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報刊中劉天華音樂史料鉤沉

2019-01-10 10:56于峰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劉天華國樂梅蘭芳

于峰

劉天華,著名音樂教育家、演奏家、民族音樂改良家,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對劉天華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問世,如專著、史料集方面,有《劉天華全集》《劉天華音樂生涯 胞弟的回憶》《劉天華作品全集》《劉天華先生紀念冊》等,這些史料集及研究對劉天華的生平、作品、紀念史料進行了詳細介紹;在文論方面,出現了很多關于劉天華音樂貢獻、音樂創作技法、音樂作品分析、音樂教育思想、音樂之路探析等方面的文章,較為系統的闡述了劉天華的音樂人生; 在期刊、報紙中的劉天華史料研究方面,主要出現了對劉天華創辦或參與創辦的《音樂雜志》《新樂潮》等期刊中劉天華發表文章的論述,及對以蕭友梅等人為主的劉天華的朋友、同事介紹劉天華的文論。然而,對于中國近現代出版的大量期刊、報紙中存在的劉天華音樂史料的研究甚少,這些期刊、報紙中的劉天華音樂史料為研究劉天華提供了豐富、珍貴的史料。中國近代報刊中關于劉天華的史料主要集中在他的教育經歷、樂曲創作以及民族音樂發掘整理及對他的追悼史料等方面。以往對劉天華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也出現了一些訛誤,比如劉天華是否任教于上海國立音專的問題,筆者通過史料記載對該問題進行論證。

一、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并舉:劉天華從事音樂教育的史料

劉天華的音樂教育之路歸結起來可以分為學校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主要包括劉天華在中小學和高等學校任音樂教員的經歷;社會音樂教育是指劉天華在北京愛美樂社、國樂改進社、暑期音樂學校等社會音樂機構的教育經歷。劉天華的學校音樂教育經歷始于1914 年,在劉天華任樂隊工作的開明劇社解散之后,劉天華返鄉開啟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先是任教于華墅華澄小學,又任教于常州學校,1916 年在江蘇省立五中任音樂教員,1922 年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任國樂導師,并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和國立藝術??茖W校音樂系教授國樂和小提琴。劉天華的社會音樂教育始于1921 年,他在江陰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教授《病中吟》《空山鳥語》等二胡曲,1925 年又一次組織國樂研究會。1927 年先后組織成立北京愛美樂社和國樂改進社,并開設暑期音樂學校。

報刊中存在大量的有關劉天華從事音樂教育方面的史料。

學校音樂教育方面,1921 年6 月22 日《申報》第8 版,地方通信·常州“紀五中之音樂大會”,該文記載了劉天華在江蘇省立五中任教時所教授課程和音樂會演出活動。劉天華在省立五中為游藝課、昆曲部教員,教授中西音樂,如軍樂、西洋名曲、七弦琴、復音、絲竹、鑼鼓等。1917 年8 月25 日《時報》中《來函》一文,署名江蘇省第五軍樂隊教員劉天華,文中說:“水臺君中國軍樂隊一文,調查詳盡,欽佩無已。惟敞校軍樂教員,除已庚之交張君擔任年余,確系日系外,其余玉棠君為赫系,唐沁君為法系,天華亦為赫系,后學任事二年。選曲配譜,多折衷于法美二派之間,所謂日派靡靡之音,毫無意趣者,皆可幸免?!?劉天華:《來函》,《時報》1917 年8 月25 日,第13 版。該文為劉天華寫給記者的信函,針對該報中刊登的《中國軍樂隊》一文,表明了自己作為軍樂隊教員對軍樂的認識。1922 年劉天華受聘北京大學音傳習所的消息在《北京大學日刊》中出現。1922 年4 月20 日,《北京大學日刊》“音樂研究會絲竹組通告”中記載“本組新聘導師劉天華先生現已到京,定于本星期四晚間到會,授課本組會員以及本組附設之絲竹改進會會員……”2編者:《音樂研究會絲竹組通告》,《北京大學日刊》1922 年第1001 期,第4 頁。在教學過程中,劉天華亦出席了各種音樂教育會議,如1928 年9 月15 日《申報》第17 版,教育消息·要聞記錄了劉天華參加大學院組織的中小學課程委員會會議的情形?!按髮W院中小學課程委員會詳記”大學院召集前次所聘之中小學課程委員會委員召開此會。劉天華作為音樂科專家參與起草討論本會《議決》。本次會議中規定的幼稚園和小學科目,唱歌課占百分之十五。這些史料中記錄了劉天華在學校音樂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和對學校音樂教育所作的貢獻。

