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閔行七寶看生態宜居城市的多元共治與設計

2018-12-15 05:09崔瑩清
中國綠色畫報 2018年8期
關鍵詞:多元共治七寶設計

崔瑩清

摘要:城市的發展不僅需要高速穩健的經濟形勢,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教育醫療的政策扶持,更需要一個舒適,安全,穩健,綠色的人居環境。在《雅典憲章》中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而居住是城市存在,發展的首要功能,要創造,尊重,自然,堅持“以人為本”,建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生態宜居的城市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城市是一種物質實體,設計被視為創建生態宜居城市決策目標的一種必要手段。其成效優劣的評判依據始終在于滿足人民的需求,在城市建設中只有將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作為載體并結合規劃師理性規劃認識才能真正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使人民群眾收益的生態宜居城市。

關鍵詞:生態宜居 ;七寶;多元共治;設計

一、生態宜居城市的概念提出

生態城市的概念最早是聯合國在 20 世紀 70 年代“人與生物圈”計劃中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一定區域人與自然和諧、持續發展的居住區,強調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宜居城市的概念是指在 1996 年召開的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上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人居環境良好,居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較好滿足,適宜人類生產和生活居住的城市。而兩者的結合點在于以城市生態學作為指導,將其切實體現在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中注重綠化園林建設,水文水利建設,工業規劃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調控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清潔,優美,舒適,安全的人居環境創建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來恒定宜居的理想程度。

二、生態宜居城市的內涵與要素

(一)生態宜居城市的內涵

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且外部滿足感越強烈內在的自我實現價值釋放的潛力越大。因此,只有人們對生活和工作環境和條件都比較滿意愿意長期居住才能更好實現自我的價值。生態宜居城市的基本內容就是尊重自然規律,將人本主義思想體現在城市,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等方面的發展和創建,為激發公眾的潛力,捍衛與維持市民生活與活動的權利建立一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局環境。在生態宜居城市的創建中應注重綠色生態體系建設,包括山體,河流,林地,公園等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市域空間開發秩序,集約高效利用土地,形成多層次,網絡化的綠色城市空間。

(二)生態宜居城市的要素

1.生態產業

生態產業是指在產業發展上形成以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構筑綠色環保的產業發展模式。以生態學原理中的整體預防、生態效率、環境戰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作為理論指導依據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的一種高效的產業體系。生態產業是包含工業、農業、居民區等的生態環境和生存狀況的一個有機系統。

2.生態文明建設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笔聦嵣?,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已經成為全面小康的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根本限制。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被寫入憲章我國對于過去因城鎮化、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占用生態空間;直接割裂了生物生存環境的整體性和連通性環境問題舊賬進行深刻的反省。為切實貫徹這一憲法精神,新憲法第八十九條“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中第六項“(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修改為“(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建設是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千年大計的戰略方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新階段生態環境建設下各地方對于政策的積極響應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越來越多的地方例如上海各區都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實行環保機構檢測監察執法垂直制度的改革,加強環境信息公開,環境問題問責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環境治理體制的施行。

三、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下的七寶

(一)宜居城市概念的實行

“宜居”的內涵要素包括舒適、安全、和諧的內容,北京大學景俞孔堅教授認為,“宜居城市,就是適合人們居住的城市,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就是說這個城市不僅要有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安全的步行空間,還應該是人性化的城市、充滿和諧與人文關懷,讓居住在這里的居民有歸屬感?!?/p>

1.空氣質量的改善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2014年,閔行區已經邁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步伐,它主要以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為重點,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自2011-2018年閔行區共出現1043天雨天,1042天多云天,355天晴天,182天陰天,28天雪天(圖1)。以2016年為例,閔行區大氣環境質量自動檢測系統有效監測共366天。按照大氣環境檢測標準,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天數為286天。其中,空氣質量指數優的天數為81天,良為205天,優良率為78.1%。與上海市相比,優良天數足足多了十天(圖2)。

