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系大白母豬不同階段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研究

2018-12-13 06:13陳松玲林曉斌卓如意蔡月明
養豬 2018年6期
關鍵詞:經產死胎產仔數

陳松玲,林曉斌,卓如意,蔡月明

(福建梁野山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龍巖 364012)

在規?;B豬過程中,母豬繁殖性能是衡量養豬生產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營養因素又是影響母豬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膘情是反映母豬體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反映的是母豬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狀況和體能儲備。研究發現,母豬妊娠期背膘厚與其頭胎的產仔數和產活仔數有較強的相關性,同體重下背膘較厚的后備母豬在斷奶-配種間隔和二胎窩產仔數方面顯著優于背膘薄的后備母豬[1]。另外,資料顯示,適當提高母豬妊娠期背膘厚能夠提高胚胎存活率以及保證胎兒發育的營養需求[2]。背膘厚因易于測量,常作為反映母豬膘情的重要指標。盡管研究者針對背膘厚與母豬繁殖性能做了大量研究,但仍然沒有一個適用于不同品種和品系豬在不同繁殖階段的背膘厚標準。本試驗分別跟蹤測定加系大白后備母豬和經產母豬的配種、妊娠和哺乳期等階段背膘厚,根據背膘厚把繁殖各階段的母豬細分為4組,系統分析母豬各階段不同背膘厚對其繁殖性能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響,以確定繁殖期各階段最佳的背膘水平,為養豬生產提供數據支持和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地點與試驗動物

試驗于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在福建省某原種場進行。實測1 674頭配種時母豬背膘,其中后備母豬481頭,經產母豬1 193頭;實測1 191頭妊娠30 d母豬背膘,其中后備母豬383頭,經產母豬808頭;實測1 755頭上產床母豬背膘,其中初產母豬639頭,經產母豬1 116頭;實測1 033頭斷奶母豬背膘,其中初產母豬412頭,經產母豬621頭;同時進行上產床背膘和斷奶背膘測定的母豬772頭,其中初產母豬328頭,經產母豬444頭。全部母豬體況正常,生殖器官發育良好,并且采用相同的飼養管理方式,哺乳期25 d。

1.2 主要儀器及用品

運高背膘測定儀(Renco,Lean-meter),植物油,10 kg電子秤。

1.3 試驗方法

在母豬配種當天、妊娠30 d、上產床(妊娠107~110 d)和斷奶當天采用超聲波測定母豬活體背膘厚,測定部位為最后1根肋骨側距背中線6.5 cm處,即P2點背膘厚。剪毛涂油測定,待背膘儀顯示讀數穩定后讀取數據并記錄。同時記錄測定母豬的配種日期和分娩情況,包括產仔數、產活仔數、死胎數、初生窩重等。所得數據用來分析不同階段母豬的背膘厚對其產仔性能和配種分娩率等繁殖性能的影響。不同時期的背膘厚參照參考文獻[3]的分組方法劃分為低背膘組、中背膘組、較高背膘組和高背膘組。

1.4 統計分析

不同繁殖階段不同背膘厚母豬的繁殖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的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多重比較采用LSD法,母豬產仔性能的統計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配種當天母豬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1可知,配種當天高背膘組(21~26 mm),后備母豬的配種分娩率最高,達到93.94%;不同背膘厚度在產仔數、產活仔數、初生窩重等指標上差異不顯著(P>0.05),但產活仔數隨著背膘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產死胎數方面,較高背膘組(17~20 mm)與高背膘組(21~26 mm)顯著低于低背膘組(8~12 mm)與中背膘組(13~16 mm);產死胎母豬比例隨著母豬背膘厚度的增加而減少。綜合以上指標數據來看,后備母豬配種時最佳背膘厚為21~26 mm。

