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創”視域下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思考

2018-12-13 02:00仇琛
理論觀察 2018年7期
關鍵詞:徐州手工藝產業化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深刻揭示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也為我們開展“非遺文化基因”的保護和發展,以及“非遺精神文脈”的當代表達方式指明了方向。蘇魯豫皖交融地的徐州地區,自古為文化交融和創新區域,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眾多,背后集合著區域文脈和技術精髓,既有北方的大氣,又有南方的細膩,集功能性與實用性于一體,體現當地民眾的精神內涵和文化認同。本文在“兩創”背景下,以徐州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產業化發展為研究點,提出以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為引導,以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為依托,以市場有效運作為抓手,在合理保護的前提下遵照市場規律運作,創新文化傳承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融合互促路徑,以期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以及對其他城市文化產業規劃與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7 — 0137 — 04

一、前言

作為現實存在的一種民族傳統文化重要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賦予“民族文化基因”的特定涵義。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地區,自古為文化交融和創新地區,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在此交融共生,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交輝發展,形成了華夏“漢”文化的重要源起之地。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背后集合著區域文脈和技術精髓,既有北方的大氣,又有南方的細膩,集功能性與實用性于一體,體現了當地民眾的精神內涵和文化認同。遺憾的是徐州區域內傳統手工藝“非遺”呈碎片化散落,缺少再塑和凝練,近年來伴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現代多維加工制作工藝的出現,傳統手工藝表現形式逐漸被邊緣化,其制作與傳承舉步維艱。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深刻揭示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也為我們開展“非遺文化基因”的保護和發展,以及“非遺精神文脈”的當代表達方式指明了方向。2017年底習總書記為徐州馬莊特色香包的“捧捧場”,為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針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具有可生產的性質和特點,找準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非遺”與新時代需求的契合點,探索再生產的發展方式,思考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產業化發展,正是將“非遺”以合理的方式還于大眾,在新時代的“活態化”傳承,也是“非遺”融于當代語境的一種創造和創新方式。

二、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與文化產業的關聯性

區域文化遺產因其獨特性而成為地方稀有文化資源,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基于多元文化融合的“儒釋道”思想和包容性特點〔1〕,具有雄秀相容、去蕪存精的技藝特色,以及寄情實用、和合創新的應用特征。除徐州剪紙、徐州香包、邳州紙塑獅子頭、豐縣糖人貢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外,還有徐州泥塑、邳州喜床畫、九里薛橋草編等11個省級項目,云龍編結工藝、鼓樓烙畫、邳州打鐵花等32個市級項目,此外還有大量區縣級保護項目,都極具區域代表性和實際應用價值,并具備較強的“準商品性”,在四省交匯的淮海地區處于領先地位。

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胺沁z”的保護利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非遺”所在區域民眾的共同文化遺產,更是一種公共文化資源,“非遺”要切實完成從文化資源向文化再生產的轉化?!?〕

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與當代文化產業存在著天然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協同關系,“文脈”是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產業的共同內核,是兩者相依共存的紐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是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是最能體現文化差異的文化資本〔3〕,它的產業化發展理應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經濟形態,不僅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還具有文化的保存、傳播、傳承、整合和創新等功能?!拔幕a業”被公認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與推廣的重要渠道,同樣也是將“非遺”現實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文化產業與非物質文化在本質上都是要有效傳承和發展“文化”。

徐州地區“非遺”和文化產業的共向性發展中,應以弘揚兩漢文化源起地區“非遺”的精神傳承和創新再塑為抓手,以探索“非遺”的生活化應用和民眾性傳承為目的,嘗試以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準公共品性”為切入點,根據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自身的性質特點和價值,應對不同種類的傳統手工藝“非遺”進行區分性發展。如徐州香包、沛縣封侯虎、徐州剪紙等塑形項目,應與相關工具、配料、產品緊密結合,圍繞“非遺”文化商品的生產和銷售而展開,加重其生產過程的展示,比較典型的是前店后廠的產銷結合方式,以民間生活化應用和生產的自然方式展開;如邳州紙塑獅子頭、邳州打鐵花、豐縣吹糖人等具有情節性和表演性的項目,與主題式景區相結合,利用民俗節慶開展慶典活動,通過與民眾互動進行展示,進而可拓展為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的亮點。

