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山西武鄉民歌

2018-11-27 21:04趙倩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18年10期
關鍵詞:武鄉跑腿秧歌

內容摘要:武鄉民歌是山西民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歌的形成與它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武鄉民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豐富的體裁和多彩的內容。武鄉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蘊含著武鄉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作為抗日根據地的武鄉,民歌中更是體現著我黨和人民英勇不屈的抗日精神。這都為研究山西民歌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武鄉民歌作為山西燦爛的文化遺產應該得到更好的繼承與保護,為山西民歌的發揚光大增添光彩。

關鍵詞:武鄉民歌 地域特色 民俗 保護

隨著社會發展和流行音樂的沖擊,原生態民歌逐漸被大家忽視。近年來,許多歌唱民歌的節目和比賽被舉辦,民歌也逐漸受到文藝工作者的注視,出現了大量研究民歌的相關書籍、期刊等。山西民歌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民歌受地理、人文等環境的影響會形成風采各異的民歌,武鄉民歌就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種。武鄉民歌的研究對民歌的發展來說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民歌的保護和發展無疑也是政府和人民肩上的重任。

本文通過對武鄉民歌的地域背景、主要體裁、內容、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分析,來探究武鄉民歌中濃郁的當地文化,走進武鄉人民的生活,通過武鄉民歌的現狀來展望其民歌的未來。

一.武鄉民歌概況

(一)武鄉民歌形成的生態環境

1.地理環境與武鄉民歌的形成

周青青的《中國民歌》有這樣的觀點,在音樂界不同地域的民歌可以按照音樂色彩來區分,形成了民歌的六大“色彩區”,這六大色彩區的形成是依據地理背景、文化背景、語言背景和社會背景,按照這樣的劃分依據,山西民歌屬于西北色彩區,西北色彩區屬于高原地區,太行山是它的分界線,這樣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山西的民歌風格。

山西每個市都有若干縣,每個縣都有不同的音樂形式,各縣的民歌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大致上,按地域分類可分為晉南、晉東南、晉北和晉中,長治市則屬于晉東南。

武鄉縣位于長治市最北部,“地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地勢呈東西高,兩邊低的馬鞍形,總觀全縣屬于黃土丘陵地帶。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河流交錯?!雹傥溧l屬于山區,交通不便,比較封閉,自我意識和歸屬感強烈,所以形成了其民歌委婉含蓄的特點。其次,由于武鄉特殊的地理位置,四周都是環繞的群峰,山區風光形成了高亢、熱情的民歌。

2.人文環境與武鄉民歌的形成

人文環境對民歌的影響也是極大的,人文環境就是人為因素。武鄉民歌形成的人文環境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社會因素的影響。民歌大都來源于真實的生活,鄉村生活就是孕育民歌的土壤,武鄉地區綿亙于太行與太岳兩山之間,山區和丘陵面積所占比重大,屬于封閉的山區,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民歌成為勞動人民表達情緒的工具,勞動人民在日常耕田的勞作生活中借助歌唱來抒發辛勞和快樂,或祈求豐收。

第二,其它民間音樂的影響。尤其應該提到的是武鄉地區戲曲和民歌的相互融合,戲曲和民歌是中國藝術海洋里的兩朵奇葩,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相互借鑒和融合,形成了不同的藝術形式。武鄉三弦書和琴書是武鄉出名的曲藝,這兩種戲曲形式就是由道情和鼓兒腔不斷的發展和變革,吸收民間小調、武鄉秧歌等發展至今的。民歌的發展無疑也受到戲曲的影響,例如跑腿秧歌的唱腔和演唱就吸收了武鄉戲曲的技藝和形式。

(二)武鄉民歌的主要體裁

對于民歌體裁的劃分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也產生了各異的劃分結果。在韓軍的《晉之風——山西民歌研究》中將漢族的民歌體裁分為號子、山歌和小調三類,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劃分結果。號子在武鄉地區不常見,因此其民歌的體裁大致分為兩種:

1.山歌

山歌是勞動人民在田間或野外勞作時歌唱的音樂,招歌是武鄉最廣為人知的一類山歌,今已絕跡,它原本和少數民族對歌前的序曲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四十年代就變成了一種對罵,因此當地人也稱之為“罵歌”,就是村民閑時用唱歌來惹怒對方,結果會導致雙方生氣甚至打架。招歌會在歌詞后面加一個襯詞“咾號咾”,例如“高高山上一疙堆灰咾號咾,你爹你娘對住吹咾號咾,你爹放了個疙蹙屁咾號咾,崩了你爹一臉灰呀嚎?!边@類山歌通常聲調高亢,奔放粗獷,富有山村氣息。

2.跑腿秧歌

跑腿秧歌更是武鄉的一大特色,也叫地圪圈,因民歌演唱時大多在廣場或者院內圍圈圈進行,圈內有一個或多個打鼓敲鑼相佐,表演者即興編唱,觀眾圍圈觀看,故叫做地圪圈。它起源于唐代,形成于清代中期,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跑腿秧歌才漸漸進入村莊和民眾的視野。春節前后,老百姓為緩解一年的疲累,會利用冬閑時搜集素材,在春節時聚眾熱鬧,演唱秧歌,表達對新年頭的憧憬和祝福。

(三)武鄉民歌的主要內容

1.反映武鄉抗日生活

武鄉是紅色文化的故鄉,在這個封閉的山區曾經歷了艱苦的抗日戰爭,因此形成了高亢激昂的抗日民歌。例如民歌“粉碎九路進攻”:

“(1)太行山里駐大軍,鬼子眼睛紅。四面九路來圍攻,真真氣勢兇。

(2)朱老總來彭老總,調集兵馬阻敵兵。劉鄧帶領飛行軍,趕到長樂村?!雹?/p>

這一曲曲戰歌就表達了抗日時期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抵制日寇的中華民族精神和炎黃子孫的信念。

2.表達美好的愛情

以“開花調”為例,其歌唱內容基本是以愛情為主,例如“武鄉開花調”:

(1)被子開花四角角方,不害羞來你伙蓋上。

(2)門的開花空空大,離遠瞧著哥哥呀,好人表。

這一曲曲情歌唱出了人民的淳樸和真實,唱出了武鄉人民的愛情。

3.反映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和思想

跑腿秧歌是武鄉人民在日常生活即興編唱的一種原生態民歌,編唱要求藝人在平時要深入生活和了解生活,廣泛接觸實際,因此跑腿秧歌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例如韓振兒媳婦楊愛蘭的秧歌:

“落了鑼鼓住了板,尊聲大家都聽我談。

為了跑腿秧歌不失傳,我一定要接好俺老漢班。

今早上我左眼跳個不停,吃了飯就有人把秧歌問津。

高興的我趕緊出門相迎,回家來拉拉面又烙上烙餅。

我要接好俺老漢的班,大家可不要笑話俺。

現在男女都一樣,都能為黨作宣傳。

楊愛蘭我今年六十整,唱秧歌俺可是初出門。

為了跑腿秧歌能傳承,俺老婆們也要來當大明星?!雹?/p>

二.透視武鄉民歌的地域特色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地人群唱一地曲”,各地區因地理、人文和經濟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音樂形式,民歌作為一種音樂,體現著各地區不同的文化特點。

(一)武鄉民歌中蘊含的民俗文化

民俗決定民歌的形成,而民歌體現民俗,兩者互相影響。具有地域特色的武鄉民歌中蘊含深厚的鄉間民俗和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研究武鄉民歌中的民俗文化,主要通過社會、物質、精神、語言者四個方面來感受武鄉民歌的獨特韻味。

1.武鄉民歌中蘊含的社會民俗

社會民俗是指民歌中蘊含的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娛樂以及節日的習俗。節日習俗在武鄉民歌中常被表達,《二月二》就是一首表達節日習俗的民歌,歌詞中這樣唱到“二月二龍抬頭,咱姐妹二人上高樓,向遠望,好春光”,“咱姐妹二人打秋千,頭對頭,腳對腳”,“二月二是新春,村村莊莊都斗龍”是對這一節日習俗的描繪。在這天要去登高、打秋千等,登高寓意新一年春天的到來,打秋千是百姓希望新一年蒸蒸日上,生活越過越好,舞龍燈是武鄉人民對新一年的祈禱,希望老天爺保佑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2.武鄉民歌中蘊含的物質民俗

