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生命的吶喊》中的語言特征

2018-11-28 03:57劉芷汀
文學教育 2018年29期
關鍵詞:抒情生命

劉芷汀

一.現實主義的敘述

作為一部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生命的吶喊》秉持非虛構的寫作原則,以“事實”、“親歷”和“誠實原則”作為寫作的基礎。而非虛構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真人真事;第二,真情實感;第三,真知灼見。就真人真事這方面而言,張雅文首先做到了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忠實反映,如第二章中對于二戰等重大政治事件中時間與人數的數字等細節界定得十分準確,此類嚴謹客觀的話語體現了張雅文在非虛構文學寫作中求證的精神與作品的真實性:

“法根豪森將軍卻于7月29日,被希特勒派人秘密逮捕關進了柏林集中營。1944年9月,蒙哥馬利將軍率領盟軍解放了布魯塞爾?!?/p>

“1945年7月21日,艾克興市舉行緬懷英靈、表彰英雄大會,錢秀玲一家受到全市人民隆重而熱烈的歡迎?!盵1]

真人真事其次體現在被采訪人物事跡的真實性上,如錢秀玲女士與法根豪森將軍的事跡、韓晟昊先生在中韓邦交方面作出的貢獻,以及看守所中迷途少年的經歷等等;最后體現在對自己生活的真實呈現上了,如作者在小興安嶺度過苦難童年,工作時遇到的排擠與寫作之路上不得不迎接的三場官司等等,如:

“直到1957年秋天,我終于結束了三年多的苦難生活,跟隨父母回到了佳木斯市?!?/p>

“1960年3月8日,我剛到速滑隊,就跟隨全隊到海林縣的高山冰場去晚期下冰?!?/p>

這些親歷事件的真實性無疑與張雅文長期以來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有關,可貴的是張雅文在敘述自身經歷的同時也保持了相對客觀、冷靜的語言與立場。

就非虛構特征的真情實感方面而言,作者自己文中也有過此類表述,張雅文體現了較明顯的共情特質:

“我聽著這些底層人的故事,淚水常常打濕眼簾。從這些底層人的身上,從他們或喜或憂或悲痛的故事中,我感受著不同的人生,感悟著最深層的人性,從而豐富著筆下的人物。

在非虛構特征的真知灼見方面,更詳細地體現在議論的哲理性上,此處暫不贅述。

二.富于哲理的議論

張雅文的議論從風格上而言體現出哲理性與批判性,從手法上而言不僅有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還有對名人名言的大量引用。

其哲理性批判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問題性;第二,否定性。

首先就問題性而言,主要體現的是作者對種種社會問題的揭露上,如司法不公、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足,底層百姓們階級流動的困難等等,如面對猖獗的侵權問題,她寫到:

看來,侵權已經不是什么個案,它已成為文藝界的一種公害了,許多作家和編劇都受過侵權的傷害。

影視界的侵權問題,涉及當前的文藝體制、法律不完善等諸多原因。影視界的侵權只不過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其實質誰心里都明白。

這也正體現了張雅文的報告文學精神:即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通過自我的自覺體驗進而思及種族與泛種族的生存狀況與價值,以謀求優化社會結構,凈化人類心靈,美化生活圖景。[2]這中根源于救贖意識的批判性與思想性在她的文中多有閃光之處。張雅文對社會生活的重大關懷,使其語言風格也有一種撲面而來的滾燙的社會生活的氣息,亦體現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特色。

其次就否定性而言,彰顯的是張雅文批判的否定精神與面對固化思維、現時可貴的質疑態度,不僅有對于家庭生活的揭示,亦有對社會的反思,包括情懷人文反思與社會批判,如作者對于人生中苦難的部分否定與質疑:

“從父母身上,我看到了那代人的悲哀與無奈,但從母親身上,卻看到了中國女性勤勞、堅強、不畏苦難、不懼強權,敢于維護自己權利與尊嚴的高貴品格!”

“其實,苦難并不總是導致偉大。相反在很多時候,它毀壞了人的尊嚴,傷害了人的心靈,扼殺了天才的創造力。一切沒有選擇的行為,在道德上都是沒有價值的?!?/p>

前一句話體現了作者肯定了苦難對品格塑造上的積極意義,后一句話又質疑了不必要的悲劇與苦難,突出了張雅文對生命困境的思考與超越。

除此之外,張雅文《生命的吶喊》中還有一非常突出的文學特點,便是對許多名言的引用與經典話語的摘錄。根據筆者的統計,張雅文在文中各處引用(引用名言、摘錄、列舉重要影響的書籍)約有40余次。首先是張雅文在文中引用的來源比較廣泛,有古今中外的名人:薄伽丘、歌德、拉伯雷、裴多非、華盛頓、馬克·吐溫、海明威、威廉·詹姆斯、德爾·菲利普斯、魯迅、容國團、李開復;也有名人集與名著:毛澤東詩詞、《圣經》、傅雷家書、《巴黎圣母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卡耐基《人生的弱點》等;還包括歌曲如《衷心贊美》、《在遙遠的遠方》等。其次便是“引言”涉及到的主旨:苦難、理想、人的潛能與力量、人的崇高與不可打敗、母親與家鄉、人生的迷惘、人性的弱點、對正義的吶喊等等。再次便是“引言”對之后的敘事、抒情、議論的鋪墊與促進作用了:例如:

魯迅說:“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

是的,每當看到正義被踐踏、美好被扭曲時,盡管我們無法像先輩那樣發出“吶喊”,無法像先輩那樣寫出文筆犀利的文章,但是,一個正直而有良知的作家是無法沉默的。

名言本身便有振聾發聵的力量,作者在引用名言之后便緊接著或論述或抒情,能將讀者代入其敘述的語境,從而能夠增加讀者的認同感與共鳴感。

但我們會發現其作為報告文學,張雅文議論的語言仍存在一定缺陷:那便是過強的主觀性與抒情特色,如在最后一章中:

在我撰寫這部書稿期間,看到媒體接連報道大學生因貧窮而導致心里扭曲,從而發生殺人或自殺的悲劇。作為一個從苦難與困境中走過來的老人,我想對那些仍在貧窮與困境中掙扎的年輕朋友們,說幾句心里話:

貧窮不是我們的過錯。我們不能因貧困而輕拋自己的生命,太不值得了。我們要向命運挑戰……

張雅文自己在文中也論述道:“憤怒出詩人,激情出報告文學作家?!钡热艏で橛杏啾銜@得冷靜不足。盡管其自傳體本身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且非虛構文學仍是文學,作為文學作品必然要使用文學的筆調和敘述手法。但情緒化的表達的頻繁出現也許會削減文本的客觀性。

三.樸實并抒情的描寫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盡管敘述與議論在《生命的吶喊》中所占篇幅更多,但其描寫手法也有一定特色,以下筆者主要分為三點論述。

1.抒情化的心理描寫

第一章中,張雅文在意外情況下得知自己心臟的大問題后,如是描寫自己的心情:

“之后,我懷著滿腔的惆悵與痛苦踏上了歸途。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厝サ牧熊嚿?,望著車窗外滿眼枯黃的秋色,我不由得回溯起自己的一生?!?/p>

接著便是張雅文對自己生命的回想與感念了。而以上這一段表達具有文學性與詩意的美感,作者借用“黃昏”、“枯黃”、“秋色”這幾個具有典型秋天肅殺氣息的意象來訴說著內心的惆悵與惘然。前面的“惆悵與痛苦”更是整體渲染了愁悶、低沉的氛圍,“歸途”也頗具象征意味,既指彼時張雅文從醫院回到住處,又指張雅文對尋求心靈與人生歸宿的迷茫。張雅文化用此句詩寓情于景,使讀者能夠充分體會到作者對疾病的憂思、對生命的留戀、難以傾訴的寂寞心情,這正是張雅文對于自己心理進行抒情化的表達所造成的接受效果。

2.抒情化的環境描寫

典型如本書第七章描寫兩人互訴衷腸時的環境描寫:

“這天晚上,我們相擁著漫步在杏林湖畔,微風徐徐,月光淡淡,湖水波瀾不驚,一切都是那么的恬淡而幽靜?!?/p>

這里環境的描寫所用的語言優美,渲染出了柔和、幽雅的氣氛,情景交融,將人物心意相通的幸福心情與周圍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使得環境也顯得充滿了情意,可謂是抒情化的環境描寫。

3.質樸的白描

如第六章作者描寫自己童年生活的境況時,如是寫到:

“窩棚里只有一扇巴掌大的北窗,夏天熱的要命,滿屋都是黑壓壓的蒼蠅,一到晚間,蚊子、小咬、跳蚤全部出動了,咬的我渾身奇癢,撓的胳膊、腿都化膿感染了。冬天屋里冷的要命,滿墻都是白亮亮的冰霜,水缸都凍裂了。沒有井就吃門前一條小溪里的水。夏天挑水,冬天刨冰?!?/p>

寫實的描寫近似白描,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艱苦的生存狀態與內心的苦澀、無奈,又有后文中描寫自己的書包:

“盡管書包很舊,裝鉛筆盒的地方已經磨破了,是母親用兩塊桃心補丁給補上的??墒前镅b著我的書本,父親撿來一只破鉛筆盒、兩只麻桿鉛筆、一塊小橡皮……總之,裝著我的全部希望?!?/p>

這里作者也是用白描列舉的方式,具體寫了書包中所裝東西的極其匱乏,不僅突出了求學的艱辛不易,也暗含了作者對上學、對知識的強烈渴望。

根據以上的分析總結而言,張雅文在《生命的吶喊》這部作品融合了敘事、議論、描寫,其中首先又是敘述和議論,其次才是描寫,描寫的容量越大,作品就越具有文學性,而這部作品總體而言語言風格更偏向樸實。

猜你喜歡
抒情生命
生命之樹
抒情的抽象——莉亞·尼克爾作品欣賞
從地里冒出來的生命
會抒情的灰綠
抒情和說理,“宗唐”和“宗宋”
約會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對一只母豹抒情(外一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