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和寶船尺度新考
——從泉州東西塔的尺度談起

2018-12-08 02:43胡曉偉
海交史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鄭和西洋尺度

胡曉偉

《明史·鄭和傳》所載鄭和寶船“修四十四丈,廣十八者”,是否出現過如此巨型的木帆船,一直是鄭和下西洋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

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對鄭和寶船尺度所用度量單位“丈”提出新的解讀,以新視角對大號寶船尺度提出新看法,敬請方家指正。

一、研究回顧

鄭和寶船尺度的研究,自1904年梁啟超先生首倡,1947年管勁丞先生提出質疑,由此引發的爭議曠日持久,至今聚訟難解。研究結果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相信文獻史料記載的正確性,推論鄭和大號寶船長度在100米以上。如梁啟超、周世德、鄭鶴聲、莊為璣、席龍飛、王冠倬、李邦彥、王兆和、文尚光、陳延杭、頓賀、楊斌等先生都持此意見。但對寶船所用度量單位“丈”的解釋有所不同。梁啟超認為所用是工部尺。[注]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轉引自《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20-28頁。周世德認為鄭和寶船用淮尺,1尺約為0.342米,寶船長150.5米, 寬61.6米。[注]周世德:《從寶船廠舵桿的鑒定推論鄭和寶船》,載《文物》1962年第3期。莊為璣根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斛斗秤尺制度,認為當時1尺相當于今0.311米,寶船長138米,寬56米。[注]莊為璣、莊景輝:《鄭和寶船尺度的探索》,載《海交史研究》1983年(總第5期)。王兆和認為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初,造船匠用元尺是可能的。并根據《中國歷代尺度考》載元朝一尺約合今0.24米,寶船長117米。[注]王兆和:《試論鄭和下西洋中的幾個問題》,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一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149、150頁。席龍飛、陳延杭先生認為鄭和寶船是福船;并根據福州黃升墓出土的一把雕花漆木尺,認為此木尺比較接近海船用尺,測量結果,每尺0.283米,換算寶船長125.65米,寬50.95米。[注]席龍飛:《再論鄭和寶船》,載《船史研究》1997年第11-12期;席龍飛:《中國造船技術的世界性貢獻》,載《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2期;陳延杭:《鄭和寶船的長寬尺寸論證──兼復張箭先生》,載《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2期。劉孔伏等以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一把尺子, 一尺合23.5厘米,推算寶船長約為103米, 闊約為42米。[注]劉孔伏、潘良熾:《鄭和下西洋所用船只與寶船辨析》,載《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第二種觀點:認為以造船業而論,明初不可能造出長度在100米以上的寶船,從而推論史料記載有誤。持此觀點者有管勁丞、楊槱、施鶴群、楊宗英、唐志拔、辛元歐、蘇明陽、張箭、龍村倪等先生。管勁丞認為梁啟超有“盡信書”之失,首次對鄭和寶船尺度提出質疑。[注]管勁丞:《鄭和下西洋的船》,轉引自《鄭和研究資料選編》第268-272頁。中科院院士、著名造船專家楊槱等先生,從造船和航海的角度出發,多次撰文指出這樣的尺度不合實際。[注]楊槱、施鶴群:《鄭和寶船尺寸記載有誤》,載《航?!?983年第3期。楊槱:《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船舶——從航海和造船的角度考慮》,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一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108-118頁。楊槱:《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的進一步探索》,載《船史研究》1986年第2期。楊槱:《現實地和科學地探討“鄭和寶船”》,載《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2期。楊宗英根據南京發掘的大舵桿,估計寶船為長18丈(61.56米),廣4.4丈(15米),排水量為1 200噸左右的沙船。[注]楊宗英、黃根余:《淺論鄭和寶船——從史料和考古角度考慮》,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一集)》,第155-163頁。傅朗、龍村倪將此尺度與明清的冊封舟、太和殿、現代的足球場作比較研究,認為寶船尺度大得離奇。[注]傅朗:《論鄭和寶船與冊封舟——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載《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第104-109頁。龍村倪:《太和殿·大“寶船”·足球場》,載《鄭和研究與活動簡訊》第22期,2005年6月20日。張箭先生認為用木材造不出萬噸帆船。[注]張箭:《鄭和寶船實際噸位探析》,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張箭:《從考古文物實驗辨析鄭和寶船的噸位》,載《華夏考古》2005年第4期。

