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野草》中“夜”的意象分析

2018-11-28 05:24黃雨芯
文學教育 2018年26期
關鍵詞:野草意象魯迅

黃雨芯

在魯迅的眾多作品中,《野草》是獨樹一幟的存在,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言:“《野草》正是對靈魂深處的一次逼視,這是魯迅最個性化,最具有獨創性的精神創造物,是魯迅心理煉獄中熔鑄的詩?!盵1]的確,《野草》是魯迅先生唯一一部散文詩集,也是他唯一一部完全地、徹底地投射內心世界的作品。然而,這份完全與徹底并不是直截了當地自我展現,而是通過意象的有機融合,隱喻作者復雜的靈魂體悟?!吧⑽脑姟奔础吧⑽幕脑姼琛?,兼具散文與詩歌的特性,而“意象是詩歌藝術的基本特征”[2]。意象,作為文學理論術語,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在中國古代最早由劉勰正式提出,“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3]。劉勰所言的意象,即是“作家在構思中通過種種感受在內心所形成的形象?!盵4]在《野草》中,“夜”是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意象,《野草》一共有二十四篇散文詩,其中有八篇涉及“夜”,足以見得作者對“夜”有著獨到的體悟與不可名狀的執著。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隱喻,“夜”的背后是作者對歷史人生的反思。因此,本文將分別從“夜”的特點出發,即冷、暗、靜三個維度,分別對應社會歷史、自我人生、人類生存三個層面,從而對《野草》中“夜”的意象進行解析,探求魯迅的心靈世界。

一.寒夜中的現實審視

夜是寒冷的,相比于白天的溫暖,夜間往往寒意襲人?!兑安荨分械摹耙埂辈粏螁巫鳛橐粋€具象的背景,它更是魯迅思緒的載體與映射。置身于特殊歷史時期中的魯迅,對中國社會的現狀有著深深的憂思,“寒夜”不止是寒冷的夜,更是寒冷的中國!《野草》寫于1924-1927年,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正處于一個十分復雜的環境中。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民“不得安其居,刀兵水火,天災乘之,人禍臨之,蕩析離居一,轉死溝恤,尸骸暴露,餓俘橫野”。[5]就是這樣一個荒蕪凄涼、紛擾混亂的社會環境下,魯迅無時無刻不在思忖著中國的現在與未來、頹敗與希望。

《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在本就“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秋季,夜色便更顯凄涼。漫步在后園,魯迅看見了月光下的棗樹和羸弱的小粉紅花。萬物衰敗的時節,已然“憔悴損”的棗樹,在夜色中“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6],而小粉紅花卻僅僅瑟縮著。象征著革命者的棗樹是如此剛健而堅強,即使喪失一切也依舊義無反顧地進擊,而象征著舊民主主義革命者的小粉紅花們卻只知道做春的美夢。時局動蕩,夜色愈涼,強者的勇敢進擊與無所畏懼便顯得愈加可貴。秋夜之夜,是中國社會的具象縮影?!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7],魯迅所謂奇怪的夜空,即指“腐敗的、黑暗的社會及統治集團”[8],這樣的天空令魯迅感到奇怪,也正反映了社會混亂、政局不穩而導致的嚴重的社會失序。此時的中國社會是非常態的,魯迅在這秋夜中,沉著冷靜地審視著中國這“夜”一般的現實。魯迅沒有受到“瘦的詩人”的“欺騙”,不相信“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說辭,在他的筆下,此時的中國就像是一個深夜,他看到了中國需要的是棗樹一樣的清醒的有戰斗力的強者,需要的是一群敢于挑戰敢于叛逆敢于反抗的勇士,他看到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者的軟弱,也認識到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原因。

魯迅是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審視現實的眼光是犀利的,敘寫現實的言語是有力的,即使是在夜里,這份清醒也絲毫不減。在《好的故事》一文中,魯迅再次寫到了“夜”。