社會音樂教育方面,劉天華組織、參加國樂改進社等社會音樂教育機構的過往在報刊中時有出現。國樂改進社、暑期音樂學校等是劉天華從事社會音樂教育的根據地,劉天華以改進國樂為宗旨,為中國當時的社會音樂教育作了大量工作?!兑魳冯s志》是國樂改進社創辦的雜志,劉天華在雜志上發表了大量文章,闡述了其對于國樂改造的想法?!兑魳冯s志》創刊號,在“國樂改進社本社社章”中說明了國樂改進社的宗旨,“本社以改進國樂并謀其普及為宗旨?!?劉天華:《國樂改進社本社社章》,《音樂雜志》1930 年第1 期,第1 頁。他在《新樂潮》第一卷第一號《我對本社的計劃》一文中闡述了他對改進國樂的初衷,說道:“改進國樂這件事,在我腦中蘊蓄了恐怕已經不止十年,我既然是中國人,又是以研究音樂為職志的人,若然對于垂絕的國樂不能有所補救,當然是件很慚愧的事情?!?劉天華:《我對本社的計劃》,《新樂潮》1928 年第1 期,第2 頁。改進國樂是當時中國音樂發展的必經之路,當時的中國音樂瀕臨“垂絕”,學校音樂教育更是無從談起。他在《新樂潮》第一卷第一號《國樂改進社緣起》中說:“我國音樂在歷史上雖有數千年可貴的事實……近數十年來政府既不提倡,學校又不列為正式科目,做弟子的要學習,還不免受父兄的呵斥與社會的蔑視,結果,所謂中國音樂,百分之九十九只能留在吹鼓手手里茍延殘喘,這真是太不像話了?!?劉天華:《國樂改進社緣起》,《新樂潮》1928 年第1 期,第3 頁。

所以,改進國樂成為了劉天華畢生的追求,他認為要想改進國樂,既不能趨于“保守派”的看法,也不能趨于“激進派”的說辭,而是采取中西調和的方法。他在《國樂改進社緣起》中認為“一國的文化,也斷然不是抄襲些別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數的,反過來說,也不是死守老法,固執己見,就可以算數的,必須一方面采取本固有的精髓,一方面采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然后才能說得到進步兩個字?!?劉天華:《國樂改進社緣起》,《新樂潮》1928 年第1 期,第3 頁。他認為,取中國民族音樂之精華并借鑒西洋音樂,打開一條新路是進行中國民族音樂改良的途徑。此外,暑期音樂學校也是劉天華從事社會音樂教育的方式之一,為培養學校音樂教員和社會音樂團體人才搭建了平臺,他在《音樂雜志》第一卷第二號《向本社執行委員會提出舉辦夏令音樂學校的意見》中說: “國內中小學的一般教員,其中受過音樂專門教育的固然有,而像某君這樣不得已而哄騙孩子的也當然很多。如此一批一批的埋沒,一代一代的哄下去,如何了得?!?劉天華:《向本社執行委員會提出舉辦夏令音樂學校的意見》,《音樂雜志》1930 年第1 期,第4 頁??梢?,劉天華在學校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上都做出了大量工作,為改進國樂、培養音樂教員和音樂人才做出了巨大努力。

二、民族音樂,感人肺腑:劉天華音樂創作與演出的史料

劉天華的音樂創作主要包括《病中吟》《月夜》等十首二胡曲,《歌舞引》等三首琵琶曲、一首絲竹合奏曲、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和十五首琵琶練習曲等。近現代報刊中關于他的音樂創作主要是對他的作品、創作理念、演出情況等方面的介紹。

在劉天華創作作品的介紹方面,近現代報刊中記載了其作品的曲譜、創作經過等。1937年3 月6 日《廣播周報》第127 期及145 期,分別介紹了劉天華的二胡曲《月夜》《良宵》等,刊登了樂曲的簡譜。1941 年《樂風》第11—12期,分別刊登了劉天華的二胡練習曲,如中把練習、斷音練習、換把練習等?!兑魳冯s志》第一卷第二號金式斌所作的《一個愉快的夜晚——記劉天華先生二胡獨奏譜<除夜小唱>的產生》中記錄了劉天華二胡曲《除夜小唱》的創作經過,“劉先生所作的二胡獨奏譜,都不是這么短的時間內做成的,像這樣即席作一類的東西,這次還是第一次?!?金式斌:《一個愉快的夜晚——記劉天華先生二胡獨奏譜<除夜小唱>的產生》,《音樂雜志》1930 年第1 期,第2頁。劉天華的作品中除了原創作品之外,還有根據民間音樂改編的民族器樂曲,如《餓馬搖鈴》等。1948 年6 月17 日《申報》第8 版新聞“自由談”敦明的“二胡”中言:“劉天華制的二胡曲譜有《病中吟》和《餓馬搖鈴》之名,我想他是看透了二胡音色中苦悶的特征的?!?敦明:《二胡》,《申報》1948 年6 月17 日,第8 版。該文感嘆了劉天華創作的二胡曲《病中吟》和《餓馬搖鈴》苦悶的情緒,二胡這個民族樂器的音色本身就低沉憂郁,劉天華根據二胡音色的特征制曲,天然混成,然而,該文中卻有一個錯誤,《餓馬搖鈴》并非劉天華制曲,這是一首廣東音樂,劉天華二胡演奏這首廣東音樂,最多也就是改編罷了。

