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民主政治建設探析

2018-12-13 02:00劉路平
理論觀察 2018年7期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

劉路平

摘 要: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時勢和社會條件出發,創立了陜甘寧邊區。為了實現抗日救亡和壯大革命力量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在邊區實現了局部執政的實踐,并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生產建設。其中由中共中央領導和實施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革命隊伍的發展建設,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本文從從陜甘寧邊區的歷史背景入手,深入探析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容,總結邊區民主探索的經驗,為當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民主政治建設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7 — 0044 — 03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抗戰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片土地上開辟建設了陜甘寧邊區,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整套符合邊區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多個方面客觀規律發展的建設方針和內容。尤其在政治建設中,實行民主政治,積極發動人民群眾參與邊區的各項開發和建設,有力的保證邊區黨和人民隊伍的發展壯大,同時也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建設新中國提供了寶貴的探索經驗。

一、陜甘寧邊區民主政治建設的歷史背景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以劉志丹、謝子長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建立了陜甘黨組織,創建了西北紅軍,并在陜甘邊地區發展了西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在原有根據地的基礎上成立了西北蘇區。在國共第二次合作后,根據國共兩黨關于國共合作的協議,將西北蘇區改為陜甘寧邊區,并成立了邊區政府和邊區參議會。

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實行民主政治建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后。日軍轉變了原有的軍事打擊政策,開始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和培養漢奸組織,企圖利用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對日妥協政策和對陜甘寧邊區瘋狂輪番的大掃蕩消滅共產黨組織。而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則堅持對日宣戰,呼吁全民族抗戰,積極團結愛國志士推進國共兩黨的合作抗日,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中國共產黨就表明了此階段的奮斗目標是:“爭取中國民族之獨立自由與解放……實現民權政治,召開國民大會,以制定憲法與規定救國方針;實現中國人民之幸福與愉快的生活”,并鄭重宣言:“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即在堅持抗戰的同時實行民主政治,并取消原有的蘇區建制,接受國民黨的改編??谷张c民主政治不是兩個割裂的概念,正如毛澤東所言:“民主即是抗日,抗日與民主相輔相成,他是目前抗日時期最根本的東西,也是對抗日本侵略者的保障”〔1〕274,實行民主政治建設,對于增強抵御外敵的力量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其次,從共產黨自身的發展建設來看,民主政治建設是共產黨自身發展壯大的必然要求。紅軍到達陜北后,由于萬里長征的大量消耗,使得革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國共產黨很需要在陜北落腳后重整旗鼓,發展革命隊伍。此外,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日漸脫離,單純依靠國民黨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已然成為不可能。因此,在1937年11月太原保衛戰失敗以后,黨中央及時認識到,只有共產黨團結人民群眾發展壯大起來,將黨的正確的戰略戰術提升到統一戰線的領導作用,才能夠實現打敗侵略者,解放全中國的目標。因此,在根據地建設中更加注重民主政治建設,不僅鞏固了革命根據地,有效地擴充和發展了隊伍,而且廣泛地吸納了全國各地、社會各階層的民主人士、愛國青年和人民群眾奔赴邊區,大大提高了人民隊伍的作戰力量和影響力。

二、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容

民主政治建設是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建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其范圍涵蓋了黨、政、軍的方方面面,其內容有力的保障了抗戰時期黨的隊伍的發展壯大,創造了黨內外空前團結的和諧氛圍和政治局面,為建設富有成效的民主政治,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實行廣泛的民主選舉

“民主政治,選舉第一”〔2〕。在陜甘寧邊區建設期間,建設廣泛而利民的民主政治是所有共產黨人的共同奮斗目標?!按蠹业氖?,大家來議,大家來做,在大家公認的條件下(少數服從多數,個人服從全體……等),誰都能發表意見,好的意見一定能被采納,誰都有出來做事管事的義務與權利這是民主的實質?!薄?〕這是謝覺哉對“民主”涵義的精辟論述,這同時也代表著共產黨人對邊區民主政治的科學闡釋。

