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宏觀尺度的城市設計探索與研究*
——以南京浦口中心城區為例

2018-11-28 07:16陽建強葛天陽孫世界YANGJianqiangGETianyangSUNShijie
上海城市規劃 2018年5期
關鍵詞:浦口格局景觀

陽建強 葛天陽 孫世界 YANG Jianqiang, GE Tianyang, SUN Shijie

0 引言

通常情況,城市設計主要是基于空間景觀的感知與體驗,針對城市的重要地段開展的具體的空間形態布局和建筑形體設計,強調的是終極藍圖式的設計成果,這種類型的城市設計已為人們所熟悉[1]。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漸進入新型城鎮化的轉型發展階段,人們對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空間品質提升日益重視[2],在這一動因機制驅動下,許多城市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開展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的工作中,開始了對中宏觀層面城市設計的探索與實踐,設計規模涉及幾十到上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3]。由于目前仍處于探索研究階段,各地做法和深度要求不一,有的按照傳統的城市設計做法只是做簡單的形體和尺度的放大,有的仍是規劃師的固有思維方式,側重城市的特色定位和總體布局。因此,在中宏觀尺度上究竟要控制哪些城市設計的關鍵要素?需要做哪些技術突破,采取什么樣的理性空間分析方法,來把握大尺度和復雜的城市空間問題?這些問題構成了當前城市設計急需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認識,結合南京浦口中心城區城市設計,圍繞這些問題開展討論與研究。

1 項目背景與思路

1.1 項目背景

南京浦口片區位于南京市西部,與河西新城隔江相望,為南京市浦口新市區所在地??傮w規劃確定的中心城區范圍,即:北至浦口區行政界線,南至三橋引線,東西為長江和老山所圍合的區域。在南京浦口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初步進行了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全覆蓋工作,在新的南京總體規劃修編中,將浦口地區的定位確定為副城,有力促進了浦口中心城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通過總體城市設計的開展,進一步深化與優化控制性詳細規劃工作十分必要。本次城市設計是對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工作的進一步提升,也是對構建中宏觀尺度的空間格局和指導實施管控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創新。其核心目的和工作重點是借助現代城市設計理念與方法,對中心城區整體空間環境和特色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和提煉,在中宏觀層面提出空間景觀與特色風貌的城市設計控制引導,為下一步詳細規劃和建設管理提供依據[4]。

1.2 規劃范圍

本次城市設計具體范圍包括研究范圍和規劃范圍兩個層次:研究范圍包括南京都市圈,研究的重點內容主要是浦口的人文、山水、地形、地貌等格局體系的整合構建,以及浦口山水格局與南京整體環境的整合及其廊道的構建;規劃范圍以總體規劃確定的浦口中心城區范圍為界,面積約180 km2,南起三橋引線,北達浦口行政區邊界,東西抵達老山與長江圍合的區域,研究內容包括城區整體風貌,高度、密度的劃定及分區,重要軸線、界面、節點的構建等。

1.3 研究思路

城市設計在總體定位的基礎上,通過現狀分析評價、相關規劃解讀,運用數字技術,提出塑造城市特色、引導土地開發和提升空間景觀3大設計目標和任務。具體城市設計內容包括:(1)以城市特色塑造為導向,進行自然山水特色控制與引導、歷史人文特色控制與引導、特色意圖區控制與引導、現代風貌特色控制與引導;(2)以土地開發控制為導向,進行土地利用優化、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土地建設高度與密度控制;(3)以空間景觀提升為導向,進行總體空間格局控制、開敞空間格局控制、城市天際線控制、城市視廊與標志控制等。

圖1 整體特色空間格局

2 城市空間形態與結構的總體控制

2.1 特色空間

城市特色空間指在歷史文化、自然山水、現代風貌等方面具有鮮明特征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區域,主要由歷史人文特色空間格局、自然山水特色空間格局和現代風貌特色空間格局構成,應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予以充分延續和展現(圖1-圖2)。

(1)歷史文化特色

南京浦口中心城區的歷史文化特色體現為“兩帶兩城一脈”,并呈現出“山水人文相輝映,雙城格局顯風華,民國文脈應江南”的空間意向?!皟蓭А睘槔仙交旌线z產帶、沿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帶;“兩城”為老浦子口城和老江浦城;“一脈”主要指津浦鐵路歷史脈絡。

