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亮色文字叩擊心靈,助力人才成長
——一位地市報總編輯五年二十多萬字“總編輯手記”的感悟

2018-11-20 22:33丁浩宇
中國記者 2018年1期

□ 文/丁浩宇

不知不覺中,擔任仙桃日報社總編輯已經5年了。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像我敬仰的新聞前輩范敬宜一樣,寫了160多篇、20多萬字的“總編輯手記”。辦報中的許多心得創見,是在一線工作中啟發收獲的;許多經驗教訓,是經由實踐深化印證的。我喜歡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成文字,并將這些稱之為“總編輯手記”的文章,放在仙桃日報社QQ工作群里,讓全體采編人員一道分享我的感受。拒絕瑣碎,不記流水賬,讓帶有亮色的文字叩擊采編人員心靈,“總編輯手記”儼然成為仙桃日報社的新聞實踐教材,發揮了“指導、思辨、警醒、激勵、教育”五種作用,收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指導——彰顯學術性

近年來,地方黨報優秀記者流失嚴重,而新招聘的年輕記者因其專業素養不深、閱歷不豐富,難以寫出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佳作。針對現狀,我撰寫了《用心寫好現場短新聞》《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講個故事吧》《帶著問題意識,采寫深度報道》《從最有特色的角度切入》等一系列文章,結合辦報實際,圍繞記者新聞業務能力提升點評發聲。例如,我在《用心寫好現場短新聞》一文中,概括了“五字訣”,用以指導記者如何寫現場短新聞。文中寫道:

一是“見”,就是眼觀六路,捕捉細節。記者只有到了現場,用眼睛當攝像機,才能捕捉精彩的鏡頭、典型場面,并給予形象的再現,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使新聞具有清晰的可視性。要善于運用描寫再現現場,善于運用準確傳神的動詞寫出人物活動細節,讓讀者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二是“聞”,就是耳聽八方,善用引語。再現特定的場景、特定的形象,離不開生動形象的語言,離不開各種音響。一篇好的報道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講出來的。正確運用引語,讓人物開口說話,可增強報道的感情色彩、戲劇性和感染力,就像小說中的對話一樣,引上幾句話能使稿件生動活潑。記者采用這種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費解的措辭。

三是“錄”,就是挖掘背景,豐富內涵?,F場短新聞離不開背景材料,否則,文章就沒有深度,甚至讓讀者不知所云。背景材料是在現場看不見的,聽不到的,必須靠記者去挖掘。背景材料應用得好,可以增強稿件的縱深感和可讀性。但因消息的內容有限,背景介紹只能是提綱挈領,畫龍點睛,這就需要對背景材料進行概括,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四是“思”,就是主題鮮明,立意高遠。一篇消息,質量的高低、價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主題是否正確,是否深刻。新聞主題是根據客觀實際,根據對題材的觀察、分析、判斷,加以確定和提煉的。記者只有緊扣時代主題,才能寫出題材厚重、新聞價值大的作品。

五是“敘”,就是簡潔清新,表達活潑。讀者愛看有文采、有思想、有節奏、有情感、有韻味的文字。但現實是,我們不少消息的語言,太“模式”、太正統、太陳舊、太呆板。新聞天生是“喜新厭舊”的,即使內容很新鮮,但語言太陳舊,照樣不受歡迎。記者在行文表達上,可大膽創新,讓那些新鮮活潑、生動形象的語言,像珍珠一樣,在消息中熠熠生輝。

通過指導,《孔婆婆的開心照》《父子齊心拆豬舍》《聽取蛙聲一片》等一大批鮮活的現場短新聞在《仙桃日報》涌現,深受讀者喜愛。讀者來電稱,《仙桃日報》文風變了,文章活了,可讀性更強了。

二、思辨——散發啟迪性

評論是思想性新聞,它最能體現報紙立場、水平和品位,是引導社會輿論最直接、最有力的形式。而寫評論在新聞各行中算是一種難事、苦事,又很不容易出成果的事。許多記者工作多年,只寫了一些消息、通訊,避談寫評論,導致一些好的評論素材白白浪費,沒能發揮黨報為讀者提供思想盛宴的優勢。為動員記者勤寫評論,我撰寫了《別當“鴕鳥”,應當“雄鷹”》《記者寫評論,有優勢也是趨勢》《新聞評論要為發展提供辯證思維》《年輕評論員,你在哪里》等文章,啟發記者大膽寫評論。例如,《別當“鴕鳥”,應當“雄鷹”》一文中寫道:

