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問題研究

2018-11-28 05:24
文學教育 2018年26期
關鍵詞:防御機制適應能力職業院校

曹 娜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意義

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問題的意義在于助力學生成長與成才,職業院校學生是社會生產的主力軍,如果其社會適應能力偏弱,就業、發展、職業規劃均會受到較大影響。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谏鐣l展訴求,人才競爭激烈程度、乃至職業院校對于人才培養的任務,有必要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效果。

(一)文獻綜述

河南工程學院陳自龍教師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研究》中,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調節其社會關系,及學生個人發展的主要因素。認為學生在社會轉型期出現了關于學習、心理、工作、人際交往等層面的社會不適應問題。陜西理工學院教育科學系董開莎教師在《不同社會支持類型的大學生社會適應狀況的研究》中,采取了數據統計法,對大學生社會適應狀態進行了問卷調查,提出社會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對改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觀點。相關研究均已證實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采取針對性更強的教育措施,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才能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二)研究目的

雖然相關文獻對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剖析較為精準,但理論較多實踐較少。而且對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調查研究分析并不全面,對在校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分層并不健全。本研究針對上述類似問題提出了全新的分析層面,力求更為系統、健全、有針對性地研究職業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具體狀況,分析問題根源,結合實際情況,對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路徑加以論述??偨Y出針對性更強的教育措施,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社會適應能力的相關理論概述

(一)社會適應關系

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最早在《經濟學人》中提出“社會適應”一詞。其主要觀點認為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構建,在團體與團體之間,或者文化與文化之間這種關系始終存在,且彼此互相調整與適應,直到雙方達到相互滿意的心理預期之后,才能夠表現出適應狀態。并表現為順應、自制、遵從、服從、同化等具體的適應方式。1855年,其心理學著作《心理學原理》問世之后,進一步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心理學理論進行了更為全面的知識體系架構。

(二)心理防御機制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社會適應能力界定為:個體在生活中習得的某些應付挫折的反應方式。這種適應能力與心理防御機制相互對沖,心理防御機制越強,其個體社會適應能力越弱。那么在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中,勢必需要減輕學生的心理防御機制,消解心理矛盾,削弱心理焦慮,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心理防御機制的解釋是:心理防御機制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反應,用以防止為社會規范所限制的不能接受或不能直接表達的本能沖動,并使“自我”與“超我”和外界現實協調起來。當學生在社會適應過程中,不斷傾向于自我,則較難融入適合,以自我為中心也正是當前高職學生的普遍通病,需要加以克服和引導,方能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自我改變動機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 евич Толстой) 曾經提到,“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想改變自己?!甭殬I院校學生適應社會的本質動機是獲取更高的職業發展空間,對于職位、薪酬、待遇的要求一旦較高,且無法滿足其物質需求,才會導致社會適應能力弱化。如果學生無法改變周遭工作環境,那么就只能通過改變自己來達到適應社會的能力?;诖?,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正確審視自身的價值,主動的適應社會發展也是最為關鍵的教育方向。

三.當前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薄弱的現實表現

(一)就業率低,啃老族多

隨職業教育普及,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工作崗位有限,不能順利就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如果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較為薄弱,家里沒人脈或資金支持學生創業或安排工作,家長又十分溺愛孩子,才會形成“啃老族”這一社會現象。這一部分學生多數在實習階段便無法融入職業生活,對于學生角色到企業職工的身份轉化產生了心理防御機制,企業規范與標準成為學生抵觸的邊界,進而選擇了逃離工作崗位,淪為“啃老族”。

(二)依賴性強,校漂族多

目前在高職院校出現了一類特殊學生群體,這些學生雖然已經畢業脫離了學生身份,卻在學校附近租房,并未完全脫離學生時期的生活習慣。依然在學校食堂吃飯、去操場鍛煉、去圖書館自習。這一特殊的學生群體并定義為“校漂族”,其雖然已完成學業,卻沒有踏入社會就業,仍然滯留學?;蛑苓?,或繼續考研,或等待就業機會?!靶F濉爆F象可以視為大多數未就業學生的無奈選擇,但也是一種對于學校環境依賴性較強的客觀表現。無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弱化現象,是這一學生群體的普遍特征,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職業發展。

(三)融入感差,手機族多

雖然“啃老族”與“校漂族”均為無法融入社會的學生群體,但已經融入社會,從事生產生活的學生也并未真正適應社會,其適應能力較為薄弱的現象體現在“手機族”這一特殊群體。這一部分學生并非無法融入社會,而是即便融入了社會群體卻并未脫離網絡虛擬環境。無論工作、學習、日常生活,其大部分時間都被智能手機所占據,嚴重影響了學生正常的職業發展。這部分學生對于周邊社會環境或工作環境漠不關心,沉浸于自己的主觀世界,更加關注網絡人氣、排名等等無關緊要的虛擬環境,以至于社會融入感薄弱,間接表現為社會適應能力的弱化。

四.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必要性解析

(一)提升就業率的必然路徑

就業率的提升并非高職院校的硬性指標,而是社會期待的發展訴求。學生適應能力薄弱,無法融入職業發展,成為當前普遍就業率低的關鍵問題。如果無法解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薄弱問題,學生在選擇就業方向時,對于薪酬、待遇等短期利益的關注度過高,很難真正考量未來職業發展的收獲。因此,學生并無法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無法對自身的職業價值進行客觀定位。只有真正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助力于高職院校普遍就業率的上升,消解“啃老族”社會現象的弊端。

(二)消解依賴性的必然要求

學生對于校園生活的依賴性較強,無法適應社會身份的轉換,表現出了社會適應能力薄弱的現象,才會出現“校漂族”這一特殊群體。隨時間推移,校園生活對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并無助益,這種依賴性也并不會淡化。那么更加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形成社會適應能力的惡性循環。如果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則會導致學生長期依賴于校園生活的舒適環境,不斷喪失就業能力,嚴重影響其融入社會的本質意愿和思想動機。因此,必須解決學生對于學校的依賴性,方能支持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不斷磨煉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達到學生身份與職業身份的主觀認同,增強其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增強融入感的必然選擇

在社會化和個性化過程中,影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因素較多,且尤為復雜。學生社會融入感差,與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均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且同時存在輩群體效應。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問題,需要從社會普遍現象著手,深入調查學生在學習適應能力、人際適應能力、角色適應能力、職業選擇適應能力、生活自理適應能力、環境的總體認同、身心癥狀表現等七個維度中開展。從而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及社會融入動機,以便尋找到影響學生適應能力的關鍵因素。在職業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之上客觀反向,進而有針對性的提出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路徑。方能解決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薄弱的問題,為助力于學生心理成長且不斷適應社會發展提供教育支持。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薄弱并非個體現象,“啃老族”、“校漂族”、“手機族”等現象的出現,已經證實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薄弱的關鍵問題。為了進一步研究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因素,需要更為深層次的調查影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因素,為后續研究奠定數據參考。只有克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薄弱環節及因素,從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同輩等諸多關聯因素中尋找到契合度更高的突破口,才能消解學生對于學校的依賴性,轉化為融入社會的主動性,支持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不斷強化,真正融入社會及職業發展。

猜你喜歡
防御機制適應能力職業院校
輕型合成營高原山地進攻作戰環境適應能力評估
職業院校財務會計網絡化建設
防御機制在醫學生抑郁的性別差異中的中介作用*
雷鳥
健康中國背景下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
新時期職業院校檔案管理的思考
手術室護理管理中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的應用分析
基于倫理道德之爭下的大學生自殺問題分析
沙漠里的精靈
人防工程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