在《好的故事》一文的開篇,作者寫到:“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盵9]《好的故事》寫了一個美麗的夢,“夜”作為一個背景而存在,“昏沉”二字奠定了全文的基調。在忽明忽暗的油燈下,“我”昏昏欲睡,于朦朧中看見了一個好的故事。在這個夢里,天地靜穆,人世和諧,萬物姿態優雅,生活其樂融融?!拔摇笨匆娗嗌脚c河水,植物與牲畜,儼然來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然而,這樣美麗的畫卷,終究在“我”正要凝視的瞬間,煙消云散了?!澳暋笔菫榱舜_認眼前的一切是否真實,或為了更仔細地欣賞美景,好景破碎的剎那,便證實其虛無。作者“以樂景襯哀情”,更加突出現實的悲涼與憂傷。畢竟,這一切好的景物與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一個“昏沉的夜”,一個毫無生機的、沉悶而頹唐的夜,這其實也注定了“好的故事”只能是一個故事,而非真實事件。此處,“夜”又一次成為了黑暗現實的縮影,面對舊中國的混沌不堪,封建軍閥的茍延殘喘,作者將憂憤之情掩藏在對美好的向往中。這篇文章魯迅采用了首尾呼應的藝術手法,在文章結尾處,作者再次寫到:“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盵10]即使黑夜昏沉,即使昏沉持久,作者卻始終堅信自己“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他沒有因為好景消失而哀傷,也沒有因為夜之昏沉而失望,言語之間透露出對美好未來的肯定與堅持,而這恰恰反應出魯迅精神之頑強:在漫漫長夜仍有不滅之希望,這才是魯迅!

對夜晚的敘寫,實則表達了對白日的渴望。在《野草》中,魯迅多次以“夜”隱喻現實,營造出幽深昏沉的意境,一方面展現出散文詩的詩意美,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于現實的理性審視與深刻反思。

二.暗夜里的獨影徘徊

《野草》是魯迅的《野草》,是他心靈的獨白與自我駁詰的對話。魯迅一向不喜歡直白地表露自我,他的內心雖然無比豐碩,但表達出來的言語卻僅僅是其靈魂話語的冰山一角。魯迅是位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夜里尤其活躍。夜,褪去了白日的繁華與喧鬧,悠然靜謐,使人得以更加清楚地看清自己,正如魯迅在《夜頌》一文中寫到的:“夜是造化所織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們溫暖,安心,不知不覺的自己漸漸脫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條條地裹在這無邊無際的的黑絮似的大塊里?!盵11]魯迅是愛夜的,他在夜里面對真實的自己,思索自己的人生,而《野草》中的“夜”,也象征著魯迅彷徨、孤獨的內心世界。

“嗚呼嗚呼,倘若黃昏,黑夜自然會來沉沒我,否則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現是黎明?!盵12]這段話出自《影的告別》,此處的“黑夜”正是魯迅自我覺醒與自我掙扎的映射。魯迅在創作《野草》期間身患重病,受到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他深感生命之無可奈何,縱觀其人生,即像影子一樣徘徊在白天與黑夜之間,“彷徨于無地”?!坝白印钡奶幘呈潜瘺龅?,要么因光明而消失,要么為黑暗所吞沒,進退兩難,這與魯迅自身的境遇也一致。影子的艱難選擇,對應了魯迅的精神煎熬。魯迅是革命的先驅者,他一生都以戰斗者的姿態奮戰在歷史的風口浪尖,然而,先驅者自有其苦澀與寂寞。作為特殊時代的先覺者,一方面承擔著拯救麻木國人靈魂的重任,一方面又面臨著路途坎坷的艱辛。與此同時,魯迅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渴望實現自我人生的價值,然而殘酷的事實卻是——夢醒了無路可走。而魯迅的性格又極度硬氣,無論天堂還是地獄,或者是所謂將來的黃金時代,他“都不愿意去”,他既不愿在明與暗之間彷徨,也不愿欺人,更不愿自欺,這是覺醒后的凄涼。因此,他獨自承受了這份寂寞,一個人背負了所有的苦痛?!耙埂睙o疑是黑暗的,黑暗世界里的人們往往容易失去前進的方向,他們也許無意迷失,也許甘愿平庸,而魯迅卻仍舊義無反顧地以清晰的頭腦進行自我解剖,以巨大的勇氣正視殘酷而悲哀的現實選擇。

