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楚有材”:一次漢字的傳奇之旅

2019-01-06 03:42李躍龍
文史博覽·文史 2019年11期
關鍵詞:岳麓書院陽春左傳

李躍龍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是懸掛在岳麓書院大門的門聯。這副作品因為歌詠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而廣為流傳,進而又成為宣傳湖南的一張金燦燦的名片。丁善慶《岳麓書院續志》卷之四《藝文》中有記載,這副對聯相傳為嘉慶時山長袁名曜和學生張中階所作。

在這副對聯的傳播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正是因為對它的誤讀和認知歧義,從而使它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變得格外有名。首先是湖北人士對它的解讀,這個“楚”是指湖北還是湖南?湖北人當然認為“楚”是指湖北,“楚材”是指湖北的人才。其次,大家都認為“惟楚有材”這句話表明湖南人口氣大,而且在吹牛皮。這完全是一種誤讀,“惟楚有材”的“惟”是發語詞,沒有“唯一”“只有”的意思。這副對聯的意思就是說,楚是個出人才的地方,又以現在最為興盛。在平常的語境下,一句平平常常的聯語,被解讀得人心如此糾結,是對聯蹭了岳麓書院的熱度,還是岳麓書院沾了這副對聯的光,探討一下,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曾經有楹聯學者指出這副對聯是集句聯,上聯出自《左傳》,下聯出自《論語》。但我認為,上聯并非出于《左傳》。因為《左傳》中原文是“雖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而且《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屬于明顯的貶義,是對楚國不重視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反?,F象的直接批評,從而派生出“楚材晉用”這樣一個成語。文字做些微調整,則意思已完全不同,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最早把“雖楚有材”變成“惟楚有材”,是在元代,方回《桐江續集》中《送常德校趙君》已有“惟楚有材”之謂。明代王世貞、清代朱彝尊等名家都說過這句話。其中,方溶師在《蕉軒隨錄》中甚至說“惟楚有材,信矣”。從明初宋濂開始,將《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轉化為“惟楚有材、晉實用之”,宋濂的初衷是從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字晉卿)的名字來歷發議論,何喬遠、吳兆宜、徐炯等人跟進轉述。本質上仍然是為《左傳》的觀點背書。

但把一個貶義的詞匯改造成褒義詞,把一個批評語氣轉換成肯定語氣,專門針對楚地培育人才這個主題,進而寫到文章中,要歸功于清順治年間一位已經離任的湖廣巡撫林天擎。順治十四(1657)年春,新修武昌府學落成,林天擎應邀作文以為紀念:“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艷羨。況我清賓興疊詔,已多聯翩而登為之前茅者矣。后之龍鵬奮,何可數量?”林天擎以前湖廣巡撫身份說出“惟楚有材”,那么這個“楚”當然是指湖北和湖南,沒有歧義。

新詞“惟楚有材”出現以后,因為它的正面意義,得到高度認同,湖廣的文人士大夫廣泛運用并發揚光大。比如康熙中后期湘潭籍名宦陳鵬年,享有清譽,蘇州人曾立專祠四所,其中就有紀念他的陳公祠。據《楹聯叢話》之《廟祀下》記載其祠聯:“洛蜀任分門,惟楚有材,增賦肯憑官似虎;河淮方奪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國無鳩?!甭摷野选拔┏胁摹边@個評價送給了出生在湘潭的著名清官,也認可“惟楚有材”包括湖南。

湖北人對“惟楚有材”也有一份特殊感情,尤其是武昌,并且積累為一種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2006年,武漢市政府將“惟楚有材”傳說頒布為武漢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武昌貢院懸掛有“惟楚有材”題刻,還融入了地名,有楚材街、楚材巷。

前輩的湖南人士對此也是認可的。曾國藩在咸豐八年(1858)六月經水路抵達武昌,盤桓8天?,F存武昌的“惟楚有材”牌樓就是曾國藩所題寫的,我們可以從其六月二十八日的日記“早,寫貢院匾,至午刻畢”找到佐證。

湖南和湖北兩省都曾經是楚國的核心地區,有很多共同的歷史文化資源,應該合作而不排他,共享、共同開發而不否認對方。一個“楚材”,各自表述,這是應有的基本態度?!秾β撛挕肪硪弧额}署一》中曾記載清代武昌兩湖書院門聯,“荊衡秀氣;鄒魯遺風”?!扒G”當指荊楚湖北,“衡”泛指南楚湖南,吳恭亨評價此聯“八字包羅萬有”,個中深意值得我們今天一些意見極端的人士好好學習。

由“惟楚有材”再擴充到“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則出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安陸知府楊綠綬撰寫的《創建陽春書院記》,見之于民國李權《鐘祥金石考》。鐘祥為郢中故地,留有宋玉陽春臺遺跡,從宣傳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角度看,打通文脈,激勵莘莘學子見賢思齊,把新創辦的書院命名為陽春書院,的確是個金點子。楊知府認為創建書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開后學,欲使肄業其中者,詞擅《陽春》,文賡《白雪》,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為盛”組成一個新的詞組,并賦予了新的意境。

湖南使用“惟楚有材”一詞,稍晚于湖廣巡撫林天擎。清代查舁《岳麓書院賦》中的“惟楚有材,文教興兮;書院優崇,萃群英兮”,非常明確,這個“惟楚有材”指的就是岳麓書院。因為查是浙江海寧人,他的定調為后來湖南人所沿用,并且發揚光大,也不失為公正。

嘉慶年間,袁名曜出任山長,在岳麓書院的發展史上有不少建樹,比如創建濂溪祠,重修六君子堂,改建自卑亭,捐資修葺朱張渡、圣廟、文昌閣和御書樓,但最為人所共知的,卻是他與學生張中階共同創作的大門楹聯。第一次化文為聯,把“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這句話改作書院的對聯。雖然是一字未改,但不失為一次成功的創作。從對聯的創作技巧上,既可看成流水對,又是一副標準的自對。

由文到聯,由平淡到傳奇。僅僅八個字,本來屬于陽春書院,但默默無聞,知道的人很少;袁、張二人改成對聯懸掛于岳麓書院,卻是名聲大噪,無人不曉。所謂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探討“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這副名聯的由來,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兩湖所共有的歷史文化背景。雖然認知尚有差異,但兩省在地方文化上的共祖現象卻是無法否認的。由“雖楚有材”到“惟楚有材”,由“惟楚有材”到“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再由文章版的“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到對聯版的“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是岳麓書院成就了這副對聯,反過來,這副對聯又廣泛宣傳了岳麓書院,乃至宣傳了湖南。一次漢字的傳奇之旅,彰顯的是相同文化底蘊下的與時俱進,傳承的是一段充滿楚文化持久魅力的佳話。

(責任編輯:亞聞)

猜你喜歡
岳麓書院陽春左傳
擔負時代賦予岳麓書院的新使命
在融入鄉村振興中細化文明實踐
從善如流
千年學府
岳麓書院舉辦己亥年祭孔大典
一道化學計算題的守恒多解
陽春三月訪育賢
《左傳》筆法
岳麓書院樂教傳承演變性初探
陽春畫面石欣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