種茶樹。

從1953年起,一位22歲的年輕人站到華中農學院的茶專業課堂上,一路從助教一直到茶學界的知名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奮斗了四十多個春秋。

劉祖生,這位備受茶學界推崇的老學者,先后為本、??粕脱芯可髦v過茶樹育種學、茶樹栽培學、茶作學、茶學概論、茶樹遺傳育種、茶用香花栽培學、茶樹栽培育種專題和茶學專題等8門專業課程,為中國培養了無數茶學人才。

值得一提是,1984年,劉祖生在擔任浙江大學茶學系主任期間促成了我國首個茶學博士點的成立。那時全國農科院校已有不少博士學位點,但茶學卻遲遲沒有動作。在一次學校學術委員會的座談會上,劉祖生一番感慨激昂的發言為茶學博士點迎來了機會,第二年浙江大學茶學博士點申報成功,成為了我國首個茶學博士點,比第二個申報成功的湖南農業大學早了7年,比第三個申報成功的安徽農業大學早了12年。

每逢畢業前實習,劉祖生都會帶著學生們到鄉下參與實踐學習。 “我們不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而是帶著任務去實習。記得有一年2月底3月初,我們要對幼年、青年、老年茶樹做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修剪實習。我就把學生們分成9組,分配到這個縣的9個產茶區實習,每位同學手把手地教農民們怎么剪枝?!眲⒆嫔J為,只有真正到生產第一線參與生產,才能培養出以后茶界真正用得上的人才。

而在完成教學的前提,劉祖生也非常重視開展科學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他就和有關教師一起到各地進行茶樹品種調查,采集了數干份品種標本和150多份種質資源,建立了有1.3公頃的種質資源圃,為開展育種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20世紀60年代末,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仍帶領課題組開展茶樹新品種的選育。浙農117就源自于這樣的挖掘。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劉祖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茶學教育與科研中,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

經過30余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他至今已育成浙農系列茶樹新品種8個,其中紅、綠茶兼制良種“浙農12”和抗寒綠茶良種“浙農113”被審定為國家級良種;高香良種“浙農21”、紅茶良種“浙農25”和早生良種“浙農121”被認定為省級良種。此外,正在試驗的雜交新品系有還20多個。為了使新品種盡快推廣應用,劉祖生經常深入農村,指導良種繁育。他指出,育種研究不僅要創造出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取得實際上的成果;同時更要探索育種規律,獲得理論上的成果。他身體力行,并指導研究生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研究。

由于他在科研上的優異成績,中國科協于2001年授于他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的稱號,他主編的《茶葉》、《茶樹栽培學》、《茶樹育種學》等書均獲得全國優秀教材獎,也是當下各大高校茶學專業的重要教材。

張順高

用科學的方法幫茶農增產增收

科技貢獻:用科學依據奠定了“中國茶源”事實;研究茶樹“合理密植”方案,形成云南茶樹速成高產的中心概念。

2012年1月7日,在昆明促進會年會上,張順高主編的《中國普洱茶百科全書》修訂版正式發布,歷史悠久的普洱茶從此有了一本屬于自己的系統工具書。這樣一本厚度堪稱普洱茶界牛津詞典的百科全書,其實在編寫和修訂的過程中歷盡重重困難,最終在張老和云南茶界學者們的共同努力和堅持下才得以順利出版。

1960年,張順高畢業于湖南農學院茶學,離開學校他就到云南茶葉科學研究所工作。1961年,張順高前往勐海巴達大黑山考察,發現了野生大茶樹,經過鑒定,乃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大的“茶樹之王”。一直以來,茶樹起源一直是國內外茶界關注的問題,該茶樹的發現及張老所撰寫的《巴達大茶樹的發現及其意義》一文,從實物和理論上奠定了茶樹原產地在中國這一不爭的事實。

20世紀60年代初,張順高進行了“云南大葉茶樹種植密度與排列方式試驗”和“綜合豐產試驗”,對全省各茶區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初步形成了“合理密植”是茶樹速成高產的中心概念。

