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石漠化治理的對策與造林技術措施

2018-11-30 10:39
綠色科技 2018年20期
關鍵詞:石漠化巖溶植被

邱 珩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昆明分院規劃設計室,云南 昆明 650200)

1 石漠化成因分析

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導致石漠化現象出現的基礎性條件。通常,巖溶地區的硅酸鹽巖含量極為豐富,往往難以成土,且易淋溶,這就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加上巖溶地區大多山高坡陡,氣溫較高,降雨充沛,使得土壤和植被遭到侵蝕和溶蝕,導致石漠化現象的出現。

1.2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也是導致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有如下表現:第一,巖溶地區大多經濟欠發達,農村能源種類較少,群眾生活的薪柴材料往往只能通過樵采的方式解決,特別是那些能源種類單一、煤炭儲量少、未通電地區,植被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破壞,這就是人們長期的過度樵采行為導致的。第二,巖溶地區耕作方式比較原始,主要是陡坡耕種以及刀耕火種的方式,卻并未采取相應地水保措施,同時,巖溶地區降水量豐富,會對土壤產生較強的沖蝕作用,造成石漠化現象。第三,巖溶地區居民生活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糧食生產,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他們往往會采取毀林毀草的方式進行耕地開墾,擴大耕地面積,但是卻沒有把握好開墾的分寸,致使開墾過度,造成土壤和植被的嚴重流失。第四,樹木植被隨意砍伐問題日漸突出,正是這種不合理的人為開發,使得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石漠化問題更加嚴重。

2 石漠化治理的對策分析

2.1 注重石漠化治理生態服務功能提升

巖溶地區土體淺薄,巖石風化侵蝕嚴重,水土流失難以遏制,加上先天自然資源不足,嚴重限制了當地經濟發展,造成貧困農民過多,無論是在生態資源建設上,還是在文化教育上,都要落后于其他地區。倘若一味地采取限制化開發模式,就會導致就業崗位不足,就有可能使得石漠化治理成果遭到破壞。為此,為保證石漠化治理的順利進行,應當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

要加快石漠化治理理念轉變,改變過去修復物種單一化的做法,促進生態服務價值提升。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實施封禁治理培育出來的疏林地要比水保林更能涵養水土。在植被群落建設方面下功夫,在綜合考慮當地土質、石漠化現狀的基礎上引進植被品種,優先選擇木質藤本品種,其根系往往比較發達,可以深入地下吸取深層水源,對光照的吸收能力也比較強,能夠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現象。比如說,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金銀花效果良好,得到廣泛種植,而對于皮黃、蘇木等新型木質藤本植物,則沒有得到有效推廣。同時,還應加強對苔蘚類植物的開發與應用,苔蘚植物能夠在巖溶環境下生存,即便是裸露的巖石環境,也能生長成密集群落,而且苔蘚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一種酸性物質,能夠加速巖面的溶解,苔蘚殘骸對于土壤有機質的提升有利,便于其他植物生長。此外,要做好石漠化治理的規劃工作,不斷提升生態服務能效,鞏固治理成果,發揮常綠灌木、落葉喬木以及木質藤本的群落組合功能,提高植物群落的水土涵養功能。

2.2 堅持綜合治理,鞏固治理成果

首先,石漠化地區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土壤肥力低下,造林難度較大,此時應當進行封山育林,而對于石漠化現象較輕的地區則需采取人工造林措施。對于石漠化荒山,可采取工程與生物措施對其進行綜合治理,如果土層瘠薄,則應使用石塊砌筑擋土墻,加強土層培植,使苗木生存條件得以改善。盡量選擇耐旱性強、對養分要求不高的樹種,以利于成活。巖溶地區內,凡是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都必須全面禁止開荒,采取封禁措施,加快實施退耕還林,鼓勵群眾種植一些經濟果木,既能有效改善環境,又能有效增加群眾收入。

其次,對于輕度石漠化地區,可采取牧畜圈養、建造沼氣池等有效措施,以減輕對石漠化地區林草地的破壞。通過收集處理生活污水以及牧畜糞便,能夠產生沼氣,同時沼液也能用于農業種植,提升土壤肥力。

再次,實行坡改梯,興建小型水利設施,完善田間道路,做好排水溝和蓄水池的修建工作,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保土保水的目標。

最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經果林種植,保障退耕還林順利實施,重視經果業、茶產業以及中草藥種植產業的發展,促進生態與經濟效益共贏。