1937年擬定通過的《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標志著邊區選舉制度的正式確立。其規定:陜甘寧邊區“普通的直接的平等的無記名的選舉制,保證實現徹底的民主”,還規定:除漢奸、經法庭判決被剝奪公民權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陜甘寧邊區區域的人民,在選舉之日,年滿16歲的,無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的區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24在此條例的指導下,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共經歷了兩次大規模大范圍的選舉。第一次選舉是在1937年的7月,經過局部試點后,自上而下逐步展開,以鄉、區、縣、邊區為單位,經過層層選舉,利用直接的、無記名的選舉制,針對邊區文盲較多的情況,還采用投豆法、燒孔法、劃記號和舉手法等方式進行普遍選舉,保證了邊區選舉的普遍性、直接性、平等性和進步性。據不完全統計,此次選舉,全邊區參與投票的選民平均占選民總數的70%以上,不少地方達到80%以上?!?〕97第二次選舉是在1941年5月,在第一次已有的經驗上,遵循“三三制”的建政原則進行改選,并提出了“進行民主政治,要把選舉放在第一位”〔6〕48的口號,此次參加選舉的選民達到了邊區選民總數的五分之四以上,更加普及了選舉,完善了邊區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容。

民主選舉運動的順利進行,發動了邊區的抗戰動員,有力的支援了抗戰前線。在此時期,抗戰與民主是密不可分的,抗戰勝利的取得需要有民主運動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邊區的民主政治建設中巧妙的將民主選舉與抗戰動員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為全民族抗戰的動員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二)建設“三三制”政權

各抗日根據地在政權建立起來之后,一些地區的領導同志和部分共產黨員把抗日民主政權看成是工農小資產階級政權,而拒絕吸收進步的中產階級分子和開明紳士參加政權。為了進一步闡明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建設更加廣泛的民主政治,1940年3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據地政權問題》的黨內指示,對抗日時期所建立的政權的性質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設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原則。即“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的原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定共產黨員占1/3,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1/3?!薄?〕741指示要求,在已經建立政權的地區,須按此原則重新審查自己的方針,在建立新的政權時則一概照此原則。

“‘三三制政權的實質是民主問題?!薄?〕按照“三三制”的組織原則,在政權系統中,黨外人士要多于共產黨員,如何把2/3的黨外人士團結組織起來,發揮他們對于抗日和根據地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三三制”建政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堅持民主建政的共產黨人本著開明、民主、真誠、為人民服務的原則積極努力的將黨外人士團結到一起,為根據地建設和抗日救亡獻計獻策。黨外開明紳士李鼎銘先生就是在黨的深情感召下決定參政議政,并提出了著名的“精兵簡政”政策。

在抗戰時期提出的“三三制”建政原則對于邊區的建設和奪取抗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在國民黨推行“一黨專政”,搞專制獨裁的黑暗籠罩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的建政原則,推行政治的民主化并堅持貫徹“團結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指示,為取得抗戰最后勝利提供了堅固保障;其次是“三三制”成為了黨自我約束的一種政策。黨內人士少,有效地避免了黨把持包辦的消極現象;黨外人士多,則有利于黨內外的團結,保持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加強黨的建設。

(三)組建邊區參議會

抗戰時期,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民主制度的指示,并參照國民黨中央政府關于建立地方民意機關的原則,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參議會制度,行使各項監督選舉權利。它既是邊區的民意機關,同時又是最高權力機關。參議會的主要職責之一是立法,通過頒布合民心,順民意的法律法規來保證根據地建設的有序進行,來保障黨和隊伍的發展建設穩步前進。

