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傳承發展的百花洲實踐

2018-11-15 23:50宋聯軍
中國周刊 2018年11期
關鍵詞:傳統工藝工作站濟南

宋聯軍

2018年9月13日,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的濟南百花洲國家傳統工藝工作站正式揭牌,這是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掛牌的第一家城市傳統工藝工作站,旨在將濟南建成一個基于日常生活方式的傳統工藝體驗展示交流平臺,通過平臺做出有特色、首創性和具有引領性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 ,為今后其他城市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探索經驗。

詩情畫意百花洲

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濟南老城明府城的中心地帶,這一區域歷來是泉城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濟南老城明府城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是濟南大規模城市建設的開始。不過這里的人類聚居生活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自晉以后到清朝的漫長歷史時期,這里一直都是濟南乃至山東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

百花洲,又名小南湖,是一個面積約7000平方米的小湖,位于著名的大明湖公園以南,岸邊弱柳臨風,水中碧蓮映日,景色十分怡人。湖中的水來自南面不遠處著名的珍珠泉群,清澈的泉水從珍珠泉涌出,經玉帶河輕輕柔柔流入這里,向北穿過鵲華橋,就進入了大明湖中。

最早這里并沒有百花洲,這一片湖水其實是大明湖的一部分,景色雖美,但連年水患。北宋熙寧五年(107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擔任齊州(今濟南)知州,在執政濟南的兩年間,不但修建了造福后世、永除水患的濟南古城北水門等一系列水利工程,還修建了百花堤、百花臺、百花橋等景觀工程,才使大明湖南的這片水域有了百花洲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湖中小島百花爛漫,景色宜人,曾鞏曾題詩贊嘆: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游。自此,百花洲的名稱開始慢慢傳開。

泉城濟南的老街區構架歷來都是“街因泉走、水街共生”,百花洲一帶的街巷也是如此,這一地區匯集了眾多歷史悠久的街道、小巷和名人故居以及公共建筑,芙蓉街、舜井街、曲水亭街、后宰門街、珍池街、貢院后墻街、西更道街、將軍廟街,光聽名字,就能知道這些街道的過去曾經有過什么樣的歷史。而一座座明清之后保存下來的老建筑,也為老城區增加了厚重的歷史滄桑感。位于西更道東側的珍珠泉大院,曾是歷經200多年的清代山東巡撫衙門;壽康樓街上的題壁堂,是山東乃至北方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戲樓;題壁堂西側的升陽觀(呂祖廟),構成了一組始建于金代、擴建修繕于明清兩代的道教建筑群;芙蓉街北首的府學文廟,布局嚴謹壯觀,是創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的文化勝跡;鞭指巷上的陳冕狀元府、將軍廟街西頭的天主教堂,曲水亭街與后宰門街交會處的基督教堂,都是城區豐富歷史的生動寫照。

2011年,百花洲街區開始進行恢復性整治。

2014年11月,百花洲等三個濟南市街區入圍山東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

2015年,濟南市規劃局啟動編制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

2016年6月1日,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項目實驗性開放。

“濟南院子”承載傳統文化

泉水人家民俗館是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最早開放的項目之一。這是一座完整的北方四合院建筑,也是典型的舊式濟南民居院落。走進大門,再過二門,站在院子中間,迎面是面南背北的正堂屋,兩邊為東、西廂房。三個房間按時代順序布置成了三個展廳,分別為正堂屋的清代官宦家庭,東廂房的民國商人家庭,西廂房的建國后平民家庭,展覽內容以“家風、家教、家訓”為主線,在三個展廳分別展示具有濃厚時代特色、地域風情的老照片和老物件,集中再現千年泉城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和市井民俗風貌。

在清代官宦家庭展廳里有順治手書、康熙臨摹的“正大光明”匾,濟南府章丘王氏家族官方文書,還有包括戶部、國子監、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等部門的任命執照。民國商人家庭展廳內除了有來自英國的第一代電話機、德國手搖縫紉機、美國留聲機、日本電風扇、瑞典咖啡爐,也有走街串巷老行當的工具:剃頭挑子、貨郎挑子、小爐匠挑子等等。新中國成立后平民之家展廳的展品分為三個時間節點:建國初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初期,展品包括計劃經濟時代的眾多文獻、票證以及手表、自行車、泰山牌黑白電視機、206電唱機、鑄鐵煤爐、柳條箱等等充滿時代味道的生活用品。

民俗館共使用老照片1457張、圖書文獻資料400余本、老物件930件,這些展品全部征集自民間,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一個老濟南的故事。

