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孟子》和《莊子》在藝術結構上的不同

2018-11-28 05:24
文學教育 2018年26期
關鍵詞:魚之樂寓言孟子

尹 旖

《孟子》和《莊子》作為我國先秦散文的代表,其文都展現出了高超的論辯技巧。對比兩書,不難發現除了在語言風格上二者有所不同之外,在文章的整體上結構上,《孟》文和《莊》文也表現出了不同的藝術特點。

1.《孟子》和《莊子》雖都以問答為主,但兩者間有顯著的區別

《孟子》全篇共三萬五千多字,所有的篇章基本都是由對話串聯起來的,而這些對話又多是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展開的。這固然是先秦散文發展初期的一般樣式,但也可說是作者為了增加說服力而刻意為之的結果?!睹献印肺闹械膯柧涓爬ㄆ饋砜偣踩箢悾杭词欠菃?,特指問和選擇問。是非問如“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室毀名堂,毀諸?己乎?”反問句在《孟子》中的使用次數相對較多,如“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下,沛然誰能御之?”“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孟子》在進行論辯時,習慣將上述某一類型的問句連續疊加使用,使之成為一個排比問句。如:

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擘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足以供之,而王豈衛是哉?

這組句子全都是由疑問句組成,用來詢問梁惠王的“大欲”。妄圖使用武力稱霸中國的梁惠王自然是不會主動將自己的“大欲”告訴孟子的,由此孟子先用了一組選擇問句來進行提問,最后再以一個反問句結尾。在提問之時,孟子早已知道問題的答案,所以他搶先將所有可以排除的選項全部羅列出來,使得君主最終只能對這些問題給出否定的答案,而這樣便有利于話題朝著孟子預設的方向進一步展開。再如:

告子曰:“生之謂性?!泵献釉唬骸吧^性,猶白之謂白與?”曰:“然?!薄鞍子鹬滓?,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薄叭粍t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這段對話中一共出現了三個問句,這三個問句都屬于是非問句。孟子在提前兩個問題的時候,已經設下了圈套。設問句最初先從無關痛癢的地方入手,只需要對方回答是與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對方,使對方在問答初期容易掉以輕心。而等到孟子提出最關鍵的第三個問題的時候,卻已經不需要對方的回答了。

當然,孟子在與各家論辯以及游說諸侯的時候,并不僅僅單一地使用某一類問句,而往往是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地交替使用各種類型的問句來為說理服務。如: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者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霸S子冠乎?”曰:“冠?!痹唬骸稗晒??”曰:“冠素?!痹唬骸白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痹唬骸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痹唬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薄白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薄耙运谝仔灯髡?,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此段對話以孟子提出的三個是非問句開始,這三個問句循序漸進地為下文的對話鋪設了陷阱。緊接著孟子將特指問句和是非問句交替使用,使得雙方的談話看似輕松隨意,實則卻是在一步步地將陳相帶進預設的圈套之中。如此一問一答幾個回合之后,孟子忽然一口氣拋出四個問句(一個特指是非問句,三個特指問句),卻并不再給對方留回答的時間。這樣一氣呵成的四個問句形成了一種鋪排的結構,更能在氣勢上打擊對方,使對方不論在理還是在勢上都無法再予以正面的回擊。

《孟子》中的問答形式多為一環緊扣一環,呈一種循序漸進的模式。即談話開始時,多為主客雙方一問一答的形式,而到談話尾聲對方無以為答時,孟子再通過一系列的疊加疑問句或陳述句,作為正常談話的總結,使對方徹底喪失還擊的能力。這種靈巧使用各種問句形式來麻痹對手,引對手進入自己陷阱的技巧,足以表現孟子論辯技術的高超。

與之相對,《莊子》中的問句遠遠不及《孟子》問句的復雜多變?!肚f子》散文雖然也有主客雙方對答的談話內容,但大多是一人向另一人求教的結構模式,其中求教之人大多是真心向道,所以在對話之中施教者并不需要使用一問一答這樣的互動。因此,《莊子》中得道者即使提出問題,往往也不需要對方回答。這樣,《莊子》中的問句大多是是非疑問句,而選擇疑問句和特指疑問句則相對較少。當然,《莊子》中也不乏問句用得精彩的篇章,如《秋水》: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這則“濠梁之辯”便是巧妙地利用問句的方式偷換了“安”的概念,將表反問的“安”曲解為問處所的“安”,使得整段文字生動活潑,妙不可言。但總的來說,《莊子》中的問句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文學性上都不能與《孟子》問句相比。當然如前所述,這也主要是由于兩書已經在體例出現了些微不同所造成的,并不能用來作為界定兩書優劣的標準。