1975年,他又作了“云南大葉茶速成高產、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研究”項目,每畝以600-8000株的幾十種種植密度與排列,配以不同的水、土、肥基礎做試驗,其中兩畝試驗地栽后次年投產,三年畝產500斤,五年800斤,創云南茶葉之最。該項目成果推廣180萬畝,對云南茶葉生產面貌的改變,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為國家進行科研的同時,張順高也不忘為需要幫助的友國伸出了援手,1967至1974年,張順高受國家農業部派遣到非洲馬里援建茶場,被馬里授予二等國勛;1977年,他又用三年時間前往沃爾特考察種茶的可能性。這些年種茶實踐的經歷,讓他對水、土、肥在茶樹豐產中的地位又有了更加深刻的體驗。

經過20多年的科研和生產的實踐,他對大葉茶的豐產規律有了深刻認識,撰寫了《論茶樹速成高產、高產穩產栽培法》,文章論證了密植是茶樹高產的中心,提出了實現茶樹速成高產的修剪、養樹、采摘三個關鍵環節,構建了云南大葉茶豐產栽培理論的框架。這對云南茶葉擺脫極度低產的長期困擾,帶來了一場技術革命,它對推動云南茶園建設現代化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茶葉大發展,發生了重要作用,對建立具有云南特色的茶樹栽培理論具有開創性意義。

2006年初,他主編《中國普洱茶百科全書》,因為他的名望,這本百科全書的編委會幾乎網羅了云南茶行業所有專家的參與,2010年,他又出版了專著《普洱茶道論》,這兩本書全面權威地闡釋了普洱茶科技和文化的相關理論。

陳郁榕

對審評臺的“每一泡茶”負責

從1975年至今,陳郁榕的茶業生涯幾乎對應了改革開放這四十年,她用自己的精益求精的審評技術,在福建烏龍茶行業中聲名顯赫。

科技關鍵詞:烏龍茶審評、拼配

陳郁榕從事茶葉審評工作已有四十余年,正好對應了改革開放的這些年,科班出身的她,以扎實的專業基礎、審評功力,在福建烏龍茶行業中聲名顯赫。

陳郁榕的評茶之路,始行于1975年的武夷山茶葉收購站,每到茶季,她就跟著老茶師們上山流動收購,走遍了武夷山的各個產茶區,一有時間,她就站在審評臺前專研學習,并不斷用自己的審評結果向武夷山的前輩請教各種制茶、拼配問題,在武夷山的實踐機會,為她日后的工作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9年,陳郁榕調回福建省茶葉公司,隨后又被公司派去安溪,從那時候起,她開始正式學習安溪鐵觀音的初制和評審?!霸谖湟纳狡陂g,是鍛煉學習的入門階段,逐漸完成了經驗積累,而到了安溪學習鐵觀音,則是烏龍茶學習審評技術達到質的飛躍的階段?!标愑糸乓恢卑寻蚕茸鞑鑾煹膿u籃,在安溪,她熟悉了烏龍茶加工制作方面的所有工序,她說:“做青需要心閑、手敏、工夫細,才能做出好茶?!?/p>

作為一個評茶師,陳郁榕深刻地感受到肩上的責任重大,“從小的說,每一泡茶都是茶農、采茶師、制茶師等辛勤勞作的結晶,越來越多的人靠著茶葉致富,如果我們審評的不對,對茶企、茶農都是不負責的;從大了說,別看它只是一片小小的綠葉,但它卻是關系到國家團結,牽扯百姓生計的農副產品。比如邊銷茶,一直是少數民族的必需品,已成為國家定量保證供應邊疆的茶類?!睅资陮徳u一線的工作經歷也讓她個人的評茶技術得到了眾人的贊譽,只要是大型烏龍茶的評比,都會邀請她擔任主要的仲裁評委。

2007年,陳郁榕退休了,但只要茶葉界有需要,她都會站出來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她離不開茶,茶行業也需要她。退休后,陳郁榕也有更多的時間回顧和總結,她將自己的學習體會和實踐經驗編撰成文,有《細辨閩名優烏龍茶品質特征》、《閩南烏龍茶毛茶品質特點和審評方法》、《福建省烏龍茶審評技巧及品質特征》等。而她主編出版了《細品福建烏龍茶》一書,第一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把福建烏龍茶的所有品種做了詳盡專業的介紹,成為茶界的一本權威教科書。

陳榮冰

茶樹選育可謂“二十年磨一劍”

從1979年開始,他為福建主持育成3個國際級茶樹新品種,多個省級品種,如今多個品種在武夷山大量栽培投產,極大地豐富了福建“茶樹品種王國”。

科技關鍵詞:茶樹育種、栽培

1979年1月,陳榮冰離開自己的故鄉福州市,到坐落于閩東山區的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從事茶葉科研工作,開啟了與茶相伴的時光。

