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下荒漠化的“快退”鍵!
——來自甘肅省民勤縣防沙治沙一線的調研

2018-12-07 08:25
綠色中國 2018年20期
關鍵詞:民勤民勤縣防沙

文 經濟日報記者 劉 亮

“全球每分鐘因干旱和荒漠化損失23公頃土地,每分鐘消失的森林面積相當于50個足球場,每分鐘就有一種植物滅絕。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262.37萬平方公里……”

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甘肅省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里,懸掛著介紹荒漠化知識的展板,提醒著每一個到這里來參觀學習的人,防沙治沙的嚴峻形勢和艱巨任務。

今年7月30日,來自埃及、博茨瓦納等國家的12名學員,不遠萬里來到甘肅省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參加由商務部主辦、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承辦的2018發展中國家荒漠化防治和生態修復技術培訓班,在為期一個月的培訓中學習流沙固定與植被恢復、綠洲與交通干線防護林體系構建等知識技能。

中國的防沙治沙經驗和技術,經由這個小小的試驗站走向全世界,為更多的國家提供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方案”。

民勤在哪里?

在中國談治沙,民勤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地理名詞。

打開中國地圖,找到甘肅省,從東向西沿著狹長的北邊緣慢慢找,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中間,會看到一小塊嵌進來的區域,這里就是民勤。

在地圖上看起來是一小塊,實際上民勤的東西長206公里,南北寬156公里,總面積有1.58萬平方公里,在縣域面積中并不算小。

民勤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也正如一個楔子,阻止了兩大沙漠會合。從地理環境梯度上看,民勤處于全國荒漠化監控與防治的最前沿,全域每年降雨量在125毫米左右,荒漠化與沙化面積占比超過九成,是全國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國家將民勤列入了重點生態功能區——北方防沙帶。

一部民勤地方志,半部防沙治沙史。在民勤防沙治沙紀念館,一張黑白照片記錄了1950年春季民勤縣第一次防風治沙誓師動員大會的場景,白茫茫的天地之間是黑壓壓的人群,身著冬裝的人們在露天的會場上開始了向沙漠的進軍。

防沙治沙,這一干就是68年。時至今日,民勤將自己的家園建成了綠色的生態屏障。民勤縣林業部門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民勤縣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了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民勤縣各類荒漠化土地面積2280萬畝,而累計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經達到229.86萬畝,其中壓沙造林55.3萬畝,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萬畝。

而且,由于民勤荒漠化土地類型的分布空間在全球同類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民勤的防沙經驗和技術也在世界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復綠的“老虎口”

9月6日,記者來到民勤縣老虎口防沙治沙示范區,從一處高坡舉目四望,一片片梭梭林隨著起起伏伏的沙丘綿延到遠方。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老虎口是民勤縣西線最大的風沙口,從老虎口名字就可以感受到此處曾經風沙肆虐的程度。白會本是老虎口附近的上泉村黨支部書記,他告訴記者,“老虎口的風沙線有37公里長,沙漠面積17萬畝。上世紀90年代,這片區域風大沙丘多,莊稼經常絕收,老百姓在這里生存就像虎口奪食一樣艱難?!?/p>

風有多大,沙有多少?“沙平墻,羊上房,莊稼連根拔?!卑讜具@樣形容,“一場大風下來,沙子會與院墻平齊,所以村民們家里養的羊和驢會順著走上房子,院子里的沙子都得拿小車一趟趟往外運,莊稼更無法生長?!?/p>

沙進人退,為了躲避風沙,1380人的村子有將近400人遷徙到新疆、內蒙古等地。

據了解,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老虎口曾經進行過三次治理,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直到2008年,老虎口被民勤縣設為防沙治沙示范區,又一次開始進行大規模治理。這一次,民勤縣采取了國家重點工程與干部群眾義務投工投勞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新技術示范與傳統技術推廣的方法,歷時兩年,完成壓沙造林10萬畝,灘地造林4.6萬畝,封沙育林育草2.4萬畝。

風沙線上的沙丘穩定下來了,耕地也就有了保障。上泉村的另一位村民白榮本告訴記者,“現在村民們種植的作物有子瓜、葵花、葫蘆、玉米,尤其是葵花,行情好的時候每畝地能收入3000元,有的村民家里還搞起了蔬菜大棚,每畝大棚能收入4500元。沙丘固定住了,大家的日子也就穩當下來了?!?/p>

武威市林業局局長沈渭富對生態恢復的漫長過程有著清醒的認識:“民勤老虎口17萬畝的改造任務初步完成。五六年時間過去,治理區的植被覆蓋度達到了36%,但是沙丘頂部的土壤結皮才剛初步形成,周邊生態還在逐步恢復階段,我們的工作仍然不能松懈?!?/p>

造林有多難?

