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應給學生留下無限可能

2018-10-20 03:14陳雨華
讀與寫·教師版 2018年1期
關鍵詞:平均分梯形陰影

陳雨華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023-01

最近,聽了一節北師大版三下的“分一分(一個物體或圖形作為整體的分認識)”。課堂目標定位精準,構思巧妙,板塊設計合理,課堂氣氛也調節的比較活躍,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再加上執教者對媒體使用比較熟練,使得學生對抽象的分數得以形象化的理解,為本課添了不少的色彩。

但課堂中的幾個小環節卻似乎不是那么的和諧。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之后,教師為了強調“平均分”,設計了這么一道習題:圖一中哪幾幅圖是不能用幾分之幾表示的?為什么?

設計者的本意可能是想告訴學生,只有常規圖形才能得到“平均分”(估計執教者僅僅局限于動手“折”圖形了),而只有“平均分”了才能得到分數。于是課堂上在師生的“努力”下得出結論只有梯形不能平均分。實際上,稍微有點幾何常識的人都知道,梯形無論想分成多少等份,都是容易實現的。甚至擴展到其它一般圖形我們也總是有辦法“平均分”的。退一步說,教材上連不可能那么規則的“蘋果”都能一分為二得到二分之一了,更何況圖形呢?

在鞏固練習環節,教師又設計了這樣一道判斷題,圖二中涂色部分是整個圖形的1/3。()

學生又很自然地在老師引導下打出了一個大大的叉。然而,我們都知道只要通過簡單的證明,就能得出圖中的陰影部分的的確確正好占整幅圖的1/3。有心的老師會發現這幅圖非常熟悉,因為教材上就有,只不過教材上是呈現的是下圖三。而圖三的陰影當然不能用1/3來表示了。

以上兩個例子顯然是因為教師只停留于表面去思考問題,犯下了低級的錯誤?;蛟S,有教師會認為,限于三年級的學生的知識儲備,這樣的結論對學生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建構主義觀點認為,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受學生心理能力、知識條件等的影響,我們允許學生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出現暫時的或者說階段性的錯誤。例如,二年級學生認識的平行四邊形就都是“傾斜的”,在他們的頭腦中長方形和正方形都不是平行四邊形。三年級學生認為梯形不能“平均分”,認為圖二沒有“平均分”,就不能用1/3來表示陰影等,這些都是學生知識建構過程中的暫時性、階段性的錯誤,都是可以包容的。

從學生知識掌握的角度分析,對于這樣的觀點,筆者也是認同的。就本課而言,面對只有小學三年級的學習對象,去探討如何給梯形等分,圖二的陰影是否為1/3等知識顯然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或者說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想象能力還有直覺能力等角度出發,我們是否在人為的設置了一道枷鎖呢?因為,這里的教學路徑,它是指向封閉的,而非開放的;指向單一的,而非多元的。很多時候,學生雖然說不出為什么,雖然可能想像不出怎么去給梯形“平均分”,雖然證明不出圖二的陰影正好是1/3,但至少有部分學生是有這方面的猜測的,或者說是有這種直覺的。而現在老師簡單的告訴他,這樣是不可以的,創新的苗頭顯然都給掐滅了。

實際上,也正是因為課堂中的這種限制,導致課堂最后在判斷圖四的陰影能否用1/2來表示時,學生異口同聲地認為不能,且無論教師如何開導,都無效,因為現在的學生的思維被僵化了,他們已經很難去“變通”了。

為什么課堂中,我們總是告訴學生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這樣不對,那樣不行呢?而不是告訴學生,除了這樣,還可以那樣,甚至還可以怎么樣。我們的教學應留給學生無限的可能,而不是去限制學生的猜想與想像。我們應給學生足夠質疑與提問的空間,給學生足夠探索與實踐的空間、給學生足夠評價與反思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變“封閉的問題”為“開放的問題”、變“單一路徑”為“多向路徑”,變“不能”為“可能”,為學生留下無限的發展空間,成就他們明日的精彩。

猜你喜歡
平均分梯形陰影
自卑的梯形弟弟
陰影記
陰影
平均分一半
陰影魔怪
兩種分法
“平均分”教學設計
姚明受傷讓08奧運蒙上陰影
《梯形》測試題
等腰梯形的判定檢測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