30多年來,陳榮冰先后主持承擔完成國家與省科技重大科技項目等十幾項課題的研究,研究成果居國內外同領域領先水平;主持育成了丹桂、春蘭和瑞香等3個國家級茶樹優良新品種與九龍袍、春閨等2個省級茶樹優良新品種,并在省內外茶區廣泛推廣,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主持研制的丹桂、瑞香等茶葉產品,獲得國際名茶金獎與中茶杯一等獎等。目前,福建擁有40多個國家級與省級茶樹良種,無性系良種覆蓋率達95%,堪稱“茶樹品種王國”。

如今陳榮冰是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教授,而他當時培育的品種也在武夷山得到極大的推廣,很多新品種更是備受茶友青睞。茶季的時候,他不僅要教學,還常常受邀到茶廠指導茶農制作這些品種茶。對于當初培育的品種能在種類豐富的武夷山逐步盛行,陳榮冰雖感意外,但也認為情有可原:“這些新品種不僅豐富了武夷巖茶的內涵,同時還對生產加工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優化了武夷山的品種結構,也延長了茶葉生產期,有效地調節了春茶生產高峰期,減輕了茶農的負擔?!?/p>

回顧三十年的育種經歷,他頗有感慨,他說: “由于茶樹育種周期長,要進行多點的品比和區域實驗,一個完整的茶樹新品種選育周期就至少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真可謂是20年磨一劍。其間,頂著烈日與風雨,在田間調查記載是經常性的工作。特別是新品種的茶葉適制性實驗,春秋兩季采制烏龍茶樣,從采茶、曬青、搖青、炒青、包揉到焙干成樣,全程需20多個小時。一泡好茶的制作,猶如一個精美工藝品的雕塑,確實很辛苦?!焙迷诠Ψ虿回撚行娜?,長時間的辛勞總算有所收獲。近年來陳榮冰主持研究的項目獲得了各項科技大獎,而看到自己30多年間陸續培育的新品種在省內外茶區得到推廣種植,茶農因此增產增收,陳榮冰倍感欣慰。

繼往開來的主力軍

在40年間不斷走上科研崗位的新一代茶學專家,他們從老一輩肩上接下起科研重任,成為“繼往開來的主力軍”。未來,中國茶業科技依然大有可為。

劉仲華

讓中國黑茶得到世界的認可

科技貢獻:以實踐和理論奠定了現代黑茶加工理論基礎;推進黑茶深加工技術;發明黑茶“發花”技術。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由劉仲華主持的科研成果“黑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獲得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2016年度全國茶學界唯一的獲獎項目,也是2008年他主持的研究成果“茶葉功能成分提制新技術與產業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后全國茶業界唯一的國家科技成果獎。

劉仲華,于1981年考入了湖南農業大學,并且在1988年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在1988年到1991年期間,由施兆鵬教授等10多位研究人員組成了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劉仲華成為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就是在這個時候,劉仲華步上了研究黑茶的道路。研究團隊圍繞“黑茶制造化學”開展了連續3年多的系統研究,揭示了黑茶加工過程中主要品質化學成分的變化規律及色香味的形成機理。

1991年,劉仲華作為團隊核心成員在中國茶葉最高學術期刊《茶葉科學》上主筆出版《黑茶制造化學》專輯,奠定了現代黑茶加工理論基礎。1992年,碩士畢業才3年多的劉仲華破格晉升為副教授,那年他27歲,是當時全國茶學界最年輕的副教授。

上世紀90年代初,劉仲華將科研的眼光瞄準了茶葉深加工研究,他認為,只有拓寬茶的應用領域、提高茶資源利用率和附加值,才能使效益得以提升,產業得以健康發展。

2005年起,劉仲華團隊連續7年開辦“茶葉深加工理論與技術國際研修班”,向全球推廣中國茶葉深加工技術成果。同年,他在全國高校首創“植物資源工程”專業。

2006年,為進入茶葉深加工領域,日本三井公司出資1500萬元購買湖南農業大學茶葉深加工企業15%的技術股份。這是我國歷史上,日本人第一次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購買中國技術股。

