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白話文運動的發展

2018-11-13 15:41蒲泓曲西北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710000
新生代 2018年14期
關鍵詞:論爭白話文白話

蒲泓曲 西北大學文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談及白話文運動,必須提到兩個概念文言語和白話語。在中國古代文言語與白話語對立共存的現象是極其普遍的。張中行先生《文言與白話》一文中這樣概括這二者的不同“文言,意思是只見于文而口不說的語言。白話,白是說,話是所說,總的意思是口說的語言”。簡而言之,文言是中國古代用于文章正式場合的一種書面雅語,而白話則是更接近普通大眾的口說語言。

文言總的來說是知識分子與貴族的語言,它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它與中國古代整個封建體系相關聯。清末,中國被迫打開了國門,中華民族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大變革”,促使了有擔當的知識分子的反思,深入文化層面去思考,于是醞釀已久的主張言文合一的白話文運動產生了。白話文運動隨著新文化運動得到了發展,白話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廣,配合著新文化運動一起推動了啟蒙救亡思潮,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本文通過搜集相關史料梳理文學史,對運動產生的原因以及推動其發展的因素進行了梳理。

一、清末白話文運動產生的原因

白話文運動產生的原因很多。除去文言文固有的缺憾不談,最重要的兩點是知識分子的理論自覺性、清末白話報的產生。

(一)知識分子理論之自覺

清末被迫打開了國門,亡國滅種危機空前嚴重,一大批中國由士大夫轉型而來的近代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對國家命運進行反思,代表人物即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等。這一批知識分子進行自我啟蒙的同時,在政治上宣傳民權,鼓吹新法,在文學上提倡白話文。

最早在理論上提出言文合一思想的是清末外交家、詩界革命先驅黃遵憲。在1887年,黃遵憲在成書的《日本國志》中明確提出了“言文合一”主張。他敏銳地意識到語、文合一是中國語言文字未來發展的方向,他提倡通過“變一體為適用于今、通行于俗者”,達到“天下之農工商賈婦女幼稚能通文字之用”。黃所提出的言文必須合一,行文必須適用古今、通行于俗的主張,開了白話文運動的理論先聲。

(二)清末白話報的出現

報刊作為一種現代傳播媒介的出現與西方傳教士與翻譯文學產生密不可分。第一位來華的傳教士英國人馬禮遜為了傳播基督教義,創辦了近代中國的第一個現代報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

之后清末的十余年間,中國出現了眾多白話報刊。清末白話報刊都是小型的紙張,時稱“白話小報”,與之相對的是紙型較大的文言報刊辟白話專欄。比較著名的有白話小報有《演義白話報》《無錫白話報》《杭州白話報》等。以《大公報》為代表的文化大報辟有白話欄目或者贈閱白話附頁。這些報刊雜志成為了清末白話文運動賴以展開的主要陣地。

報刊的出現為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傳播媒介,為白話文學運動提供了活動空間。白話報刊深入大眾,為即將到來的新文化運動鋪下了基石。

二、新文化運動對白話文的推廣

(一)倡導白話文的理論的建構

白話文運動在清末拉開了歷史的帷幕,黃遵憲、裘廷梁、康有為、梁啟超等有識之士在理論上發出先聲,開始倡導白話文代替文言文。1915年新文化運動隨著《青年雜志》(第二期起改名《新青年》)拉開了序幕。一大批進步學者開始發表進步言論,主要有陳獨秀、胡適、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先驅者。

胡適毫無疑問是新文化運動的理論奠基人之一?!段膶W改良芻議》一文從“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文學進化論的角度,認為文言文已死,中國必須進行語體革新,廢文言倡白話文。為此他提出文學改良必須應從“八事”著手。八事觸及了文學內容和形式,初步闡明了新文學的要求與推行白話語體的立場。繼《文學改良芻議》后又發表了《建設的文學革命論》,這篇文章更加鮮明地提出建設新文學重要的是十字箴言“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進一步突出了白話文這一新的文學語言工具,系統地創造了白話文的理論。

(二)三次論爭對白話文建設的推動

在新文化興起后,就遭到了很多文化保守份子的反對。三次論爭指的是新文化陣線與守舊派的論爭、與學衡派的論爭、與甲寅派的論爭。這三次論爭中,雙方都闡釋了各自建設文學的方法,這客觀上促進了白話文的推廣。

章士釗是甲寅派的核心人物,他時任國民政府教育總長,對當時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極其不滿。1925年,他在復刊的《甲寅》上化名為孤桐發表了《評新文學運動》一文,堅決反對白話文運動,主張使用文言文。與之論爭的有很多人,魯迅先生發表了《十四年的“讀經”》這一片駁難文章。魯迅發表此文認為章士釗等人提倡讀經是為了幫助統治者來愚弄百姓,自己達到學而優則仕的目的。這給予舊文學勢力當頭一棒,讓新文化運動理論更加明晰有力,并且也使白話文慢慢地站穩了腳跟。

(三)文學創作

新文化運動先驅者在文學領域“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他們普遍在形式上提倡用白話文作為文學創作的工具,內容要求寫關于人關于人性的文學。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在詩歌、小說、散文等領域都出現了許多有價值的白話文學作品。

以小說為例。小說對于開明智的目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梁啟超先生早在1902年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就說道“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新文化運動中小說創作取得了重要的實績。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在這時期用白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如《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這些文章帶動了學界更加廣泛地用白話文寫作。如葉紹鈞《這也是一個人?》、冰心《斯人獨憔悴》、王統照《春雨之夜》、郁達夫《沉淪》等。這些新文學作品的創作無疑給文界帶來了新的活力。

經過清末提倡言文合一的白話文運動的提出,到新文化運動對白話文的推廣,這是一個由理論、創作、報刊、論爭等因素共同推進的過程。使用白話文是歷史的趨勢與必然,到了1920年1月,依當時的教育部頒令開始在國民學校一二年級運用白話文課文,這是白話文的勝利。盡管清末的白話文運動僅僅在理論上呼聲較大,實際創作上所做甚少;盡管新文化運動時人還不太能熟練地運動白話文,在使用白話時內部混進了一些文言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于白話文的推廣卻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猜你喜歡
論爭白話文白話
家鄉的土白話
荒野與文明——20世紀美國筑壩論爭的歷史考察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童謠聲聲唱出美好未來
Kiss and Ride
黃侃:外國書是硌腳的皮鞋
中學新詩教材的一場論爭及其意義
劉濤《音調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來關于孔子的論爭·序》
胡適巧推白話文
胡適妙解白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