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呼電話

2018-12-28 03:55/鴻
上海商業 2018年12期
關鍵詞:聽筒小青年電話亭

文 /鴻 海

兒子在加拿大留學,與我遠隔千山萬水。然而,微信拉近了我與他的距離。每天晚上,他通過手機跟我視頻聊天,講述他在加拿大生活的點點滴滴,甚至還會將中午在學校里吃的飯菜拍攝下來,通過微信傳輸給我。仿佛他就在我的身旁。

隨著電信業的發展,各種通訊工具的興起,縱然你在天涯海角,我也能即刻聯系上你,共享歡樂,共分憂愁。

我們年輕的時候,通訊可沒有這么發達。不要說手機,就是家庭固定電話也是稀罕物。那時候,通訊問題全靠遍布上海各個角落的公用傳呼電話來解決。坐在家里經常能聽到電話亭老阿姨的大聲叫喚:“某弄某號有電話!”繼而會遞給對方一張回電號碼的單子。

當時打電話先要在電話站排隊,打完了,要等對方“叫電話”,打一只傳呼電話花半個小時是常見的。逢節假日,還要排長隊,打通一只電話有時要花一個小時。有時電話旁幾個人都在等回電,電話鈴一響,同時有幾只手去拎聽筒,一聽不是自己的通話對象,忙不迭將聽筒塞到另一個人手中,有趣的是,電話鈴一響,有人拎起電話就叫“姆媽”,一聽對方是男人的聲音,“哦,不是我的?!卑央娫挿诺搅藬R板上。

記得有一次我打電話,旁邊通完電話的人沒看清楚,就稀里糊涂將他的聽筒擱到了我通話的座機上,“啪”的一聲,我的電話被他打斷了,我張大著嘴看著他,起先那人被我看得還有點莫名其妙,我努了努嘴,那人一看電話才恍然大悟,連忙道歉,還拿出四分錢讓我重撥電話。有人把傳呼電話當私人電話,不顧后面排著長長的隊伍,自顧自地“煲電話粥”,為此,還經常發生吵架,甚至打架的事情。

為了解決市民“打電話難”的問題,裝傳呼電話曾被市政府列為“實事工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了讓市民在晚間也能打電話,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黃菊同志還親自抓過“夜間應急電話”,在一年之中全市開辦了2000多只“夜間應急電話”。

不少傳呼電話間木板房搭建在弄堂口或過街樓下,只兩三平方米,容納幾個喊電話的老阿姨,木板房開扇窗,窗檐下擱塊木板,上面放著兩只電話,一只是老阿姨接電話的,一只是給人打電話的。以前沒有家庭電話,鄰里有人突然生病或者發生意外,都是靠這個電話第一時間叫來救護車救人的。

那時的電話號碼是六位數的,電話座機是黑色撥盤形的,用手指在撥盤的阿拉伯數字的圓洞里,沿順時針方向撥到位,手指離盤,等撥號盤轉回到頭再撥下一個數,一個電話六位數,要重復六次這樣的動作,遇忙音,再重復上述動作。

電話打一次3分鐘4分錢,傳呼一趟3分錢,傳呼費一半分給個人,一半歸公用電話站。傳呼電話只能打市內電話,打外地叫長途電話,只能到南京東路的長途電話局去打,電話間服務時間是早上七點到晚上九點。冬天沒有取暖器,老阿姨抱著個熱水袋,夏天沒有電風扇,蒲扇搖個不停。

電話站有一張小小的傳呼單,上面寫有被傳呼人的姓名地址和來電人的姓名、電話號碼。傳呼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請傳呼人轉達某件事情,無須回電;一種是告訴回電號碼,轉告請對方回電。電話站阿姨每天要接聽各種各樣人的電話,與不同的方言打交道,還要把事情聽明白,傳達清楚,也不容易。以前有段獨角戲,講的就是在傳呼電話亭打電話人的啰嗦和方言誤會帶來的遭遇,令人噴飯。

我家門口的那個傳呼電話由幾位老阿姨負責。都是幾十年的老鄰居了,老阿姨對弄堂里家家戶戶的情況了如指掌,有時一個電話打過來,阿姨一接聽,就知道對方是啥人,她們跑到人家樓下哇里哇啦一叫:“三樓王阿姨,奈崇明的女兒來電話了,儂快點去聽?!薄芭?,曉得了,謝謝儂哦,我馬上去?!比绻龅饺思椅堇餂]有人,老阿姨會把對方講的事情用一兩句話簡單寫在電話亭內的小黑板上或者寫在小紙條上,等人家下班了,老阿姨會再上門去傳呼內容或關照事情,收3分錢傳呼費。有時也會把對方留下的電話號碼告訴人家,讓其回電。

那時,弄堂人家似乎沒有什么隱私,傳呼的事情五花八門:談朋友、調工作、借鈔票、請吃飯,更多的是托人買緊俏商品。弄堂里人家的大小事情都瞞不過電話站的阿姨們。

老阿姨在傳呼電話中善解人意,誰家有老人在醫院去世了,打電話回家,她們不會直白告訴你家里老人走了,老阿姨會講:“老人在醫院病蠻重的,儂心里要有數哦,快點去醫院吧?!迸美锏陌⑽迮c女朋友已經談了好幾年,由于女方家庭的強烈反對,不得已與女朋友分手。為此,整天悶悶不樂。老阿姨在傳呼電話時,會勸上幾句。

有人回憶起當年打電話時碰到的趣事說:“一天,我在排隊打電話,忽然,前面排到隊的一個小青年對著我打起了手勢,他‘啊啊啊’地比劃著,我才知道他是個啞巴。他的意思是,他寫字,讓我替他打電話。他寫一句,我在電話里替他讀一句,對方回答一句,我也寫下來給他看,我隱約記得是他女朋友還是妹妹,約在燎原電影院幾時看電影什么的,排在后面的人看著我與啞巴配合讀寫電話,也沒人催促,都耐心等待,啞巴電話“打”完,還與后面的人一一打招呼,令我印象深刻。

“有人在電話間外打電話,后面排著長長的隊伍,他捂著嘴,聲音低沉,一副怕人偷聽的樣子,讓排隊的人很是不爽。

“有個小青年來聽電話,拿起電話就說。說了半天話,卻把聽筒當話筒,拿反了,惹得排隊打電話的人笑成一片?!?/p>

歲月荏苒,時光如梭。一轉眼30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弄堂里的阿五如今已是六旬老人,卻像小青年一樣,整天雙手不離手機,通過微信與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通過微信,他與昔日女友取得了聯系。聊天中,女友怪他當初分手后怎么不再來找她。并說,那時她是“作”,真的分手了,很傷心,整天想著阿五會來找她。為此,整整等了阿五三年。阿五回答,那時你家里人都反對,連傳呼電話的阿姨都知道了,我怎么有臉來找你!假如通訊能像現在這樣方便,一個微信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聊上半天,誤會消除,烏云消散。兩人之間也不會有緣無分。

傳呼電話亭,曾帶來許多的期待、喜悅、失望和悲傷……它是上海弄堂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在扮演弄堂記憶的同時,也承載了平民百姓點點滴滴的生活回憶,而今,這些埋藏在心底的記憶,已化作一個個難忘的故事。

猜你喜歡
聽筒小青年電話亭
壞掉的8號電話亭
微信客:我是110小警花
躲過一招還有一招
狐貍電話亭
會“變身”的韓國電話亭
如何切換微信/QQ的語音模式
雨中的電話亭
電話聽筒注塑模具設計
愛的力量比恨大
防輻射的電話聽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