在《頹敗線的顫動》一文中,“深夜”反復出現了四次,使得全文滿蘊著陰冷壓抑的氣氛?!吧钜埂奔仁囚斞脯F實處境的象征,也是其內心世界的具象化反映。魯迅是極具奉獻精神的,“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血”,他就是文中的“老婦人”,寧愿犧牲自我以保全他人。然而,他無言的大愛換來的卻多是背叛。作為文壇前輩,他用心扶持青年人,卻遭到攻訐;作為家中長子,他以一己之力支撐起整個家,卻被親人誤解;作為先驅者,他以鋒利的筆觸點醒世人,卻屢遭駁詰。無言之愛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卻反受欺凌,其惆悵憂郁可想而知。終于,老婦人“在深夜中盡走,一直走到無邊的荒野”[13],戰栗、顫抖,似掀起一陣波濤,這是魯迅內心的真實寫照。黑夜中的曠野,寒冷、孤寂、空無一人,風燭殘年、老態龍鐘的老婦人,用盡平生力氣發出“恨”的吶喊。認清現實后的魯迅,悵然若失,在“愛”與“恨”的邊緣來回踱步,以深夜之徘徊,回憶以往之苦痛。然而,他內心情感的起伏波動是極其復雜的:即使已經決絕地出走,又對過去仍有眷戀;即使想過復仇,又甘愿給予愛撫;即使想要殲除,又割舍不了養育時付出的心血;即使喊出詛咒的言語,又不禁為之祝福。因為他始終懷著一顆“愛”之心,所以無法徹底地由“愛”而“恨。這是魯迅在深夜的呼喊,也是其內心的糾纏。

“夜”之黑暗,更凸顯人的孤獨與凄涼。魯迅是暗夜中的孤獨者,其處境可謂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他一人承受了太多的艱難苦恨。然而,即便如此,魯迅卻依舊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他的勇士精神始終在支撐著他。正如《野草》的《題辭》一文中,魯迅堅定而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與態度:“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盵14]

三.靜夜中的終極冥思

《野草》的創作時間為為1924至1927年,魯迅這段時間的創作心境尤其復雜.一方面,此時的他已經步入中年,四十幾歲的年紀本應是“不惑之年”,然而,回顧其頹敗的啟蒙之路,前途依舊迷茫,魯迅的彷徨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減退。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魯迅身體狀況堪憂,疾病對他的身體與精神的打擊不容忽視。眾所周知,人在患病的時候是最敏感也最寂寞的,面對不可知的命運的考驗,往往容易流露消極抑郁之感。人在健康的時候,會被許多期待和欲望所累,而一旦面臨疾病的威脅,往往唯有“健康”這一個愿景。魯迅的外部生活環境已然是水深火熱,而疾病的摧殘就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這種境遇下,魯迅對“生”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對“死”進行了理性的思辨,生與死,本是詭秘的言語,而《野草》便是魯迅生命哲學的詩化書寫。

夜之靜謐往往給人以無限遐想,《野草》中的“夜”也象征了人類的生存環境,體現了魯迅對人類命運及生存意義的思考。他在《希望》一文中寫道:“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盵15]“夜”是必然的,是每個人生命進程的終點。生命是一場空虛,終極只是一種構想,人們在有限的生命長度內,僅以微薄之力與絕望抗爭。這不是虛無主義,而是一種對生死、對命運的清醒認知與理性解讀。魯迅一生都在執筆而戰,以思想為武器,抨擊一切腐朽與沒落,只是還未收取戰果,青春已然在與暗夜的肉搏中悄然逝去,他開始懷疑自己曾經飽含著的希望。存在的意義,希望的意義,抗爭的意義,恍然間變得模糊,正如與海德格爾所說:“在何種意義上人存在,我們如何存在,這些是完全不清晰的?!盵16]個體所有的掙扎與搏斗終將在歲月的凝滯流逝中消解殆盡,希望同等于“絕望”。然而,魯迅最終仍然選擇對人類的無限性與永恒性報以期待,因為星、月、杜鵑都是青春的,“青年們很平安”,他們就是新一輪的希望。魯迅跳出了局限的自我人生,從長遠的角度縱觀人類發展,“希望”是一個永恒性的命題,她不會止步于個體的完結,即使前面是一次又一次的黑夜,人類存在的價值就在希望的催促中得以實現。