館前懸掛的題為“佑我后人”的匾,捐助人是73歲的申勝利老人。他介紹說,這塊匾來自皇親巷慈仁院,是清代光緒年間的物件。慈仁院也是畫家韓美林故居,韓美林小時候家境貧寒,他和母親曾經在這里借住過。上世紀50年代,慈仁院辟為民居,申勝利老人的岳父家就住在那里。不久后,寺廟被拆改成了平房,他的岳母將拆下的一塊匾收起來當了床板。2001年,老人在岳母家的儲物室發現了這塊刻字的“床板”,仔細查看后發現是一塊匾,就細心收藏起來。2015年,看到報上有百花洲征集濟南老物件的消息,老人就把這塊老匾提供了出來。

高懸在堂屋北墻的“正大光明”匾據傳原來懸掛于山東巡撫大堂,系大清道光十四年(1834)立。1928年日本攻占濟南,這塊匾流落到瑞蚨祥老板手中,之后流落京津80余載,如今又重新回到了故鄉。

展廳內的太和閣碑,同樣遭遇一波三折。太和閣碑刻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是濟南最早的醫藥廣告碑,碑文所記載的太和閣藥店開設于清初,一次進貨途中,店主遇到山洪,平安渡河后,藥材沒有受損。為報答天恩,店主決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店里所賣膏丹丸散半價售賣,特立碑昭告世人。2003年,縣西巷拓寬改造,砌在后宰門街東首墻體內的太和閣碑下落不明。幾年后,此碑被民間人士收藏,最終征集到泉水人家民俗館。

擺放在東廂房里的顏色發暗的老鋼琴,是早期的上海謀得利牌鋼琴,這是中國的第一代合資鋼琴,琴芯產自英國,琴殼產自中國。民國時期,濟南的工商業一度得到很大發展,紡紗、印染、面粉等很多行業都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成為津浦鐵路線上的樞紐城市,上海和濟南之間的商業往來日漸頻繁。上海的精益眼鏡將分店開到了濟南,濟南的泰康罐頭也把公司開到了上海。這架鋼琴是陪嫁品,在民國初年隨一位上海姑娘乘火車到了濟南。

豐富而真實的展覽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前來,大家在泉水人家民俗館中找到了濟南的味道,體驗到了過去的老濟南味兒,有不少老濟南人對此感觸很深,紛紛拿出家中珍藏的老物件捐獻給了民俗館。

82歲的戴寶華老人就是這樣一位熱心老濟南,民俗館西廂房里展示的老點唱機、落地收音機就來自他的收藏。老人說年輕時候喜歡音樂,就買了很多設備,現在不用了,放在家里也是閑著,捐給民俗館還能產生更大的價值,讓更多的游客能看看、摸摸,了解濟南人過去的生活和歷史。

像民俗館一樣,百花洲街區修復的7組42棟建筑,每個院落都按照不同民居風格進行了獨立設計,并且在相鄰的兩組建筑之間設計了不同的立面表現形式,使這里形成了凝聚老濟南民居多樣性獨特格局的濟南院子群落。片區內的老建筑,像民營報社舊址、吳家南紙店等老建筑都被精心保留下來。一部分建筑已經按原來的業態進行恢復,再現當年場景。

石磚青瓦的老建筑、老舊長條石鋪就的道路、進院落要先邁過的高門檻,“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當年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描寫的濟南動人風貌,如今重現在百花洲。

全程參與了百花洲片區整治工程的民俗專家張繼平表示,百花洲雖然地處濟南最繁華的商業地段,但修復過程卻沒有做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商業選擇,堅決保留了最具濟南韻味的歷史格局和建筑風貌。在保護老建筑的同時,采用符合濟南民居特色的工藝和設計,采取‘修舊如故的審慎方式,在保持老城風貌和歷史人文環境的基礎上,落實古城片區規劃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最大限度地恢復了濟南古城泉水人居和諧相生的歷史特色。

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站長曾輝介紹說 ,濟南古城保留的“活”的歷史文脈,是最獨特傳統文化資源,圍繞“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這個定位主線,百花洲工作站規劃設計了“濟南院子”, 突出原住居民深度參與、沉浸式互動體驗和設計再造新生活的方式,通過非遺的過去、非遺的今天、非遺的未來三個展示體驗區塊,為重點非遺項目量身定做了承載空間,也成為具有濟南傳統地域文化特色的示范空間,未來還將全面輻射明府城現有的146處非遺承載空間 并逐漸推廣到全省。

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藝術家與工匠結合才能設計制造出有美學質量、為民眾享用的工藝品”,這是在工業時代早期,英國藝術家、設計師威廉·莫里斯就提出的倡議。

隨著文化進步和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產品的要求不僅僅滿足于其使用價值,越來越注重設計所帶來的美學價值、生活方式和情感價值,而這些恰恰是傳統工藝與東方設計思想所關注的。如何把擁有豐富智慧的傳統工藝融入現代衣、食、住、行,讓傳統手工與民間智慧活在當代,活在未來,并能夠普惠于大家,由傳統手工業轉型升級為現代手工業成為中國民生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推動傳統工藝的再創造與現代轉化,讓手工制品成為生活所用的東西,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讓傳統工藝回歸到生活本源,成為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工作的重要內容。