第三種觀點:區別于以上兩種觀點,如韓振華、金國平、郭之笏、邱克、萬明、祁海寧等先生。韓振華認為鄭和寶船即2 000料船。[注]韓振華:《論鄭和下西洋船的尺度》,連載《中國水運史研究》1988年第2期、1989年第1期。金國平認為鄭和寶船,很有可能是由四艘二千料組合而成的舫,該觀點在西方學界造成了很大的反響,并認為這是目前為止對大號寶船問題最為合理和有力的解釋。[注]余果:《鄭和大號寶船新說》,載《鄭和研究動態》(總第6期),2007年12月。郭之笏認為歷代古船尺度,長寬比一般都在1/5,寶船長度可信,寬度難以置信。[注]郭之笏:《關于鄭和寶船尺度問題的探討》,載《海交史研究》1985年第2期。邱克在北京圖書館首先發現了《三寶征夷集》本,著文披露了所載寶船數、寶船尺度、下西洋官兵數全用大寫,說明寶船尺寸的可靠性。并強調僅從文獻考察鄭和寶船尺寸記載的可靠性問題是不夠的,大型木結構海船的建造和航行,許多技術和工藝問題在當時是如何解決的,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注]邱克:《談明史所載鄭和寶船尺寸的可靠性》,載《文史哲》1984年第3期。萬明在??薄跺膭儆[》過程中發現,載有寶船尺度的本子,在明嘉靖以前是沒有的,是明后期才出現的,推論鄭和寶船尺度的記載不能肯定出于馬歡親筆,而很可能是后人的附會。[注]萬明:《明鈔本〈瀛涯勝覽〉源流考——四種明鈔本??庇洝?,載《明鈔本〈瀛涯勝覽〉校注》(代前言),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26-28頁。據此,祁海寧根據南京出土的洪保壽藏銘,提出“五千料巨舶”是鄭和船隊中的大號寶船唯一可靠之記載的觀點。[注]祁海寧:《論洪保墓壽藏銘的出土與大號寶船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載《鄭和研究》2012年第1期。

鄭和寶船尺度在學術上爭論,一方面質疑派對其大尺度難以從史籍絕對否定,另一方面維護派對其木結構與工藝又難以說清,雙方都難以提出確鑿的證據來說服對方。受各方爭論之啟發,筆者發現問題的關鍵在于對度量單位“丈”的解讀。即鄭和寶船尺度所用度量單位“丈”合今多少米?為說明此問題,下文先分析泉州東西塔所用度量單位“丈”,通過實例表明有必要用新的視角看待鄭和寶船所用度量單位“丈”。

二、泉州東西塔的尺度

泉州東西塔,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寺內,是古城泉州的標志之一。東、西二塔,均為石塔,建于南宋,其尺度在明、清《泉州府志》中有詳細記載。將泉州東、西二塔的尺度列為表格,見表1。

表1 泉州東、西二塔的尺度表

①(萬歷)《泉州府志》卷24“雜志·寺廟宮觀”:“開元寺,……有東西二塔。東塔號鎮國,……嘉熙二年本洪禪師易磚為石,僅一層止。法權斷之,造四層。天錫成之,作第五層,至淳祐十年完其上?!瓘V圍圓一十七丈二尺,高凡一十九丈三尺五寸。西塔號仁壽,……寶慶中始為石塔,比東塔工巧相似,第圍少五尺,高少一丈五尺五寸。海內以為壯觀?!?乾隆)《泉州府志》卷16“壇廟寺觀”:“開元寺,……有東西二塔。東塔號鎮國,……嘉熙二年僧本洪易磚為石,僅一層止。僧法權斷造四層。僧天錫造第五層,至淳祐十年工乃竣?!瓏皇哒啥?高一十九丈三尺五寸。西塔號仁壽,……寶慶中易磚為石,先東塔十年而成。圍一十六丈七尺,高一十七丈八尺?!?br/>②福建省測繪局童文升等:《刺桐雙塔近景攝影測量》,載《文物》1989年第1期。轉引自王寒楓:《泉州東西塔》,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6頁。