在抗戰時期,邊區共舉行過兩次參議會,第一次是在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到會的參議員共145人,除了共產黨員、國民黨員和無黨派人士外,還有工農小資產階級的代表和商人地主富農的代表,囊括了社會的各個階層。會議討論并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以及邊區其他單項法規性文件,并民主選舉出了新的政府委員和參議員。第二次是在1941年11月6日至21日,在全邊區普遍、廣泛、民主選舉的基礎上,在延安新建的參議會大禮堂舉行,出席大會的參議員共219人,其中共產黨員123人,地主紳士與其他人士在這次參議會中約占全體議員人數的五分之二?!?〕226大會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并選舉出了新的參議員和政府委員,在選舉出的18名政府委員中,共產黨員共6人,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完全符合“三三制”的建政原則。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參議員和政府委員完全是經過人民普選產生的,不同于國民黨的黨指定產生。兩次參議會的勝利召開,全面地將民主政治的內容結合形式體現了出來,大大促進了邊區的民主進步。邊區參議會制度的早期探索和實踐,為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四)重視法制建設

抗戰時期,在堅持中央蘇區時期法制建設探索的基礎上,邊區的法制建設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建立起了一整套適應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建設發展的人民司法制度,它實用性強,適用于一時一事,有效地鞏固了黨和人民的團結。

為了加強法制建設,保證戰時邊區的生產建設,邊區政府先后成立了邊區高等法院、地方法規起草委員會、邊區法制委員會和邊區法令審查委員會。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法律法規,對邊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法制建設。據統計,中共中央、邊區參議會和邊區政府曾先后制定、頒布了五六十種、1000多件法律法規?!?0〕154這些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逐步完善了陜甘寧邊區的法制建設,有力地保障了邊區的經濟發展、政治建設、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繁榮,同時完善了黨自身的建設,保持了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維護了社會各階層的合法權益。

在邊區法制建設的過程中,黨和政府官員發揮了積極帶頭的模范作用。馬錫五庭長本著人民的合法權益出發,明察秋毫、大公無私,創造了著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得到了邊區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肯定。同時,對于重大典型案件,采用人民“公審”的方法,“黃克功案件”的公審判決既體現了法制的權威,又伸張了正義,教育了人民。對于貪污腐敗,則采取嚴懲,輕罪重罰,“貪污不僅黨不允許,法律也必予制裁”,“特別是黨員貪污不能姑息”?!?1〕348有資料顯示,1940年,陜甘寧邊區司法機關審處的貪污案件為644起,1941年下降為153起,到1943年,邊區政務人員中的貪污腐化現象基本禁絕?!?2〕此外,黨和政府官員積極發揮著“人民公仆”的好形象,消除特權,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邊區政府也一度被群眾稱為“只見公仆不見官”的人民好政府。

三、結語

抗戰時期,我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共產黨除了發展自身,還肩負著團結廣大人民救亡抗日,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重任。陜甘寧邊區局部執政和生產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與民主政治建設是密不可分的。在惡劣的生存條件和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實現民主政治是根據地建設的必然選擇。

陜甘寧邊區的民主政治建設,不同于歐美式的民主和蘇聯式的民主,在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容中,民主是具體的,是新民主主義。在我國當前的新時代政治建設過程中,穩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有賴于歷史成功實踐的借鑒和經驗的總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矛盾和社會狀況肯定會與當時的歷史條件很不同,但歷史總是在前進,在探索過程中成功和失誤都是歷史的進步,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民主政治探索、建設和發展所積累的經驗,也必將為我國在民主政治建設的前進道路上不斷提供指導。

〔參 考 文 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3〕〔11〕謝覺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抗戰時期的陜甘寧邊區〔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5〕〔9〕〔10〕陜甘寧邊區史綱〔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

〔6〕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3輯)〔M〕.北京:檔案出版杜,1987.

〔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鄧小平文選(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朱偉.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反腐興廉之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張 港〕

猜你喜歡
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
論抗戰時期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與傳播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作品選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過載棧
從陜甘寧邊區到解放前甘肅老區的扶貧工作回顧
從《電影與播音》回望抗戰時期川渝電化教育的發展
抗戰時期遷黔軍事院校體育活動研究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私營商業發展的政策動因及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