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育學習 遇見美好

2018-11-30 16:23楊亞麗
好家長 2018年11期
關鍵詞:育兒共育家園

文 楊亞麗

當前幼兒教育產生了以下問題:養育幼兒成了祖輩的任務,爸媽不懂如何管教,祖輩無理由地過度寵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清晰地感覺到幼兒園不僅承擔著教育幼兒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培訓家長的責任。但面對眾多不同層次、不同素質的家長,如何有效地轉變家長理念?如何來提升家長的育兒能力與方法?如何實現有效的家園共成長呢?為此,根據《指南》要求,我園嘗試構建了良好的共育學習機制,通過學習、研討、沙龍、分享等學習方式,讓家長積極參與、愉快融入家園共育,實現共同成長!

一、儀式感體驗——讓教育理念植入家長內心

當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出現兩種趨向:祖輩家長包辦代替過多,過于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依賴性強、任性、各項自理能力較弱、無良好行為習慣;年輕家長的觀念則有異同,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太小,無所謂,上了幼兒園,就歸幼兒園管了,家長不用擔心;有的家長則過于注重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參與多種學習、訓練和幼小銜接教育,導致孩子出現以個人為中心、不善于與同伴交往、家園表現不一、缺乏學習興趣……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愈發感覺到轉變家長的理念,勢在必行。要想改變家庭教育方式,理念的傳遞和改變很重要。因為只有從內心理解和接受了,才能正確地去實施教育。

(一)入園儀式制

首先,我們向家長傳遞了我們的教育理念——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和家長一起解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讓家長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協作,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其次,我們利用每學期初的家長會,舉辦簡約隆重的“入園儀式制”,讓家長感受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老師和家長都會共同莊嚴宣誓:做陪伴孩子的人,做影響孩子的人,做聆聽孩子的人,做守望孩子的人,做和孩子共成長的人。儀式簡約而莊嚴,簡單而隆重,讓每一位家長,從那一刻起,感受到育兒的責任,正確認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角色的重要性和無可替代性。從而達成三個共識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家園共同的任務;家園是一種伙伴式關系;家園共育可以實現共同成長。從而讓家長深刻感受到家庭和幼兒園有責任和義務,攜手合作,共同擔負起教育任務;家長和老師要互相支持,互相合作,互相推動,享受教育的美好。我們將家長宣誓的重要時刻拍攝下來,在群里播放,讓家長們感受那一刻的光榮和責任的重大,并成為家長學校第一課的美好記憶。

(二)會員活動制

每個幼兒園都有家委會活動,我們也非常注重家委會參與管理的效能,讓家委會活動充滿暖暖的儀式感。我園的家長委員會明確了家委會成員的權利與義務,通過自主申報和推薦的方式選擇家委會成員,讓每一名家長都有參與的權利,同時體會成為家委會成員的神圣感和光榮感。首次會議,我們會為每一位家委會成員頒發紅色的聘書,讓家長在暖暖的儀式感中感受到責任。作為家委會成員,要帶頭積極參加園部的家長學校學習,將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牢記在心,傳遞他人。同時,我們的活動會根據具體內容明確不同的參與對象,如:家長半日活動要求爸爸媽媽參與,如有特殊情況要請假;節慶活動根據內容需要,安排適宜內容;若組織大型的戶外運動或力量型的活動,會邀請爸爸參與……總而言之,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家長都有學習體驗的機會,在學習中理解,從而轉變觀念,配合共育。每次活動,我們都會用各種不同方式記錄下來,讓家長體會到共育的價值。

二、聚焦式互動——在學習中提升家長育兒能力和方法

家長的觀念轉變了,但對于在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往往仍舊束手無策,如何提升家長的專業素養,提高家長的育兒能力和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園經常開展豐富的互動活動,讓家長在學習中不斷習得新知識并得以提升。孩子入園以后,家長對孩子的吃喝拉撒問題十分關注,但不知道應采取什么樣的指導方法。針對家長的困惑,我們每學期聚焦集中的問題,在家長朋友間進行話題征集和討論。每月一話題,由園部話題(共性問題)、班級話題(年齡特點),集中后智慧碰撞,暢所欲言,形成有效的指導策略,提升家長的指導能力。如小班幼兒的進餐問題,是家長很關注且十分頭疼的。在一次征集話題中,大家很集中地說到這個話題,于是我們就這個話題,在班級群中進行研討和學習。家長們結合自己孩子的表現紛紛發言。從家長的反饋中,我們明顯發現進餐方面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很多幼兒在園自己完成午餐,但到了家里就依賴成人,不能獨立完成;二是挑食問題嚴重。針對這些情況,老師跟家長對問題進行了剖析,了解到問題的根源,并建議家長共同配合來解決問題,于是,小班有效開展了“快樂進餐 21天打卡行動”的活動。老師和家長共同制定了打卡活動規則:(1)積極參與打卡行動,做到堅持每天在家鼓勵孩子獨立進餐,并及時給予鼓勵;(2)每天晚上,在班級群分享孩子獨立進餐的照片;(3)請各家庭配合完成每周的《家庭營養菜單》。就這樣,班級的QQ群每晚熱鬧起來,大家紛紛堅持打卡,相互督促,認真執行,老師也會在群里為家長、幼兒點贊。三條共同的約定規則,通過家園共同的遵守,讓家長相互間學習了合理的營養膳食搭配,和孩子間養成了良好的獨立進餐約定……堅持21天的行動下來,班級幼兒的進餐習慣明顯進步了好多,家長也十分高興,頗有成就感,紛紛表示:在家園共同的約定和行動中,孩子確實進步了不少。家長們紛紛表示十分愿意配合園部的活動,共同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類似的話題每班每階段都有,聚焦互動式話題學習,已成為我們班級一種日常的習慣,家長們通過聚焦學習,慢慢習得了育兒的方法,提升了育兒的能力,懂得對孩子的教育是一種堅持的教育、適宜的教育。