假設上文史料中泉州東、西二塔所用度量單位“丈”分別用丈東塔、丈西塔表示,可以推導出:

1丈東塔=48.27∕19.35≈2.49米;1丈西塔=45.06∕17.8≈2.53米

可知在上述史料中,泉州東、西二塔所用度量單位“丈”, 1丈≈2.50米。而我們通常所知的宋代或者明代、清代日常用尺(營造尺),即宋1丈=3.12米,明1丈=3.20米,清1丈=3.20米。[注]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年,第142、168、181頁。

另外,泉州東、西二塔所用度量單位1丈≈2.50米,也非孤例。如當陽鐵塔,又名玉泉鐵塔,坐落在湖北省當陽縣玉泉寺,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康熙)《當陽縣志》載:“鐵塔在殿前,十三級,高七丈?!睂崪y高度為17.9米。[注]孫淑云:《當陽鐵塔鑄造工藝的考察》,載《文物》1984年第6期。同上可以推導出:1丈東塔=17.9∕7≈2.56米。

泉州東、西二塔和當陽鐵塔,所用度量單位“丈”,其值接近而不相同,分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三塔塔身均為宋代原物,保存至今。但三塔塔剎都曾有損壞,均有進行過修復。塔剎的高度有所變化是可能的。二是測量本身存在的誤差。尤其數百年前的測量,誤差甚至更大些。

上述三座宋塔的尺度,在明、清史料中都有清楚記載。若以通常所知的宋,或者明、清的營造尺度去解讀,會與實際尺度相差甚遠。同樣的道理,鄭和寶船的尺度,倘若就以明的營造尺度去解讀,看似合理,可能造成誤讀。

三、鄭和寶船尺度的比較研究

明、清古籍中,對萬歷時期荷蘭人木帆船、紅夷大炮的尺度有記載。將它們與鄭和寶船尺度進行比較研究,會有新的發現。史料載:

《東西洋考》(完成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載:

或謂和蘭長技惟舟與銃耳。舟長三十丈,橫廣五六丈,板厚二尺余,鱗次相銜,樹五桅。舶上以鐵為網,外漆打馬油,光瑩可鑒。舟設三層,傍鑿小窗,各置銅銃其中。每銃張機,臨放推由窗門以出,放畢自退,不假人力。桅之下置大銃,長二丈余,中虛如四尺車輪,云發此可洞裂石城,震數十里。敵迫我時,烈此自沉,不能為虜也。[注](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29頁。

《明史·和蘭傳》載:

(和蘭)其本國在西洋者,去中華絕遠,華人未嘗至。其所恃惟巨舟大炮。舟長三十丈,廣六丈,厚二尺余,樹五桅,后為三層樓。旁設小窗,置銅炮。桅下置二丈巨鐵炮,發之可洞裂石城,震數十里,世所稱紅夷炮,即其制也。[注]《明史》卷325,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437頁。

《明史》載:

萬歷中,通判華光大奏其父所制神異火器,命下兵部。其后,大西洋船至,復得巨炮,曰紅夷。長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天啟中,賜以大將軍號,遣官祀之。[注]《明史》卷92,第2265頁。

上述3條史料表明,明萬歷時期(1573-1620),荷蘭紅夷大炮“長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荷蘭木帆船尺度“長三十丈,橫廣五、六丈”。倘若以明的營造尺度(1丈=3.20米)去解讀,計算荷蘭木帆船“長三十丈”為96米,“橫廣五、六丈”即寬約16-19.2米間。紅夷大炮“長二丈余”即約6.4米。荷蘭木帆船、紅夷大炮二者尺度之大是令人懷疑的。

首先,1628年瑞典建成的堪稱世界頂級的“瓦薩”(Wasa)號戰艦,其船身長69米,寬11.7米。[注]辛元歐:《中外船史圖說》,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155頁。