在劉天華音樂作品的演出活動方面,1931年9 月20 日及1931 年10 月10 日《申報》中均刊登了南胡圣手劉天華教授《空山鳥語》《病中吟》的廣告。劉天華在民族器樂演奏和改良上的巨大影響力對后世民族器樂演奏家有很深的影響,后來的民族器樂演奏家繼承和發揚了劉天華的音樂成就。在各種民族器樂演奏音樂會上,都會出現劉天華的作品。1936年5 月24 日,《益世報》中《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第三十七次演奏會秩序》一文記錄了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第三十七次演奏會的節目單,其中有劉天華創作的《光明行》《月夜》。1936 年6 月20 日《申報》新聞,電影消息“丁致中二胡演奏會”節目單中曲目有“舜薰風采—古調、春怨—丁致中作、雨后春光—陳振鐸作、良宵—劉大華作、空山鳥語—劉天華作、月夜—劉天華作、饑荒進行曲—丁致中作、病中吟—劉天華作、光明進行曲—劉天華作?!痹撔侣動涗浟硕≈轮卸葑鄷澞繂?,劉天華創作的曲目有《良宵》《空山鳥語》《月夜》《病中吟》《光明進行曲》。1935 年11 月9 日,《北平師范大學國樂研究社今晚在維斯禮堂演奏介紹》一文記載了北平師范大學國樂研究會演奏會的舉辦情況,節目單中有劉天華創作的《良宵》《病中吟》《空山鳥語》等經典曲目。

在創作理念上,劉天華把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進行改良,創新性的運用小提琴的演奏技法把二胡的把位和演奏技法加以改良,豐富了二胡這一民族樂器的音樂表現力。1932 年8 月15 日《申報》第16 版,“自由談”濟翔“紀音樂家劉天華”“其于二胡,尤能自抒妙意,創爲新聲。每引弓一弄,能令聽眾低徊玩味,歌哭無端,感人之深,世罕倫比。二胡本庸微,自有天華,乃登上品,歐西人士有聆天華之樂者,嘆謂微此君將不知中國之有樂云?!?0濟翔:《紀音樂家劉天華》,《申報》1932 年8 月15 日,第16 版。1941 年《樂風》第二期刊載了劉天華創作的二胡練習曲,分為里弦、外弦和二弦互用。劉天華對于二胡這個樂器有自己明確的認識,《音樂雜志》第一卷第二號,《<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中說道: “胡琴當然不能算做一件最完美的樂器,但也不如一般鄙視它的人想像之甚。我以為在這樣音樂奇荒的中國,而又適值民窮財盡的時候,不論哪種樂器,哪種音樂,只要能給人們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現人們一些藝術的思想,都是可貴的?!?1劉天華:《<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音樂雜志》1930 年第1 卷第2 號,第5 頁。

三、以古為鑒,今日之師:劉天華對民族音樂發掘整理與研究的史料

劉天華除了在音樂教育、音樂創作上的貢獻之外,在民族音樂的發掘整理上也做出了很多成績。如用五線譜翻譯京劇曲譜,為《梅蘭芳歌曲譜》作序,整理《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及《佛曲譜》等?!栋泊慰h吵子會樂譜》及《佛曲譜》是他將街頭賣唱藝人請到家中記錄他們演唱、演奏的曲譜而編成的民族音樂曲集。1932 年8 月15 日《申報》第16 版,“自由談”濟翔的“紀音樂家劉天華”記錄了劉天華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上所做出的努力,“又言天華于所專習者外,凡與音樂有關者,如銅琴銅角古琴隊樂,以乃昆腔京戲佛曲俗曲之類,亦無不悉心鉆研,得其理趣。于和聲作曲之學及古來律呂之說,亦多所窺覽……故一生所寫僅[二胡琵琶譜]十數種,及[梅蘭芳歌曲譜]一書,均已行世。其未及付印者有[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及[佛曲譜]兩書,又二胡新譜已成未成者各數種。將由其門弟子整理而刊行之,皆實錄也,而天華一生亦盡于此矣?!?2濟翔:《紀音樂家劉天華》,《申報》1932 年8 月15 日,第16 版。文中論述了劉天華悉心鉆研昆腔、京戲、佛曲、俗曲,有《梅蘭芳歌曲譜》問世,并有《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及《佛曲譜》由其弟子整理刊行。劉天華對民間音樂的發掘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著深厚的民族音樂底蘊和濃厚的興趣,據劉育和的《劉天華先生及對民族音樂的改革》一文記載,“父親幼年及少年時候,在江陰即已接觸了民間音樂,我們的家離江陰城內的涌塔庵及孔廟很近,每逢廟里僧家舉行佛事,孔廟的春秋丁祭,縣里舉行迎神賽會,或大戶人家辦喜慶、做道場,遇有奏樂時,他總擠在人群里去看熱鬧……父親長大后,還結交了涌塔庵其他會吹奏的和尚,向他們學習民間音樂,并一起演奏佛曲?!?3劉育和:《劉天華全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年,第249 頁??梢?,劉天華從幼年和少年時就接觸民間音樂,為以后的發掘整理民間音樂打下了基礎。

