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藝術大行其道

2018-09-29 09:00董萍
收藏·拍賣 2018年2期
關鍵詞:藝術展畫廊藝術家

董萍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近些年新媒體藝術開始井噴式地進入公眾視野,頻繁地出現在各類展覽上,制造了藝術圈內圈外的各種熱點話題,同時也吸引了眾多青年藝術家開始采用新媒體(至少是運用跨媒體)的方式來制作。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突破了以往任何藝術所達到的邊界,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和巨大的想象空間,也為藝術創作和藝術審美開辟一個新的領域。但與此同時,藝術性與高科技,藝術性與商業性的融合也帶來了各方質疑,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值得我們思索。

井噴式爆發

2017年是新媒體藝術爆發的一年,登上舞臺的新媒體藝術展、學術展、藝術節等數不勝數。2017年5月,佩斯畫廊展出日本新媒體藝術團體Teamlob的“花舞森林與未來游樂園”,雖然門票標價150元,卻絲毫不影響排長龍入場的盛況。2017年7月,今日美術館與小米公司跨界合作推出一場名為“zip未來的狂想”的新媒體藝術展,集黑科技、藝術為一體,具備不同維度的參觀體驗。2017年11月,重慶市合川區也組織了新媒體藝術節,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參加展覽、論壇、工作坊等一系列藝術活動,引發業內關注。

當下刷爆朋友圈的新媒體藝術,其實已并不新鮮。如果追溯新媒體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在美國新媒體藝術研究學者馬克爾拉什的文章《新媒體藝術》中,他將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史由20世紀初期的觀念藝術、行為表演開始梳理,到隨后的錄像藝術、錄像裝置藝術和數字、互聯網藝術,繼而從藝術思潮和技術革新兩方面闡述了西方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中國新媒體藝術的起步稍晚于西方。隨著20世紀90年代前衛藝術興起,錄像藝術為代表的新媒體藝術實踐開始。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藝術家開始嘗試純影像和影像裝置實驗。從2000年至今,新興的新媒體藝術家們則開始應用電腦軟件技術進行藝術創作。2008年,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引進了“合成時代”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并宣布將“新媒體藝術三年展”納入制度建設的軌道。除此之外,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將新媒體技術通過展示和應用,對公眾進行了大范圍的教育普及。

從2010年開始,中國畫廊開始更多關注新媒體。畫廊舉辦的新媒體展覽數量逐年增多,畫廊所代理的影像與新媒體藝術家也日漸上揚。其中,長征空間除了定期展出臺灣藝術家陳界仁的藝術作品,近幾年不斷新簽約的藝術家如黃然、陳天灼等都是從事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創作。香格納畫廊很早就把目光放在影像藝術家的代理和推廣上。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公社、楊畫廊等本土畫廊都關注的是新興影像、新媒體藝術家。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內重要藝術機構和畫廊舉辦與新媒體相關的展覽,媒體和業界人士也紛紛發聲,認為新媒體藝術的春天未了,新媒體藝術是下一個市場熱點。

而在拍賣市場上,無論國際國內,新媒體作品數量一直微乎其微,價格較低。如2005年,佳士得將比爾維奧拉的三聯視頻作品《目擊者》(witness,2001:該作品包括三塊液晶顯示屏)拍出32萬美元。2006年,比爾維奧拉的作品《永恒回歸》(Eternd Rturn)通過紐約菲利普斯拍賣行售出71.2萬美元的價格。國內市場上,2015年上海佳土得秋拍,其首次引入的“+86FirstOpen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專場上,上拍了一件黃然的影像作品,作品的起拍價僅為6萬元,最終落槌價為16萬元,成交價為20萬元。另外一件陳秋林的攝影作品起拍價則只有32萬元,雖然最終超估價3倍多成交,創個人的拍賣紀錄,但其最終成交價也只有16.25萬元??梢哉f,目前新媒體作品價格與同時代動輒過百萬的當代藝術家完全不能相提并論。

全新藝術體驗

如果觀察2017年以來的新媒體藝術展,會發現這些展覽有很多共性。

2017年8月,“從波普到新媒體”群展,藝術家張鼎的作品結合燈光、聲音、表演和視覺圖像綜合項目,建構和解構場域氛圍。

2017年9月,“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展”,突出以影像藝術為代表的新媒體藝術的特征,以周遭的人事際遇、生活場景和片段等為表現對象,詮釋作品的文化意義和批判精神。