其次,從保留下來的實物看,明代紅夷大炮長“6.4米”是有問題的。表2是6門明代紅夷大炮信息。序號2、3天啟二年紅夷鐵炮為英國東印度公司鑄造,[注]周錚:《天啟二年紅夷鐵炮》,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3年總第5期。其余為我國自鑄。序號6崇禎十五年鑄造“定遼大將軍”鐵炮,重約2 500公斤,長380厘米,為國內已知明代最長的紅夷型大炮。

表2 明代紅夷大炮信息列表

從表2信息,這6門紅夷大炮的長度在2.4-3.8米間,重量約在2 000斤至5 000多斤間。史料所記荷蘭紅夷大炮,鑄造時間要比這6門時間早,重量在3 000斤左右,且是艦炮。其長度不可能至6.4米。

綜合分析,推斷荷蘭紅夷大炮長度在3.0-3.2米。假設上文所述荷蘭紅夷大炮、木帆船度量單位分別用丈紅炮、丈荷船表示,換算一下,一丈紅炮約合1.5-1.6米。

若取1丈荷船=1丈紅炮=1.6米計算,荷蘭船“長三十丈”為48米,“橫廣五、六丈”即寬約8-9.6米。這樣的尺度,是可信的。辛元歐在《中外船史圖說》中,指出當時荷蘭為世界造船王國,荷蘭東印度公司來東方的遠洋貨船,稱匹那斯(Pinnace)。大型匹那斯,長45米。[注]辛元歐:《中外船史圖說》,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148頁?!洱埥瑥S志》(成書于明嘉靖癸丑,1553年)所載最大的400料戰座船,長89.5尺、寬16.5尺,約合長28.64米,寬5.28米。[注]管勁丞:《鄭和下西洋的船》,載《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270頁?!稏|西洋考》載當時往來于東西洋的我國大海船,“大者廣三丈五六尺,長十余丈”合長約35米,寬約11米。[注](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第170頁。

假如《明史·鄭和傳》之鄭和寶船與《明史·和蘭傳》之荷蘭船所用度量單位“丈”是一致的,即1丈寶船=1丈荷船=1丈紅炮=1.6米??梢該Q算:

鄭和寶船長L寶船=44×1.6=70.4米

寬W寶船=18×1.6=28.8米

鄭和大號寶船尺度,若以明代營造尺度1丈營=3.20米計算,則:

鄭和寶船長L寶船=70.4∕3.2=22丈營

寬W寶船=28.8∕3.2=9丈營

這樣的尺度是比較可信的。理由有三:

1.鄭和寶船長70.4米、寬28.8米,在 600年前,已經屬世界上最大的海船。1514年,英國裝備有184門火炮的四桅重型炮艦“大亨利”號下水,是當時最大的戰艦,長約50米。[注]辛元歐選譯、配圖,張瑞麟校對:《西洋船艦史年表》,載《船史研究》1989年第4-5期。萬歷時期,荷蘭人來東方的木帆船“長三十丈,橫廣五、六丈”,鄭和寶船的長、寬則已經分別是其1.5倍和3倍之多。而據辛元歐先生研究,荷蘭東印度公司來東方的遠洋海船大型匹那斯,長45米。

2.鄭和寶船長70.4米、寬28.8米,比明朝中后期之最大“冊封舟”體量更大?!皟苑庵邸币淮我\送三、五百人的冊封使團,必須具備足夠的運載能力;明朝政府又需要借助“冊封舟”的高大、壯觀,來體現宗主國的地位。就船舶的尺度而言,“冊封舟”當屬大型航海木帆船。明崇禎六年(1633),杜三策出使琉球所乘“冊封舟”最大,長二十丈,寬六丈。[注](明)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轉引自趙建群、陳鏗:《明代使琉球“冊封舟”考述》,載《船史研究》1989年第4-5期。

