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生產(種植)標準數據解析

2018-12-03 04:49
四川農業科技 2018年10期
關鍵詞:作物設施變量

王 進

(成都科學技術服務中心,四川 成都 610017)

1 傳統農業發展模式

傳統農業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傳統農業是一種生計農業,農產品有限,家庭成員參加生產勞動并進行家庭內部分工,農業生產多靠經驗積累,生產方式較為穩定,但傳統農業生產水平低、剩余少、積累慢,產量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大,農藥化肥的使用不精準,造成大面積浪費和食品安全隱患。

2 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荷蘭、以色列、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開始研究設施農業工廠化,使傳統農業逐步擺脫了自然資源的束縛,進一步滿足了多元化、多層次消費需求。

荷蘭是設施農業大國,是世界著名的設施園藝發達國家,地域雖小,但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玻璃溫室。同時,在計算機智能化、溫室環境調控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以色列的溫室設備材料、滴灌技術、種植技術、氣候監控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均屬世界一流,在設施灌溉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日本的溫室配套設施和綜合環境調控技術居世界先進水平,幾乎所有品種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溫室生產。美國開發的高壓霧化降溫、加濕系統及夏季降溫用的濕簾降溫系統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從國外大量引進連棟溫室技術,相關現代設施農業技術有了起步。我國的設施農業慢慢從設備單一、技術不成熟向生產集約化、機械化轉變。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大、層次逐漸提高,在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農業生產、農產品安全監管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推動了相關新興產業及其標準化的發展。但我國設施化農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還存在較大差距。

2.1 設施水平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

雖然我國設施栽培面積已達139.5萬hm2,但90%以上的設施仍以簡易型為主,有些僅具簡單的防雨保溫功能,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根本談不上對設施內溫、光、水、肥、氣等環境因子的調控,一旦受到惡劣氣候條件的影響,蔬菜產量和品質即受嚴重沖擊。

2.2 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

我國設施栽培的作業機具和配套設備尚不完善,生產仍以人力為主,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率低,溫室年均用時3600h/667m2以上,按人均管理面積計算僅相當于日本的1/5,西歐的1/50和美國的1/300。

2.3 設施栽培技術不配套,科技含量低

設施栽培技術不配套、不規范、缺乏量化指標,栽培管理主要靠經驗,致使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始終在一個低水平上徘徊。

2.4 研究應該更接地氣

現在我國對于農業物聯網的研究不怎么接“地氣”,很多研究只是實驗室的產物,設備應用以智能滴灌、環境監測為主,自然情況下的環境監測和土壤監測對作物生長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2.5 行業標準及時更新

缺乏專業的農業傳感器、設備智能化水平低,作物的生產標準仍以世代積累的經驗制定行業生產標準,未進入農業大數據分析應用階段,導致生產標準不嚴謹和生產資料不必要的浪費。

3 農業生產標準制定方法

不同的土壤肥力和環境制約因素,對農作物各個生長階段具有不同的影響,通過大數據分析作物在不同階段最佳的外界環境,制定農作物全產業鏈生產標準,實施精準農業,不但可以減少農業生產資料的浪費、增加產量,同時對于農產品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通過控制變量法和分治算法制定農作物生長某階段的標準CO2濃度值。

控制變量法即針對多變量的問題,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把多變量的問題變成多個單變量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一個變量,而控制其余幾個變量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變量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

表1 實施方案

通過以上數據,得出影響柑橘幼苗發育的1000個CO2濃度值,對應1000個實驗數據,通過分治算法—快速排序法,從而得出CO2的濃度對柑橘幼苗發育的線性變化,得出柑橘幼苗發育期間的CO2標準濃度或標準區間。

影響農作物生長的變量分別由:土壤成分、環境溫度、空氣濕度、CO2等物理參數構成,同時,土壤成分中影響作物生長也是由多變量構成,如:土壤濕度、pH值、NPK含量等一系列成分構成,研究農作物生長標準數據,需通過控制變量法,進行逐個變量研究,尋找作物在不同階段對不同變量的最佳需求值,并制定相關標準,為設施農業提供數據參考。

分治算法—快速排序能將復雜的數組進行分解,對于n各元素的數組來說,分解的次數最多只需要r-1(1

通過控制變量法,依次得出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環境溫度、空氣濕度、CO2濃度等的最佳物理參數,形成作物生長的標準數據,再根據相同的方法,依次求出作物不同時期對土壤中各項營養成分和土壤濕度,然后制定農業(種植)標準數據。

設施農業采用傳感器,對設施內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和數據采集,如通過CO2傳感器,實時收集設施內CO2濃度數據,通過與作物生長最適宜的CO2濃度對比,設置一個濃度數據區間,在區間之外,將信號發送至控制中心,可以通過智能設備人工調節CO2濃度,也可以通過控制中心指令相關傳感器或智能設備,通過增加或通過來調節CO2濃度,使CO2濃度保持在農作物生長最適宜的區間。

4 農業大數據存在的問題

(1)數據量化能力低,控制變量法需嚴格控制其他變量,通過一個變量的變化來測量變量的影響,需建立在高度設施化的基礎上,不受人為控制帶來誤差的情況下進行測量。

(2)數據的精準性,實現精準農業,制定精準標準,需通過海量數據進行對比。因此,變量變化的精細程度對實驗數據的結果影響巨大。

(3)數據的客觀性,由于測量工具的誤差、人為誤差和經驗標準,其解釋的數據結構也必然帶有主觀性,造成一定誤差。

猜你喜歡
作物設施變量
民生設施非“擺設”
抓住不變量解題
作物遭受霜凍該如何補救
四種作物 北方種植有前景
也談分離變量
警惕環保設施安全隱患
內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潛在應用
作物遭受藥害的補救措施
公共充電樁設施建設正當時
擅自啟用已查封的設施設備該如何處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