劉天華為梅蘭芳訪美用五線譜記寫京劇曲譜這個史實可以說為中外音樂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讓外國人更加詳盡的了解了中國音樂,如果說梅蘭芳是中國音樂的傳唱者,劉天華則就是中國音樂的編創者和翻譯官。1929 年7 月10 日《申報》第4 版“自由談”中的“梅蘭芳招待美記者團”記載了劉天華出席梅蘭芳招待美記者團茶會的情形,其中就有音樂家劉天華。在此次茶會之后,1930 年梅蘭芳訪美之前,為讓外國人更加清楚地認識中國京劇,劉天華用五線譜記譜梅蘭芳所唱京劇,編成《梅蘭芳歌曲譜》。1931 年1 月21 日《圖書館增刊》第129 期“新書介紹”中介紹了劉天華記譜的《梅蘭芳歌曲譜》,列舉了十八種曲譜的名稱,如《天女散花》《霸王別姬》《洛神》《廉錦楓》《紅線盜盒》《貴妃醉酒》《嫦娥奔月》等。

劉天華在《梅蘭芳歌曲譜》序中論及樂譜時說:“習樂之法有三,曰耳聽,曰目視,曰言傳。三者雖相輔而行,不可缺一,然難記易忘為耳聽之弊,惟目視最為真切。故歐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紙譜成,各國樂壇便可發其妙響。我國樂劇二界,尚有行其耳聽、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談進步,不亦難哉。是以今日我國劇樂二界,欲進步必自有完備之樂譜始?!?4梅蘭芳紀念館:《梅蘭芳歌曲譜》,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年,第1 頁。劉天華通過中西樂譜的對比,感受到欲發達中國民族音樂,樂譜的改良是端始。又說:“今國樂已將垂絕,國劇亦憑于危境,雖原因不一,而無完善之譜,實為其致命傷。設記譜之法早備于往日,則唐舜之樂,今猶可得而聞,《廣陵散》又何至絕響?!?5梅蘭芳紀念館:《梅蘭芳歌曲譜》,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年,第1 頁??梢?,劉天華對于國樂改進的若干看法,在他看來,改進樂譜是改造國樂的當務之急。1935 年10 月10 日《獨立漫畫》第二期,徐訏《梅蘭芳論》一文指出,“與梅蘭芳同時代的,楊小樓、余叔巖,他們的外才是遠不能與梅蘭芳比擬。所以沒有齊如山先生這樣的人為其策劃,沒有劉天華先生這樣的人為其幫助,沒有劉半農先生這樣的人為其寫序,所以也就未出國同時也未得博士,他們只是會在冷僻的北平受一二百知音鼓掌而已?!?6徐訏:《梅蘭芳論》,《獨立漫畫》1935 年第2 期,第3 頁。該文陳述了劉天華為梅蘭芳出國演出提供幫助,為《梅蘭芳歌曲集》做記譜工作,把京劇曲譜翻譯成五線譜,以便于外國觀眾更能了解中國音樂?!辈陀⒃?930 年2 月1 日《北京畫報》第2卷第69 期《劉天華音樂之新貢獻:梅蘭芳歌曲譜出版》中說道:“梅蘭芳此次赴美演劇,為便世界人士認識中國樂劇音調之優美起見,會請國立北平大學音樂教授劉君天華,記譜歌曲十八種,并用近代音符,制成五線譜,以供世界人士按譜尋聲之用?!?7餐英:《劉天華音樂之新貢獻:梅蘭芳歌曲譜出版》,《北京畫報》1930 年第2 卷第69 期,第25 頁。此外,劉天華對中國古代音樂、昆曲等也有研究,據《音樂雜志》第一卷第五號,劉天華的《代程君朱溪答胡君瓠蘆函》中記載,劉天華就國樂音階、南北曲調名、昆曲唱片、古代音樂文獻、簫笛開孔方法等方面與他人展開討論。

四、昔人已去,萬古流芳:追悼劉天華的史料

1932 年6 月劉天華因猩紅熱病逝之后,北京音樂界、劉天華生前好友、學生、家人等用實際行動悼念劉天華。有人寫悼文,有人為劉天華作詞作曲,有人寫回憶錄,有人開劉天華作品音樂會,追憶劉天華偉大的藝術造詣,追憶劉天華教學、學習、生活點滴。1933 年劉天華的兄長劉半農創辦了《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刊載了很多紀念劉天華的文論及音樂作品,此外在《北洋畫報》《益世報》《樂風》《讀書月刊》《鞭策周刊》等報刊中都有很多悼念劉天華的史料。

