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壁上觀”,山西壁畫的亂世風華

2018-09-29 09:00雨田
收藏·拍賣 2018年2期
關鍵詞:博物院墓葬壁畫

雨田

中國古代墓葬壁畫,它是記錄名門顯貴、市井豪強生活的畫卷,反映著一個時期人們的生死觀念,并記錄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它又是了解一個時期藝術成就的絕佳材料,尤其是一些缺乏相關實物或文字記錄的時期,墓葬壁畫往往能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然而,壁畫又是脆弱的,它不易保存,故專題的壁畫展覽并不多見。山西博物院,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壁畫收藏單位,歷3年打磨,與上海博物館聯手,終于在新舊年交替之際為觀眾奉上一場饕餮盛宴。

2017年年底“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這是山西博物院2017年度重點輸出的原創展。展覽遴選12組該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時期的代表性壁畫,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是迄今為止國內罕見的大型古代壁畫特展。

若論展品規格,此次展出的壁畫不僅內容精彩,而且均為藝術佳構,包括婁叡墓壁畫等高水準的珍品;若論展覽規模,展覽雙方共同醞釀策劃,由山西博物院采用“復原性保護”的新方式,對墓葬結構整體拼接復原,在展廳原汁原味地呈現,令觀眾宛如置身墓葬現場,零距離觀賞壁畫。

北朝與宋遼金,山西壁畫的黃金時代

展覽依北朝和宋金元兩個時期分別設“天似穹廬”和“人亦黃土”兩大部分,至于為何只選取這兩個時期的壁畫,則要從山西的地理環境說起。

山西是我國中北部重要的邊防要塞,歷史上這里處于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錯的地帶,境內山嶺峪谷縱橫交錨,地勢險要,居高臨下,自古冠有“表里山河”之名。每遇亂世,各族移民便會大量涌入躲避戰火,隨之而來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因而,山西反而會在亂世中迎來文化藝術發展的高潮。

眾所周知,北朝與宋金元這兩個時期,都是我國歷史上戰火動蕩的年代。北方游牧民族大舉揮師南下,屢屢威脅漢族王朝,多個北方民族政權曾定都山西。本次展覽遴選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的12組89件墓葬壁畫作品,均很好地反映這個地區民族融合的歷史軌跡,描繪民族文化碰擊與交融的壯觀場面。

壁畫在古代常用于墓葬或廟宇,內容多忠實記錄當時社會現實與宗教信仰,尤其是缺乏文字記載的一些特殊時期,往往需要從壁畫中窺探當時的建筑、民俗、服裝等重要信息。因而壁畫是古代生活百科寶典,也是構筑美術史的重要一環。然而,中國古代壁畫多存在于墓室或廟宇建筑中,兩者均容易遭受破壞,而依附其中的壁畫也十分脆弱,保存、修復均十分困難,對展覽的溫度、燈光要求都十分苛刻,受制于技術條件,故有關古代壁畫的專題展一直十分罕見。

而山西現存的古代壁畫,從南到北綿延千里,數量居全國之冠,涵蓋了從漢代、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遼金元直到明清各個朝代,山西博物院就藏有1000多平方米墓葬壁畫,此次來到上海博物館展出則多達到180多平方米。

蒼勁線條顯露的北朝彪悍之風

在第一部分“天似穹廬”部分,共3組36件壁畫。進入展廳后,最先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是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據考古發掘報告的資料,婁叡是北齊鮮卑顯貴,因此墓葬規格很高,墓道、墓室均有大面積壁畫,藝術水準極高,但本次僅展出了墓道西壁第二層鞍馬出行圖的三個部分。

鞍馬出行壁畫為長卷式構圖,分成幾段,每段前有二騎作前導,后面八騎跟隨。畫家先以淡墨勾勒線條輪廓,再涂以紅、黃、石綠、石青、褐色等顏色,色彩鮮艷奪目,富麗堂皇。

而最值得稱道則是畫家在線條的表現上尤為高超,通觀整幅畫面,線條極具動感、流暢、蒼勁有力,無論人物還是馬匹都刻畫得惟妙惟肖,體現了“以形寫神”的繪畫思想。

例如在馬和人的輪廓上,線條落筆肯定、洗練,而人物和馬的臉部則以細膩的線條加以表現細節,與前者構成疏與密的對比,使畫面主次分明;另方面線條在人物或戰馬之間的穿插得當,與五官、裝飾物的“點”、轡頭、馬屁鬃毛形成的“面”配合得恰到好處,繁而不亂。