在評論寫作方面,別當“鴕鳥”,應當“雄鷹”。因為,記者擁有寫評論的獨特優勢。記者每天接觸新人、新事、新知識、新觀念,這都是撰寫新聞評論的絕佳素材。言他人所未言,記者便能寫出頗有見地的評論文章。

那么,如何把好新聞評論的“脈搏”?我認為,第一,有的放矢,有感而發??筛鶕约翰稍L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因事抒懷、借題發揮。第二,小中見大,小題大做。切口小,有具體的矛盾焦點,把道理說深講透。第三,鞭辟入里,絲絲入扣。針對論題,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觸及事物的要害,從知和行兩個方面給讀者以啟迪。第四,飽蘸情感,貼近讀者。在分析說理中,注意虛實結合,既不搞大而無當的空洞說教,也防止小而無味的泛泛而談,盡可能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以談心式的語調,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信而悅之。

通過啟發,一些記者也“開筆”撰寫評論稿件?!断商胰請蟆穼iT開辟“襄河評論”欄目,為記者寫評論提供陣地。2017年以來,《劍指微腐敗,基層蕩清風》《奔跑吧,獅子型干部》《隨著群眾的愿望走》等一批充滿理性、激情和文采的新聞評論相繼推出,增強了《仙桃日報》話語權和引導力。

三、警醒——突出批判性

辦報無小事,小事即大局。為了提高辦報質量和水平,我要求全體采編人員平日緊繃精心辦報這根弦,力爭辦一張讓市委滿意、讀者認可、好看有用的地方黨報。自己敢唱“黑臉”,堅決向“馬虎先生”說“不”,對低級錯誤實行“零容忍”。對暴露出來的問題,第一時間發出“警報”,及時糾正和處罰,防止出現“破窗效應”。為此,我撰寫了《讀者“蒙圈”了,文風該改了》《一起差錯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緊繃把關這根弦》《不能透支報紙的生命》等文章,批評了采編工作中出現的懈怠、松勁現象。其中,《讀者“蒙圈”了,文風該改了》一文中寫道:

蒙圈,東北話口語,形容對某些事情犯迷糊,蒙頭轉向,不知所措的精神狀態。閱讀本報今天的報道,感覺有些報道是容易讓讀者“蒙圈”的,的確到了該改進文風、提高報道質量和水平的時候了。

其一,短些,再短些。三版通訊稿《活躍在荊楚大地的文化勁旅》2700多字,太長,易讓讀者產生厭讀情緒。這篇文章不屬于重大典型報道,完全可壓縮在2000字內……今后,凡記者采寫稿件,通訊字數超過2000字、消息字數(含現場短新聞)超過1000字、評論字數超過1000字的,須送總編輯把關,方能刊發。

其二,別把材料當新聞。一版《我市壯大農業特色板塊》,材料而已。除了一堆概念和18處枯燥的數據外,消息的六要素,皆無。恰當引用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作為新聞的背景材料是可以的,但千萬別把材料直接拿來當新聞發,甚至安排在一版黃金版面刊發,這是不專業的,也是對讀者不負責任的……

其三,克制議論。在消息寫作中,要注意克制議論,以期達到觀點平衡,保持客觀、公正。如:《“老農貿”漂亮轉身》一文中,少數字詞多余,有記者主觀議論之嫌。如:“肖美枝欣喜地說”“丁正傳喜不勝收”“魯軍江堅定地說”,等等。其中“欣喜地”“喜不勝收”“堅定地”運用不當。

其四,時間都去哪了?時間是消息的核心要素,而多篇消息時間模糊,甚至沒有時間要素?!叭涨啊薄敖铡薄敖衲暌詠怼薄皳袊惥值淖钚陆y計”“記者獲悉”“連日來”等模糊時間充斥版面??磥?,過好消息寫作中的導語關,讓最新的時間要素清晰起來,刻不容緩。

其五,差錯要零容忍。一版消息《保利集團擬投巨資將沙湖濕地打造成國家5A級景區》屬重大新聞,而導語中“眼下公司”明顯出錯,應為“有限公司”。馬虎、懈怠、僥幸等心理是差錯出籠的誘因,應繃緊防堵差錯這根弦。另請總編室嚴格按相關規定追責。

