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在河西走廊的歷史傳承

2018-10-26 11:00周琳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8年29期
關鍵詞:河西走廊張掖西域

摘 要:千百年來,中原王朝對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經營,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西方商貿往來、經濟交流、文化交融、民族融合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中國古代的經濟奇跡。

關鍵詞:

一、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絲綢之路已跨越了2000多年的歷史,古道回蕩地聲聲駝鈴,見證著它的輝煌。大漠回旋的裊裊孤煙,訴說著它的衰落。歷史不可復制,但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古絲綢之路的興盛和衰敗,與中原王朝的強盛繁榮、開放包容休戚相關。歷史一再證明,中原王朝安定繁榮,則絲綢之路通達繁榮;反之,如中原王朝戰亂衰敗,則絲綢之路阻斷蕭凋。

“絲綢之路”這一名詞,起初是德國地理學家李?;舴矣?9世紀末提出的。他鑒于中國(中原)絲綢、瓷器等通過西域廣銷中亞、西亞及歐洲,給通往西域的東西大通道,起了一個形象并具有浪漫色彩名字----絲綢之路。千百年來,中原王朝對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經營,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西方商貿往來、經濟交流、文化交融、民族融合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河西走廊的歷史傳承

1.絲綢之路的雛形

《逸周書》載:商湯命伊尹作《四方令》,制定了從西方、西北方的昆侖、空洞、大夏、莎車、樓煩、月氏等國進口丹青、白旌、神龜、白玉、野馬、良弓

等物。表明在商朝初期,中西方已經有了交往通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脊虐l現自商、周、戰國、秦時期,中國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通過西域輸向中東和歐洲,當時的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賽里斯”即“絲綢”之意??脊虐l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中亞的貴族葬墓里,就已發現了中國的絲織品。據記載,凱撒大帝和被稱為埃及艷后的克里奧帕特拉都喜歡穿中國的絲綢。一次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袍出現在劇院,光彩照人,引起全場的驚羨,稱為“天衣”。 那時輸入中亞、西亞及歐洲的絲綢價格昂貴,每磅要黃金12兩。后來隨著貿易的活躍,銷售日增,以至平民百姓也紛紛穿起絲綢。著名地理博物學家普林尼曾抱怨說,羅馬每年至少有一億羅馬金幣在與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半島的絲綢與珠寶生意中喪失?!耙桓冀z換一根金絲”,這就是絲綢之路這條商貿通道最初帶來的神奇。

2.絲綢之路的暢通

到兩漢時期,由于盤踞西北及西域的匈奴、黨項、羌、月氏等少數民族,在此消彼長的長期割據與混戰中,客觀上存在的絲綢之路事實上已被阻斷。特別是發祥于今天內蒙古河套地區和陰山一帶的匈奴,到西漢時已經控制東起遼東、橫跨蒙古草原、西與羌氏相接、北達貝加爾湖、南抵河套(即今天的山西、陜西北部)的廣闊地域。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精騎一萬人,從隴西(今甘肅省臨洮縣)出發,攻打匈奴,首戰成功。同年夏天,漢武帝發動了第二次河西戰爭,將河西地區牢牢地控制在漢王朝的版圖中。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漢朝,漢將其所降的四萬余人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與云中,被稱為五屬國。隨后,漢朝在昆邪王和休屠王原來的游牧地區,設置了酒泉郡。公元前111年,張掖郡與敦煌郡由酒泉郡中分割出來。公元前101年,建立武威郡,河西四郡由此形成。漢朝除了在河西四郡駐軍,也大量移民漢人至此屯墾,從而確立了漢朝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河西四郡的設立使河西地區逐步由游牧區變成了農業區,對后世有深遠地影響。

河西走廊的貫通和匈奴的北遁,讓內地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傳入西方,西域的汗血馬、胡桃、胡蘿卜、胡豆、胡瓜、葡萄、苜蓿等不斷傳入內地。期間,雖有短暫受阻和中斷,如西漢末年在匈奴的襲攏下,絲綢之路中斷。公元73年,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的西域,并將這條路線延伸到了歐洲,延伸到了羅馬帝國。自此,絲綢之路繁盛一時。漢王朝也牢牢掌控著與西域各國交往的主動權,并為來往穿梭的行人,驛站的士卒,趕著馬匹、駱駝的商隊提供了安全保障。地處河西走廊的張掖也一躍成為重要繁榮地商貿區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心。