3.楊槱先生曾指出,縱觀世界造船史,古代木帆船長度多不超出100米,排水量不超過4 000噸。比如1790年,法國建造的H bernia木帆船,排水量2508噸,總長72.4米,寬15.9米,倉深6.7米。1815年,英國建造的waeorloo木帆船,排水量2718噸,總長73.98米,寬16.4米。直至1853年,美國建造的Great Republic木帆船,排水量3 400噸,總長91.5米,寬15.9米,倉深9.0米。楊槱先生認為這是在大型鋼鐵船出現以前,木帆船尺度已達登峰造極的地步。[注]楊槱、楊宗英、黃根余:《略談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尺度》,載《海交史研究》1981年(總第3期)。國外學者查爾斯·E·吉布森則認為木船不能大于300英尺(91.4米),若超過這一尺寸,木船在結構上不安全。[注]Charles E. Gibson,The Story of the Ship from the Earliest Days to the Present,London:Abelard-Schuman,1958, p.145.轉引自[英]程思麗:《論鄭和船尺度計量單位的“料”》,王陶然(譯),載《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2006年第3期,第77、82頁。

四、“五千料巨舶”與鄭和大號寶船之間的關系

2010年6月,在南京祖堂山發現隨鄭和船隊出使西洋各國的太監洪保之墓。出土“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石碑銘文中有“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赍捧招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之語,明確記載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船只為“五千料巨舶”。

主持發掘的王志高先生認為,史料記載鄭和大號寶船尺度多為明代人乃至下西洋親歷者所記,沒有疑問?!拔迩Я暇薏啊本褪青嵑拖挛餮蟠犞凶畲蟮拇?。[注]王志高:《洪保生平事跡及墳寺初考》,載《考古》2012年第5期。

楊斌先生以兩則史料證明一料為1石,每石120斤,即合今60公斤。據此推論洪保等人乘坐的“五千料巨舶”是艘300噸的大福船,其排水量約500噸。船長應是15丈(45米),船寬5丈(15米),吃水4米。[注]楊斌:《略論洪?!磯鄄劂憽抵小拔迩Я暇薏啊背叨燃捌渌?,載《鄭和研究》2011年第1期。

祁海寧認為洪保所乘之“五千料巨舶”是目前鄭和大號寶船體量唯一可靠之記載。認為“五千料巨舶”就是鄭和船隊中的大號寶船,對“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鄭和寶船尺度持懷疑態度。[注]祁海寧:《論洪保墓壽藏銘的出土與大號寶船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載《鄭和研究》2012年第1期。

蘇明陽認為,宋、元、明三朝船舶所用“料”,是指船上可利用載人、貨之容量。1料是10立方尺。而1“料”容積之載重,則依貨物之比重而定。1“料”可當2.5至3.48石(重量)。文獻上常引用“一料約為一石”,需要考慮更多之因素。蘇先生在文中按船舶載谷物(谷的比重約為水的60%)計算出,100料的船只載重19.62噸。[注]蘇明陽:《宋元明清時期船“料”的解釋》,載《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1期。據此,“五千料巨舶”的載重量(依谷物計)當為19.62×5 000/100=981噸。

唐志拔、辛元歐等在《2 000料6桅鄭和木質寶船的初步考證與復原研究》一文中對船“料”的概念演變作了綜述。對2 000料鄭和寶船的復原尺度為總長61.2米(19.12丈),船寬13.8米(4.31丈),艙深4.89米(1.57丈)。[注]唐志拔、辛元歐、鄭明:《2 000料6桅鄭和木質寶船的初步考證與復原研究》,載《海交史研究》2004年第2期。

管勁丞《鄭和下西洋的船》一文,指出靜海寺殘碑所記鄭和官軍所乘“二千料海船”之“料”,為容量單位,以量命名。并憑借成書于明嘉靖癸丑年(1553)《龍江船廠志》所載四百料、二百料、一百料戰座船的詳細尺度(見表3),推測二千料海船尺度為長16.6丈,寬(中闊)2.43丈,中深0.81丈。[注]管勁丞:《鄭和下西洋的船》,載《鄭和研究資料選編》第270、272頁。

表3 《龍江船廠志》各種戰座船身尺度統計表(單位:丈)

(注:原文單位為尺,為方便比較,改為丈。)

除《龍江船廠志》外,《南船記》也是可信的明代造船書籍?!赌洗洝烦蓵诿骷尉付迥?1547),著者沈棨,他是南京工部負責船舶營繕的官員,記載所造船舶尺度、用料極為詳備?!赌洗洝份d有400料、200料、150料和100料戰座船較詳細的尺度材料?,F將所得的資料,制成統計表4。

