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中的古代生活畫卷

2018-12-26 09:13宋艷麗
學與玩 2018年12期
關鍵詞:牙刷帽子走路

宋艷麗

冠是帽子嗎?

“喂,小明不要跑,天冷了,趕緊帶上你的頭衣!”剛下時光列車,我們就看到一位母親在追趕一個小男孩,手里還拿著什么東西?!邦^衣是什么東西?”聽到這句話,你是不是一下子就懵了?接著就看到那位媽媽將一個類似帽子的東西戴在孩子頭上,難道“頭衣”就是帽子?

沒錯。帽子的雛形就是原始人蓋在頭上的獸皮樹葉,用來保護頭部,所以當時的帽子被叫做頭衣,而“帽子”這個稱呼出現比較晚。實際上,古人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統稱為頭衣,到了秦漢時期,頭衣還沒有定名為帽。

聰明的你可能發現問題了,成語中出現更多的字是“冠”,比如說“衣冠楚楚”“冠冕堂皇”“張冠李戴”,是不是在古代冠就是帽子呢?

冠冕

可以說,冠是帽子的一種,但不是誰都能戴,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除了冠,還有冕,冕是古代帝王、諸侯、大夫的禮儀用帽。而一般百姓戴的是頭巾。它們都屬于頭衣,也就是帽子。

委貌冠 遠游冠

我們來了解一個關于“冠”的成語故事吧!把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頭上,這叫“張冠李戴”,比喻認錯了對象或者弄錯了事實??蔀槭裁捶堑媚眯諒?、姓李的人來說事呢?

據《朝野僉載》一書說,武則天當政時,在舉辦的宴會上,得寵的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喝得興高采烈,而武則天的兒子李顯獨自一人悶悶不樂,懷著無限心事,悶著頭喝酒,喝著喝著就醉了,于是就有了“張公吃酒李公醉”的說法,后來又從這個含義演化出另一個俗語,叫“張公帽子李公戴”,就是現在的張冠李戴了。

古代鞋子不分左右腳?

時光列車的第二站,我們來到鄭國。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們拿著買到的貨物往家走。突然,一個人氣喘吁吁地跑來,說:“我的履還沒買呢,等等我,別走啊?!笨墒羌幸呀浬⒘?,他要找的人早走了?!澳阍趺戳??這么晚才過來買東西?!币粋€路過的人問他。

“我其實早就來了。我今天想買履,在家量了自己的腳,結果出門太匆忙,把尺碼落在了家里。到這兒一看,覺得一雙履很合適,想看看尺寸對不對的時候,才想起忘了帶尺碼,就趕緊回去取?;貋淼臅r候集市散了,怎么辦呢?今天是買不到了?!边@個人懊喪地說。

“那你為什么不用腳試一試呢?”“不行,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蹦侨藬蒯斀罔F地說。聽了他的話,路人搖著頭走開了。

看到這一幕,你一定會恍然大悟:“哦,我知道,這是‘鄭人買履’,它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p>

你說的沒錯,這正是成語“鄭人買履”的來歷。但是現在問題來了,這個人買的明明就是鞋子,為什么叫履呢?

其實“鞋”也是很晚才有的說法。上文說過,最早的帽子叫頭衣,鞋子是穿在腳上的,古時把腳稱為“足”,所以穿在腳上的鞋襪就是“足衣”啦。足上穿的內衣是襪子,外衣就是鞋子。漢以后鞋子統稱為“履”,履是鞋子最早的名字。跟履相關的成語還有很多,比如“削足適履”比喻不合理地遷就現成條件,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

讓我們再回到鄭人買履的故事中去。給大家提一個有趣的小問題,你猜路人讓鄭人試鞋子,會提議他用哪只腳試?

