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要素讓未成年人不去實施校園欺凌行為?①

2018-09-18 20:03張桂蓉鄭澤瑋
中小學管理 2018年8期
關鍵詞:校園欺凌

張桂蓉 鄭澤瑋

摘要基于社會控制理論,從“未成年人為何不產生校園欺凌行為”的研究視角出發,對社會控制因素與校園欺凌行為的關系展開實證研究。研究發現:當前的校園欺凌行為呈現低齡化特征,男生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率高于女生,小學生高于中學生,語言欺凌發生率最高;未成年人的情感依戀、個人奉獻、價值信念對校園欺凌行為存在顯著負向影響,并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建議加強教育引導,提升學生反校園欺凌意識和能力;構建融洽關系,增進學生與師長、同伴情感依戀度;完善制度監管,營造校園欺凌風險防控“硬”環境。

關鍵詞校園欺凌;反校園欺凌;社會控制理論;語言欺凌;關系欺凌;情感依戀;風險防控聯盟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8)08-0044-04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繁進入公眾視野、引發輿論熱議。尋找校園欺凌成因,開展校園欺凌風險防控工作,是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研究者、學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彰顯了國家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和治理決心。國外對校園欺凌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研究成果相對豐富。國內相關研究仍處于對校園欺凌行為的辨識及應對階段,實證研究較少,理論視角單一,難以從教育管理角度指導校園欺凌整治實踐。

國內現有關于校園欺凌成因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為何有人被欺凌,如由于被欺凌人自身生理和心理存在缺陷,[1]被欺凌人的家庭氛圍不良等;[2]二是為何有人欺凌他人,如欺凌者為獲得存在感,[3]受不良的學校管理方式和社會暴力文化影響等。[4]這些對策的導向為“堵”。而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犯罪學家特拉維斯·赫希(Travis Hirschi)提出的社會控制理論,關注“未成年人為何不犯罪”,對策導向為“疏”。[5]

為此,本文試圖借鑒社會控制理論的核心思想,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分析大多數未成年人不實施校園欺凌行為的影響因素,以期為整治校園欺凌行為、防控校園欺凌風險提供參考借鑒。

一、研究思路:借鑒社會控制理論進行調研設計

1. 依據社會控制理論四維度設置21個測量指標

社會控制理論的理論假設為:人先天具有攻擊性,即犯罪傾向。校園欺凌行為可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早期表現形式之一。[6]社會控制理論將影響未成年人犯罪傾向的因素歸納為依戀(attachment)、奉獻(commitment)、卷入(involvement)、信念(belief)四類。其中,依戀是指個人與他人或群體的感情聯系;奉獻是指未成年人對社會規則的服從程度;卷入是指個體被動卷入到傳統活動中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信念是指個人對共同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的認同度,本文主要表現為對越軌行為的抗拒程度。

根據社會控制理論的四個維度,我們共設計了30個測量指標。經因子分析、信效度檢驗,選定共計21個測量指標(見表1)作為自變量。其中情感依戀包括7個測量指標,Cronbachs α系數為0.618;個人奉獻包括6個測量指標,Cronbachs α系數為0.601;活動卷入包括4個測量指標,Cronbachs α系數為0.726;價值信念包括4個測量指標,Cronbachs α系數為0.89,其信度均在可接受范圍內。

各變量均按邏輯順序進行賦分,得分越高,表示依戀、奉獻、卷入、信念程度越高。除價值信念外,根據均值分析法,調查對象每個維度的得分為此維度下各項指標得分的均值。由于學生的價值信念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本研究中學生的價值信念通過周邊環境的暴力程度表示,周邊環境的暴力程度又通過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的頻率來測量,學生校園欺凌行為發生頻率越高,其價值信念得分就越低。學生的價值信念由周邊環境中校園欺凌發生的最高頻率決定,用其各指標中得分的最小值來表示。

2. 從四個維度統計未成年人校園欺凌行為發生情況

校園欺凌行為是本研究的因變量。根據史密斯等的研究,未成年人校園欺凌行為可分為語言欺凌、身體欺凌、關系欺凌以及網絡欺凌四類。[7]經專家打分和試測檢驗,形成因變量測量量表(見表2),其Cronbachsα系數為0.779(>0.6),信度較好。

我們根據受調查者過去一年產生校園欺凌行為的頻率對其進行賦值,計分越高,表示校園欺凌行為越頻繁,最低得分為1分,最高分為4分。調查對象校園欺凌行為的總體情況用其各類校園欺凌行為得分的最大值表示,公式如下:

S=Max(k1,k2,k3…,k9,k10)