物質民俗是指民歌中蘊含的該地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干面餅是武鄉非常出名的一種民間食物,小吃發祥于宋末明初,是黃土高原人民傳承下來的一大美食,武鄉開花調中唱到“東鄉的那個婆姨,西鄉的那個餅?!备擅骘炇俏溧l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另外玉茭(普通話叫“玉米)是垓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而山藥蛋(普通話叫“土豆”)也是武鄉人民的主要食物,《李潤平秧歌》中就歌唱到這一食物:“玉茭的飽滿谷穗穗長,山藥蛋圓大又光亮”。④

3.武鄉民歌中蘊含的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是指民歌中包含的思想、信仰等精神層面的文化。武鄉地區有在節日祭神的傳統,信仰神來寄托生活的某些不如意,“二月二”龍抬頭,武鄉人民會在這個節日里祭拜瘟神,祈禱新一年萬事順利,瘟神又稱五瘟使者,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的傳瘟疫之神,也比喻作惡多端,作惡之事的人,“今天是二月二祭瘟神,男和女老共少都來歡慶”⑤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祈求瘟神遠離人民,來年平安、順利。武鄉作為中國抗日根據地,抗日民族精神深刻影響這里一代代的人民,他們銘記歷史上抗日烈士的功勛,用一首首民歌來歌頌偉大的黨、偉大的戰士和英雄,例如中鄉秧歌《段延壽秧歌》就是抗日精神的完整體現。

4.武鄉民歌中蘊含的語言民俗

語言民俗指民歌中蘊含當地的方言土語以及方言的使用特點。在武鄉民歌中,有幾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一是人稱代詞的使用。第一人稱“我”在武鄉方言中用“俺”,例如在《首長幫俺推碾的》中“首長幫俺推碾的”這里的“俺”就是“我”。

二是在武鄉民歌還有一類最有特點的詞語,跑腿秧歌大賽中張愛萍在主題為“計劃生育”的唱段中唱“爹爹娘娘會揪經”中的“揪經”是個特別的詞語,意思是“套近乎”。

最后,在武鄉民歌中,“圪”作為詞頭,屬于入聲?!佰佟北旧頉]有意義,也不能單獨用,主要起表音作用?!佰佟弊滞ǔL幱陂_頭位置,可以被組成名詞、動詞等詞語?!佰佟钡挠梅ê芷毡?,尤其是構成名詞結構,例如《武鄉開花調》中的“俺在圪梁你在溝,想和俺說話呀,妹妹你招招手?!边@里的“圪梁”是“圪”和名詞“梁”組成的一個名詞結構,表示“山上”的意義,也就是“梁”的本意??偟膩碚f,帶“圪”的詞,同“圪”字后的詞意義相同。

(二)武鄉民歌中的抗日情懷

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在武鄉開展,武鄉人民協助中國共產黨積極抵制危害國家主權的敵人,取得了一次次勝利,這里的山嶺溝壑埋著八路軍將士的忠骨,也孕育了頑強的抗爭精神。

生活是靈感的來源,民歌的創作就是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的表達,在艱辛的抗日生活中,人民用歌聲來表達抗日的熱情,從而誕生了響亮的武鄉抗日民歌。在那艱苦的歲月里,勞動人民和士兵雖然沒的吃喝,但歌聲里表現出來的樂觀卻是令人稱奇,朱德曾率領八路軍駐扎于武鄉,當時為了動員、組織群眾和士兵對侵略我國領土的敵人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歌唱出了一首首戰歌,例如《朱總裁栽下白楊樹》“根據地,熱騰騰,山上山下鬧烘烘,朱總帶頭大生產,抗戰勝利有保證。一棵樹,一片林,都為抗戰打敵人,今日栽下樹一顆,明日太行盡是春?!雹蘅箲饡r期,生活異常艱苦,但革命人民的斗爭士氣不減,抗戰勝利的希望種在每個人心中。流傳最廣的跑腿秧歌中蘊含的抗日情懷也無處不在,民歌藝人“鋼叉二孩”、張愛平、蘆忠義等歌唱了一首首中國共產黨和勞動人民的贊歌。

總之,武鄉抗戰民歌是武鄉人民對于抗日生活和抗戰勝利的歌頌,是民族英雄的贊歌。

三.武鄉民歌的發展前景

武鄉民歌歷史悠久、豐富多彩,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音樂的沖擊,其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受到阻礙,因此,武鄉民歌應該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視,武