(2)自然山水特色空間

自然山水特色空間格局主要指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充分體現南京歷史山水格局的自然山水地區與要素。通過梳理提煉,浦口主要呈現出“老山濱江兩帶,雙重水系構架,城內山湖節點”的自然山水基本特征。山體空間資源主要包括呈綿延帶狀分布的相對于城區獨立的大型山體老山和呈散點狀分布的龍王山、鳳凰山、求雨山等小型山體;河道包括以提供城市景觀休閑功能為主的河道和以提供城市生態廊道功能為主的河道;湖泊分為景區湖與休閑湖等。

(3)現代風貌特色空間格局

現代風貌特色空間格局指能夠彰顯現代城市特色,并且在區域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的特色地區。結合浦口未來發展定位和整體規劃,確定現代風貌格局表現為“一副城中心、一地區中心、四片區中心”的結構。

圖2 景觀分區圖

2.2 形態格局

城市總體空間格局是彰顯城市空間特色的結構性框架,由多個子系統復合而成,具體從宏觀和中觀兩個層面進行優化控制(圖3-圖4)。

(1)宏觀層面

重點是對點狀、線狀、面狀的空間要素進行系統梳理,并將其格局概括為“單核雙心五大片區、兩軸兩帶六廊六通、順沿通廊四十八景”,據此對各空間要素提出優化控制引導。面狀格局體現為支撐城市格局的重要城鎮功能片區,結合總規確定的6條通江生態廊道、中心體系等多種要素,將浦口中心城區規劃為“綜合區+組團+中心”的面狀結構。線性格局為反映城市空間格局的結構性線狀要素,由城鎮風貌通道及生態景觀廊道共同構成,包括濱江風光帶、沿山景觀帶和生態防護廊道3類。點狀格局為凸顯與強化城市空間格局的結構性,構架成城市的標志系統,由城市門戶地段標志、城市歷史文化標志、城市現代風貌標志、景觀生態標志等構成。

(2)中觀層面

重點是在多因素綜合評判的框架下,對重點地段的強度、高度、密度等指標進行評價研究,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控制分區和優化導則。具體劃定為低強度控制區、中強度控制區和高強度控制區,各區域的指數作為控制建筑高度強度的參照,局部可以做有限制的調整。如結合標志系統規劃圖,部分城市現代風貌標志區的建筑高度強度可以有所突破。在中心城區的密度控制上,劃定低密度控制區、中密度控制區和高密度控制區,各區域的指數作為控制建筑密度的參照,局部可以做有限制的調整。

圖3 總體空間格局圖

圖4 自然山水特色空間格局

圖5 視廊分布圖

圖6 城市天際線分段規劃圖

2.3 空間景觀

空間景觀是人們對城市的視覺體驗和感知,包括景觀視廊控制和天際線引導。城市景觀視線主要由相關觀景點與景觀點之間的視線構成;天際線主要反映城市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之間的“圖—底”關系(圖5-圖6)。

(1)景觀視廊及景觀標志系統

以浦口區為評估對象,選擇的景觀點主要包括城市重要開放空間、重要山體、城市制高點、城市重要水道節點,通過對景觀點和觀景點進行分析,重點確定了3條一級景觀視廊、8條二級景觀視廊作為控制要素。

(2)天際線塑造

通過對浦口區長江北岸的空間景觀整體調研,充分挖掘其天際線景觀意向的特色,浦口地區以老山自然景觀為背景,以標志建筑群為視覺焦點,形成濱江城市特有的人工與自然交相輝映的優美天際線,特色十分鮮明。城市設計結合功能布局和景觀特色,將濱江天際線劃分為5個特色區段進行控制優化。與此同時,強調保護大型山脈山脊線的完整性,注重建筑合理布局,并在視覺上突出多、低層建筑高度與體量的水平延續性,以達到建筑輪廓高低起伏、疏密相間的景觀效果。

2.4 開敞空間

開敞空間主要強調其開敞性和公共性,包括生態開敞空間和城市開敞空間。在城市設計中,運用生態安全格局評價和生態敏感度分析等方法,對中心城區的開敞空間進行系統評價,構建相應的生態安全格局,據此形成城市開敞空間骨架。并且,在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對綠地、公園等城市開敞空間的布局進行多因子評價,依據開敞空間的規模與服務范圍,構建城市、組團、社區3個等級的多層次結構,結合土地利用進一步落實各類、各級開敞空間的具體引導要求(圖7-圖8)。