表4 《南船記》載明代各種戰船船身尺度(單位:丈)和油艌船身底用材統計表

表3、表4所示,相同料數的船只,船別不同,船的總長、闊也并不完全相同。船料加倍,如200料比100料,400料比200料,相應料船長、闊比分別在1.2-1.4之間。從表4油艌船身底用材料數量上分析,序號1-5船只桐油、黃麻、石灰用量比約為1 ∶1 ∶2。1 000料海船的船身底石灰需要9 000余斤,是400料戰座船石灰用量的6.5倍,是400料鉆風海船的3倍。

若以《南船記》載400料戰座船長8.69丈,闊1.7丈為依據(船深假設為H)。5 000料船的容積應該是400料船的12.5倍,12.5的三次根等于2.321。400料戰座船長、闊乘以2.321,得船長20.17丈,闊3.95丈(深2.321H)。[注]參考2003年楊槱院士撰寫的《對復原“鄭和寶船”的一些意見》一文所提出的方法。轉引自唐志拔、辛元歐、鄭明:《2 000料6桅鄭和木質寶船的初步考證與復原研究》,載《海交史研究》2004年第2期。

若以唐志拔、辛元歐等對2 000料鄭和寶船的復原尺度“總長61.2米(19.12丈),船寬13.8米(4.31丈),艙深4.89米(1.57丈)”為依據,5 000料船的容積應該是2 000料船的2.5倍,2.5的三次根等于1.356。2 000料戰座船長、闊、深乘以1.356,得船長25.93丈,闊6.72丈,深2.13丈。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洪保墓銘中“五千料巨舶”就是長約為70.4米,寬約為28.8米的“鄭和寶船”,而非長度超百米的鄭和大號寶船。

結 語

泉州東西塔、當陽鐵塔三座宋塔的尺度,在明、清史料中有記載。三塔所用度量單位1“丈”≈2.50米,與宋、元、明采用之天文尺(1尺=24.5厘米[注]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第142、153、169頁。)基本吻合。以宋或者明、清的營造尺度去解讀,與實際相差甚遠。這啟示我們,若僅以明代營造尺度去解讀鄭和寶船,看似合理,可能會造成訛誤。另外,將鄭和寶船與萬歷中荷蘭人木帆船、紅夷大炮的尺度進行比較研究,推導出三者所用度量單位1“丈”≈1.6米。據此換算鄭和大號寶船,長“四十四丈”為70.4米、寬“十八丈”為28.8米。明代為何存在“1丈≈1.6米”這一尺度,有待度量衡史學者深入探索??梢钥隙ǖ氖?,宋至明,有一種表示深度或長度的量詞——“托”,一托是成年人兩手伸直的長度。[注](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3:“鴻臚陳大卿言:昔使高麗,行大海中,水深碧色,常以我镴砣長繩沉水中為候,深及三十托已上,舟方可行。既而覺水色黃白,舟人驚號,已泊沙土,水纔深八托?!薄对湔隆肪?8“工部造作段疋禁治紕薄段帛”:“欽奉圣旨節該:今后選揀堪中絲綿,須要清水夾密,段疋各長五托半之上,依官尺闊一尺六寸,并無藥絲綿中幅布疋,方許貨賣?!薄稏|西洋考》卷9“舟師考”:“又沉繩打水,打量某處水深淺幾托。(方言謂兩手分開者為一托。)”(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第170頁。1托約等于1.6米。

綜上所述,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筆者認為決非長度超百米的鄭和寶船?!拔迩Я暇薏啊钡某叨扰c長“四十四丈”為70.4米、寬“十八丈”為28.8米的鄭和寶船更接近。

猜你喜歡
鄭和西洋尺度
財產的五大尺度和五重應對
清宮中的西洋醫生
清宮里的西洋鐘表師
紫禁城內的西洋科學家
鄭和異聞錄
鄭和異聞錄
鄭和異聞錄
鄭和異聞錄
宇宙的尺度
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