2.篇章結構的不同

如前所述,《孟子》作為典型的語錄體散文,它主要是以記錄對話為主。這種語錄體散文的特點主要是直奔主題,極少迂回之處,如:

萬章問曰:“敢問友?!?/p>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君亦有之。費惠公曰:‘吾于子思,則師之矣;吾于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俏┬秊槿灰?,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于亥唐也?!朐苿t入,坐云則坐,食云則食;雖蔬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于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舜尚見帝,帝館甥于貳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p>

這段話主要是說萬章向孟子求教交友的原則。孟子的回答可謂始終緊扣主題。孟子在回答中,首先開門見山地給出交友的原則“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作為整段總挈;接著便以四個歷史人物為例,來闡釋這一原則。從百乘之家的孟獻子到小國之君的費惠公,再到大國之君的晉平公,最后是天子堯。這種身份地位由低到高排列的人物組合顯然是《孟子》作者精心安排的,目的是逐層深入地論述交友的最高境界。這四個例子雖然圍繞的都是同一個主題,但表述的立足點卻各有不同。作者在舉孟獻子之例時,采用的是概括表述加論說的方式;而在舉費惠公之例時,采用的是引言的方式,在舉晉平公和堯待舜之例時,采用的則是細節描述的方式。這樣的列舉方式,使得論說無論在整體上還是在局部上都顯得充實。最后兩例都采取了具體行為的描寫,則是為了使對比更加鮮明,使得結句觀點的提出顯得水到渠成。整段文字密切圍繞著“交友”的話題進行,沒有一處游離于主題之外,顯得格外緊湊;而在緊扣主題的同時,作者同時注意到了句子內部結構之間的調整,使得文章更加靈動更富于變化。

《莊子》在論說時,則往往采取迂回的方式,即文章的前半部分大多是由一系列的寓言故事所構成。這些語言故事內部之間的聯系也并不如《孟子》文中的寓言那樣緊密,它們的主角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動物,甚至可能是自然界中的現象?!肚f子》作者把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寓言串聯在一起,寓言之間幾乎不插入任何連接的話語,這便容易使人誤以為《莊子》散文的結構松散零亂,沒有固定的主線。但正如劉熙載《藝概·文概》中所說,“莊子文看似胡說亂說,骨里卻盡有分數”。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也指出,《莊子》是將“深邃的思想和濃郁的情感貫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條紐帶,把看似斷斷續續的孤例的寓言與寓言之間,段與段之間聯結在一起,融為一個有機體?!笔聦嵣?,《莊子》散文這種段落銜接略微松散,甚至有些段落看似脫離議論主題的情況,實屬《莊子》作者有意為之。如《人間世》全篇是由七則寓言構成,前三則主要是假借歷史人物的對話,描述統治者的殘暴與多變,以及臣子在輔佐君主之時的艱難處境,旨在揭露黑暗的社會現實。第四、五則寓言的主角則由人變成了植物,借社木、異木的遭遇來說明只有無用才能使自己免遭戕害。第六則寓言將社木、異木的遭遇轉換到形殘者支疏離身上,同樣表達了作者無用保甚的觀點。這三則寓言旨在說明亂世之中唯一保全自己的辦法。最后一則寓言則借楚狂接輿之口,直述現實的黑暗??v觀全篇,這七則寓言并不是緊密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論述的,而是各自反映了其中的某個部分。而作者在創作這些寓言時,又極盡鋪張渲染之能事,使得它們即使作為單獨的篇章來看也極富藝術魅力。這些寓言恰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粗略看去似是獨立的個體,只有當讀者把這些寓言放在一起分析,才能品味出相對完整的主題來。

猜你喜歡
魚之樂寓言孟子
時間,遺失了什么
寓言
成長的寓言
時裝寓言
磨刀不誤砍柴工
惠子巧辯莊子
禪意入墨 淡寫人生
愛魚說
寓言的馬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