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新型Ku波段波導微帶雙探針過渡結構

2018-12-08 09:29范高生劉維滿卿安永
數字技術與應用 2018年8期
關鍵詞:微帶波導

范高生 劉維滿 卿安永

摘要:提出了一種Ku波段波導與探針內信號傳播方向相互平行的設計方法,該方法基于波導-微帶雙探針結構,通過波導彎頭將信號改變90°,從而使波導與探針內信號的傳播方向相互平行,并利用雙探針結構集成了功率分配的功能。產品測試結果表明,該過渡結構在14GHz~18GHz內插入損耗小于3.1dB,輸入回波損耗大于19dB,性能較好,具有一定的工程應用價值。

關鍵詞:波導;微帶;雙探針;過渡結構

中圖分類號:TN6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8)08-0172-03

波導-微帶過渡結構是各種雷達、通訊、電子對抗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種無源器件,也是各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系統的整體性能。

目前比較常用的波導-微帶過渡結構有:階梯脊波導過渡、對脊鰭線過渡和耦合探針過渡[1-5]。其中,階梯脊波導過渡的特點是信號在波導-微帶中的傳輸方向相互平行,但主要缺點是體積較大、加工時工藝要求高、設計成本增加;對脊鰭線過渡的的特點也是信號在波導-微帶中的傳輸方向相互平行,主要缺點是插入損耗較大、體積較大且結構復雜,同樣不利于生產加工;耦合探針過渡的特點是信號在波導-微帶中的傳輸方向相互正交,優勢是結構體積較小、簡單且安裝方便,在當前毫米波波段工程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6]。

傳統波導-微帶耦合探針過渡模型如圖1所示,技術原理如下:探針從波導寬邊中心插入,通過耦合作用,將波導中的電場耦合到微帶線。能量在波導-微帶線之間轉換時,探針的作用就類似于一個發射-接收天線。微帶線中的能量發射至波導中時,探針起著“發射天線”的作用;反之,當波導中的能量轉換至微帶線時,探針就起著“接收天線”的作用。

上述模型中,探針應置于距波導短路面約1/4λ(λ即波長)的位置。這樣,信號從經過探針到被短路面反射、到再次經過探針,共1/2λ,這樣就保證了探針處于波導中的電壓最大值(電場最強)處,從而實現最大耦合。

1 波導-微帶雙探針結構設計原理

對于波導-微帶能量相互正交的場合,上述傳統模型是可以滿足需求的,因為信號在波導-微帶中的傳輸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對于波導-微帶能量相互平行的場合,通常需采用波導-脊波導-微帶過渡結構或波導-對脊鰭線-微帶過渡結構,但波導-脊波導-微帶過渡不易實現脊波導與微帶的有效連接,波導-對脊鰭線-微帶過渡尺寸較大、損耗也偏大,都不太能夠滿足實際工程中的應用需求。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對傳統波導-微帶探針結構進行了改進,提出了一種新型波導-微帶雙探針過渡結構的設計方法,如圖2所示。該設計采用雙探針對稱放置方式,探針距短路面1/4λ,通過波導90°轉角彎頭,使能量在波導-微帶中的傳輸方向相互平行。該設計的另一個優勢是集成了功率分配器的功能,使能量均分地耦合到雙探針上。該設計在充分實現上述功能的同時,保持了體積較小的優勢。

實際應用中,工程器件的總體高度為18mm,輸入波導口的尺寸固定為。為了提高雙探針間的隔離度,使得更多的能量向雙探針耦合,探針間的距離就需要增大,即需要在波導短路面和90°轉角彎頭間提高波導的寬度與高度空間。拓寬后的高度空間,理論上不能超過工件總體高度減去波導自身的厚度。為了降低插入損耗,使信號能夠順利通過90°轉角,本文設計中采用了波導匹配階梯結構。

圖2設計中,表示探針插入深度,表示探針間的距離,和表示探針在波導寬邊開槽的位置,表示波導短路面的圓切角半徑,表示波導90°轉角的圓切角半徑,和表示階梯波導的寬度,和表示階梯波導的高度,表示波導短路面窄邊寬度。 r1表示探針的內導體柱半徑,其中r1=0.3mm;r2表示探針的外導體柱半徑,其中r2=1.0mm;中間介質層為Roger公司的Duriod 5880基片,介電常數。

2 設計與優化分析

工程應用中使用HFSS作為設計軟件,以圖2為基礎建立設計模型,幾何三視圖如圖3所示。

產品組件的測試結果見圖4。在14~18GHz頻帶范圍內的測試結果表明,插入損耗的測試值在3.00dB~3.10dB之間,平坦度為0.05dB,說明插入損耗較低,詳見圖4(a);回波損耗的測試值在19 dB~38dB之間,大于19 dB,性能較好,詳見圖4(b)。以上數據證明了該產品組件滿足實際工程應用的需求。

3 結語

本文提出了一種新型波導-微帶雙探針設計結構,該結構使波導-探針內信號的傳輸方向相互平行,并利用了雙探針結構,集成了功率分配器的功能。該過渡結構在14~18GHz頻帶內插入損耗小于3.1dB,輸入回波損耗大于19dB,性能較好,極具工程應用價值。本文產品組件設計在雷達、通訊、電子對抗等系統的應用中均可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已成功應用于某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中。

參考文獻

[1]薛良金.毫米波工程基礎[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

[2]趙陽陽,江兆平,向培勝.新型波導-微帶對脊鰭線過渡設計[J].電訊技術,2008,48(7):46-49.

[3]Ho T Q, Shih Y C, Shih Y C. Spectral-domain analysis of E -plane waveguide to microstrip transi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 Techniques, 1989, 37(2):388-392.

[4]Lee H, Itoh T. A systematic optimum design of waveguide-to-microstrip transi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 Techniques,1997,45(5):803-809.

[5]Leong Y C, Weinreb S. Full Band Waveguide-to-Microstrip Probe Transition[C].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1999.IEEE MTT-S International, Anaheim,1999,1435-1438.

[6]張榮揮,唐小宏,何宗銳.Ka波段寬帶波導—微帶探針過渡設計[A].中國電子學會.2003'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中國電子學會:中國電子學會微波分會,2003:4.

猜你喜歡
微帶波導
一種新型波導圓極化天線
一種微帶交指濾波器的仿真
多層雙平板微帶反射陣列天線研究
一種脊波導超寬帶濾波器
X波段寬帶雙Y結微帶環行器的設計
一種帶寬展寬的毫米波波導縫隙陣列單脈沖天線
鎂合金波導器件釬焊試驗
四點饋電的雙極化單層微帶背腔天線
微波天饋線系統波導充氣機的維護
Ku頻段波導微帶轉換的設計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