近年來,劉仲華帶領團隊發明了黑茶誘導調控發花、散茶發花、磚面發花及黑茶品質快速醇化等加工新技術,科學系統地研究探明了黑茶的健康密碼,為黑茶從邊銷茶蛻變成健康茶、時尚茶,奠定了科學依據。劉仲華也因此被譽為“黑茶金花之父”。

2016年,世界茶葉大會在日本舉行,劉仲華作為大會特邀的封面人物,被譽為世界著名的茶葉深加工研究專家,他說:“只有產品豐富了、多元化了,才能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找到一款符合自己所需要的黑茶?!痹谶@十多年中,為了推動黑茶產業發展,劉仲華和他的團隊制定或修訂了6項國家標準,13項湖南省地方標準。在劉仲華和他的技術團隊不斷努力下,黑茶消費不斷升溫,安化黑茶產業規模由2006年的不到兩億元,發展到2016年底整個益陽市黑茶綜合規模突破160億,安化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因此茶葉稅收突破了兩億元,農民戶均增收過萬元。

如今,劉仲華依然每天馬不停蹄地進行著多項有關黑茶的研究,并不時在國內外專業的論壇會議上推薦黑茶,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和其他專家們的共同努力,讓中國黑茶走出中國,閃耀世界。

孫威江

研究茶葉生產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科技貢獻:解決福建茶葉出口的農殘超標難題;探明了福建主產茶區土壤重金屬、農藥殘留的分布規律,建設推廣有機茶園。

“我們做的課題研究,并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或是實驗室里空想出來的,而是當前茶葉生產中亟需解決的問題?!边@是孫威江對自己多年科研方向的總結。

1985年,孫威江大學畢業,他選擇了留在福建農林大學作一名助教,幾年后發生的一個事件,拉開了他科研生涯的序幕。進入90年代以后,福建烏龍茶產量逐年攀升,出口量曾達2.2萬噸以上。然而,有一批在廈門口岸出口馬來西亞的烏龍茶因被檢出“六六六”、“DDT”等農藥殘留而被當地的海關扣留銷毀。這個事件,對當時福建茶業界的觸動很大。隨即,當時的福建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茶科所、安溪縣政府等單位聯合開展“茶葉中農藥殘留降解技術”課題研究,孫威江成為了課題組成員之一。經過反復調查與實驗,他發現,要降低土壤中的農殘就必須改良茶園土壤,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個課題整整花了他3年的時間,項目成果很陜在安溪縣推廣開來,整個課題組獲得了1996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長期以來,日本、歐盟諸國是福建茶的主要進口國,而這些國家都對進口中國茶的安全衛生質量制定了非常嚴苛的標準。 “很多進口國并不太注重茶的風味品質,關心的而是些硬指標?!彼f。為了克服綠色壁壘,福建省茶葉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找到了孫威江,請求他幫忙解決出口茶的安全衛生質量問題。

孫威江出色地完成了這項任務。他從茶園基地入手,通過在出口茶基地中設立隔離帶、避開果園的方法來減少農藥的漂移,并根據進口國制定的標準,篩選了一批容易降解、效果好的農藥進行示范推廣。毋庸置疑,這一系列舉措是卓有成效且富有遠見的:銷往日本、歐盟的茶中發現有農殘問題的茶越來越少,以至于2006年日本出臺嚴苛的農殘限定標準“肯定列表制度”對“福茶”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后來,越來越多的茶企來找孫威江輔導,而他都會根據企業的實際要求,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指導”。

近年來,他帶領的團隊在茶葉農殘、重金屬和有害微生物產生原因和控制以及有機茶研究方面居全國先進水平。完成了對福建東部、北部、南部和中部茶區的農業環境質量的監測和評價,提出發展不同層次無公害茶葉的適宜區域;探明了福建主產茶區土壤重金屬、農藥殘留的分布規律,研究了它們在茶葉和茉莉花中的降解動態、以及病蟲害發生特點;提出有效的控制技術,并與企業密切配合,在福建省建立了39個出口歐盟、日本、美國的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茶基地,研制的植物源等無公害農藥在茶葉出口基地推廣使用,為福建茶葉出口作出積極貢獻。

周紅杰

用科學角度看普洱

科技貢獻:研究推廣云南無公害、現代化茶園的建設;促進普洱深加工領域研發;改進普洱茶加工工藝。

1997年云南農業大學在職研究生畢業后,周紅杰便積極投入了教學和科研的行列。在周紅杰看來,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是科學普洱的兩大基石,要更多地從科學的角度看普洱。

