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院史見證娛樂業興衰

2018-11-28 09:11葉龍彥
臺港文學選刊 2018年6期
關鍵詞:歌仔戲閩南語戲院

葉龍彥

臺灣戲院史已有百年,見證了20世紀是變化最大的時代,戲院從無到有,再到巔峰時期的七八百家(1969年799家,1970年826家最多,1971年700家)。娛樂事業如此發達是世界所僅見,同時,隨著80年代經濟的繁榮,娛樂事業的多元化(電動玩具、錄影帶、MTV、電視、KTV),戲院竟急遽消失,至20世紀末,臺灣僅剩下200余家戲院,也反應出當年一窩蜂的商業現象。

臺灣戲院史見證了影劇事業的互動發展,20世紀初最初建造劇場時,戲劇活動比電影放映(活動寫真)來得多。如福州戲班來臺開始在臺北臺北座、榮座演出,1915年歌仔戲首次在新舞臺演出。直到20年代,臺灣雖然已經建有專屬電影院(“映畫館”),戲劇活動(舊劇、新劇、浪花節)還是不少,而且歌仔戲也越來越多,上海京滬戲班來臺公演的就有22班次之多。到了30年代,臺灣的電影業興盛起來,仍偶爾有歌舞劇團的公演。臺灣民眾則大多到設備比較差、票價比較低廉的戲院觀賞上海來的電影和歌仔戲。而從電影史來看,30年代歐化劇場的建筑藝術便成為今日重要的文化財產,因為兼顧戲劇與電影輪檔演出的建筑設備與豪華舞臺,有其時代意義。不過,“七七事變”后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福建戲班及上海電影便停止入臺。至于戰爭后期,因人力物力兩缺,1944年后又有一些戲院被炸毀或停業,電影與戲劇終告衰落。

戰后,本土歌仔戲與布袋戲復蘇,而京劇也隨著流行起來,終于造就50、60年代臺灣戲劇的黃金時代??上?,歌仔戲都在二三流戲院巡回演出,歌仔戲的演出品質終究沒有提升。自從1955年起,大批日本電影及香港片涌入鄉村后,鄉村觀眾就對歌仔戲減少了興趣,1956年秋后臺灣人一窩蜂攝制閩南語片(以歌仔戲為主),導致歌仔戲遭到空前的厄運。因為這些正宗閩南語片在各地方戲院上映時,男女青年也和阿公阿嬤一樣,趨之若鶩,以致地方戲從此一蹶不振。至1957年上半年,臺灣的地方戲劇團由于無法維持而被淘汰者竟多達100余個,重新登記的劇團只剩下204個,而且地方戲院多已加入放映閩南語片的行列。

歌仔戲每十天演一出戲,而閩南語片100分鐘就可以看完,且聲光效果俱佳,更眩目迷人,加上歌仔戲仍停留在舞臺劇階段,注定其必然沒落的命運。60年代中期,閩南語片年產量均達百部以上,從而帶動普通話片制片工業的起飛,臺灣電影也進入黃金時代,傳統戲劇活動遂被迫離開舞臺。60、70年代之后,臺灣的戲院史便是純然的電影史了。

地方戲院被淘汰的原因,就其本身來說:

1.房屋太舊,設備簡陋。

2.資本短少,經營乏人。

就行業環境而言:

1.劇團人多,招待麻煩,水電雜費消耗太大,開支甚多。

2.包銀30%入不敷出。

3.票價太低,稅捐太重。

4.地痞流氓多恃勢逞強,不花錢看白戲致營業收入短少。

5.電影放映方便,次數多且不麻煩,故戲院多改映電影。

6.劇團來演出時,多先向戲院借錢,借了又不還,使地方戲院難以維持。

宜蘭縣的礁溪戲院就是一代表性的例子,該戲院設備尚稱完善,觀眾并不少,有時還掛起客滿牌,而1956年的賣票收入46萬多,支付稅金13萬元、劇團拆賬22萬元、營業支出5萬元、員工薪津3萬元、廣告及修理費4萬多元、營業稅等支出1萬6千元,結果尚虧損3萬多元,據此以觀,地方戲之前途,實在岌岌可危。

(選自臺灣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灣的老戲院》)文學地理

猜你喜歡
歌仔戲閩南語戲院
像素下的微觀世界——MCL數碼港戲院
廈大研發閩南語識別系統
清代木刻版閩南語歌仔冊考釋
閩南地區歌仔戲劇團運營機制研究
閩南話
曾寶珠歌仔戲個人專場上演
新媒體與閩南地區歌仔戲的傳播
傳統戲曲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
——以閩南歌仔戲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