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詩歌口頭描述訓練三法

2018-11-28 03:57單明芳
文學教育 2018年29期
關鍵詞:詩句古詩意境

單明芳

詩歌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物境指詩中描繪的自然環境;“情境”指詩中所表達的情緒情感;“意境”指詩中所表達的意旨、理趣。教學詩歌,教師可用想像法營造物境,用換位法體味情境、感受意境,用另文法鼓勵創新。

一.想象法

要描述詩的物境,必先理解詩的意思。然后通過想象,將一個個具體景物的鮮明形象,用語言生動地描述出來。

1.想象具體形象的畫面

小學教材中的古詩,有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王維的《鳥鳴澗》、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絕句》等。這些詩中的“無形畫”其實也就是詩歌的“物境”,即作者所描繪的自然環境、四時風光、物種風情等,它們或清新明麗、淡雅素樸,或濃墨重彩、景象雄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憑借想象,將這些意象轉化成一幅幅具體可感的畫面,映現在自己的腦海中,并嘗試用現代的語言拓展描述,加強口頭描述能力的訓練。如《詠柳》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绷攘葞坠P,就把初春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柳樹展現在人們面前。教師可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思考:“碧玉、綠絲絳”原指什么?在詩人眼里,什么成了“碧玉、綠絲絳”?從“碧玉、妝、綠絲絳”這些詞語中,你聯想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句描述的內容嗎?教師通過“讀、議、比、誦”,引導學生將詞語表象化,并使其強化(建立)、活化(轉換)、優化(加工),使詞語在腦海里形成主體畫面。再如杜甫的《絕句》有視覺上的黃鸝、翠柳、青天、白鷺,有聽覺上的黃鸝的鳴叫,有近景“萬里船”,遠景“千秋雪”等,作者從多角度為我們構建了一幅聲、色,動、靜,遠、近,點、線、面結合的絢麗而生動的春的立體圖景。只要教師啟導得當,這幅美麗的圖畫便會通過學生的想象映現在他們的腦海中,使他們如臨其境,令他們久難忘懷。學生在想象構建這些立體畫面的同時,口頭描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訓練和發展。

2.想象生動有趣的情節

詩詞語言凝煉,跳躍度大,寫法夸張。濃縮、精練的詩句中往往包藏著一席席感人肺腑的對話,一個個生動傳神的動作,一則則緊張離奇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歌譯成一則則有趣的童話,幻想成一個個奇趣的故事,或是假想穿過時空隧道,直接與詩人面對面地溝通與交往,抑或是假設詩人與詩人相聚在一塊,共同探討詩意、詩境,甚至是人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富有詩境的創造。如在教學《漁歌子》和《憶江南》這兩首詞時,教師可以這兩首詞為平臺,讓學生設想詩人會如何交流對話、品詞賞句,他們的身世背景、寫作心態怎樣等。又如,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在學生熟讀詩句、理解詩意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導演,播放“電影”,想象黃鶴樓邊,李白、孟浩然深情話別的情景。這種情節的想象和延續幫助學生升華了對詩歌內涵的理解,而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的口頭描述能力得到了極致地發揮。

3.想象真摯起伏的情感

教學古詩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探索詩的意境美。意,就是詩的思想感情,詩的立意;境,就是詩的藝術境界。意境是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境界的統一。葉圣陶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苯處熞寣W生懂得: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情境中,和作者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在各種境界中所抒發的真情實感,并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例如第七冊《絕句》,是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懷著喜悅的心情寫的。全詩四句,共四幅畫面:鸝鳴翠柳、鷺上青天、千年積雪、遠帆待發。一句一景,各臻其妙。教學時,可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每句詩展現出怎樣一幅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讓學生披文入境,憑借有關詞語,領會詩中的思想感情。講讀第一句詩,要注意突出一個“鳴”字,它寫出了歡欣雀躍之態,呈現出一片生機,這是詩人在戰亂頻繁的年代難得見到的和平景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講讀第二句詩,要注意突出一個“上”字,它表現了白鷺自由歡暢的姿態和扶搖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詩人內心喜悅的感情。講讀第三句詩,要著重抓一個“含”字,它表現了詩人在觀賞到“千秋雪”的美景時,油然而生舒暢的心境。講讀第四句詩,要抓住一個“泊”字,詩人想到從此可以飛舟東下,“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振興國家的壯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頭呢!這樣,就使學生領會了四句詩構成的一個優美開闊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詩人無比歡暢的情懷。學生在理解表達的過程中,也能受到這種積極向上情感的熏陶,口頭描述能力自然得到了很好的錘煉。

二.換位法

要體會并描述詩的情境、意境,教師可巧妙地運用換位法,讓學生把自己放到詩人的角度,想詩人之所想,感詩人之所感,自然而然地口頭描述出詩中所寫的情境、意境。

1.整體感知中換位

古詩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這些都給整體感知古詩內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領學生走近詩人,為學生提供詩人的生平簡介、時代背景等常識性知識,拉近詩人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積極站在詩人的角度去體驗、感受全詩內容。如教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整體感知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啟發學生想象勾勒出木船、江水、明月、人立于船頭眺望等意象,還要讓學生了解王安石當時的生活——正在外鄉做官、泊船瓜洲,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去觀察想象江南岸的美麗風光,為進一步理解感悟詩句打好心理基礎。