這個問題看似無聊,其實是有歷史背景的。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同學們是不是有過穿錯鞋的經歷?把左腳的鞋穿在右腳上,走路非常別扭,而古代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古人穿鞋不分左右腳。在我國,1876年才生產出第一雙分左右腳的皮鞋,由上海浦東人沈炳根試制成功,可見穿鞋分左右的歷史很短。

看到這里,聰明的你也許會想,左右不分的鞋子豈不是很難穿?也不是啦,古代制造鞋的材料大部分都非常柔軟,如草、麻等,即使用動物皮也處理得很柔軟。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松,尺碼比較大,鞋子里的空間也相對較大,不會出現穿不上或是磨腳的問題。不過,雖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買鞋還是講左右的。試鞋時,一般會先伸左腳,只要左腳能穿下,右腳就不用試了。這是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長一些,這與手剛好相反??吹竭@里你明白了吧?鄭國人會用左腳試鞋子。

古人 怎么走路?

第三站是趙國都城邯鄲。只見大街上人來人往,滿街的人走路姿勢各異,但都優雅從容。然而有個人看起來和周圍很不協調,他四肢健全,卻不是直立走路,而是一點點地爬行,路過的人對他指指點點:“這個來自燕國壽陵的人想學我們走路,看到誰走的好看都要學,可是學一樣忘一樣,最后連自己的走路方法都忘了,只能這么爬回去?!?/p>

邯鄲學步

一看就知道,這是“邯鄲學步”的故事在上演。它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走路那么簡單,擺動雙臂,邁開雙腿就行,還要學習嗎?這個燕國人是不是多此一舉?其實,古人在不同場合行走姿勢是不一樣的,還真有學習的必要。

古人走路的姿勢主要有四種,在古書《釋名》里就有說明:行,兩腳慢慢行進;步,是比行稍微慢一點走路;趨,比行稍微快一點;走呢,就是比趨更快地跑起來?,F代的散步,相當于古人的步;當時的行,才是今天的走;而古人如果說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這就像“走馬觀花”這個成語,原本就是說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走馬”就是騎著馬跑。

什么時候該行,什么時候該走,古人是有嚴格講究的。先秦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行走禮儀”,不同的場合,要有不同的走法?!逗鬂h書》記載,有個人去見上司,因為沒有快走而惹得上司很不高興,最終被免官。

怎么樣?不會走路后果很嚴重吧?所以古人很注重訓練孩子學習“走路”。在古代,孩子一生要學兩次走路。一次是一兩歲時,自然學會走路;另一次是到了入學年齡,學走路禮儀。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曾做書訓誡孩子,走路要從容、規范,平時不要手舞足蹈,更不宜慌慌張張,而要穩穩當當地走。即使在家里,也不要一縱一跳的,只有在長輩喊你的情況下,才可以在家跑著走。

作為新時代的兒童,現在我們雖然不用考慮古時那些過于嚴苛的行走禮儀了,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規范,在公共場合不要追跑打鬧,比如在家里也不要瘋跑,以免影響到他人。

古人的牙刷長啥樣?

現在,我們的時光列車??吭谑⑻茣r期的一間小草屋旁,只見一個七八歲的男孩蹲在地上,手里拿著什么在嘴里刷來刷去。

古代牙刷

難道他在刷牙?那時候就已經有牙刷了嗎?沒錯,在長安(今西安)、成都等地出土的盛唐文物中,就已經有牙刷的身影了。據說早在十世紀前我國就有了牙刷,比歐洲牙刷文明史早了800多年。當然,那時候的牙刷用起來還很不舒服,它的毛不是柔軟的纖維毛,而是用馬尾巴、豬鬃做成的,那么硬的毛在嘴里刷來刷去,小朋友不疼得齜牙咧嘴才怪呢!

然而就是這樣不完美的小牙刷,也是經歷了很多年才演變成這樣的。很早以前,人們主要用溫水、茶水等漱口,后來有人用木棍兒來清潔牙齒,這個木棍兒叫“齒木”,用得最多的是楊樹枝。為什么呢?這跟佛教的一個故事有關。傳說有一個小和尚有口臭,每次和師傅說話都很遭嫌棄。他很苦惱,就向佛陀求助,佛陀讓他用楊樹枝刷牙,他回去試了一下,效果還不錯。人們聽說后也學習他用楊樹枝刷牙。當然了,材料的選擇因地制宜,除了楊樹枝,還有槐樹、桃樹枝等。慢慢地,人們發現,把樹枝的一端咬扁,出現了木纖維,用它當刷子更能清潔牙齒,這就是牙刷的雛形。到了唐朝,正式的牙刷出現了,而牙刷這個芳名的誕生則要等到元朝。

小小牙刷,發明出來也需要智慧。有了牙刷,人們才能保持潔白健康的牙齒,這有多重要,看看那些與牙齒有關的成語就知道了?!把腊卓谇濉北扔饕粋€人說話清晰,而“明眸皓齒”則是形容人長得清秀好看??磥硌例X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一部分哦!

