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環境下紙媒編校質量的提升策略

2018-11-18 13:56朱可江
新聞前哨 2018年4期
關鍵詞:編校差錯規范

◎朱可江

在互聯網已經深度改變傳播生態的當下,新聞生產、傳播的各個環節都發生了變化,紙媒上出現的任何差錯,都可以通過網絡無限放大。傳統紙媒要站在文化傳播者的高度,以不變的責任和堅守,應對新聞生產環境的千變萬化,努力把差錯降到最低程度。

一、現狀:網絡環境帶來差錯新“變種”

業內一般把新聞報道中的差錯歸納為三類,即政治性差錯、事實性差錯和技術性差錯。從日常采編實踐看,單純的政治性差錯基本可以杜絕,事實性差錯和技術性差錯則防不勝防,特別是網絡環境給原有以掉字、多字、錯別字為主技術性差錯,增加不少“變種”,這些差錯有時可能相互作用,產生新的事實性差錯、政治性差錯,甚至釀成媒體的重大差錯。

鍵盤輸入時選擇不仔細,音近字、形近字等引發的差錯增多。不同輸入法以及電腦的聯想、復制等多種功能,極大地方便了工作,但由此引發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如,某報曾在文內把“檢察院”誤寫為“檢查院”,把“網絡黨員276人”中的“網羅”誤寫為“網絡”,后來追查,是記者在鍵盤選擇時錯誤。小失誤釀成重大政治差錯。

對詞語意思掌握不牢,亂用錯用,甚至造成意思相反。在這方面,錯得最多的是“首當其沖”“一發不可收”等詞。如,“項目落地,拆遷工作首當其沖”中的“首當其沖”應為“是當務之急”;“圍繞資料最減、效率最高”中的“最減”,則錯在作者對“減”“簡”二字的理解上。

明顯的邏輯錯誤。這類差錯本身不是錯別字,而是要結合文本的上下文邏輯、語言環境等,來判斷作者要說什么,說得是否正確,但很多時候卻被編校人員忽視。如,在談2017年工作時,仍用“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來表述,“十三五”開局之年應是2016年。邏輯錯誤導致事實性差錯。

另外,還有誤寫亂加、多字少字、用詞不規范等錯誤,不一而足。差錯無時無刻都可能存在,而且千奇百怪,就看我們有沒有一雙火眼金睛,將其一一糾正。

二、成因:經驗和積累不足,環節失守

辦媒體出現差錯在所難免,但出錯頻率高,特別是一些低級錯誤頻發,老問題依舊,就應該深刻查找原因了。

采編校作風不踏實,輕易放走錯誤?!拔闹杏袑?,筆下有千鈞”,強調是媒體的責任。當前,采編校隊伍流動性較大,出版時效越來越快,有的記者沒有養成認真閱讀原稿的習慣,對多字、少字和別字沒認真檢查就提交了稿件,心里想著后面還有編校把關,把應在本環節解決的問題推到下一環節;有的采、編、校人員存在盲從心理,要么認為稿件已送審過,絕對保險;要么認為值班總編的改動絕對正確,這種“絕對相信”帶來的“絕對免檢”,有時恰恰導致差錯越過層層關口,呈現在媒體上。

知識功底不牢固,基本用法出錯。由語言文字功底不牢帶來的差錯,近年有增加趨勢,主要表現在對字、詞意思的一知半解或大而化之上。比如,將“寵辱不驚”用為“榮辱不驚”;將“文化底蘊”寫為“文化底韻”等。受知識面限制帶來的錯誤也很常見,比如,將容積與體積、體積與面積的單位混用等。

口語中的不規范表達,影響書面用語。比如,口語中常把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表述為市人大主任,把“的”“地”“得”隨意混用,這些日常的不規范表達,一定程度上讓編校人員放松警惕;而網絡交流中,字、句使用的隨意性,也降低了編校人員對規范文字的敏感度和容納度。筆者曾對某報連續6個月的差錯進行統計,發現年輕采編人員的差錯率明顯偏高,并且不規范的表達也占相當比重,這與青年人網絡用語的習慣不無關系。