由此可見,徐州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與文化產業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徐州傳統技藝類“非遺”具備成為徐州文化產業新興組成部分的可能性。在“兩創”方針的指引下,在活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持續性發展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的同時,尋求適合產業化利用的市場領域和業態形式,探索徐州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具體途徑與模式,讓徐州“非遺”的創新發展達到社會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三、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舊有文化體制障礙

文化體制改革初期,徐州地方政府在文化方向引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文化市場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環境的整體變遷,舊有體制中一些核心問題隨之凸現出來,如政出多門、市場壁壘、立法缺失等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管理權主要集中在政府相關部門,這些部門也相應成為投資與管理運營主體,而另一方面,民營資本參與程度較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轉化上還需加強。在當前體制下,徐州剪紙、徐州香包、邳州紙塑獅子頭等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的發展僅僅依靠國家推動、地方執行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期望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真正做到創新的傳承和創造的發展,應該鼓勵民營資本積極參與其中,從而逐步形成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文化經營主體,這才是科學合理的途徑。在以保護為基礎的條件下,以文化產業發展倒逼傳統文化的創新,通過社會接納和生產性發展,從而建立起規范合理的文化體制,實現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持續健康發展,這是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二)國內外競爭加劇

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在客觀發展過程中也會由于時代與社會經濟的變遷而遭遇挑戰和危機。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時期,從“非遺”產品出口、消費和相關產業投資三大塊來看,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面臨著需求不足、產品消費彈性小和投資減量等問題。在“非遺”產業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文化創意產業和節慶旅游產業發展仍不穩定,這使形式更加嚴峻,一些相關“非遺”產業項目發展受到一定制約。同時,橫向對比來看,我國其他地區的“非遺”創意產品和衍生產品,如“陜西皮影”、“宜興陶瓷”、“濰坊風箏”、“惠山泥人”、“北京兔爺”等相繼做大做強的形勢下,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發展的知名度、發展規模和市場認可度均處于落后地位。上述“非遺”產業品牌正在將市場向全國拓展,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發展正面臨國內知名“非遺”品牌競爭擠壓加劇,這又是一個挑戰。

(三)工業化擠壓的挑戰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振興老工業基地這一戰略的指引下,蘇北地區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主導經濟增長格局早已經形成。在總體資源和資金不變的情況下,其他產業發展要服從于區域整體產業發展的戰略安排。這種形勢下,第三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波及,特別是新興的“非遺”相關文化產業。徐州地區的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代表性“非遺”類別的發展,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勢必也會受到影響。而利用新興技術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產業發展的必要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在文化層面發展的空間潛力在短時間難以釋放,而會過多思考技術上改良和工藝上進步,極易形成導致本末倒置,造成“非遺”發展的“創新性”破壞,必然對“非遺”精神層面的繼承和傳播產生負面的影響,這成為徐州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發展面臨的再一個主要問題。

四、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非遺”是一種“活”的文化,客觀規律上應該是不斷發展的。真正做好徐州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必須在傳統傳承基礎上創新,選擇合理的方式與路徑,探索既能有效保護和傳承、又是能創新發展“非遺”文脈的合理途徑。在新時代,以“兩創”方針為指導,應堅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并重的原則,重視“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整合,以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為引導,以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為依托,以市場有效運作為抓手,探求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化發展的合理化對策建議,助推徐州“非遺”的合理開發和產業發展。

(一)政府部門組織引導

政府的合理引導和政策保障,是在保持“非遺”本真性和原生態的前提下,健康傳承與創新發展徐州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根本保障。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準公共品”性質,決定了其可以進入產業化的過程。但這個過程需要依托政府引導,并由政府規范市場行為,從而保證“非遺”的產業開發利用不會偏離保護主旨〔4〕??陀^的講,如果完全奉行市場資源自由配置,僅僅依靠單純的市場運作與競爭,在“非遺”產業化中極易產生“外部不經濟性”。 因此,應該把對徐州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保護利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在政府以創新的策略作為主要“生產者”和“管理者”的前提下提倡適當的文化產業開發利用。

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將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納入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同時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采取一系列科學有效的舉措,真正對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保護利用實施有效引導。首先,要加快加強“非遺”領域的立法建制,切實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長效機制。其次,應該確立政府工作責任制,將工作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和責任人。此外,應加大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的扶持和研究基地建設,營造“非遺”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生態與文化環境。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是加強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同時注重“非遺”產業后備人才的培育。