2.河道的治理

水系發達的七寶鎮,有望被打造成閔行“城鎮化地區協同治水”的樣板。閔行水務局已和七寶鎮一同制訂了《七寶鎮水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計劃》,在做好水系規劃的同時,兼顧水生態、水安全和水景觀,努力實現城鎮水系升級的一步到位例如(圖3)為七寶鎮水環境部分治理河道。

作為全國首批河湖管理體質機制創新試點單位,閔行區全面推行河長制,涵蓋區域內全部名錄內河道。閔行區還制定河長制工作問責條例,對推進緩慢、實施不力的單位,進行督辦問責。積極推進河道精細化管理,在區內河道全覆蓋,便于社會各界精準監督下目前七寶鎮河道水系的治理有了明顯改善。通過疏浚河道,新建護岸、箱涵、橋梁,布置綠化,改造泵站等措施達到改善水質,改善防汛除澇能力。

而唐家浜——國家級黑臭河道,在七寶鎮水系管理治理中雖重點河段只有1.4公里,但兩岸聚居了數千人,此前河床里堆滿了各類垃圾,河道變成若干個淤淺的臭水塘,河岸違建更是蔓延到了河中央??紤]到兩岸建筑離河道太近,施工方一方面出資請部分居民出去租房住,待施工完成后再搬回來,另一方面讓大型挖掘機直接進入河床作業;河底清出來的淤泥,第一時間運走,絕不停留……經過近半年的奮戰,唐家浜趕在去年底完成了整治,在挨家挨戶征得居民同意后,在部分居民后門的小樓道和河道間修起了這道長墻,基本上杜絕了居民往河里扔東西的陋習。

3.街道的更新

七寶是個既有江南水鄉自然風光,又有豐富人文內涵的歷史古鎮。近年來,七寶的人居環境面貌日益改善,七寶正以“美麗街區”創建工作為契機,通過綠化小品、雕塑景觀、綠道增補等方式,著力打造“市容美觀、環境宜人”的街區面貌,例如將七寶民間流傳的“七件寶”“飛來佛、氽來鐘、金字蓮花經、神樹、金雞、玉斧、玉筷”改造成雕塑景觀燈箱在提高街道照明亮度的同時也展現了在這個城市中千年古鎮的悠久文化積淀。

吳寶路(漕寶路—吳中路段)是七寶鎮主要商區周邊重要的一條道路。其改造的要點主要圍繞街道綠化景觀方面進行調整更換原有生存能力差瀕臨枯死的植物選用常有鄉土樹木,并對道路原有缺損排列樹木進行補種,在色彩單調的地方用鮮艷的綠化進行點綴并增加了灌木豐富豎向視覺層次與連續性在改善和提升城區人居環境的同時,吳寶路(漕寶路—吳中路段)也成為閔行區一條獨特的城市綠線。

4.市民文化廣場的改造

位于漕寶路吳寶路口的市民文化廣場,是七寶的居民休閑娛樂、文化活動的優先選擇。在打造創全最美街景工程中,七寶鎮又進一步提升了市民文化廣場的人文景觀和服務內涵,為滿足更多市民群眾的需求,不僅對廣場上原有膜亭和綠化進行基礎設施更新,對綠化養護不當的地方進行整理和補種,并用鮮艷的盆景進行點綴,增加植物景觀的層次感。還增加了水中的水池燈、步道旁的草坪燈、郁金香造型的小品燈、古典風格的庭院燈以及樹冠上的星星燈,對廣場的夜景和街道的燈光設計進行亮化,在提升整體景觀形象的同時該廣場也成為一個鮮明的輻射點不斷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自2013年以來,閔行區就對全區100個市民廣場進行了文化設施改造,解決硬件設施欠缺問題,同時在新增設施里植入細節管理。例如位于漕寶路吳寶路口的市民文化廣場在原有硬件的維護更新下,在照明設施的設計中采用太陽能燈,不僅節能環保,還對光亮時間進行控制,定時熄燈,規范廣場夜間活動時間。此外,廣場配置的便攜式戶外拉桿電瓶音響是找生產廠家直接定制的,可充電、音質好,大大減少了亂拉電線和噪音擾民的隱患,很好的豐富了七寶鎮市市民夜生活與廣場舞擾民現象的避免。