3 基于數字技術的城市空間分析與優化

3.1 城市地塊高度強度分區評價與優化

(1)高度強度分區影響因子的單項評價

選取用地性質因子、交通可達性因子、歷史保護因子、生態景觀因子、商業中心等級因子、土地價格因子以及重點建設項目因子7個相關影響因子進行單項評價。其中用地性質作為影響地塊高度和強度的基本要素之一,基本能夠反映城市現實及未來的發展需求,在規劃中以規劃的用地性質為依據,對不同類型用地的開發潛力進行判斷;城市用地交通可達性是影響城市開發強度和高度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對空間形態發展起到重要影響作用;在歷史保護因子方面,為了體現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在浦口中心城區建設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參照《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第三次文物普查等成果,對歷史地段和歷史資源點相對集中地區已劃定的核心保護區和特定意圖區范圍,實行高度和強度的重點控制;生態景觀因子則根據城市設計中生態優先的原則,將生態系統中對沿山、沿江等地區的高度要求轉化為強制性控制因子;商業中心等級因子主要選取商業功能較為集中的片區作為未來的商業中心,并依據聚集程度劃分為主要商業中心和次要商業中心兩個等級;土地價格是土地開發建設的主要成本,直接影響不同區位的開發強度,也是高強度建設的直接推動力;此外,重點建設地區是城市中最活躍的生長點,這些地區將對浦口近期建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必將拉動其周邊地區的發展,并吸引高層建筑集群開發。

(2)高度強度綜合評價的理想模型

以GIS數據平臺為依托,通過多因子疊加生成關于建設高度強度評價的理想數據模型。根據GIS計算結果得出的數據特征,將不同地塊進行分類。地塊所在位置的得分越高,城市設計對其最高強度高度的限定也越小,反之則受到越多的制約。以此為原則將浦口中心城區內的地塊分為5種類型。

①優先建設區:原則上可以放開對建設強度的控制,對高層建筑的高度沒有限制??梢愿鶕貕K所處的區位條件與用地功能來確定建筑的高度,容積率大于4。

②適度建設區:在滿足規劃的條件下,以100 m以下的建筑高度為限,容積率介于2到4之間;局部地塊根據功能與區位,在建筑高度上可以有一定突破。

③一般建設區: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建設高度宜控制在50 m以下,容積率介于1到2之間。

④控制建筑區:此類街區多受到歷史要素、生態要素、景觀要素的限制,高度需控制在24 m以下,容積率介于0.1到1之間。

⑤禁止建設區:此類地塊多為生態敏感地區,應該嚴格禁止建設。

(3)高度強度綜合評價的優化模型

以上述理想數據模型為基礎,以現狀調研和控規評析為依據,同時考慮地區均衡發展、土地集約利用、現有用地改造難度以及濱江城市景觀打造等需求,進行相關模型的二次優化調整。經過對高度強度理想化模型的進一步優化調整,最終得出浦口中心城區的高度強度優化模型。圖9中地塊由淺到深分別為禁止建設區、控制建設區、一般建設區、適度建設區以及優先建設區。

圖7 開敞空間規劃圖

圖8 生態開敞空間格局規劃圖

3.2 城市地塊密度分區評價與優化

(1)開展影響因子單項評價

城市地塊密度分區選取綠地系統等級因子、生態廊道因子、用地性質因子、歷史保護因子、商業中心等級因子以及商業中心等級因子5個相關影響因子進行單項評價。在城市綠地系統因子中,考慮到城市生態的安全和景觀的營造,劃定了重要的城市公園和城市綠地范圍,將其按照城市級和社區級兩級進行打分。在城市生態廊道因子中,以自然特色優先、生態優先為原則,劃定出對城市生態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的廊道,根據生態廊道的不同意圖,明確其對周邊城市地塊的影響,并進行打分。在城市用地性質因子中,結合不同種類用地性質的各自特征與不同要求,依據其對密度的影響進行打分。在城市歷史保護因子中,以上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文物普查等成果為依據,以歷史文化保護為指導思想,劃定核心保護區和特定意圖區,對重點地段進行密度控制。在商業中心等級因子中,依據商業功能的聚集程度及其空間布局,劃定城市未來商業中心的主次等級,考慮其對密度的影響。