新詞層出不窮,跟不上最新標準。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漢語每年產生1000個左右的新詞,網絡流行語更是一茬接一茬,特別是國家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重大舉措的密集出臺,新的時政詞匯相繼推出,稍不留神,就會出現“外行話”。比如,有的媒體把“一帶一路”倡議誤寫為“一帶一路”戰略;把“貧困地區脫貧”誤寫“貧困地方脫貧”等;而“長江大保護”早已取代了“長江萬億經濟走廊”“項目向長江兩岸集中”等提法和表述。

傳統校對方式發生改變。采編數字化環境下,校對人員對稿件的校對多在編輯初審過的大樣上完成,少了對原稿的依賴;網絡又讓不少校對人員省掉查閱詞典、追根溯源的流程,遇到疑問上網百度,網上答案魚龍混雜,若不加甄別,可能會錯上加錯或者將對改成錯。

獎罰措施落實不力,間接給差錯開綠燈。獎、罰是編校質量制度的一個環節,有的媒體擔心處罰傷面子,怕批評人、處罰人,問責的“拳頭”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獎懲措施行若空文;有的媒體獎罰尺度不分明,一個標準定差錯,引不起全員的重視,刺激不了?“記性”。

三、解困:謹記責任,不容半點僥幸

媒體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認知、教化的功能,一個差錯頻發的媒體,等于自降身價,其權威性和影響力大打折扣。針對當前編校質量出現的新問題、新特點,媒體人應時刻謹記責任,在規范業務流程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適應新環境下的編校方式和技術手段。

強化責任意識,把降低差錯作為打造媒體和個人形象的一部分。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媒體要從體現文化擔當和責任擔當的高度,重視和提醒差錯的危害性;每個人要把自己當作媒體的“把關人”,把差錯當作個人形象的一部分,時刻保持對文字的敬畏,以細琢細磨的態度對待經手過的稿件,不容半點僥幸。

合理利用網絡,探索適應數字化采編的編校機制?;ヂ摼W是工具,既要充分利用網上信息,為校判信息提供依據,也不能照單全收,要注重信息的出處,把網絡查詢與新聞當事人、工具書等有機結合。規范業務流程,明確責任分工,采編校合一,讓一人身兼數職,看似高效,實則存在局限和缺陷,好比對一篇文章的理解,采、編、校各有不同的視角和側重,三者可以相互補充,但不能完全代替。建立定期學習制度,把差錯預防作為業務學習的一部分,對差錯多的人經常以集體補課的方式“回爐”,用制度督學。完善糾錯制度,既要發動媒體內部糾錯,也要用外力加壓,請讀者糾錯。嚴格獎懲措施,定期公布差錯人,對常年差錯居前的采編人員,進行崗位調整和組織處理。只有久久為功,日積月累,才能形成習慣和定勢,收到成效。

實時更新知識儲備。語言是時代的風向標,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一方面,有些漢字的用法在不斷更新,媒體要及時發布權威部門的更新內容,以確保大家按照詞法編校;另一方面,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特別是涉及國家治理層面的一系列新理論、新思想、新戰略不斷推出,編輯部要對這些新詞匯、不同步的提法和表述及時匯總、學習,讓全體采編人員頭腦中有明晰的界線,準確掌握、運用,確保新聞宣傳只幫忙不添亂。

列出詞語的使用紅線和禁區,發布風險提示。既要列出常見的詞法、句法和邏輯差錯,以便及時校正,又要將一些格調不高、品位低下的網絡詞匯納入使用禁區,還要對隨意對傳統詞匯的改裝嫁接,隨意更改固定用法等行為發布風險提示,帶頭規范使用通用語言文字,帶頭維護語言的純凈。

新聞媒體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和平臺,胡喬木同志曾以“報紙是人民的教科書”作比,強調報紙內容的示范效應。發現差錯需要一個能摒棄喧囂,靜心閱讀的環境,也需要個人綜合素質打底子,面對社會上的各種浮躁之氣和媒體間激烈的競爭,有職業理想的媒體人,更需刻意培養自己的專注和一絲不茍的精神,學會積累和沉淀,每每在稿件和版面上寫下自己名字時,內心應有一種莊嚴的儀式感。

猜你喜歡
編校差錯規范
來稿規范
來稿規范
直升機防差錯設計
來稿規范
把編校質量的弦繃得更緊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差錯是習題課的有效資源
校對工作中常見差錯辨析
編校手冊
那些損失上百萬的演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