(二)多元共治社會治理體制的探索和成效

1.多元共治的含義

多元共治的含義就是將原本以政府職能為主導的社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減政放權由政府轉向以法治為基礎的多元主體共同治理,以對話,競爭,合作,平等的集體行動為共治機制以共同利益為最終產出。在工業時代,分工合作的流水線生產模式是提高效率增加產值的必要保障,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信息飛速,合作共贏,資源共享是構建全民參與共享社會體制改革的積極因素。而產生社會矛盾的大多數屬于利益訴求和人民日益增長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政府要像贏得廣大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擁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就必須在開展群眾利益事宜中始終將民生放在首位,在工作中發揮社會主體積極性,推動形成政府治理,社會監督,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社區居民參與社會治理良性互動的局面。七寶鎮吳寶路(漕寶路-吳中路)路段的精細化管理模式是七寶在創建生態宜居城市中實現“政府引導、社會管理、群眾參與”服務管理新機制下——街道市容面貌得到完全提升的試點路段。

2.多元共治社會治理體制的成效

1)針對安全問題

對道路原有交通標線,根據標準進行復線,對指路牌、道路停車指示牌進行翻新、調整??紤]到來往行人的步行通暢性與安全性在此次道路整改中著重進行人行道的整修為了方便行人正常通行,將對破損的人行道板統一進行修復,提升道路整體面貌。

2)針對社會問題

對于七寶鎮吳寶路(漕寶路-吳中路)路段臨街店面的管理以多元共治的模式展開,首先在路段的設計上重新劃分建筑的退讓線,以增加街道綠化面積方式制止了原先沿街占用道路及在公共區域內堆放物品現象滋生,同時由七寶鎮市場監督和衛生管理所,兩所共同嚴厲執法對該路段無證無執照的店面驚醒整治和查處并由閔行區衛計委的協同治理下落實了該路段公用餐具,消毒措施,食品安全的問題,使周圍社區居民,對于餐飲安全健康的滿意度大大提升。

3)針對環境問題

七寶鎮吳寶路(漕寶路-吳中路)路段,街道兩旁原有就種植高大的行道樹,但周邊小區圍欄與步行道銜接的景觀綠化,常有缺損和因病蟲入侵毀壞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七寶正城管中心委托七一花圃對路段的植株重新篩種保證樹穴蓋板無破損,樹木無缺株死株,對于綠化及時的澆灌提高植栽的生存率和最美花期的交替呈現。同時,為保證路段景觀綠化帶內的綠地無垃圾,無積水,七寶鎮環衛公司與保潔公司的多方協同共同負責該路段道路從里到內的環境整潔并安排保潔隊長督促保潔員完成保潔任務,完成好門責垃圾的收納工作。

(三)市民自治活力的探索和發現

隨著七寶鎮在多元共治社會治理體制下整治工作的不斷推進,問題集中的市容頑癥得到了有效治理,市容環境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例如被評為“市級林蔭道”的吳寶路漫步其間倍感舒適。自閔行區政府“自上而下”的規范職能建設并根據不同類別的廣場設施針對“燈光、音響、文化標識、休閑座椅等設施”改造才有了如今七寶市民文化廣場面貌的轉變。改進后的廣場文化活動的服務管理模式為廣大市民“民俗文化節、舞蹈節、市民音樂會”等活動的成功創辦提供了展示的平臺。自2017年七寶文化廣場還承接了“市民綠化節”活動從2月至10月共為期8個多月,該地將以多形式、多時段、多層次的推進市民綠化宣傳和民俗文化與綠化的融合活動,其中包括七寶文化、創意景點、綠植彩繪、園藝課堂、線下咨詢和園藝展示等六大板塊。并舉辦了“園藝生活嘉年華、創全護綠大行動、家庭園藝節”等十大主題活動、近60場次各類活動從而號召大家樹立植綠、愛綠、護綠的意識和七寶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四)以閔行區七寶鎮市民文化廣場使用評價問卷調查分析為例