2.討論交流中換位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課堂上充滿孩子的聲音?!边@是新課程提出的新理念。組織學生進行廣泛地合作與交流,在積極互動的過程中,理解詩句,感悟詩情,這也應該是古詩教學改革的方向(因為傳統的古詩教學以詩句的串講為主要手段,學生是靜聽者)。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抓住詩眼、抓住線索、抓住景象等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將自己放在詩人的角度去揣摩、感受全詩。如教學《泊船瓜洲》就可以啟發學生抓住“綠”這個詩眼,討論描繪江南岸的美麗景色,感受“綠”字蘊含著的無限春色:微微春風吹拂著大地,溫暖的陽光普照江南。春江水暖,鴨先下水;大地復蘇,草木萌生。江南一片新綠,楊柳泛青,百花吐蕾,含苞欲放。迎春花金燦燦,開遍地頭田間,杜鵑展亮歌喉,黃鸝高占枝頭歡叫春色,大雁告別江南飛往北方……觸發“綠”字引起的浮想——“明月何時照我還”,同時,也激起了詩人如火的思鄉、歸鄉情思。學生將自己當作詩人,置身于詩句所描繪的情境當中,情感就能得到充分的調動和激發。

3.想象表演中換位

教師除了適當地組織討論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想象表演活動,在表演中進行換位。實踐表明,表演調動和調節著以情感為需要、為核心的一切心理因素,把認識事物與對美的追求、體驗,把張揚個性與健全人格有機地統一起來。在表演中,學生會對教材語言有一個再想象、再創造的過程。如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在學生理解了詩意、感悟了詩情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表演的情境,讓他們站在煙波浩淼的長江邊,站在黃鶴樓下,與詩人一塊兒送別好友,在那兒深情話別,這種心理換位能使學生深切地感悟到詩的情境和意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另文法

“另文法”即“變換體裁法”,可以把敘事為主的詩歌改編成故事,把寫景、抒情為主的詩歌改編成散文,把寫人為主的詩歌改變成記敘文,并組織學生進行口頭描述訓練。

1.以敘述故事另文

古詩盡管結構上跳躍、省略、語序顛倒,形式上缺少呼應、聯系,但往往涵蓋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像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都記敘了與友人分別的感人故事,詩人巧妙地借助離別場景的描寫,抒發了自己濃濃的離情別意。而陸游的《示兒》則向我們呈現了使人“淚眼望恢復”的臨終前的囑咐場面,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中,教師善于抓住詩句中蘊藏著的情感線索,詩句中所呈現的一景一物,啟發學生運用“另文法”展開想象,將簡短的詩句描述成生動的故事,讓學生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體會詩句所描繪的意境、情境。

2.以抒發情感另文

“一切景語皆情語?!痹娙俗钌朴诎炎约贺S富的情感體驗寄予事件的敘述、景物的描摹、人物的刻畫當中。教學古詩,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靈活扮演角色,隨機進入課文,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他們面對面的溝通與傾吐?!扒樽孕闹衼?,情自口中出”,當洶涌的情感從詩人的口中“噴薄”而出的時候,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情感世界也已經變得非常豐富、飽滿、強烈了。如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在理解了詩句、領略了畫面、體會了意境之后,讓學生即興表演詩人李白與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邊依依惜別的情形,并撰寫成文。

3.以描摹場景另文

詩歌是對生活的高度集中與概括。詩人通過選取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和具有豐富內涵的場景,用暗示、象征、虛實等藝術手法,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于尺幅之間,展萬里之勢。教學古詩,要善于借助詩句中所呈現的景物展開合理的想象,將詩句改編成描摹景色的美文,進行口頭描述。如《游園不值》,可以讓學生依托“紅杏出墻”的優美意境想象描述園內的美麗春色和無限生機,進而想象詩人在悵然若失之后,再獲得意外驚喜的情感變化,體會寫景中蘊含的哲理,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和想象感悟能力。

4.以刻畫人物另文

詩歌雖然并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達,我們卻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他們的一頻一笑,一舉一動仿佛就在眼前,而且在那些片言只語中,我們可以揣摩到詩人獨特的心里體驗和感受。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理解,加上合適的想象去刻畫這些人物形象,包括他們的穿著打扮、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當一個個富有個性的人物“閃亮登場”的時候,學生的情感也已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如教學《江雪》,讓學生想象并描述釣魚老翁在寂靜蕭條的江面上獨自垂釣的神情動作,心理活動等,可以觸發他們的獨特感受,領悟詩人當時落寞孤苦的心境。

猜你喜歡
詩句古詩意境
六一來了
可以“吃”的詩句,你見過嗎
讀詩句,寫成語
“擬古詩”之我見
詩的藝術精髓在“意象”與“意境”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蘇軾詞中的時空與意境
意境的追尋與創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品讀古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