經產母豬的配種分娩率最高為中背膘組(13~16 mm),分娩率是90.94%;不同背膘厚度在產仔數、產活仔數、產死胎數、初生窩重等指標上差異不顯著(P>0.05),但產活仔數和初生窩重在中背膘組(13~16 mm)時最高,分別為13.65頭和17.87 kg,產死胎數和產死胎母豬比例在中背膘組(13~16 mm)時最低,分別為1.28頭和48.92%。綜合以上指標數據來看,經產母豬配種時最佳背膘厚為13~16 mm。

表1 配種當天母豬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2.2 妊娠30 d母豬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后備母豬的分娩率最高為較高背膘組(17~20 mm),分娩率是94.81%,最低為中背膘組(13~16 mm),分娩率是88.82%;產仔數和初生窩重在不同背膘厚組中差異不顯著(P>0.05),最高為高背膘組(21~26 mm),分別為 15.12頭和 17.21 kg;產活仔數最高為高背膘組(21~26 mm),為14.55頭,顯著高于中背膘組(13~16 mm)的12.77頭(P<0.05);產死胎數最低為高背膘組(21~26 mm),為0.64頭,顯著低于低背膘組(8~12 mm)的1.84頭(P<0.05);產死胎母豬比例隨著母豬背膘厚度的增加而減少。綜合以上指標數據來看,后備母豬妊娠30 d時最佳背膘厚為21~26 mm。

經產母豬分娩率最高為高背膘組(21~26 mm),分娩率是95.59%;不同背膘厚度在產仔數、產活仔數、產死胎數、初生窩重等指標上差異不顯著(P>0.05),但產活仔數和初生窩重在較高背膘組(17~20 mm)時最高,分別為13.66頭和18.20 kg,其次為高背膘組(21~26 mm),為13.62頭和17.75 kg。綜合以上指標數據來看,經產母豬妊娠30 d時最佳背膘厚為17~26 mm。

表2 妊娠30 d母豬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2.3 上產床母豬背膘厚對產仔性能的影響

由表3可知,初產母豬的產仔數和產活仔數在低背膘組(8~14 mm)時最高,分別是15.18頭和13.76頭,顯著高于高背膘組(23~30 mm)的14.14頭和12.58頭(P<0.05),產死胎數、初生窩重和產死胎母豬比例不同背膘厚組差異不顯著(P>0.05),最高是低背膘組(8~14 mm),分別為1.53頭、16.46 kg、45.95%。

經產母豬的產仔數關系為低背膘組(8~14 mm)>中背膘組(15~18 mm)>較高背膘組(19~22 mm)>高背膘組(23~30 mm),且高背膘組(23~30 mm)顯著低于低背膘組(8~14 mm)、中背膘組(15~18 mm)和較高背膘組(19~22 mm);產活仔數和初生窩重低背膘組(8~14 mm)分別為13.99頭和18.49 kg,均顯著高于高背膘組(23~30 mm)的12.66頭和17.10 kg;產死胎數在不同背膘組中沒有顯著差異(P>0.05)。

綜合以上指標數據來看,說明妊娠后期母豬背膘厚不宜過厚,過厚會導致母豬產仔數下降,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

表3 上產床母豬背膘厚對產仔性能的影響

2.4 斷奶背膘厚度對斷奶至再配種間隔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4可知,初產母豬較高背膘組(17~20 mm)的斷奶至再配種間隔為5.68 d,極顯著低于高背膘組(21~26 mm)的 10.64 d(P<0.01),顯著低于低背膘組(8~12 mm)的 8.68 d(P<0.05)。斷奶后7 d內發情率和配種分娩率,均是較高背膘組(17~20 mm)最高,分別為 90.48%和 96.43%;高背膘組(21~26 mm)最低,分別為64.52%和83.87%;下一胎的產仔數和產活仔數,較高背膘組和高背膘組顯著高于低背膘組(P<0.05);其余各組間沒有顯著差異。綜合以上指標數據來看,初產母豬斷奶時最佳背膘厚為17~20 mm。

