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本土文化開展小學品德教育的實踐探索

2019-01-06 03:39朱麗玲
新課程研究·中旬 2019年9期

摘? ?要:在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積極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確保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潤下茁壯成長,已成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學校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找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品德培育的契合點,促進品德教育的開展。文章以廣州西關文化為例,探討本土文化與小學品德教育相結合的有效實施路徑,提出借助本土文化豐富德育教材內容、開展實踐活動增強文化體驗、家校合力提升教育成效等方法策略,引導學生深入感受本土文化,切實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家國情懷。

關鍵詞:西關文化;小學品德素養;培育方法

作者簡介:朱麗玲,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寶源小學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品德素養教學。(廣東? 廣州510000)

中圖分類號:G623.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6-0033-02

文化是某個地區人類衣、食、住、行等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軟實力是文化與意識形態吸引力得以展現的力量,提升文化軟實力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當代文化彼此適應,和現代社會相協調。以公眾喜聞樂見且參與度高的方式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超越國度、跨越時空的極具價值的文化精神,傳播立足本國、面向世界的傳統文化創新成果是教育的責任與使命,這也為小學品德素養培育指明了方向。本土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研究其與小學品德素養培育的融合路徑極具價值,本文以廣州西關文化為切入點,提出“課內結合西關文化、課外體驗西關文化、家校融合西關文化”等方法,尋找小學品德素養培育與西關文化的契合點,探討如何更好地將西關文化滲透至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

一、魅力西關,豐富品德教育素材

廣州西關別名荔灣,過去稱作“西關”,因區內有“一灣清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明清之際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一口通商”政策,快速發展成為廣州貿易中心,又因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為文化要素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進而演變為最地道且具特色的廣州文化。西關依靠自身優勢成了廣州貿易活動核心場所之一,“懷遠驛”和“十三行”的出現標志著西關商貿活動已發展至繁榮頂峰,且慢慢變成廣州經濟、社會與文化中心,而貿易活動又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關文化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是商貿文化。西關經濟的繁榮發展使得當地民眾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均較過去有了巨大變化,最突出的變化表現在建筑文化方面。如西關大屋體現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廣州傳統民居建筑的審美價值,沙面歐式建筑與民國時期興起的騎樓建筑見證了對外經濟貿易發展中中西文化的交融?!笆吃趶V州,味在西關”,繁華的街市、濃厚的商業氛圍又促成了西關飲食業的極大發展,眾多老字號形成,品種多樣的西關小吃流傳至今,塑造了獨具特色的餐飲文化。經濟繁榮帶動藝術發展,“八和會館”在西關成立,粵劇名伶落腳居住,成就了西關風格獨特的粵劇文化。除商貿、建筑、飲食、粵劇之外,更有服飾、報業、花街等,共同匯聚成多元、開放、兼容的西關文化,這些均可成為小學品德素養培育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

二、立足課內,充分展示西關文化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寶源小學(以下簡稱“寶源小學”)地處西關,學生大多是西關本地人,但他們對于西關文化知之甚少,部分學生甚至已經不會說廣州方言。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教學中首先立足課內,積極拓展課內德育資源,開展文化活動,如“傳承西關文化”系列教育活動,創作系列繪本、童謠、兒歌、動畫等;召開“西關文化”主題班會,并將班會主題內容細化為西關歷史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商業文化、水鄉文化;邀請廣州粵劇院進校園,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粵劇,感受粵劇魅力;邀請廣州最年輕的“粵語講古”非遺傳承人彭嘉志為學生“講古”;開展西關文化實地調研活動,學生撰寫了西關文化調查報告,制作西關建筑文化、水鄉文化、商業文化宣傳海報,并搜集西關大屋、陳家祠等建筑的特色文化資料,制作成 PPT在班會上展示。通過一系列生動鮮明的西關文化活動的展開,學生對西關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勾勒出西關文化的形象,也感悟了西關文化的豐厚博大,增強了對西關地域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學生的品德素養也得到培育。

此外,現代信息技術具有高效性、形象化、開放性的特點,突破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限制,逐漸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工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已成為當前學校提升教育科研質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學品德素養培育過程中,筆者認為可結合學科知識,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為學生展示西關大屋、陳家祠、“十三行”等特色文化建筑,將西關文化全方位融入德育,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與審美素養,培養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品德素養。

三、課外體驗,親身感受西關文化

在小學品德素養培育中,如果僅靠課內文化內容講解,很難為學生提供關于西關文化的感性體驗,學生不能切身體會家鄉文化之美,也就不能獲得良好的品德教育效果。因此,教師要在文化滲透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外資源,組織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浸潤西關文化,增進學生對西關文化的感性體驗。例如,可利用傳統節日,充分挖掘節日蘊含的歷史文化因素,弘揚西關文化,強化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又如,在實踐活動中,可先以口頭表述的形式為學生描述西關文化,在學生對西關文化有了基本認識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成立西關研究社團,除了每周參加學校社團課外,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前往西關文化發源地開展實地考察探究。利用各種實踐教育活動,促使學生在西關文化探尋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有所成長。例如,探訪西關騎樓、參觀恩寧路西關銅藝店;參觀粵劇博物館領悟粵劇的博大精深;參觀“十三行”,讓學生了解西關商業歷史;游覽陳家祠,讓學生了解西關文化脈絡;參觀西關大屋,讓學生感受昔日西關建筑的輝煌成就等。學生在西關文化體驗活動中獲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了自身的品德素養,也在心中埋下了開拓進取、開放包容的種子。

四、家校融合,協助增強教育實效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學校品德教育以其系統性可以較為全面地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發展,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學生在校期間難以得到教師百分百的關注,父母卻能夠在家庭中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借助本土文化培養學生品德素養的過程中,學校應積極與家庭協作,實施家校共育模式,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優勢,切實保障品德素養培養實效。例如,在借助西關文化促進學生品德素養培養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執教班級中有一位學生家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筆者充分利用了這一資源,邀請該家長進課堂為學生講述西關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文化,他不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廣府銅文化的復興之路,還帶來一些銅器,幫助學生近距離了解銅文化兼容并包的特點,感知打銅人的堅守精神和傳承作為,深切感受到銅文化及其制品的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在小學德育中借助本土西關文化培養學生的品德素養,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文化資源實現學生與西關文化的近距離接觸。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對西關文化有了深入了解,還自覺地接受了西關文化的熏陶,西關人的創新、包容、誠信、睿智,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他們的品德素養和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林火平.發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增強學校德育實效研究[J].成才之路,2017,(22).

[2] 賴鑫,周革,等.地方民俗文化資源引入學校德育過程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3).

責任編輯 錢 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