(2)建立密度綜合評價理想模型

以GIS為數據平臺,對多因子進行分別賦值,并進行加權疊加,構建出建設密度的理想模型,該模型對不同密度控制等級進行劃分,主要包含4個等級。

①低密度區:建筑密度15%以下的地塊,多為禁止建設的生態敏感地區、城市中的廣場用地和一些極低密度的建設地區。

②中密度區:建筑密度15%—30%的地塊,主要包括建筑與綠地、廣場相結合的地塊,以及城市開敞空間的密集分布地區,包括河道、廊道周邊的地區等。

③中高密度區:建筑密度30%—50%的地塊,主要包括建筑與小規模綠地、小型廣場相結合的地塊,這些地區可以為城市提供小型開敞空間,并且若干地區相互組合也可能為城市提供較成體系的城市開敞空間。

④高密度區:建筑密度50%以上的地塊,主要包括建筑占據絕大部分面積的地區,包含少量綠地及廣場。

(3)構建密度綜合評價的優化模型

在上述理想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優化與調整,構建出浦口中心城區的密度優化模型。二次優化與調整的依據主要包括地區的均衡發展、土地的合理利用、更新改造的實施難度、景觀構建的格局要求等,并結合現狀調研和對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評析,將不同地塊劃分為低密度區、中密度區、中高密度區和高密度區(圖9)。

4 小結

城市設計包括總體性城市設計、片區級城市設計和重點地段城市設計3個層次,應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由于空間尺度的不同,各個層次城市設計的工作重點、技術方法均有所不同[5]。與通常人們熟悉的側重于具體的空間形態布局和建筑形體設計不同,中宏觀層面城市設計更應在城市整體架構上注重城市建設的綜合性和動態彈性,強調城市空間發展政策制定和優良城市空間品質塑造過程的控制引導。

此次城市設計的探索研究高度關注了地區發展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協調性,明確了浦口中心城區未來城市空間形態的總體框架與發展思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城市空間特色體系,對浦口中心城區城市特色營造、城市形象提升和土地利用調控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是總體層面中大尺度城市設計的新嘗試。具體創新與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構建了中宏觀尺度相結合的城市設計體系框架

這是對城市總體層面中宏尺度城市空間規劃方法和景觀格局優化的新探索,也是對現代城市設計理念與方法的進一步完善。中宏尺度城市設計與規劃編制體系中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相對應,重視城市總體格局和系統的整體控制,重視宏觀層面空間景觀的控制與引導。它不僅是對城市總體規劃的有益補充與延續,也是對下一層級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其他建設規劃的有效指導。

(2)開展了城市設計新方法和數字技術的運用探索

中宏觀尺度城市設計面對的是十分復雜的城市巨系統,通過城市空間的演進、現狀資源的評價、土地利用的評價、城市空間的評價和公共參與調查等專題研究,建立起歷史與現狀、特色與空間、形態與引導的動態聯系。并基于GIS數字技術平臺,綜合使用因子評價、層次分析、空間研究等多種技術方法,構建基于多因子疊加的高度與強度控制模型,將控制性詳細規劃、空間形態控制、開敞空間模型等內容數字化和精準化,從而為保證城市設計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良好基礎。

(3)提出了面向規劃實施與管理的優化型城市設計

本次城市設計是基于控規整合與優化提升、面向規劃實施與管理的積極探索。設計對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十幾項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了整合與評價。從整體系統出發,以南京都市圈為背景,對浦口中心城區的特色空間系統、景觀系統、開敞空間系統,以及城市形態的多項系統進行系統梳理與優化,為該地區未來的總體空間框架和總體空間形態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思路,通過建設強度控制、建筑高度控制、建筑密度控制等方面的優化與指引,為后續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和下一步城市設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指南。

猜你喜歡
浦口格局景觀
傾力打造僑海聯盟 探索服務經濟的浦口實踐
景觀別墅
從線下到云端:探索讓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浦口路徑”
聚焦三個“多元”著力打造涉僑糾紛多元化解的浦口模式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南京科學城(歐洲)海外協同創新中心落戶浦口
格局
聯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調解工作格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