利用城市中心的集聚作用以及濟南泉水文化的地域背景,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充分聚集非遺資源和人才,共同挖掘發現傳統工藝在生活美學上的創新點。工作站成立后制定并開始實施傳統工藝資源研究與出版、系列展覽推廣、傳統工藝設計研培和普及教育等一系列工作計劃,使百花洲工作站成為非遺的集中展示地、城市文化集聚地和旅游目的地。

緊靠著厚德泉的百花洲壹號院位于街區西南角,這也是一座修舊如舊的“老宅子”。如今,這里集結了漢字記憶空間博物館、敬書房、一聲度琴館、濟南味道香館等17家濟南本土的獨立文化品牌和學術機構。

在百花洲“漢字記憶空間”, 國寶級《紀泰山銘》清拓本,民國山東省圖書館館長路大荒的舊藏清代拓本等齊魯文化代表性一級文物一一紛紛映入參觀者眼簾,它也是國內第一家民政和文物部門正式注冊的摩崖漢字博物館?;蕦m照相館,是濟南老城區的地標建筑,從1931年至今,就像一座時光博物館,見證著濟南城市生活的變遷。在“一聲度”琴館,悠悠琴聲回響耳畔,一曲高山流水,讓游客穿越千年的中國記憶。敬書房里重拾對書的敬意;民藝生活館內,一把剪刀剪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鳳啟書院,提筆研磨修習書法;一襲草木染,色彩隨心,做一襲華衣……。從柴米油鹽到琴棋書詩畫,從現實生活到文化信仰,在壹號院,在整個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游客隨處都能發現并且體驗到傳統中國文化的美好。

打造傳統手工業態的勸業復興

在聚集和保護傳統工藝的同時,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發揮平臺優勢,在傳承人、設計師、原住居民與文化機構搭建起合作的橋梁,聯合行業上下游各環節之間一起創作、設計,共同推動傳統工藝的現代設計轉化,形成基于生活方式的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的展示、體驗、交流、交易平臺和品牌,逐漸實現傳統手工業態的勸業復興。

山東地區有著悠久的手工紡織傳統,頗受觀眾歡迎的電視劇《大染坊》講述的就是發生在淄博周村的真實故事,雖然受到紡織工業化的沖擊,但很多傳統紡織技藝依然保存了下來。

山東粗布是一種用土布機手工織成的具有黃河流域文化特色的純棉布,手工織布步驟非常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成要經過大小72道工序。粗布用的棉線只有幾種基本顏色,但是成品粗布卻有幾百種幾何圖案,手感厚實、膚感舒適,圖案造型古樸的粗布已經越來越受到都市人的歡迎。

魯錦是魯西南民間織錦的簡稱,是山東獨有的一種純棉手工提花紡織品,歷史悠久、織造技藝復雜、圖案絢麗多彩。在魯西南的傳統風俗中,姑娘結婚時,必須用自織的花布做成被褥、床單、門簾、枕頭等作為嫁妝,以顯示新媳婦的靈巧和聰慧。

絨繡在山東主要流傳在煙臺地區,是用彩色絨線在特制的網眼麻布上進行繡制的一種手工藝品。繡品渾厚莊重、色彩豐富、層次清晰、形象生動。

藍印花布在中國很多地區都有,在山東的沂蒙山區,藍印花布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傳承,古樸的圖案也非常有地域特色。

類似的紡織類非遺項目還有花邊、鉤繡、鉤織等,經過前期調研,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已經整合了愿意長期投入在工作站共同發展的7 個紡織粗布類項目和傳承人,共同組建了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粗布聯合創研平臺,并計劃將山東省20個以上的獨具地域特色的紡織工藝手法聯合保護推廣。

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站長曾輝表示,在歷下區政府支持下,工作站正在策劃和探索新的模式,希望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傳統工藝項目中來,希望通過這些創新項目,有效實現企業、政府、學界、社會以及市民群眾的多方合力,提升傳統工藝創新發展的造血能力,讓非遺之美真正的轉化為生活之美。

2018年7月,“文化產業線上聯合孵化平臺”暨“山東文旅產業聯盟”合作簽約儀式在濟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舉行,這是百花洲國家傳統工藝工作站在創新工作上邁出的第一步。會上,工作站還聯合 山東省水發集團、曲阜三孔文化旅游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臺兒莊古城旅游景區共同發起成立了“山東文旅產業聯盟”,希望與各單位一起共享山東豐富的旅游資源,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他手工藝項目進景區,打造“文化+旅游”的產業化模式。

猜你喜歡
傳統工藝工作站濟南
戴爾Precision 5750移動工作站
江西45項傳統工藝納入振興計劃
二○一九年發行工作先進單位
促進中國傳統工藝振興
Paving Memory Lane
徒步·丈量濟南之美
Hi濟南
Hi濟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