1932 年9 月10 日國立北平圖書館《讀書月刊》“編印劉天華先生紀念冊”中介紹了《劉天華先生紀念冊》的出版,全書共一冊,內容為劉天華的遺像、遺墨、遺物、小傳以及創作樂曲之全部。在《劉天華先生紀念冊》中,劉天華的德國友人雷興作、楊震文譯的《紀念劉天華先生》一文評價了劉天華的演奏,該文在1932 年8 月7 日《鞭策周刊》第1 卷第23 期亦有刊登,“人們總覺得他這演奏是生疏的,但卻又這樣習熟,是別致的,但卻又能令我們完全了解?!?8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25 頁。同時,也描述了西方人對劉天華演奏的認可,“對于我們西方人的聽覺聲音往往過于尖銳的樂器,這一種拉鋸式引送的動作在那一位立于我們眼前臺上,穿著頗覺有點異致的小禮服,而純美誠實的一個人手底下腕下能如此名貴的發出聲音嗎? 能如此有了靈魂似的鳴吟嗎? 所以當在他演奏一畢,登時鼓掌聲怒濤似的起于他的四周?!?9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26 頁。還記載了劉天華在德國高亭公司錄制唱片的過往,“他因我的鼓勵允諾為德國高亭公司把他的《空山鳥語》和《病中吟》灌注音片( 高亭音片第233423號) ,但是他并不覺滿意,他總是覺得自己的功夫尚有未到處,灌片那天我是特到場聽他演奏的……清越的聲音,真使人起超凡脫俗的清思?!?0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28 頁。最后評價了劉天華對中國音樂的貢獻,“劉君的貢獻是中國音樂復興上的最優美的希望,或者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說是中國新樂的產生?!?1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38 頁。劉育和1933 年作《父親的琴音》追憶了劉天華在家中創作二胡、琵琶曲的點滴,“平日父親用他自制的樂譜彈琵琶或拉南胡的時候,總愛問我們好聽嗎? 如果說好,他一定還要問哪兒好?!?2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46 頁。劉半農1933 年作《書亡弟天華遺影后》,論述了劉天華在民族器樂改革、記譜法改革、傳統音樂發掘整理、音樂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懊袷?,余東歸,見天華小提琴亦登堂入室,即舉在法所購一名廠小提琴贈之。七年以來,天華日與此琴俱,出則攜以相隨,入則操琴不去手,天華藝日益進,琴聲亦日益美好?!?3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49 頁。蕭友梅1933 年作《聞國樂導師劉天華先生去世有感》,贊頌了劉天華對國樂改造的貢獻,并號召后人以劉天華的精神為指引,發揚國樂?!敖裉烊A先生于吾國正式設立音樂教育機關之際,竟能虛心研究,事事極力改良……愿海內從事舊樂者,急宜奮起,破除成見,以天華先生之精神為鵠的,一面研習西樂理論,一面改良教授法與記譜法,使國樂終有發揚之一日?!?4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39 頁。此外還記錄了北大音樂傳習所的西樂導師對劉天華學習西樂的贊嘆,“傳習所西樂導師之較老成者,莫不為之驚嘆,曰不圖中國樂師竟肯俯學西樂,且有如此成績也?!?5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56 頁。

《劉天華先生紀念冊》中除了上述音樂界和劉天華的家人、朋友、學生對劉天華的紀念文章之外,還記載了很多人作了追悼劉天華的歌曲、器樂曲和祭文、挽聯等。如1933 年陳德義作《LACRIMA: 追悼劉天華先生》,降E 調。LACRIMA 的意思是淚,表達了陳德義對劉天華逝世的悲痛之情。1933 年劉天華的學生儲師竹作《劉天華先生紀念歌》,a 小調,“光芒泰斗昭云漢,初驚遠耀日華觀,日華觀里彩歌復旦,星忽隕兮悲來,山其頹兮魂斷,吾將安仰奈何喚,國樂痛沉淪,外人同嗟嘆,西方彼美空把榛苓贊?!?6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78 頁。1933 年王君瑾為追悼天華師作正調琵琶獨奏譜《月魂》,工尺譜記譜。音樂界為劉天華作的祭文、挽聯對劉天華英年早逝作了沉痛追悼,如1933 年《劉天華先生哀挽錄》,北平音樂界全體、國樂改進社、楊仲子、楊竹平等寫的祭文。劉半農為其弟作挽聯: “體格過人、毅力過人、乃缺年壽、為家門哭、為藝術哭、摧我肝腸?!?7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78 頁。