3.絲綢之路的繁榮

中原王朝經歷了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紛爭與戰亂,絲綢之路在時斷時通、以斷為主的狀態中度過了漫長的數百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在河西四郡重新開設互市,決定讓絲綢之路這條商貿大通道再次活躍起來。作為扼控中原通往西域咽喉要道的張掖,又迎來了新的機遇。隋煬帝楊廣為了疏通絲綢之路,公元605年,委派重臣裴矩來到張掖,疏通河西走廊,恢復絲路貿易,并加強與西域諸國的政治、文化交流。初到張掖的裴矩,很快被這里的繁華所吸引,集市上常??梢砸姷匠扇航Y隊來自西域的胡商。他們帶著香料、手工藝品、地毯等內地不常見到的貨品在這里買賣,之后又采購當地的絲綢、茶葉、土特產銷往西亞及歐洲各地。裴矩了解到,張掖商貿的繁盛,是因魏晉后中原大亂,絲路不通,大批的西域商人謹慎地選擇了以河西走廊的張掖作為商業貿易的中轉站。

在張掖期間,裴矩特別注意與國外商人的友好交往,把從胡商中了解到的西域各國的風俗地理、物產、典章制度等,匯編成圖文并茂的《西域圖記》。書中詳細記述了從地中海東岸通往敦煌的三條重要通道。北道:從地中海進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渡過北流河到突厥可汗庭,再經過鐵勒部、巴里坤湖進入新疆,向東過哈密,沿天山北麓進入河西走廊。中道:從波斯灣到伊朗、再到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盆地,翻越帕米爾高原,經過喀什、庫車、焉耆、吐魯番到敦煌。南道:從印度洋到印度北部,經過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南麓,經過塔什庫爾干、葉城、和田、若羌到敦煌。結合從敦煌到長安的路線,我們就可以完整地繪制出當年絲綢之路的全部路徑。從這三條通道可以看出,張掖是絲綢之路上的鎖鑰之地。為了再度繁榮這條古道, 裴矩下令在商路設置新的驛站,方便商旅來往。同時,降低關稅,有些地方還免除稅款,給予前來與中國交易的西域商人盡可能多的商業利益。他還鼓勵西域商人與政府直接開展貿易,使交易活動的范圍、內容大大增加。這一系列鼓勵通商的措施,使越來越多的西域商人來到河西走廊。他們不僅銷售自已的產品,還幾乎壟斷了當時河西走廊的國際貿易。但是,他們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被盤踞在河西走廊周圍的突厥、吐谷渾等勢力劫掠,就有可能血本無歸。裴矩把這一情況報告隋煬帝,必須打敗吐谷渾才能保證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域各國和隋朝建立正常的政治與經濟交往。

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初,隋煬帝決定西巡河西走廊,邀請西域諸國首領共同舉辦一個盛大的聚會。同時,他還要御駕親征, 徹底消除吐谷渾對河西走廊的威脅。戰役結束后隋煬帝穿越祁連山的扁都口,從青海進入河西走廊到達山丹的焉支山下。登山丹焉支山,參禪天地,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舉行 “萬國博覽會”,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 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河西走廊的重大活動,史稱 “萬國博覽會”。張掖市所屬的山丹縣被譽為“世博圣地”。隋煬帝西行,讓中原王朝與絲路沿途各國的政治、經貿、文化交流得到全面恢復,絲綢之路又一次向中原大地敞開。公元600年,隋煬帝批準開放了從張掖通往長安、洛陽以及其它內地城市的道路。西域的王公貴族、各國商人,紛紛沿著河西走廊進入長安、洛陽,為中原的都市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隋煬帝對西北的開拓戰略,給唐朝奠定了穩固地基礎。這時的絲綢之路已由民間自發的商貿通道,逐漸演變成由政府維持的官方商貿大通道。

絲綢之路通商交往的繁榮鼎盛時期,則是繼隋而建立的強大的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擊敗了東突厥吐谷渾,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又滅西突厥。至武則天時,設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又轄龜茲、碎葉、于闐、疏勒四鎮。唐朝疆域,東起朝鮮海濱,西至達昌水。不久,便與新興的撒拉遜帝國接壤。這樣,東西方開始通過絲綢之路,以大食帝國為橋梁,官方、民間都進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在絲綢之路東段,大漠南北與西域各國,修了很多支線通絲綢之路,亦稱參天可汗道。大食、東羅馬帝國也不斷派使節到長安與中原王朝進行全方位交流溝通,敦煌、陽關、玉門、張掖這些地方,成了當時“陸上港口”。 西方各國在陸上經中亞、西域,取道河西走廊直達中原,絲路沿途駝隊、馬隊,商旅不斷。國際考古學界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埃及、兩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亞細亞等地,出土過大量絲織品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西域出土的一件盛唐時期絲織鳥毛混紡衣,薄如紙,明似鏡,折疊后重不過二兩,從不同角度可看出各種不同的花紋圖案。在今西安附近,還出土了不少波斯和東羅馬帝國的錢幣,它反映出當時的東西商品交換已極為普遍廣泛。