可以說自從有了牙刷,人類牙齒健康有了很大保證,而動物沒有牙刷清潔牙齒,牙疼了怎么辦?只能拔去啦!我們就說說“虎口拔牙”這個成語吧。這個成語出自馬鈺《玩丹砂.贈閻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齒,驪龍頷下奪神珠?!逼溽屃x是:從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險的事情。另外,這個成語背后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

從前有一只老虎,得了很厲害的牙痛病,四處請人給他拔牙,可誰敢在老虎嘴里動刀呢?有一只善良的小白兔,不忍心看到老虎疼得齜牙咧嘴,就同意給它拔牙。壞牙拔出后,老虎不疼了,露出了猙獰面目說:“你這么愛做好事,那就再做一件好事吧,我快餓死了,你就當我的早餐讓我吃掉吧?!闭f完一口吞下了小白兔。所以說,虎口拔牙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做一件極其危險的事,而我們不能像小白兔那樣對壞人仁慈。

古人有涂改液嗎?

咱們看到的這個唐朝小朋友可是很用功的,刷完牙,他端坐在書桌前,開始讀起書來。聽,“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完書,他開始練字,寫著寫著,突然停了下來,原來一不小心寫錯字了。怎么辦?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從旁邊端出一個小盒,里邊是檸檬黃色的東西,他用小刷子刷了一些,涂到剛才寫錯的地方,等了一會兒又接著寫下去。

難道這種黃色的東西是他的涂改液?是的。我們知道最早的字刻在龜甲或者獸骨上,后來人們發現了更容易刻、材料也更多的木頭和竹片,就把字刻在這些東西上面,于是有了竹簡和木牘。如果刻錯了怎么辦?那就用刻刀把它刮下去,再重新刻。

東漢蔡倫改良了紙,紙更輕便好寫,所以慢慢普及起來。在紙上寫錯了,如果再用刀刮肯定會刮壞,后來人們就發現了一種涂改液。它其實是一種礦物,叫雌黃,成分主要是三硫化二砷,多為細粒狀,有著珍珠的光澤。古人寫字多用黃紙,這種礦物也是黃色的,涂上去不容易看出來,就成了普遍使用的涂改液了。

說到雌黃,你會不會想到成語“信口雌黃”呢?它說的是有些人不顧事實,隨便亂說。為什么這個成語會和這種涂改液聯系在一起呢?這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著名的東晉史學家孫盛在他的著作《晉陽秋》中這樣描述一位叫王衍的人:“ 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边@句話講述了王衍在和朋友高談闊論時,說的話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別人指出了他的話有錯誤,或者提出質疑,他也滿不在乎,像用雌黃改錯別字一樣容易,隨口就改正,所以當時人說他是“口中雌黃”。這就是這個成語的來源。與信口雌黃意義相近的成語還有胡說八道、信口開河等。

一個人如果常常信口雌黃,就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也不會受到歡迎,所以我們可不要做王衍這樣的人。

信口雌黃

成語故事 猜看猜

好啦,今天的穿越之旅到此結束。經過這趟旅行,大家是否對成語有了更新的認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呢?

下面,編輯姐姐就給大家出兩道與成語相關的小題,看看聰明的你能否答對。

1.“入木三分”這個成語最初是描寫什么的?悄悄提示你,這個故事跟一位大書法家有關哦!

2.“日上三竿”這個成語跟古人生活密切相關,包含著科學原理,你知道是什么嗎?

答案大揭秘

猜你喜歡
牙刷帽子走路
是誰偷走了小牙刷
是誰偷走了小牙刷
是誰偷走了小牙刷
會走路的蛋
寶寶學走路
會走路的樹
Hat 我戴上了這頂帽子
牙刷牙膏二合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