經產母豬不同背膘組間的斷奶至再配種間隔沒有顯著差異(P>0.05),但最短為中背膘組(13~16 mm),為6.95 d;斷奶后7 d內發情率和配種分娩率,中背膘組分別為81.93%和83.94%,是最高者,最低者為高背膘組的74.42%和72.09%;下一胎的產仔數,較高背膘組顯著高于高背膘組(P<0.05),其余各組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下一胎的產活仔數,不同背膘組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下一胎的產死胎數,中背膘組和高背膘組顯著低于較高背膘組(P<0.05)。綜合以上指標數據來看,經產母豬斷奶時最佳背膘厚為13~16 mm。

表4 斷奶背膘厚對斷奶至再配種間隔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響

2.5 哺乳期背膘損失對7 d內發情率及斷奶至再配種間隔的影響

由表5可知,初產母豬和經產母豬的不同哺乳期背膘損失組間的斷奶至再配種間隔沒有顯著差異(P>0.05),最短為背膘損失1~4 mm組,分別為7.93 d和6.72 d;斷奶后7 d內發情率最高為背膘損失1~4 mm組,分別為84.31%和83.60%。綜合這2個指標來看,初產母豬和經產母豬哺乳期背膘損失最佳為1~4 mm。說明哺乳期背膘損失在1~4 mm時,斷奶至再配種間隔最短,7 d內發情率最高,降低了母豬非生產天數,提高了母豬的生產效率。

表5 哺乳期背膘損失對7 d內發情率及斷奶至再配種間隔的影響

3 討論與結論

豬場的生產成績和盈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豬群的繁殖性能,因此研究影響母豬繁殖力的因素顯得至關重要。而影響繁殖力的因素較多,其中膘情不僅是直接影響母豬機體體況的一個重要指標[4],還間接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因此,本試驗分別跟蹤測定加系大白后備母豬和經產母豬的配種、妊娠和哺乳期等階段的背膘厚,根據背膘厚把各個繁殖階段的母豬細分為4組,可以更科學系統地分析各個階段不同背膘厚對當前胎次繁殖性能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響。

Filha等[5]發現,在配種前后>16.97 mm范圍背膘厚可以促進種豬產仔數和產活仔數的提升。Challinor等[6]的研究表明當后備母豬配種時的P2背膘厚(即豬最后1根肋骨側距背中線6.5 cm處單點的背膘厚度)是20 mm時,第1胎至第5胎的總產仔數可達到64.6頭,產仔數最多,繁殖性能最佳;而配種時P2背膘厚為14.6 mm時,5個胎次的總產仔數最少,僅55.6頭,由此可見背膘厚對產仔數的影響。因此合理的背膘厚對母豬的終生繁殖力具有巨大的影響。許光鋒等[7]研究結果表明,當后備母豬配種時的P2背膘厚在15~23 mm之間時,背膘厚數值越高,窩均產仔數和窩均產活仔數越大,即配種時P2背膘厚在一定范圍內與窩均產仔數和窩均產活仔數呈正相關。在本次試驗結果里,配種時和妊娠30 d時的膘情對后備母豬的繁殖性能均有重要影響,P2背膘厚在8~26 mm范圍內,窩產死胎數和產死胎母豬比例隨著大白后備母豬背膘厚的增加而減少,在21~26 mm時,達到最低,窩產活仔數最高。這與Stalder等[8]研究基本上一致。在本次試驗結果,經產母豬在配種階段不同背膘組各指標沒有顯著差異,但P2背膘厚在13~16 mm時,窩產死胎數和產死胎母豬比例達到最低,分娩率和窩產活仔數最高;經產母豬在妊娠30 d階段不同背膘組各指標沒有顯著差異,但P2背膘厚在17~26 mm時,窩產活仔數和初生窩重較高。初產母豬和經產母豬在配種階段所需背膘不一樣是由于初產母豬除了提供胎兒發育所需的營養外,還額外需要維持自身發育生長,一般要動員自身體儲才能滿足其生產需求,因此在配種時和妊娠前期后備母豬的背膘厚比經產母豬高。