常念“緊箍咒”,保障了黨報的品質和品位。目前,我們沒有出現一例政治性、導向性差錯,技術性差錯也減少到最低限度。

四、激勵——聚焦鼓舞性

贊揚是人類生活的陽光。對采編人員工作中表現出的亮點,我不吝溢美之詞,給采編人員信心、自豪和勇氣。撰寫了《新聞性+文學性=愉悅性》《美文美圖,爽心爽目》《新聞要“以實動人”》《給消息賦予詩意的氣息》等文章,其中,《新聞性+文學性=愉悅性》一文中寫道:

本報一版刊發的《漁泛峰:打撈舊時光》(記者樊碧波),是一篇具有審美價值、能夠愉悅讀者的新聞佳作。該文把新聞性與文學性巧妙相融,寫出了新聞報道作品別樣的味道。

新聞性與文學性究竟有何關聯?

我認為,新聞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寫出讀者最想知道的東西;文學是追求以最活的手法寫出最能震撼讀者的東西。前者追求時效,難免粗糙、短暫;后者追求藝術,就會精致、長久。新聞的目的是讓人知道,知道了就夠了,一般不看二遍。文學的目的是讓人享受,享受是無窮的,越多越好,所以滲透著文學性的新聞讀者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這是借文學來傳播新聞,保存新聞。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稿件中的新聞性會逐漸揮發掉,而藝術性卻會保存下來。報紙剛登出時,人們是為了看新聞而看到了文學,以后人們卻為了看文學而還記得這些新聞。

該文正是以散文般優美的語言,凸顯文學性的閱讀張力。行文呈現出舒緩、平和、偏于靜態的姿態,具有秀麗、清新、精致、含蓄、纖柔、婉約等特色,給人以和諧、寧靜、優雅、賞心悅目、適情順意的審美感受。

……

另外,該文采用斷裂行文方式,全文1154字,共13段,平均每段88字,短句多段,行文在歷史與現實、敘述與描寫之間騰挪跳躍,使報道具有節奏感、跳動感、輕松感,也是稿件優美動人的原因之一。

年輕記者樊碧波筆健如刀,不斷超越自我,令人欣慰。

這樣的激勵文章,往往能在采編隊伍中形成“紅包效應”。持續不斷的鼓勵與鞭策,在采編隊伍中逐步形成了你追我趕、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

五、教育——呼喚理想性

年輕記者是教育出來的。針對少數記者理想信念意識淡薄,只為“稻粱謀”,只當“新聞民工”的現象,我撰寫了《讓新聞園地春潮澎湃》《與剛入職的年輕記者談談心》《蘊蓄氣質寫華章》《帶著新聞的情懷奔跑》等文章。其中,《讓新聞園地春潮澎湃》教育記者要保持定力,在眾聲喧嘩中堅守。文中寫道:

人總是要有精神追求的。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價值,往往能夠成為推動事業發展的巨大動力。記者的信念是什么?我認為核心就是無數新聞前輩身上閃耀的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他們對新聞事業篤定的追求、艱苦的付出、菲薄的索取、無私的奉獻,為中國的新聞事業留下了許多經典名篇。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變遷,但這種信念依舊熠熠生輝。因為,沒有這種信念,就不可能具有一流的境界,形成一流的素養,創造一流的業績;沒有這種信念,媒體就失去了品質,丟棄了靈魂,沒有了動力,就不會有大的進展和發展。追求這種信念,就是追求一份熱情、一份執著、一份高尚;堅守這樣的精神家園,就是堅守一種鋼鐵意志、一種精神自覺和一種崇高品德。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怎樣發展、怎樣變化,我們都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大力弘揚,不斷升華。絕不能丟棄,絕不能背離。

當下,媒體融合發展浩浩蕩蕩。傳統的平臺介質或許會式微,但是新聞沒有消亡,媒體還有責任,理想還有價值,職業還有擔當。我們相信不管媒體形態怎么變,輿論格局怎么變,原創依然是這個社會最寶貴的資源,思想依然是媒體最重要的品質,理性仍然是時代最需要的力量。

經常性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喚醒了采編人員的榮譽感、歸屬感,保障了采編隊伍的穩定性,保障了黨報的持續發展與壯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