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轉型背景下的產業園區辦公建筑設計策略研究
——記上海滄源科技園科技大樓建筑設計

2018-12-07 06:02王蕾魏琨
建材與裝飾 2018年45期
關鍵詞:滄源科技園區科技園

王蕾魏琨

(1.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0 2.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1 上海郊區工業園區發展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上海中心城區產業結構“退二進三”的調整,中心城區將盈利水平低的傳統工業逐漸向郊區擴散,寶山、閔行、嘉定等郊區成為工業疏解的首選接受地[1]。同時,國家鼓勵興辦鄉鎮企業,這些鄉鎮企業也成為郊區工業園區的雛形之一。90年代到2005年,郊區的工業園區以汽車、精品鋼材、石化、微電子、造船等先進制造業為主,逐步調整形成若干產業集群[2]。目前,在上海市十三五確定的“科創中心”的戰略背景下,以往的郊區工業園區,開始面臨新的調整和轉型,也就是逐步試點將部分工業園區向創新科技園區的升級和發展。文章主要結合上海滄源科技園科技大樓的建筑設計,探討處于產業園區產業轉型背景下的辦公建筑設計策略。

2 上海滄源科技園的溯源——從工業園區到創新創業科技園區

上海滄源科技園前身是90年代早期創建的滄源工業園,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滄源工業園從建立開始,吸納了一些生產企業,園區內建成了一批工業廠房及相應的少量辦公管理服務用房。近年來,上海開始采取郊區鄉鎮工業園升級改造為創新創業科技園區的路徑,推動土地使用方式轉型和產業轉型升級,建成集居住、工作、學習、休閑四位一體的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目前,滄源科技園升級為市級科技產業化基地,其功能定位是:吸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高新技術企業,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與周圍產業共同構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創業科技園區。從工業園區到創新創業科技園區,該產業園區整體環境面臨著以下方面的轉變,見表1。

3 上海滄源科技園科技大樓建筑設計策略

從原來的工業園區到現在的創新創業科技園區,建筑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園區原有的空間關系,交通流線現狀,采取適宜的設計策略。

3.1 延續與協調——城市空間適應策略

上海滄源科技園位于上海市閔行區,原先的地塊是工業園區。園區西側有城市快速交通干線——地鐵5號線劍川站,西側毗鄰北橫涇河,東側是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北側劍川路對面是地鐵新干線、住宅區。園區內已有建筑包括已有的工業廠房、已建好的商用辦公樓、重新改造的辦公樓等等?;厮幍闹苓叚h境呈現出一種混雜、并置的城市空間環境。面對這樣的復雜環境,科技大樓的設計采取延續與協調的設計策略。建筑形體呼應周邊建筑的體量,特別是北側緊鄰的原有辦公建筑,采用3個簡潔的矩形體塊,呈現U字型布局,面向科技園區的主干道,圍合出一個半開放空間,延續了科技園區的規劃主軸線。建筑形體從北向南逐漸升高(見圖1),呼應了北側辦公樓從劍川路開始呈現的北低南高的城市空間格局。

表1 工業園區與創新創業科技園區的區別

3.2 聯系與分流——基地交通梳理策略

考慮園區現有的主次入口和未來的交通狀況,科技大樓主入口(見圖2)設置在基地西側,面向園區主要的交通流線,次入口設置在基地南側,通向園區的次入口。另外,為了滿足科技大樓企業員工的停車需求,設置了地下停車庫,彌補了園區內停車位不足的狀況。建筑周邊交通路線實現人車分流,步行路線主要從西側的主入口進入,機動車入口主要從東側的進入,直接聯系地下車庫的出入口。由于北側塔樓設置有員工餐廳,所以將后勤、服務入口設置在東側,方便裝卸食品。為了加強和北側原有辦公樓之間的聯系,強化設計了通向北側原有辦公樓的步行通道。

3.3 復合與適應——功能空間整合策略

在向創新創業科技園轉型過程中,園區內的入駐企業多是一些知識產出、技術服務的小微企業,園區內工作的人員也普遍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追求個性,喜歡交流,且多是年齡段在20~40歲之間的中青年人。所以,面向新的園區使用者,建筑空間設計的目標力圖達到將共享、研發、實踐、展示、餐飲等各功能的有機融合,激發不同組織和不同個體之間的互相溝通、互動學習,充分體現共享精神。

功能的復合主要是打破設計中固定的功能設置,使一些內部空間能夠同時滿足多種功能的使用要求。主門廳(見圖3)除了起到人流疏散的作用,并且擴展出層高7.2m的大空間,展覽、聚會、接待等功能都可以在這里展開;聯系南北塔樓之間的輔樓部分,底層提供了可供100人左右同時用餐的休閑餐廳,二層則是咖啡吧,提供下午茶等,中間層設置健身、閱讀場所,由于空間開敞,隔斷靈活,功能也可以變動更換。

功能的復合要求其內部空間做出適應性設計,但這種適應不僅僅是空間的可變和靈活,而更要求各個功能組成部分之間的優化組合,共存在一個完整系統之中。北部的辦公空間也一改傳統的水平空間劃分,考慮庭院式大空間的研發辦公模式,設置了豎向的共享空間,同時設置螺旋樓梯,其是連接公司內部各團隊的溝通之橋。這種內部共享空間的給與,可為公司團隊創造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機會,各個部門聚集在這里,可以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3.4 開放與活化——外部景觀再造策略

原來的工業園區、室外環境景觀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景觀層次生硬、綠化植被單一,外部環境與建筑的交接界面缺乏設計,以前的園區除了廠房就是道路,更是缺少室外的交流空間,也缺乏景觀層次設計。轉型為創新創業科技園區后,使用主體發生了改變,所吸納的公司性質發生了改變,因此景觀設計中采用“小院子”策略(見圖4)來豐富建筑與環境的交接界面,將室外空間進行打散,而又彼此聯系,隔而不斷??萍即髽堑谋眰人茄貓@區主路向后退讓了6m,面對園區主干道的一側底部還設計了局部架空層,使建筑主入口的半圍合空間與北側廣場空間加強了滲透和融合。

圖1 主立面意向圖

圖2 主入口

圖3 門廳

圖4 “小院子”策略

科技大樓與北側的園區辦公樓之間的廣場也增加了景觀的層次性。廣場中心形成與北側辦公樓緊密聯系的通道走廊,兩側植行道樹,鋪地和水池都呈現平行的線性關系,與辦公樓和科技大樓形成良好的對應關系。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傳統的工業園區逐步向以知識產出為主的創新創業的科技園區轉型。那么建筑設計也就要面對這種轉型來采取相應的設計策略,延續城市空間的結構,梳理交通流線的關系,整合建筑空間的特性,豐富景觀介質的層次,塑造新的園區形象,轉型后的空間改善也將給周邊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娛樂場所,共同提升區域的生活環境品質。

猜你喜歡
滄源科技園區科技園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走訪申能集團和捷氫科技園區
南師大玄武科技園“圖書館”
提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探析
滄源佤族革命歷史檔案展成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生動課堂
大學科技園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功能定位及發展對策——以齊魯大學科技園為例
高科技園區景觀設計探討
滄源翁丁山地佤寨的空間布局及形態分析
邁向“兩聚一高”——蘇州國際科技園
第二屆“華師科技園杯”優秀學術論文2016年12月評選結果
常州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的競爭力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