“栽活一棵樹苗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民勤的干部群眾這樣形容造林的難度。

在沙區造林,第一項任務不是栽苗,而是壓沙?!吧城鹗腔畹?,必須先把沙丘固定住,否則栽下的苗木就會被連根吹走或被沙子掩埋?!泵袂诳h林業局局長楊青文向記者介紹。

壓沙所用的材料以稻草為主,還有小麥秸稈、玉米秸稈、棉花桿、黏土、卵石,還可以用土木編織袋、尼龍網裝上沙子以沙壓沙。

拿秸稈壓沙來說,壓沙的方法是用鐵楸挖出一道道縱橫的沙溝,形成一個個面積約1平方米的方格,然后把秸稈的中部埋進沙溝踩實,秸稈的長度不能低于60厘米,因為秸稈要入沙10厘米,草扎直立,露出20—30厘米,形成一個草方格。每畝地的面積是667平方米,鎖住一畝沙地就是667個草方格。由于沙丘起伏不平,無法應用大型機械,大多數沙區是靠人工挖溝。

草方格的面積和扎法里是有“門道”的:風起時流沙的流速不會超過5米每秒,浮沙的起落高度一般不超過1米,這樣當流沙抵達草方格區域時就開始減速,從草方格的一邊刮起高度會被削減30厘米,落到草方格另一邊時再次削減30厘米,跨越一個草方格后基本就被鎖定在第二個草方格,整體的流沙推進就這樣層層被阻擊攔停。

對付一些大體積的沙丘,勤勞的沙區人民還發明了“固身削頂、前擋后拉”的辦法,就是草方格只扎到沙丘半腰處,中上層故意“留白”,利用風力將丘頂削平。

沙區的壓沙一般在秋季,固沙完成后第二年春季開始栽種梭梭、檸條、花棒等沙生植物。

草方格三年時間就會腐爛,苗木栽種必須在這三年內完成幾個批次的補苗,以追求最高的成活率。

整個民勤縣408公里的風沙線,就這樣在沙區干部群眾的年復一年的辛苦勞作中,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變綠。

“復活”的青土湖

干涸了半個世紀的青土湖“活”了!這是民勤人最津津樂道的事情。

在武威,有一條發源于祁連山東段的石羊河,全長250公里,自南而北流入民勤,滋潤著這塊深入沙漠的綠洲,青土湖就是石羊河的尾閭湖。史料記載,明清時期青土湖水域面積還有400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時,這里的水域面積仍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水干風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長達13公里的風沙線,成為民勤北線最大的風沙口。

2010年以來,民勤縣按照創建全國防沙治沙示范縣和建設石羊河流域生態屏障區的目標要求,對青土湖區域進行綜合治理,累計完成壓沙造林14.1萬畝,灘地造林2.3萬畝,退耕還林1.5萬畝,騰退12萬畝耕地進行封禁保護,移民搬遷1萬多人。同時,從上游的紅崖山水庫調度生態用水。2010年,民勤縣首次從上游的紅崖山水庫向青土湖下泄生態用水1290萬立方米,當年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水面,之后每年都向青土湖生態注水,水域面積逐年擴大,如今已形成了26.6平方公里的湖面和106平方公里的旱區濕地。

9月6日,記者在青土湖畔看到,這里已經是碧波蕩漾,蘆葦叢生,不時還有水鳥飛起。甘肅省水文局青土湖地下水位監測點就坐落在湖區內,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現場測量表的數據,“當前地下水位埋深2.93米”。民勤縣水務局建管股股長張前中介紹,青土湖埋深水位已經連續11年上升,從2007年的4.02米變成2.93米。隨著地下水位的穩步上升,青土湖的面積還將繼續擴大。

“重生”的胡楊林

“活著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這是人們對胡楊的禮贊。民勤的舊河道兩側曾經分布著茂密的胡楊林,上世紀末,隨著地下水位下降,胡楊數量逐年減少。

2015年開始,結合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民勤縣開始規劃建設胡楊林實驗培訓基地,沿民武公路兩側總長度7.4公里、寬度560米至1公里的胡楊林,總面積1萬畝。目前已建成8400畝,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人工胡楊林。

9月12日,“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在武威市舉辦,來自聯合國機構、國際組織、“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的科技界、行業主管部門、社會組織、治沙企業和國內林業系統的代表來到民勤萬畝胡楊人工林現場參觀。一株株茁壯生長的胡楊整齊排列綿延到遠方,林木間的一叢叢格?;ㄓL搖曳。

楊青文介紹,基地全部采用低壓管道輸水小管出流的形式進行灌溉,并按照胡楊林周年管理的時間節點和技術規范,細化落實灌水施肥、病蟲害防治、松土除草等措施,這才確保成活保存率超過90%。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民勤干部群眾正是在千淘萬漉的防沙治沙實踐中,在吹盡狂沙的悲壯經歷中,體會到生態環境的寶貴。他們的奮斗成果也證明了,只要在順應生態規律的前提下苦干實干,荒漠化就是可逆的。勤樸堅韌的民勤人,正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創造更多更大的生態治理奇跡。

猜你喜歡
民勤民勤縣防沙
防沙治沙視角下林業生態建設分析
楊曉東 攝影作品《民勤壓沙組照》
“醉”美民勤風
民勤縣農村學校小班化數學教學對策研究
民勤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現狀分析及思考
閃耀戈壁 助力民勤
我是一棵胡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