1999年,世博會在昆明召開,他就作為項目的主要骨干參加了世博會茶園工程建設,負責茶園中茶文化項目,同時積極開展了普洱茶、有機茶、保健茶、茶葉功能食品以及飲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2006年,由周紅杰主持開始的“云南特產茶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云南普洱茶品質形成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云南省有史以來在茶學科研領域首次獲得的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和國家基金項目,這對云南茶業和云南茶學學科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2007年,周紅杰在云南開展了普洱茶生態茶園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方面的研究,在云南主產茶區推廣有機茶園的轉換和無公害生態茶園的建設,改善茶園生態系統,將茶園管理的清潔化技術進行集成,研究創建了普洱茶生態茶園的關鍵技術。

在普洱茶安全性研究方面,他連續三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抽取云南省11個地州(市)701個企業的1260個不同級別、不同類別(散茶、緊壓茶、生茶、熟茶)、不同產區的普洱茶樣,合格率達95.1%。用科學研究數據證實了云南普洱茶的質量安全性。近年來,周紅杰一直帶領團隊積極開展產學研活動,努力實現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研制的微生物發酵劑在有關普洱茶企業產業化應用,改進了普洱茶加工工藝,顯著提高了普洱茶產品的品質,為云南企業增效累計達上億元,為促進云南普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而他帶領團隊發明的普洱茶自動化發酵設備填補了普洱茶發酵機械領域的空白,是普洱茶發酵的一大創舉,結合微生物發酵劑以及加工關鍵技術的配套使用,真正將普洱茶發酵工藝技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層次,使普洱茶當代發酵工藝實現了革命性的改變。

在從事茶葉研究的過程中,周紅杰不斷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撰著、主編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加工技術》、 《云南名茶》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書,構建了普洱茶科學系統體系,被全國書刊發行協會評為“科技類優秀暢銷書”。

在普洱茶這幾十年的發展里,周紅杰以自己的專業修為為這個行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科學動力,曾被評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在推進普洱茶發展的浪潮中,他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王岳飛

茶葉深加工的未來不是夢

科技貢獻:長期從事茶葉深加工領域的提取與純化、生物活性、藥品與保健食品等研發;“茶文化與茶健康”系列網絡課程影響眾多名校學子。

2015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1個教師節,浙江大學向8位教師頒發“永平獎教金”,其中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王岳飛獲永平杰出教學貢獻獎,獎金T00萬元;其余7人分獲獎金5至10萬元。王岳飛把自己的100萬元的高額獎勵,分成三份投入到教學中去,他說: “獎金還沒到賬,暑假里我就已經開展茶學講座,免費培訓了80多名教師?!?/p>

一直以來,在各類茶事活動中,王岳飛給人的印象都是儒雅隨和的學者風范,而看起來很顯“年輕”的他已經與茶親密接觸了30余年,一直從事茶教學、科研開發和社會服務工作等,現在浙大主擔《茶葉生物化學》和《茶業企業經營管理》等課程的教學。

而在教學之余,他也同時進行著茶葉的各項科研,長期從事植物有效成分(茶多酚等)的提取與純化、生物活性、藥品與保健食品的研發等,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和省重大科技專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著有《茶多酚化學》、 《茶醫學研究》、 《中國茶產業》等教材7部,獲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中國茶產業要實現‘小麥到‘面包的轉變,我們作為茶人任重而道遠?!痹谕踉里w看來,中國茶產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可以向深化加工茶產品方向發展,把茶葉提取物再加工成茶葉終端產品,如結合醫學實現茶保健品的深入研發,其產業價值則非常高。而他也對茶葉深加工的未來充滿了希望與信心,“80000噸茶葉單純的價值不足6億人民幣,而把它深化加工成茶葉終端產品后可以實現超過350億人民幣的價值?!?/p>

在校教學期間,由他主講的《茶與健康》這門通識課,至今已經連開了多個學期,吸引了幾千多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2012年開始,他的“茶文化與茶健康”系列課程,加入中國名校網絡視頻公開課,在多個網站播放,點擊率長期高居首位。

一直以來,王岳飛都鼓勵年輕人多學茶,并為學生搭建平臺,支持學生進行茶相關創業。他認為中國茶產業未來的發展,看的不僅是一輩人的努力,要把更多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