除了《劉天華先生紀念冊》中的紀念史料外,在近現代報刊中亦有很多紀念劉天華的史料出現。如1932 年6 月16 日,《北洋畫報》中《音樂家劉天華之死( 上) 》一文記錄了劉天華應美國勝利公司邀請錄制二胡唱片的史實,文中還提到美國某樂社本來邀請劉天華赴美演奏,不料還為成行就已暴斃,“去歲應美國勝利公司之邀,會灌二胡兩片,一名《病中吟》,一名《空山鳥語》,琵琶、提琴則皆未會灌片。美國某樂社本擬請其赴美演奏,初不意其竟以一周之疾,而暴亡也?!?8聊:《音樂家劉天華之死( 上) 》,《北洋畫報》1932 年第16 卷792 期,第1 頁。1932 年6 月18 日,《北洋畫報》中《音樂家劉天華之死( 下) 》一文記錄了劉天華為梅蘭芳訪美翻譯京劇曲譜的經歷和劉天華的遺物?!盀槊诽m芳寫鑼鼓譜,死前一周,猶赴梅處親寫焉。著作方面,除于梅赴美時代梅作有歌舞譜外,在彼所辦之音樂雜志中亦有若干。劉之遺物中,有琵琶一,二胡一,皆極可實,外有西洋小提琴一,價亦在數百元上,為劉半農代彼所購者?!?9聊:《音樂家劉天華之死( 下) 》,《北洋畫報》1932 年第16 卷793 期,第1 頁。1932 年8 月29 日《申報》第12 版“大同樂會夜祭二樂家”一文記載了鄭覲文在大同樂會音樂室祭奠劉天華的史料,以“花香酒菓,全鳴之琴”緬懷了“人間不幸,千古共傷”的音樂家。1936 年5月24 日,《益世報》中《追念先師劉天華先生》一文追頌了劉天華對于二胡的巨大貢獻,“琵琶之外,師于各種樂器,無不研究,而尤善胡琴,會制二胡獨奏曲多闕,婉轉抑揚,令人百聽不厭,使世俗且為顯淺之樂器,一躍而成專家渴求之樂器者,非師努力之功何能如此?!?0編者:《追念先師劉天華先生》,《益世報》1936 年5 月24 日,第4 版。1942 年《樂風》第二卷第四期,刊載了曹安和紀念劉天華的文章《追記窮教苦學的劉師》( 劉天華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論文) ,記錄了曹安和和劉天華的師生情誼,還記錄了劉天華學習軍樂、二胡、琵琶的過往?!霸谇迥┟癯?,大家都還看不起音樂的時候,劉師對于音樂,早已興趣濃厚,這在他排除一切環境的困難,到上海去學軍樂這一段事跡,可以見得?!?1曹安和:《追記窮教苦學的劉師》,《樂風》1942 年第2 卷第4 期,第20—23 頁?!八畠河徒瞪哪悄?,他正是在他手不釋古琴的時候,因此提育和的乳名曰琴?!?2曹安和:《追記窮教苦學的劉師》,《樂風》1942 年第2 卷第4 期,第20—23 頁。

音樂界用實際行動悼念劉天華,相繼開展了很多關于劉天華遺作的演奏會。在《益世報》中有很多新聞和文論記載了音樂界紀念劉天華的相關活動,如1935 年5 月26 日,《劉天華遺作演奏會昨晚舉行》一文記錄了劉天華的弟子曹安和、楊小蓮、潘君芳、蔣風之、李廣等在協和大禮堂舉行劉天華遺作演奏會的情形。1935 年5 月25 日,《劉天華遺作演奏大會定今晚在協和舉行演奏節目及其說明》一文記錄了劉天華遺作演奏大會節目有二胡獨奏曲《病中吟》《閑居吟》《苦悶之軀》《悲歌》《良宵》《空山鳥語》《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 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月夜》;琵琶獨奏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等,并附有每首曲目的內容介紹。1935 年5月29 日,《劉天華遺作演奏會訂期再度舉行并擬赴津表演》記載了劉天華的弟子楊仲子等舉行劉天華遺作演奏會并準備赴天津演出。1935 年5 月18 日,《劉天華遺作音樂演奏會,女院楊仲子等發起,廿五晚在協和舉行》一文記錄了楊仲子等發起劉天華遺作演奏會的時間地點。1934 年《天津商業畫報》第11 卷第23 期,如聞的《劉天華遺曲之公演》一文中記錄了音樂家蔣鳳之、丁致中等音樂家在北平協和禮堂舉行二胡演奏會,演奏了劉天華的遺作《三寶佛》《病中吟》等十一首。1942 年7 月5日《青年音樂》第1 卷第5 期,記載了國立音樂院為紀念劉天華逝世十周年舉行紀念儀式,由劉天華的弟子演奏其遺作。