細看單個物象的表現,人物或策馬揚鞭,或勒韁回首,或駐馬凝視。前后呼應。導從有序。人物形神畢肖。把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塑造得富有個性,無一雷同;圖中馬匹或縱情奔跑,或昂首嘶鳴,或轉側騰躍,生機昂然。畫面整體和諧有序,反映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戎馬生涯的彪悍民風,洋溢著矯健、雄渾的時代氣息。此次展出畫面中,有匹馬在受驚的時候,邊奔跑邊排便的生動場景恰好可對照上海博物館一件“西漢八牛儲貝器”中馬的相似動態,而且此馬與韓干的《照夜白》相比,也不遜色,足見畫家深入生活,觀察入微,技藝精湛,可以說,這幅鞍馬出行圖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絕之作。

北齊國祚雖短,但繪畫卻頗有建樹。著名畫家就有楊子華、曹仲達、展子虔等多人,在北朝畫家中也占據優勢。其中善畫鞍馬者,也當首推楊子華,《歷代名畫記》記楊子華畫馬夜鳴也是其佐證。比較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楊子華《北齊校書圖》(宋摹本),婁叡墓壁畫雖不能確定為楊子華的作品,但被大多數學者公認為是楊派的作品。

無論婁叡墓壁畫出自誰之手,但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尤其是單線勾勒、重彩填色的中國畫特點十分突出,凹凸明暗的暈染法的運用也相當純熟。而北齊的繪畫風格和藝術造詣傳入隋唐,對后世影響深遠。

第一單元另外兩組壁畫分別來自水泉梁北齊墓和忻州九原崗墓,兩者均遭盜掘,大部分壁畫受損嚴重,山西博物院采用“復原性保護”的新方式,對墓葬結構整體拼接復原,此次就在展廳中復原了上述兩個墓室。觀眾進入墓室的空間后,周身被壁畫環繞,可以近距離觀賞。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中單體面積最大的一件展品《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長3.2米,高3.5米)在2013年進行搶救性挖掘時,考古人員在現場取出這一壁畫時就沒舍得切割,而是整體截取保護,并在山西博物館修復收藏。而此次為了迎接這幅巨幅壁畫進入展廳,上博在閉館還不得不拆除南側玻璃門。

九原崗這幅巨大的壁畫,其亮點在于忠實記錄了北朝時期建筑,圖中繪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門樓,廡殿項、復雜的斗拱、重復的額枋、特殊的瓦釘、彩色的鋪地磚,顯得華麗無比,建筑中的一磚一瓦都生動、逼真,特別是雙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資料中未曾見過。填補相關的考古資料空白,讓觀眾第一次在壁畫中領略到北朝建筑的風采。此外,門樓后面還描繪了六名仕女,柔美的線條除了表現北朝女性之美,與門樓筆直的線條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出建筑磅礴氣勢的同時也增添出幾分生活的氣息,仔細觀察,還可以窺探北朝時期的服飾裝扮,妙趣橫生。

人亦黃土,北宋的市井百科

進入人亦黃土部分,則展出各組宋金元時期壁畫作品,展現出當時的生活百態。這一部分壁畫往往給人“家”的溫馨氣氛,這充分反映了該地區北宋以后的喪葬習俗。那時人們將墓葬視為“吉宅”“慶堂”,是后世家族繁榮興旺的關鍵與保障,也體現著當時人的理想追求和社會風尚,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墓葬壁畫就如同一本宋金元時期的社會百科全書。

例如宋代繁峙南關村金代壁畫墓的壁畫就描繪了墓主人年少時離家謀求仕途,老來還鄉隱居故里的理想人生,同時還營造了墓主人仙逝后的來生世界。金代的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和元代中期的陽泉東村元墓墓室平面都呈八角形,墓室主體壁畫經修復后共有八塊。這兩組壁畫作品內容較為世俗化,所描繪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有夫婦對坐、備茶、雜劇表演、馱運、馬廄等日常畫面,旨在營造一座熱鬧、溫馨的“吉宅”來保佑他們的家人安康富庶。

山西在北宋后并非政治中心,卻成為了經濟貿易的中心,所以其中有很多豪商,且因為民族的不同也呈現出不同的墓葬習俗。相對北朝,宋金元時期多為薄葬。雖唐代的墓多為厚葬,但主要在陜西,山西并不多。所以此次展出的山西壁畫沒有唐代部分。而展覽的兩部分比較,清晰地展現出了漢文化融入了北方草原少數民族文化后的蛻變和融合。

(編輯/雷煥昂)

猜你喜歡
博物院墓葬壁畫
三觀壁畫
山西博物院推出“鳥尊”雪糕
河南澠池發現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與陸渾戎王墓基本一致
春意
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反美”壁畫
視覺
河南洛陽發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飛蛾”修復壁畫忙
天涯海角壁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