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直腸腫瘤性病變診斷中的臨床研究

2018-12-10 06:30曹喜生陳英魏偉胡春淼張梅芳林蓉福建省腫瘤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診科福建福州350014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8年22期
關鍵詞:分化腺癌性病變黏液

曹喜生 陳英 魏偉 胡春淼 張梅芳 林蓉 福建省腫瘤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診科 (福建 福州 350014)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直腸腫瘤性病變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70例直腸腫瘤性病變患者,患者術前均行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檢查,術后對比患者手術病理與術前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診斷結果,并分析各類直腸腫瘤性病變的ADC值。結果: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與病理診斷結果相符者67例(95.71%)。黏液腺癌[(1.31±0.22)×10-3mm2/s]平均ADC值最高,顯著高于中分化腺癌[(1.05±0.19)×10-3mm2/s]、低分化腺癌[(1.14±0.21)×10-3mm2/s]、淋巴瘤[(0.53±0.11)×10-3mm2/s]和間質瘤[(1.06±0.17)×10-3mm2/s]和腺瘤[(0.88±0.45)×10-3mm2/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淋巴瘤平均ADC值最低,顯著低于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腺瘤、間質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間質瘤平均ADC值與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可為直腸腫瘤性病變鑒別診斷提供一定參考依據,臨床診斷價值較高。

直腸腫瘤性病變是消化道常見的病變,其中直腸癌發病率較高,臨床診斷及術前評價難度較大[1]。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為胃腸道腫瘤診斷中應用效能較好,為進一步探明該成像技術在直腸腫瘤性病變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本次研究選擇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70例直腸腫瘤性病變患者,總結了該成像技術診斷價值及ADC值特征,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70例直腸腫瘤性病變患者。本組患者均在術中檢出直腸腫瘤性病變,并進行手術病理檢查確診。70例患者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36~82歲,平均54歲,病程8個月~6年,平均(3.15±2.65)年。

1.2 方法

患者均在術前采用飛利浦3.0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儀進行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檢查(8通道體部相控陣線圈);取仰臥位,先行常規MR檢查,確定病變位置后進行橫斷面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b值取0、800s/mm2;采用單次激發平面回波成像序列;患者掃描所得數據傳入磁共振成像儀EWS后處理工作站,測量ADC值(選取三個點測量取其平均值)。由2名診斷醫師共同閱片診斷,并出具診斷報告。

1.3 觀察指標

術后,統計患者手術病理診斷結果,與術前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診斷比較,對比兩者對各類直腸腫瘤性病變檢出情況,統計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同時,對比分析各類直腸腫瘤性病變的ADC值。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病理診斷與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結果比較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腺瘤、淋巴瘤、間質瘤檢出率與病理診斷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與病理診斷結果相符者67例(95.71%),1例中分化腺癌和1例低分化腺癌判斷不明,1例腺瘤漏診,見表1。

表1. 病理診斷與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結果比較[n(%)]

2.2 各類直腸腫瘤性病變的ADC值比較

各類直腸腫瘤性病變的ADC值比較顯示:黏液腺癌平均ADC值最高,顯著高于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淋巴瘤和間質瘤和腺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淋巴瘤平均ADC值最低,顯著低于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腺瘤、間質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間質瘤平均ADC值與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比較,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類直腸腫瘤性病變的ADC值比較

3.討論

當前,直腸腫瘤性病變中直腸癌占比最高,近年來腺瘤檢出率也有所提升,淋巴瘤和間質瘤發病率較低,約占腸道惡性病變的3%以下[2]。直腸腫瘤性病變的種類多,鑒別診斷難度大,因而必須探索一類高效可靠的檢測手段,提高其診斷準確性。

磁共振技術對內臟病變診斷準確性較高,可有效顯示直腸病變及其與周圍組織、病變的關系,且隨著平面回波成像技術的迅速發展,形成了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技術,對直腸腫瘤性病變診斷效果不斷提升[3]。直腸腫瘤性病變診斷相關文獻報道,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于病變鑒別診斷準確率較高,且可探明病變發展、轉移等情況,可為術前評價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4-7]。本次研究中,對比患者手術病理與術前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診斷結果,發現中分化腺癌(47.14%)、低分化腺癌(10.00%)、黏液腺癌(14.29%)、腺瘤(18.57%)、淋巴瘤(2.86%)、間質瘤檢出率(2.86%)與病理診斷無顯著差異(P>0.05),且與病理診斷結果相符率高達95.71%,可知該成像技術對于直腸腫瘤性病變的鑒別診斷較高,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此外,本次研究進一步分析了不同直腸腫瘤性病變的ADC值,發現黏液腺癌[(1.31±0.22)×10-3mm2/s]平均ADC值最高,顯著高于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淋巴瘤和間質瘤和腺瘤,而淋巴瘤平均ADC值最低[(0.53±0.11)×10-3mm2/s],顯著低于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腺瘤、間質瘤,但是間質瘤平均ADC值與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知各類直腸腫瘤性病變的ADC值存在一定差異性,可作為輔助參考依據,但是間質瘤易與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混淆,應結合臨床體征、常規磁共振掃描及擴散加權成像綜合分析,以降低誤診風險。

猜你喜歡
分化腺癌性病變黏液
結直腸癌多層螺旋CT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病理類型的相關性分析*
吡咯替尼對SNU-1胃癌細胞增殖能力及不同類型胃癌組織中鈣黏蛋白S100A10表達的影響
80例胃癌患者腹水常規細胞形態學檢查分析
頸部囊性病變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學特征對比研究
內鏡黏膜下隧道法剝離術在胃腸道腫瘤性病變治療中的應用
鞍區軟骨黏液纖維瘤1例
會陰部侵襲性血管黏液瘤1例
基于Bosniak分級系統的復雜性腎臟囊性病變的診療進展
2018年第3期繼續教育選擇題
芎歸六君子湯減少COPD大鼠氣道黏液的高分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