有研究表明,分娩背膘厚度適中組(10~14 mm)產死胎母豬比例最低,提示在妊娠期間應通過營養調節來控制分娩背膘厚度,減少死胎[9]。趙喬輝等[10]研究結果表明,母豬在妊娠早期階段時,較高的背膘厚(背膘厚>18.41 mm)對大白豬繁殖性能的提高有積極作用,所以在此階段要保證母豬營養充足;而處于妊娠中后期時,較高的背膘厚取得的效果反而不佳,背膘厚在中等范圍(13.26~17.13 mm)內,母豬的繁殖性能最好。這進一步說明了不同繁殖階段所需的最佳背膘厚度不同。本研究表明,初產母豬和經產母豬在上產床時背膘厚最大組,母豬的產仔數和產活仔數都最低,低背膘組的產仔數和產活仔數顯著高于高背膘組(P<0.05),說明在母豬妊娠期間應進行適當的營養調控來控制背膘厚,防止母豬過肥,導致生產力降低。因此,妊娠后期胎兒的快速生長發育需要較高的營養水平,但也需要對母豬的背膘厚進行合理的控制。

母豬在哺乳期必須動用較多的機體儲備來維持泌乳,使得母豬在泌乳期內通常都表現出較為顯著的負能量平衡,具體表現為母豬背膘的減少。有研究證明,母豬泌乳期體重減輕過多,則斷奶至再發情間隔時間會較長,分娩率會較低,其后的窩產仔數也會減少[11]。張守全等[12]和韓云珍[13]研究了哺乳期間母豬背膘厚度減少與斷奶至再發情間隔的關系,結果表明,哺乳期母豬背膘厚度減少3~6 mm時斷奶至再配種間隔最短。本試驗得到母豬背膘損失在1~4 mm時斷奶至再配種間隔最短,斷奶后7 d內發情率最高,降低了母豬非生產天數,提高了母豬的生產效率。

在研究斷奶背膘厚度對斷奶至再配種間隔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響過程中發現,初產母豬斷奶背膘厚在較高背膘厚(17~20 mm)時,斷奶至再配種間隔最短,為5.68 d,7 d內發情率(90.48%)和下一胎的配種分娩率(96.43%)最高;而在高背膘厚(21~26 mm)時,斷奶至再配種間隔最長,為10.64 d,7 d內發情率(64.52%)和下一胎的配種分娩率(83.87%)最低。經產母豬斷奶背膘厚在中背膘厚(13~16 mm)時,斷奶至再配種間隔最短,為6.95 d,7 d內發情率(81.93%)和下一胎的配種分娩率(83.94%)最高。多數研究表明,斷奶背膘過厚會導致母豬尤其是初產母豬斷奶至再配種間隔延長,懷孕率降低,胚胎存活減少[14-17]。本次試驗也得到與前人研究一致的結果。因此,通過合理飼養控制母豬背膘厚可以提高母豬的斷奶發情率,縮短斷奶至再配種間隔,進而提高母豬產仔數,改善母豬繁殖性能,達到提高豬場經濟效益的目的。

研究表明,背膘厚度可作為一種有效監測母豬生產力和豬場經濟效益的手段[14]。因此,應針對不同繁殖階段的母豬采用合理的營養控制方案來調控母豬背膘,從而提高母豬利用率,使其達到最佳生產性能。本研究為加系大白母豬的體況管理提供了借鑒,也為養豬生產提供了數據支持和理論依據。

猜你喜歡
經產死胎產仔數
提高妊娠母豬產仔數的技術措施
胎次與公豬對巴馬香豬產仔數影響及產仔數統計對樣本量要求的研究
犢牛初生重分布及其對母牛助產率的影響分析
影響母豬產仔數的疫病有哪些
日糧中添加發酵菜籽蛋白可提高母豬生產性能
LP5TM與窩產仔數和初生重之間的關系
中國減少死胎速度僅次于荷蘭
母豬胎次和注射抗萎縮性鼻炎疫苗對仔豬病變分數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