2017年10月,“中法藝術交流項目新媒體藝術”展,用各種燈光裝置的連啟與互動、將聲音與光線作為最基本的創作元素,以各種極具想象力的方式發揮至最大,引領人們回頭思考人體置身于空間中的本貌。

2017年11月,新媒體藝術展“摩登時代:理想與現實的進托邦”以“摩登時代”為主題,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匯集來自倫敦、香港、臺北、上海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新媒體藝術家的優秀作品,探索當下互聯網時代下的藝術創作生態,共同呈現這場聲、光、電多感交互的侵入式體驗展。

傳統觀念中,美術藝術的形式往往被分為兩種,一種是在二維平面內的,即油畫、攝影、平面創作、版畫等,另一種就是三維空間中的,雕塑、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等。而新媒體藝術,是在科技和互聯網環境下產生的完全不同于傳統藝術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從2017年的新媒體藝術展覽來看,新媒體藝術打破了二維、三維的概念,將越來越多的技術放入作品中,運用AI、VR、AR、音頻、影視、燈光裝置等各種現當代科學技術來創作藝術作品,通過新媒體技術創造的多維空間來表現其觀念。新媒體藝術作品也從單一的物體,演變成為具有時間跨度的“事件”與“過程”。

如果說以往藝術家創作的手段更多是畫筆和紙張,新媒體藝術家則借助更多的高技術手段傳達觀念。但如果只是技術的展示,并不能構建件藝術作品,說到底新媒體藝術要有新的觀點,新的突破,或者是給人帶來新的驚喜。

與傳統藝術不同,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性將藝術作品由封閉轉變為開放,除了創作者的意圖,同時納入觀眾的意識。如果說以往是藝術家創造出一個作品供人觀賞,而新媒體則是藝術家和觀眾一起“創造”作品。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要深入甚至參與其中,創造藝術品更多的可能性。

新媒體藝術創造了虛擬的空間,既無所不在,又虛無縹緲;既基于物質實體,又不存在物質實體。通過視頻投影、音效、燈效等手段,觀眾被置于360度的幻覺空間,從而感受到“沉浸式”的藝術體驗。在虛擬的環境中,圖像、影像與參觀者的感官和認知融合,這種虛擬肜象的視覺刺激效果遠超于單純的架上繪畫。

過度商業化風險

目前,在許多商業活動中,策劃者和商家普遍認識到了新媒體藝術的魅力,都在嘗試將商業與新媒體藝術相結合。上演了許多商業秀,同時這也成為吸引客流的最新武器。頻繁登上商業舞臺的新媒體藝術,因而也面臨著被當作商業噱頭,喪失藝術性的質疑。

其實,關于新媒體藝術的藝術性與技術性之間的博弈一直存在。在“花舞森林與未來游樂園”引爆北京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該展覽的展示內容與藝術的關聯性不大,萌生了“這些聲光電的體驗能算否算是藝術”的疑問。在技術大行其道、互動性成為流行趨勢的情境下,新媒體藝術的展場面臨著“景點化”的危險。一味強調技術和互動,會否使得藝術展變得與游樂場或者科技館無異?新的媒介技術使作品的創新成為一種可能,藝術在后現代文化中扮演了一種變革的角色,但不意味著他們會按照人的意志和需求去發展控制。不能否認的是,新媒體藝術的“新”體現在形式上的創新,但真正打動人心的部分,其實一直都是藝術中那些千百年來不變的意蘊。作為藝術家或者觀眾都不能被新鮮技術左右,應透過表象追尋藝術的本質。

歷史是前行的,藝術同樣如此,每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都與新技術和新媒介的發展與使用密不可分。新興技術作為藝術傳播和發展的媒介,不能喧賓奪主、以偏概全。無論是技術或是媒介,都只是藝術家用來創作表達的載體。因此,新媒體技術沒有改變新媒體藝術作為藝術應有的品質,只是賦予了它新的傳播方式。新媒體藝術不但要給人以炫酷的體驗,也要給人以啟發和思考。燒錢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在企業資金的加持下更能夠煥發出耀眼的光彩,但也需要警惕成為招徠顧客的噱頭。

猜你喜歡
藝術展畫廊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畫廊
畫廊
畫廊
國際現代藝術展在釜山
藝術展訊
藝術展訊
關于“福建當代藝術展”的陳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