鄉民歌應該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視,積極承擔推進民歌發揚光大的責任。

(一)保護民歌傳承人

由于民歌的逐漸消逝和人民對民歌的忽視,演唱民歌的老藝人成為被人遺忘的藝術家,這就導致民歌與時代脫節。因此當地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應當把保護民歌傳承人的責任承擔起來,積極承擔傳播民歌的責任,保護民歌傳承人就相當于保護我國的民歌藝術。

(二)利用現代傳媒來發展民歌文化

21世紀的今天,通過網絡或更多現代媒體來傳播信息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因此,武鄉當地可以借助網絡或更多現代媒體來宣傳地方文化。

首先,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出現為民歌提供了一個宣傳的平臺,人們可利用這些軟件使民歌被更多的人所知,例如近年來微信平臺上出現的“武鄉夸夸”微信公眾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是要實現民歌藝術和電視藝術的結合,把民歌搬上舞臺,那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會讓觀眾心領神會,從而產生共鳴,實現民歌藝術的傳播。例如“武鄉縣消夏廣場文藝晚會”就是極具地方特色的節目,是2012年縣政府主辦的地方節目,每年5月中在人民廣場舉行,表演人主要通過自己編唱的形式來參加,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提高大家的演唱積極性,還能更廣泛的宣傳民歌文化。

(三)打造地方文化產品

地方文化象征著一個區域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打造地方文化產品更是一個標識,地方文化產品是一個城市,一種地方藝術更具競爭力和魅力的關鍵。

第一,保護民歌村莊,并加大開發力度,使孕育民歌的廣大農村成為集旅游、餐飲、欣賞藝術為一體的文化產業。

第二,相關書籍的出版對于武鄉民歌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當地政府、作家、藝人和出版社要達成一致的觀念。民歌藝人要積極配合,相關人員做好民歌搜集工作和記錄工作,政府和出版社大力支持民歌的記載和出版印刷,最后作合理的宣傳,使研究武鄉民歌的書籍成為群眾共享的資源,例如尚進田編著的《武鄉跑腿秧歌》就是搜集武鄉民歌的佳作。

第三,打造極具地方特色的節目。武鄉民歌發展緩慢,傳唱度低,因此需要通過舉辦比賽的方式來傳播增加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民歌的知名度,并把這類節目打造成地方特色的節目播出,由此推動民歌的創新與發展。

武鄉民歌用其獨特的魅力展現了絢爛的地方文化,武鄉民歌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值得傳承和發揚,因此我們要肩負起發揚地方文化的責任,讓我們的本土藝術在世界上更加光彩奪目。

參考文獻

[1]武鄉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武鄉縣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354-359.

[2]史素芬,李奇.武鄉方言志[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0:41—43.

[3]周青青.中國民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39—57.

[4]山西省音樂舞蹈研究所(編).山西民歌三百首[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7:209-210.

[5]韓軍.晉之風——山西民歌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57-58.

[6]尚進田.武鄉跑腿秧歌[M].長治:銀河出版社,2015.

[7]彭栓紅.淺析山西民歌的民俗意蘊[J].滄桑,2010,(1):245—246.

[8]王小林.論山西民歌的創新與發展[J].長治學院學報,2012,29(1):22-24.

[9]王琳.山西民歌的民俗意蘊探討[J].理論前沿,2014,(1):206-207.

注 釋

①武鄉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武鄉縣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頁.

②韓軍:《晉之風 山西民歌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頁.

③尚進田:《武鄉跑腿秧歌》,銀河出版社,2015年版,第57頁.

④尚進田:《武鄉跑腿秧歌》,銀河出版社,2015年版,第114頁.

⑤尚進田:《武鄉跑腿秧歌》,銀河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頁.

⑥山西音樂舞蹈研究所(編):《山西民歌三百首》,北岳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頁.

(作者介紹:趙倩,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碩士在讀)

猜你喜歡
武鄉跑腿秧歌
舌尖上的武鄉 記憶中的美味
金湖秧歌的傳承和發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跑腿公司
“跑腿”會有美好未來嗎
情系太行革命老區 武鄉磚壁紅色之旅
昌黎地秧歌
新媒體背景下武鄉頂燈舞的發展途徑*
抱緊我
我為老師跑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