五、捕風捉影、移花接木:劉天華研究中的訛誤探討

近年來對劉天華的研究涌現出了大量的成果,對劉天華的音樂教育之路、音樂創作與演出、民族音樂的發掘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但其中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存在訛誤,如對于劉天華是否曾在國立音樂院任教一事的探討。李詩原、齊柏平編著的《音樂表演藝術與作曲技法理論》中說道: “1927 年上海國立音專建立之后,其中的某些樂器已經成為音專的教學內容之一了。如當時的劉天華教二胡,朱英教琵琶?!?3李詩原、齊柏平:《音樂表演藝術與作曲技法理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年,第9 頁。這段話有兩個訛誤,第一,上海國立音專即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在1927 年時叫做“國立音樂院”,1929 年才正式更名為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第二,文中提到劉天華在當時的國立音專教二胡,據筆者考證,劉天華曾在上海國立音專教授二胡一事實為訛誤。

如此類關于劉天華在上海國立音專任教一事的訛誤、混淆、行文不明者不在少數,筆者根據史料記載,對劉天華在上海國立音專任教一事實為訛誤的說法展開論證。追溯劉天華與上海國立音專的史料來源,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有一段文字論述如下:

“由新建立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所舉辦的學生音樂會及師生音樂會,其中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附屬管弦樂隊及北大音樂傳習所、北平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以及上海國立音樂院( 國立音樂??茖W校) 等等所舉辦的學生音樂會和師生音樂會,給聽眾留下較深的印象,盡管這些音樂會也大多屬于拼盤式的綜合音樂會。當時在這些新的音樂教育機構中也逐步涌現出一些在演唱、演奏上比較優秀的教師,如:

聲樂:周淑安、應尚能、張秀山等;

鋼琴:史鳳珠、張玉珍、楊祖錫( 仲子) 、王瑞嫻、邱真靄等;

小提琴:趙年魁、全子賀、金子衡等;

中提琴:喬吉福、孟范泰等;

大提琴:付松林、李廷賢、馮蓮舫等;

低音提琴:徐玉秀;

管樂:李廷楨( 長笛) 、穆志清、王廣福( 黑管) 、連潤啟( 圓號) 、潘振宗( 長號) ;

打擊樂:甘文廉( 定音鼓) ;

民樂:朱英、劉天華( 琵琶) 、楊時百、王露( 古琴) 、劉天華、吳伯超( 二胡) 等?!?4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年,第90 頁。

從這段論述中來看,并沒有說明劉天華的單位歸屬,僅僅說明了“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附屬管弦樂隊及北大音樂傳習所、北平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以及上海國立音樂院( 國立音樂??茖W校) 等等”教育機構涌現出了一些優秀的教師,而后列舉的名單中出現了劉天華的名字。而且,在民樂部分劉天華名字前后的朱英、吳伯超均在上海國立音專有過工作經歷,所以讓后來的研究者對于劉天華是否在上海國立音專任教一事沒有清晰的認識,這也許就是劉天華在上海國立音專任教之說法的訛誤源頭。再如,此書中的論述“從20 世紀20年代開始蕭友梅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北京的三所音樂教育機構的教學和管理,同時他還常關心當時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為此他編寫了大量提供普通音樂教育用的教材和作品。30 年代后他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幾乎完全投入對‘國立音?!慕ㄔO和管理中?!?5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年,第115 頁。又說,“蕭友梅在較短的時間內,陸續將居住在北京、上海的中外優秀音樂家都網羅到學校任教,其中中國音樂家主要有: 楊仲子( 鋼琴) 、劉天華( 民樂) 、青主( 編輯) 、黃自( 理論作曲) 、朱英( 琵琶) 、應尚能( 聲樂) ……在蕭友梅的直接領導下,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確實為中國培養出不少優秀的音樂新人才?!?6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年,第116 頁。從行文的邏輯關系來看,很容易讓人誤認為當時蕭友梅把劉天華網羅到上海國立音專任教。

對于劉天華在上海國立音專任教一說實為訛誤的理由如下:首先,劉天華在1927 年國立音樂院成立時在北京創辦國樂改進社,而且擔任重要職務,這與南下上海進行教學存在時間沖突。徐士家編著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中說道“國樂改進社是一個民族音樂社團,由劉天華、吳伯超(1903—1949) 等人發起,于1927 年在北京成立。劉天華任總務主任,負責總管全社日常事務。該社于1928 年1 月創辦了《音樂雜志》,至1932 年2 月,共出刊十期。由程朱溪任編輯,劉天華任總務,實際主持該刊?!?7徐士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南海出版公司1997 年,第96 頁。也就是說,1927 年國立音樂院成立以后,劉天華于1927 年8 月在北京忙碌于國樂改進社的創辦,并負責該社的總務工作,而蕭友梅于1927 年10 月南下上海創建國立音樂院,二者在時間上是重合的。

《劉天華全集》附錄三“劉天華先生及對民族音樂的改革”中回憶道: 劉天華“他在百忙中,多年來堅持每星期給一位電話局工人郭寶善師父上二胡課,直至自己患病逝世。同時他希望中國的專業音樂教育蓬勃發展,當他與學校同人一起向教育部申請在北京成立一所像上海一樣的‘國立音?!瘯r,他第一個簽了名?!?8劉天華曲、劉育和編:《劉天華全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年,第215 頁。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劉天華每周都要教授二胡課,并希望在北京也可以成立一所像上海一樣的“國立音?!?,可見,劉天華內心里對于“國立音?!钡恼J可與渴望,也許這種渴望正是由于他沒有踏入教學的遺憾。