2.3 加快構建資源投入與生態效益評估機制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石漠化治理工作,不斷增加資金投入。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00多個石漠化區縣都在開展石漠化治理工作,盡管投入的資金比較充足,但卻沒有注重資源利用效率、治理目標是否完成、綜合成本高低等。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需要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注重資源效益發揮,及時消除治理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在進行石漠化治理時,不能只是加強植樹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蓋率,還要利用生態化改造技術,使其水體保育功能得到提升,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就目前的評估體系而言,以生態效益評價為主,可以增加恢復治理指標,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明確的評價標準,合理制定石漠化治理流程,實現長期化與規范化治理,并對當地生態進行有效監控,使石漠化地區生態功能更加穩定。

2.4 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當前,生態功能規劃日益得到落實,相關治理機制也不斷完善。政府財政資金依然是生態補償的主要方式,市場調控作用發揮不力,因此,就需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使生態得以恢復,讓當地政府及群眾從中受益,保證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長期性。因石漠化問題致貧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大問題,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讓巖溶地區農民真正享受到石漠化治理的好處,從而讓更多的人從石漠化治理的過程中得到補償,獲得更多的效益。

在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的過程中,需要加強決策與實施過程的協調,明確補償標準、治理對象、治理方式及時間等要素,盡可能地避免生態治理與農民利益相互沖突。要通過自主行為讓當地農民能夠支持并積極參與石漠化治理,要大膽創新補償機制,實現外部驅動力向內部驅動力的轉化,確保石漠化治理工作持續有效進行。

3 石漠化治理過程中的造林技術措施

3.1 優化樹種選擇

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見效最快的途徑,造林樹種選擇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成敗,在選擇造林樹種時,要選擇根系發達的樹種,能夠深深扎根于巖隙縫中,才容易成活。另外,生長速度快,耐旱性強,熱量變幅比較寬的樹種,才能夠快速郁閉成林,使地表蓋度增加。同時還要有持續的萌芽更新能力,能夠在中性偏堿土壤中茁壯成長。在造林綠化過程中,可以選擇栽植任豆、香椿、茶條木、肥牛棚、金銀花等樹種。如果坡度較小,立地環境良好,則可選擇當地適宜生長的竹、藤等,還可選擇經濟果木樹種,營造生態經濟林,既能改善石山地區石漠化現象,又能使農民經濟收入增加,獲得經濟效益。

3.2 加強壯苗培育

苗木質量直接關系到造林成活率,所以必須加強苗木質量把關,這是確保造林成功的重要環節。首先,需要加強種子質量把關,選用良種進行育苗,要保證種子飽滿、無病蟲害侵入,并對其進行消毒處理,然后開展播種。其次,要對苗木加強管理,待種子繁衍后再進行精細化管理,及時進行補植補造,對苗木密度進行合理調整,加強肥水管理,使苗木健康成長。最后,在大面積進行造林前,要針對部分苗木進行煉苗處理,讓其能夠有效適應各種復雜環境,使造林苗木盡快成活,使用營養袋苗,在雨季集中造林,保證造林成活率。

3.3 非常規法整地造林

考慮到巖溶地區土壤比較特殊,在造林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使用非常規法進行整地造林。第一,整地造林過程中,不能煉山,對于山上原有植被,應盡可能地保留。第二,要合理控制造林的密度,過密會導致大量原生植被遭到破壞,不利于林木的后期生長;過疏又難以有效提升造林效果。一般造林900~1050株/hm2左右,造林密度可適當調整,盡量多采用袋苗,以利于成活。第三,合理把握造林時機,在每年的2~3月進行造林,盡量選擇陰雨天氣,等植坑完全濕透就可以開展造林工作。第四,待苗木定植完成后,可在定植坑面上覆蓋一些枯枝雜草或小石塊。必要時可采用薄膜覆蓋,控制土壤水分蒸發,有條件的地方可使用保水劑等,促進造林成活率提升。

4 結語

為了有效遏制住石漠化現象對生態與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必須不斷加強對石漠化問題的治理,加強整地造林,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當地群眾都應大力支持并積極參與到石漠化治理工作中來,提高整地造林成效。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采用科學的方法與技術措施,才能使石漠化治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實,改善巖溶地區生態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石漠化巖溶植被
基于高分遙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計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植被覆蓋度變化遙感監測
覆蓋型巖溶注漿路基施工技術
湘西巖溶區石漠化空間動態研究
——以鳳凰縣為例
漓江流域巖溶與非巖溶農業小流域水體硝酸鹽源解析
石漠化信息提取與時空演變分析
——以貴州威寧縣為例
滇東北巖溶地區石漠化時空演變過程分析
追蹤盜獵者
第一節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 教學設計
巖溶區工程地質勘察技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