大唐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盛文明的國家,成為世界各國普遍向往的東方樂土,都城長安更是眾望所歸的圣地,云集著數量驚人的西域商人。唐朝文化遠播西方,中華文明給世界文明以深深地烙印。絲綢之路這條連接亞歐大陸最便捷的通道,既極大地促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也極大地滋養著必經之地的河西走廊,使之經濟貿易空前繁榮,文化氣象多元和諧。河西走廊的節點城市武威(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敦煌一個個成長為絲綢之路上耀眼的明珠,扮演著文化交流中心、商貿交易中心、物資集散中心的角色,發揮著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以這些城市為中心,河西走廊已經建成了“行有車馬,止有擇館”,由點成線的完善的物流網絡系統。據考證,千里河西走廊先后有官驛19所、驛站人員近300人。

4.絲綢之路的衰落

明朝以后,由于生產力發展,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達,東部沿海地區豐富的物產和密集的人口,廣泛而普遍地創造出在海上和東部地區支撐經濟發展的“物資交流”條件,取代了車載馬馭在沙漠中苦苦跋涉的駝隊。海洋時代的來臨,陸上絲綢之路無可避免地從輝煌走向衰落。明嘉靖三年,堅不可摧的嘉峪關城樓正式關閉。絲綢之路從此沉寂下來,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漸漸凝固成歷史,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了近代。

三、重啟對絲綢之路的經營

近百年來,中國為重新“鑿通”“絲綢之路”做出了不懈努力。1905年,古絲綢之路上,中國境內的第一條鐵路(汴洛鐵路)開始修建。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孫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都規劃了延伸到西北方向的鐵路,以便與各國的鐵路網銜接??谷諔馉幤陂g,我國東部與東南部環繞海洋的地區已經不再可能使用海洋上的運輸大通道了。而西部的這條能連接世界的絲綢古道,由于荒廢已曠日持久,再加之許多國際因素的影響,已很難發揮物流通道的作用,只能從外部爭取援助一些有限的戰略物資,經新疆過河西走廊運抵中原抗日戰場。這些雖數量不多,但極其寶貴的戰略物資,給予當時的抗戰以有力地支持。由于出海出國水陸、路陸通道都因各種原因阻斷,這時候出現了“駝峰航線”。那是一條翻越西部、

西南部高山峻嶺的物流大通道,它有效地支援了中國的抗戰,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意義。1937年,北上抗上的紅軍,組成西路軍,按中央軍委的指示出征河西走廊,意圖打通出新疆爭取蘇聯援助戰略通道。雖然西路軍兵敗祁連山,這一戰略意圖沒能實現,但河西走廊這片紅軍用鮮血浸染的土地,從此把紅色文化培育的枝繁葉茂。

新中國成立后,鐵路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過河西走廊連接隴海、蘭新直達歐洲的鐵路動脈全線貫通。除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外,我國更明確提出了相關的戰略規劃。21世紀以來,中央先后部署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重大戰略,西部地區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絲綢之路復興的前景日漸光明。2005年,“歐亞經濟論壇”在西安召開,兩年一度的國際論壇成為我國推進絲綢之路復興的重要多邊舞臺。2007年,我國與中亞七國計劃共同投入192億美元建設“現代絲綢之路”。2008年,我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中亞四國聯合發起絲綢之路區域項目,共有19個國家響應,各國在日內瓦簽署意向書,決定再為復興絲綢之路投入430億美元。目前,進出河西走廊這一絲綢之路咽喉要道的除國道312、227、蘭新鐵路等老路外,現已修通了蘭新高鐵第二雙線、蘭新高速,幾次擴建了或新建了張掖機場、敦煌機場、嘉峪關機場、酒泉下河清機場、鼎新機場等。張掖已經形成空中、陸上西進東出、南來北往、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鐵路、公路、航路交通網,已經成為西油東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中繼站。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曾經“風沙漫道嘆馬瘦”的絲綢古道,如今已經實現“千里絲路一日還”;曾經被絲路客商追逐的綾羅綢緞和珠寶香料,已經被這條古老商路上洶涌流動的百萬種琳瑯滿目的商品所取代。如今,這條被世界譽為“東方走廊”的大通道,流動的不光是商品,更多的變成了資源、能源和看不見的資本。

作者簡介

周琳(1966—),女,甘肅民勤人,中共張掖市委黨校副教授,黨建與政治學教研部主任,主要從事紅色文化、地方黨史和黨的建設研究。

猜你喜歡
河西走廊張掖西域
河西走廊的風
情暖張掖大地 讓愛不再孤單
《八月西域行印記》
在河西走廊聆聽
到張掖看黑河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圖志》纂修略論
民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動述論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