其次,劉天華在1927 年至1930 年在北京燕京大學隨托諾夫、歐羅伯學習理論作曲等,直至病逝從未間斷,這也與南下上海任教存在矛盾。據《劉天華先生年表》記載,“1927 年(32 歲) :從北京燕京大學音樂系外籍教授學習理論作曲。因托諾夫去津,改從歐羅伯學習。1928 年( 33 歲) 創作《除夜小唱》《閑居吟》,發表《空山鳥語》定稿。1929 年(34 歲) :創作《虛籟》。1930 年( 35 歲) ,繼續從托諾夫學習,直至罹病,未間斷。1931 年( 36 歲) 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鳥語》,琵琶曲《歌舞引》及《飛花點翠》。1932年(37 歲) 6 月1 日赴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罹病僅一星期,6 月8 日晨5 時20 分逝世?!?9劉天華曲、劉育和編:《劉天華全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年,第239 頁。從劉天華1927 年以后的生平年表看來,劉天華跟隨兩位外國專家學習音樂,“直至罹病,未間斷?!?/p>

再次,從劉天華樂曲創作的經過及演出中也可以看出他這一時期的活動軌跡。據金式斌的《一個愉快的晚上——記劉天華先生二胡獨奏譜<除夜小唱>的產生》記載,“在去年除夕那一天的晚上,我們幾個剛剛在那里學音樂的ABC 同伴,L 君和H 君和我都聚集在劉天華先生家里過年。平時為了國樂改進社的事情,劉先生老是忙著替各人愁這個事情還沒有辦,那篇文章還沒有做,尤其是對于我罷,那一天最妙的是大家先把正經事情拋開……經過了幾段隨意的演奏,又靠著科學的制造品聽了幾節名家的名曲,劉先生忽然說: ‘我好久沒有作譜了,我想在今天做一個小小的二胡譜,做今天快樂的紀念?!?0劉天華曲、劉育和編:《劉天華全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年,第213 頁??梢?,《除夜小唱》是劉天華于除夕夜在家中完成的,而且文中指出,“平時為了國樂改進社的事情,劉先生老是忙著替各人愁這個事情還沒有辦,那篇文章還沒有做,尤其是對于我罷,那一天最妙的是大家先把正經事情拋開?!笨梢?,劉天華此時在北京忙于國樂改進社工作,在除夕這個可以放松一下的時間創作了《除夜小唱》。劉北茂述、育輝執筆的《劉天華音樂生涯 胞弟的回憶》中提到:“據鋼琴家老志誠先生的回憶,從‘國樂改進社’成立前不久至1930 年的三四年間,天華一直在跟他合琴,上述曲集中的樂曲大部分都合過。其中合得最多的是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圣-桑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薩拉薩蒂的《吉卜賽之歌》等技巧艱深的作品。志誠先生回憶說,他經常晚上或下午去天華先生家,很晚才離開?!?1劉北茂述、育輝執筆《劉天華音樂生涯 胞弟的回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年,第120 頁。文中介紹,鋼琴家老志誠在國樂改進社成立不久到1930 年這段時間一直在與劉天華進行合琴,經常很晚才離去。

最后,上海國立音專的創辦人蕭友梅在劉天華病逝后的追憶中明確了這段歷史。蕭友梅在《聞國樂導師劉天華先生去世有感》中介紹了與劉天華一起工作的經歷時講到“至十六年秋,余來滬辦理國立音樂院,遂與天華先生分手,而不意五年不見,竟成永別?!?2劉半農:《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1930 年,第142 頁。從蕭友梅這段介紹中我們可以明確,劉天華并未在國立音樂院有過工作經歷。此外,洛秦、錢仁平主編的《國立音樂院 國立音樂??茖W校圖鑒(1927—1941) 》中介紹了國立音樂院、國立音專時期學校的教職員信息,均沒有劉天華的執教信息留存。

結 語

劉天華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著名的國樂大師,在近現代報刊中存留了很多關于他的音樂教育之路、音樂創作與民族音樂發掘整理活動的介紹,豐富了劉天華研究的路徑。近年來對劉天華的研究對其音樂理念與實踐進行了全面探索,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然而,這些研究成果中的訛誤使我們得到警示,在研究音樂人物時,本著客觀、負責的研究態度是研究的關鍵。

猜你喜歡
劉天華國樂梅蘭芳
詩韻二胡,國樂傳承
梅蘭芳評傳
劉天華音樂美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思考
練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練琵琶的劉天華
梅蘭芳家族:國重于家,德先于藝
“國樂改進社”的歷史回顧
國樂改進
梅蘭芳苦練基本功
抗戰時期新國樂思想研究概述
名旦梅蘭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