二、調研發現:校園欺凌行為呈現新特征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與南京大學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于2017年3~4月聯合開展的“全國校園安全與欺凌狀況調查”,選取中部某省調查數據為分析對象,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共發放問卷785份,回收779份,有效回收率達99.24%。調查對象為小學四至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在校學生,其中小學生占59.80%、中學生占40.20%。調查對象中男女比例較為均衡,分別為50.20%和49.80%。

1. 校園欺凌行為表現:男生高于女生,小學高于中學,語言欺凌突出

由表3可知,未成年人校園欺凌行為均值為1.70,在不同性別、學齡階段均有分布。經比率分析,有19.4%的未成年人經常、總是欺凌他人,說明未成年人校園欺凌行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男生校園欺凌行為均值為1.82,高于女生,且常采用關系欺凌。小學生校園欺凌行為均值為1.83,高于中學生,說明校園欺凌行為呈現低齡化特征。此外,語言欺凌總體平均值達1.51,為校園欺凌主要形式。

2. 相關性分析結果:四維度與校園欺凌行為顯著負相關

表4為控制性別和學齡階段后,情感依戀、個人奉獻、活動卷入、價值信念四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結果。結果顯示,情感依戀、個人奉獻、活動卷入以及價值信念均與未成年人校園欺凌行為呈現顯著負相關。

3. 線性回歸分析結果:依戀、奉獻、信念對校園欺凌行為具有預測作用

根據相關性分析結果,我們按照相關系數絕對值由大到小的順序引入自變量,并將回歸分析的置信區間控制在95.0%。數據結果顯示:(1)未成年人所秉持的價值信念對其是否會產生校園欺凌行為具有較高的預測作用;(2)未成年人的個人奉獻程度越高,其產生的校園欺凌行為越少;(3)情感依戀維度對未成年人的校園欺凌行為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4)活動卷入維度由于顯著性系數大于0.1,未能通過引入條件,表征其無法預測未成年人的校園欺凌行為(見表5)。這可能是因為在高考指揮棒作用下,我國未成年人較少真正投入到興趣小組、社會公益組織等活動中,活動卷入維度無法精準代表其對課余時間的支配方式,故而無法預測他們的校園欺凌行為。

三、建議與對策:“軟”“硬”兼備,構建校園欺凌風險防控聯盟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可知:未成年人對父母、學校、同伴情感依戀程度越高,學習目標越清晰,越少有不良行為記錄,周邊校園欺凌行為越少,就越少產生校園欺凌行為。據此,筆者針對校園欺凌風險防控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 加強教育引導,提升學生反校園欺凌意識和能力

其一,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鼓勵學生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特長,樹立清晰的學習目標和職業志向,提高個人奉獻程度。其二,加強公民權利教育,開展校園欺凌相關教育活動,使學生知曉校園欺凌行為的危害,提高抵制校園欺凌行為的意識和能力。其三,建立反校園欺凌學生自組織,鼓勵學生親身參與校園欺凌風險防控工作,強化其抵制校園欺凌行為的價值信念。

2. 構建融洽關系,增進學生與師長、同伴情感依戀度

其一,組織家長反校園欺凌培訓班,使其認識到親子關系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重視親子關系的培養。其二,鼓勵教師與學生(尤其是行為異常的學生)建立良好關系,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依戀程度,使其在遭受欺凌時能夠主動求助于教師。其三,開設行為禮儀講堂,提高學生人際交往技能,掌握解決人際沖突的方法,自覺與師長、同學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產生情感依戀。

3. 完善制度監管,營造校園欺凌風險防控“硬”環境

其一,明確校規校紀,對校園欺凌行為要依規嚴懲,真正發揮校規校紀的警戒、教育作用。其二,加強對校園欺凌多發場所的監控,盡量減少校園周邊暴力行為的發生概率,降低周邊環境對學生價值信念的消極影響。其三,建立校園欺凌風險防控預案,指導家長、教師有效參與校園欺凌風險防控,構筑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校園欺凌風險防控聯盟。

參考文獻:

[1] 章恩友,陳勝.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心理學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

[2] 馮幫,李璇.我國近十年校園欺凌問題研究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7,(4).

[3] 蔡連玉.“逃離文化”視角下校園欺凌治理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

[4] 楊嶺,畢憲順.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社會防治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 2016,(11).

[5] 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6] Krohn M D,Massey J L.Social Control and Delinquent Behavior:An Examin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Social Bond[J].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1980,(4).

[7] Smith P K,Mahdavi J,Carvalho M,et al. Cyberbullying: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8,(4).

注釋:

① 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大委托課題“新時期校園欺凌現象、成因及防治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校園欺凌
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關鍵點
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的心理成因及應對策略
北京中關村二小事件:應如何應對“校園欺凌”?
從社會建構論視角看“校園欺凌”
法律規制校園欺凌的若干思考
社交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校園欺凌探析
應立法解決“校園欺凌”難題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專項治理“校園欺凌”
對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