《過客》是《野草》中形式較為獨特的一篇,像一出獨幕劇,全文的結尾出現了一次“夜”,即“夜色跟在他后面”[17]。過客由黃昏走向黑夜,不知其來時,亦不知其所往,以行路的方式反抗一切不可知。再往前走,就是墳地,墳似乎是此番行路的終結,然而,過客卻以其堅毅與頑強執意行走,不懼暗淡與孤獨,過客的經歷也正是魯迅自身的經歷,更是所有生命的縮影。過客的命運即是人類的命運,恍恍惚惚出現于世界,對世界的過去與未來無從知道,而個體的終極是死亡,“墳”即是生命終點的具體化,這是魯迅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的理性認知。太陽逐漸落山,“夜色”是注定的,人類作為宇宙的衍生物無力改變,只能遵循。但是,在魯迅看來,人處于過去與未來兩極之間,是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反抗虛無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他在《寫在〈墳〉后面》一文中寫道:“我很確切地知道一個終點,就是:墳。然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無需誰指引。問題是在從此到那的道路?!盵18]起點與終點早已被安排,但如何度過這一段時空才是人生的關鍵。沒有絕對的無限與永恒,但是生命于個體而言卻是實有?!啊疅o限’、‘永恒’的精神理念是人在努力升華自身或回歸自我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沒有這個向度則沒有人,則沒有這種能區別于動物的靈長?!盵19]對于魯迅而言,真的猛士就應該敢于在清晰認識到世界之真相后,依然選擇面對困頓、死亡、虛無乃至絕望后的堅持,為其如此,才得以成為人。

“夜”是魯迅哲思的源泉與載體,也是“人”存活于世間的實際狀況。靜夜啟迪人的智慧,魯迅在無數個靜夜中思考著自己、國人乃至人類的生存??v使周遭冷落暗淡,內心寂寞孤獨,他直視死亡,但對“生”依舊給予了肯定與希望。

魯迅愛夜,在夜里他得以冷靜地審視現實,孤獨地彷徨吶喊,鎮定地思忖人生?!兑安荨肺娘L深沉憂郁,字字灼心,是魯迅靈魂深處的詩意顯現,也是感性與理性的交匯。意象輔助訴說者表達情感,以更為蜿蜒、婉轉的方式呈現深意,使其將表達自我與隱匿自我實現完美的融合?!兑安荨分蓄l頻出現“夜”的意象,既是魯迅對“夜”的偏愛,又似乎是一種寫作的慣性。夜間的魯迅寂寞而自由,他是冷夜的洞察者,暗夜的孤獨者,也是靜夜的思想者,他坦然,欣然,在深夜,翹首以歌。

注 釋

[1]錢理群.《心靈的探尋》,三聯書店2014 年版,第10頁.

[2][4]胡雪岡.《意象范疇的流變》,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頁、第66頁.

[3]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頁.

[5]李大釗.《李大釗選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6][7][9][10][12][13][14][15][17]魯迅.《野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 頁、第3頁、第35頁、第36頁、第6頁、第42 頁、第2頁、第16頁、第30頁.

[8]張覺.《論魯迅〈秋夜〉的象征主義及其象征意義》,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6(5):98.

[11]魯迅.《準風月談》,北京聯合出版社1973年版,第1頁.

[16](德)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從本有而來》,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36頁.

[18]魯迅.《墳》,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58頁.

[19]王乾坤.《魯迅的生命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頁.

猜你喜歡
野草意象魯迅
小心野草
撫遠意象等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魯迅,好可愛一爹
意象、形神
一束野草
孔乙己
一束野草
阿迅一族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