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與教學結合促進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

2019-01-06 02:17向達兵孫雁霞鄔曉勇
農產品加工 2019年11期
關鍵詞:創新型導師創新能力

向達兵,孫雁霞,萬 燕,吳 琪,鄔曉勇

(成都大學藥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0106)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必然需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1]。發現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職責和任務,也是踐行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2]。教學和科研是高校人才培養中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科研為教學提供培養創新人才的環境條件,兩者互相補充、相互促進。盡管如此,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受師資水平、教學條件、平臺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創新人才的培養仍任重道遠[3]。如何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更大限度地建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科研與教學的相互融合,對提高高校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實踐和探索。

1 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基本思路

科研和教學結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理論與知識,獲得研究能力的訓練,養成科學的世界觀、工作態度與創造精神,具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促使教師不斷攝取科學前沿新知識,完成教學內容的持續更新和教學質量的保障。長期以來,盡管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較高,特別是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更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但受限于經費投入、實踐條件、基地建設等諸多因素,創新培養方案實施困難。然而,高校教師具備良好的科研條件,教師的科學研究正好成為教學上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的補充。因此,在科研與教學結合方面,需要從學生的各個教學環節入手,從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體現科學研究的要素與精神,在學校教學體系中構建科研教學融合體系,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參與教師課題,從教學實驗環節、實習環節、創新實踐與創業孵化、創新實驗項目和畢業論文等諸多環節手入,形成科研教學全方面、全過程結合的創新培養模式。

2 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探討

2.1 構建學生特征數據,因材施教

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各個學校進校學生的能力、性格、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充分認識學校各專業學生群體和個體的特征,對實施因材施教、構建合理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至關重要。學院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在學生進校后設計問卷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調研,從學生的專業認識、興趣領域、長遠規劃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為導師提供第一手的數據資料,使專業導師能較清楚地把握學生的基本特征,在科研項目安排和實踐教學環節上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切實提高學院學生的專業水平與實踐操作能力。

2.2 轉變教學思路,創新開展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以教師“填鴨式”的方式將整個課堂講滿,導致教師講到嘴軟,學生聽到瞌睡[4]。這種教師單方面灌輸專業理論知識、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不利用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長此以往導致主觀能動性的缺乏。因此,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將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仔細梳理。在授課過程中以科學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思考,以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引出知識點的概要。積極構建以科研和教學相結合的案例教學模式,推行“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力和思維活力。通過教學思路的轉變,讓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其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2.3 優化教學結構,科研思路促進教學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學院從3個方面構建了梯度的創新體系。一是在創新實習實訓方面,分設了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3個層次。認知實習階段,以教師的科研合作單位為切入點,在認知實習層面讓學生參觀、了解專業領域的相關企業、科研機構,然后完成認知實習總結,并由專業導師給予考核;專業實習階段,讓學生在定點的高新技術企業實習,分配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和生產研發環節,教師駐點帶隊,讓學生充分了解專業相關的企業情況,從企業的各個環節了解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應用轉化情況,結束后撰寫實習報告、總結討論,并由導師給予考核;畢業實習階段,則根據學生的工作簽定情況進行分別落實,完成后撰寫畢業實習報告并給予考核,從感性認識、實踐操作到落實就業3個層次完成創新能力培養。二是創新實踐與創業孵化方面,形成了2個層次。創新實踐則由學生自行組隊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相關的科研課題,也可申請學校的創新創業項目,項目完成后由專家進行考核評估,對能孵化的項目入駐學校的創業孵化園進入第二層次,在創業孵化園由創業導師進行定向培育和成果轉化出園。三是在創新性項目方面,分3個層次給予項目資助。學校每年開展創新實驗計劃項目申報,由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完成項目申報,專家評審通過開始執行。項目結束時,專家評審優秀的給予獎勵,并推薦為創新性計劃,進入第二層次,完成較好地給予獎勵并推薦國家級創新性計劃。對不同級別的項目在綜合測評和物質獎勵上給予不同考慮。通過3個層次的創新性計劃梯度設置,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4 考核激勵制度并舉,確保教學科研長效結合

2.4.1 建立本科生導師制,確保學生學有所依

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方式有了極大的轉變,導致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后無所事從,課余之外無所事事。學院從大一開始,全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通過教師簡歷公開,讓學生自主選擇導師,導師根據情況面試選擇學生,實行“雙向選擇、主被動退出”的動態結合機制,讓學生在學業、科研、專業規劃等方面都有導師的指導。同時,學生可順利進入導師的實驗室,參與到導師的相關科研課題中,從而增強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快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同時,通過退出機制,讓導師和學生存在危機感,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導師更加有責任意識。學生提升課余之外的綜合能力,導師獲得科研小助手,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良性循環。

2.4.2 教師學生雙考核雙評價,激發師生創新活力

合理的考核機制是推動高??蒲信c教學內在融合的有效手段[5]。為了有效調動師生進行創新實踐,從課內課外發掘創新實踐活動的潛能,高校需要進一步完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創新型評價體系,從而保障教師與學生科研教學結合的連續性和持久性。在學生層面,學院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時,引入科研成果計量統計表,包括文章、專利、專著、創新性實驗項目和比賽獲獎等,根據不同的成果類型及級別考慮適當的綜合素質測定加分項,建立綜合素質測評加分標準。同時,根據成果的級別,給予學生不同層次的物質獎勵。在教師層面,從考核機制上,要求每位教師指導本科生最低數量,與年終考評掛鉤。獎勵方面,根據指導學生獲得的成果級別,在物質層面也給予獎勵,同時可折算成教學工作量,并在職稱晉升中給予優先考慮。通過從學生和教師2個層面入手,有效地促進了科研與教學的結合,為創新型人才的持續培養提供了制度保障。

3 結語

在高校的發展過程中,科研與教學同等重要,兩者既相互支撐與聯動,又相互促進與提升。開展科學研究為教學開辟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環境,特別是在目前國家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其核心主體在于創新型人才的驅動,創新創業的實現需要大量創新人才的實踐。通過科研和教學的相互結合與滲透,學院學生培養的綜合素質能力得以顯著提升。目前,全院師生全面建立了本科生導師制,參與科研實踐的學生達到80%以上,在國內外各類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學生人數達150人以上,畢業生圍繞導師課題撰寫畢業論文占70%以上,綜合成績遠遠高于其他畢業生成績,校級和院級優秀論文90%以上是參與導師項目完成的畢業論文。參加科研實踐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就業率和就業單位層次顯著高于其他學生。因此,科研與教學的有效結合,是現代化教育多元發展的需要,有助于提升學生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和創新能力。誠然,學院在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培養創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諸多方面還需要不斷總結和完善,不斷創新培養體系,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猜你喜歡
創新型導師創新能力
執著創新 堅毅豁達——追憶我的導師郭景坤先生
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拓展探究實驗 培養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新工科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高校實踐教學模式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巴斯夫推出創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術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V eraW an g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