三、多元化分享——在學習中一起遇見共育的美好

在與家長共同學習教育的同時,我們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其實是用一種美好喚醒另一種美好。家長,是一種角色,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有著自己的理解、認識和學習;通過園部構建了良好的共同學習機制后,家長又會形成新的觀點和視角,家長會更多地從自己孩子成長的經歷中形成新經驗,同時家長又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因為家長來自不同的職業和崗位,有著專業的技能,家長的教育視角有時能對幼兒教育教學起到補充和調整的作用,讓教育變得更美麗,更完整。隨著課程游戲化的實施,我們大膽嘗試讓家長參與課程審議,聆聽家長的心聲和想法。

(一)育兒分享會

每學期寒暑假,我們會讓家長在家里陪伴孩子的時候,做一個有心的記錄,記錄和孩子的尋常時刻、對話時刻,捕捉教育的瞬間,撰寫幼兒的成長故事。開學后,我們教師會一一閱讀,選出典型性故事,通過微信推送、班級沙龍、故事講述等活動來分享大家的育兒經驗。例如,小班有一位爸爸記錄了一次他的親身體驗:有一次他和兒子一起玩一個恐龍游戲將近兩個小時,他多次想著要結束游戲,但看到孩子的好問、堅持和興趣,他終于破天荒地放下所有的工作,陪兒子一起探索,和兒子一起了解了很多關于恐龍的知識,也讓他第一次自豪地感受到,孩子的學問還挺多,他幾次都被兒子問倒了,換了以前,肯定會對兒子說“自己玩去”,但這次當他看到兒子信任和期待的眼神,他耐心、虛心地陪伴兒子一起學習、查詢、找到答案,那欣喜的時刻至今令他難忘……在分享的時候,他深刻地說了句:“做老師真不容易!我們都要配合,做負責、稱職的家長!”

(二)課程審議會

以前,家長參與活動似乎都是被動接受的狀態,要么配合帶一些材料,要么配合完成一件作品,有時還會帶來一些抱怨和不理解。隨著家園共育的深入,現在我園嘗試讓家長參與課程審議,充分了解主題活動的背景、實施和價值,如在主題活動“可愛的家鄉”中,結合孩子的生活實際,我們和家長們一起商議:可以讓孩子了解什么?如何展現我們的家鄉美?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問題拋出以后,立刻得到家長的積極回應:豆豆媽媽認識惠山泥人廠的工藝大師,建議帶孩子去參觀泥人廠,也可以邀請大師來和孩子們零距離接觸,讓孩子們感受本土藝術文化之精深;牛牛爸爸覺得作為無錫人,可以帶孩子們遠足南長街,了解古運河、清名橋、南禪寺等本土的景點文化;同時,南長街、南禪寺的美食也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可以通過游戲體驗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家鄉環境和美食文化……在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的交流中,活動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家長們毫無保留地發表意見、貢獻資源,在家長們共同的幫助下,課程實施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

我們努力讓共育學習成為一種日常,共享教育美好。在家園共育中,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家長、幼兒、教師的共同成長。一幅幅家園共育的場景、一個個生動的合作畫面、一次次美好的溝通效果……呈現出家園共育的美好和諧。用老師的話說:我們的家長,變得更理解我們、更積極、更專業了;我們的孩子,變得更自豪、更自信、更愉悅了;老師們自己也覺得變得更自信、更輕松、更幸福了!家園共育的學習,讓教育變得更和諧;家園共育的分享,讓教育變得更美好,我們將和家長一起繼續行走在幸福的共育路上!

猜你喜歡
育兒共育家園
將大自然帶進室內的家園
家園
家園共育·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尋找失落的家園
家校社共育,推動“雙減”有效落地
家園共育·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偷偷摸摸育兒
家園共育·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綠家園
育兒神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