為了更好的了解市民對文化廣場更新設計的滿意度,筆者首先設計了一份針對七寶鎮當地居民對于文化廣場的使用情況的調研問卷,基于平時的實地觀察和現場訪問式問卷發放形式的調研,得出以下結論和問題發現:

1)廣場使用人群主要以七寶鎮當地居民且以中老年和老年人為主。

2)廣場不同使用人群的使用時間段和活動均不同且呈以下三種情況。

A. 6:30-8:00 以女性為主的老年群體開展早鍛煉和集體舞活動——活動形式以團隊,聚集為主。

B. 4:30-6:00以老年和孩子拍照,看報紙,打發時間和嬉戲的活動——活動形式以分散為主。

C. 7:30-9:00以中老年群體為主開展的廣場舞和交誼舞——活動形式以團隊,聚集為主。

3)絕大多數的居民對七寶鎮生態文明創建下文化廣場的整體環境提升贊不絕口,其中一位居民對老街的面貌煥然一新,政府“走心”的作為十分欣慰也很感激七寶鎮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工作作風。

問題發現與背后現象分析

如今對于中老年熱衷于廣場舞和沿廣場散步的群體活動的現象背后則反映出中老年文化娛樂活動的匱乏和偏向傳統的文化意識形態。和西方國家不同,西方國家的健身更加體育向、競技向,老年人健身泡健身房、游泳、跑步、騎行甚至對抗運動。雖然目前市民的普遍健身意識正在逐步提高,也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去健身房選擇機械或無氧類運動,但這種健身方式是存在個體身體素質,時間成本和經濟收入的支撐的,結合目前我國的實際國情,大多數的中老年還是會選擇傳統的健身方式如廣場舞和飯后散步的活動,一方面此類活動滿足國人喜歡熱鬧和群體聚集的大眾心理文化,另一方面還兼具社交功能及社交健身娛樂一體。

四、小結

設計永遠都在滿足人類預設好的目的,所以說設計無處不在,不同的設計滿足著人類不同的目的,為了能在現實中得到更好的滿足實現預想的結果就必須在前期調研中找尋,只有了解因才能導出果這便是設計師在進行設計前開展調研的重要性所在。七寶積極響應全國創建文明城區的政策其最終目的在于徹底改變原有市容環境亂象,提升七寶鎮市民居住環境的品質,贏得廣大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其次,設計是一種生長的過程,要想實現生態宜居城市的愿景首先要了解這片土壤,并通過對區域的研究/使用人群/行為分析/投入價值/項目定位等各種因素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并匯總收集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在當前物質條件和期望精神目的實現過程,找到最佳的途徑和兩者的平衡點,研究出最合適的設計??紤]到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還面臨了不同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公眾素質有待提高,要想將設計的預期效果可持續性的最大化輻射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仍需要依托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建立配套機制擴大宣傳面積。

綜上所述,城市是一種物質實體,設計被視為創建生態宜居城市決策目標的一種必要手段。其成效優劣的評判依據始終在于滿足人民的需求,在城市建設中只有將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作為載體并結合規劃師理性規劃認識才能真正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使人民群眾收益的生態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1] 劉亞文.淺談生態宜居城市的內涵和發展規律[J].經濟研究導刊 ,2016(08).

[2] 王珞珈,董曉峰.對中國宜居生態城市的再認識[J].城市觀察,2015(04).

[3] 張文明.“多元共治”環境治理體系內涵與路徑探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7(02).

[4] 王楨楨.多元共治格局下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與思考[J].探求,2011(05).

[5] 傅勁松,寧紅濤.家園城市·生態城市·網絡城市——《雅典憲章》、《馬丘比丘憲章》與未來城市規劃構思[J].城市問題,1998(03).

[6] 黃家裕.斯蒂斯對大眾心理學的取消策略—基于政府公共性的視角[J].重塑城市空間,2013(06).

猜你喜歡
多元共治七寶設計
BUBA臺燈設計
家有巧手爺爺
北京游記
有種設計叫而專
七寶的湯圓
共生理論視閾下職業教育治理模式創新研究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理念與策略探究
匠心獨運的場地設計畫上完美句點
設計之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