(二)社會多方力量積極參與

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創新發展,對傳承與傳播地域民俗文化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對培養大眾的文化自覺和樹立民眾的文化自信有積極的助推作用?!胺沁z”源于民間,民眾和“非遺”存在著天然的契合關系,民眾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自覺傳承也是影響“非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拓寬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保護利用的參與范圍,鼓勵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是“非遺”健康發展的“動力”和“引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5〕,如果不重視傳統文化,僅僅追求物質享受而忽視精神文化需求的群體,是不可能真正實現“非遺”的合理保護與有效傳承的。

因此,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驅動下,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開展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保護利用的宣傳和教育,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激發各級政府部門、新聞機構、市場經營者、傳承機構和傳承人以及普通民眾等社會多方力量,提升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保護利用意識,提高“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的積極性,構建好“非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多維參與體系。同時,應該組織好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的生產化保護與發展工作,推進創新體系建設,構建產業投資増長機制。促使零散的社會力量整合為全面系統的“非遺”保護與發展重要力量,制定合理、規范有序的整體行動方針,從而形成科學有效的“非遺”文化生產性發展機制,從本源上加強對徐州傳統手工藝文脈的保護及創新。

(三)市場力量的有效運作

市場是“非遺”傳承與傳播的重要渠道和必要載體。思考“非遺”產業化發展,必須重視市場在“非遺”產業化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胺沁z”項目的產業化離不開市場的培育,在當前“兩創”方針引導下,發揮市場作用能夠有效促進具備潛在經濟價值的“非遺”實現自我發展,真正促進“以商養文,以文興商”總體目標的實現。近年來,文化旅游產業中“原生態”型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和民眾青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導”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的趨勢己經開始有所顯現,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通過“再生產”獲得新生。

在此趨勢下,應該抓住時代賦予的市場機遇,針對那些適宜開發的項目,遵循“非遺”發展規律和精神內質,在不造成對“非遺”曲解的前提下適當促進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經濟發展并形成產業。在具體路徑上,要實施“生產性保護”,突出地域特色,助推“非遺”項目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在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應積極推進“非遺”文化的品牌建設,促進“非遺”產業的健康發展;重視“非遺”相關產品的創意研發,建構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體系;同時,創新經營管理模式,促進徐州傳統手工藝“非遺”相關產業轉型升級,使徐州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真正轉化為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文化資本”,實現更深層次的保護與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完善和加強市場運作效率,促進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健康發展。保護與傳承是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發展的本質要求和基本立足點。因此,在徐州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文化產業發展中,不能動搖“非遺”項目本身的內質,應該在堅持本真性和整體性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創新生產出真正適應市場需求的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文化產品,促進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產業化,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五、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合理開發和產業化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不能唯經濟至上,切忌急功近利。傳統手工技藝的完整留存和創新是其“可持續性發展”的核心,直接關系到此類“非遺”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的成功以否,更關系著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創新發展的成敗〔6〕。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生產化”傳承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對它的認識及如何去實施有效的開發,還需要我們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保護利用政策建議的提出,是為了促進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維持原真性前提下的繼續傳承發展。只有切實推進徐州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產業化,將“非遺”重新融入當下生產生活中,以再生產的方式實現“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最終目的所在。在“兩創”方針的指引下,以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為引導,以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為依托,以市場有效運作為抓手,從產業化角度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對徐州地區“非遺”進行合理保護與順利傳承的前提下按照市場規律運作,轉化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這是徐州地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化發展的可行性之路。

〔參 考 文 獻〕

〔1〕周全明.區域文化遺產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以中原根親文化遺產為研究重心〔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

〔2〕高小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再思考〔J〕.探索與爭鳴,2008,(04).

〔3〕李昕.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發展重要的文化資本〔J〕.廣西民族研究,2008,(03).

〔4〕顧江.文化遺產經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劉國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J〕.神州民俗,2011,(01).

〔6〕仇琛.基于地域特色傳統手工藝傳承與應用研究——以邳州紙塑獅子頭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9).

〔責任編輯:譚 蕊〕

猜你喜歡
徐州手工藝產業化
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經受市場考驗,漢服步入產業化進程
傳統手工藝與博物館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過年紀實
高申作品
于永正從教年記
非遺徐州香包成網紅
舉辦國匠榮耀·手工藝創新盛會
世界工藝文化之旅
論國產青春片的青春消費與懷舊敘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