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出血后小膠質細胞介導的血腫清除機制研究進展

2019-01-10 09:21孫曉舟吳大龍劉立明趙德喜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9年9期
關鍵詞:血紅素膠質活化

孫曉舟 吳大龍 劉立明 趙德喜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腦出血(ICH)是第二大最常見的腦卒中亞型,也是致殘率和死亡率高的一種重要疾病〔1〕。ICH占全腦卒中的10%~20%,其7 d、30 d、1年內的病死率分別為35%、40%、59%,只有12%~39%的幸存者可以實現生活自理〔2〕。ICH發病早期主要由于腦實質血腫造成機械性損傷,損傷程度與出血量和血腫體積相關,且約1/3的患者在24 h內會出現血腫擴大及再出血。紅細胞(RBC)是血腫的主要成分,在數天內破裂釋放大量血紅蛋白(Hb),其中亞鐵血紅蛋白被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過氧化物,進而形成血紅素,血紅素與血紅素加氧酶(HO)結合降解為膽綠素、一氧化碳和有毒性作用的鐵,這些血腫產物均加重了腦組織損傷與炎癥反應〔3〕。而小膠質細胞作為腦內主要的吞噬細胞,是血腫清除過程中的主要吞噬系統,對RBC及一些血腫產物具有較強的吞噬能力,參與炎癥反應。因此,加快內源性血腫清除是ICH的潛在治療靶點,本文就ICH后小膠質細胞介導的RBC內源性清除、血腫產物的清除、炎癥反應等方面,進行以下綜述。

1 小膠質細胞介導的吞噬作用

小膠質細胞占全腦神經細胞的5%~20%,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巨噬細胞。ICH后,小膠質細胞由靜止狀態變為活化狀態,其形態發生了變化,分為經典活化狀態M1型和選擇活化狀態M2型,同時也具備了吞噬能力〔4〕。ICH早期,血液外溢時,血液成分中的Hb、RBC、凝血酶、血紅素、鐵等使小膠質細胞激活,其中活化的核因子(NF)-κB可上調白細胞介素(IL)-1β、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表達,促進炎癥損傷〔5〕。在ICH后1 h即可觀察到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具有促炎作用的M1表型標志物上調,4 h后達到高峰,7 d后逐漸下降,損傷晚期主要以具有抗炎作用的M2表型多見〔6〕。因此,早期抑制小膠質細胞的活化,誘導小膠質細胞表型從M1向M2型轉變對改善腦損傷具有重要意義。盡管血腫導致早期小膠質細胞的活化和炎癥因子的釋放,但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作為血腫清除過程中的主要吞噬系統,其吞噬能力往往大于炎癥反應,對血腫產物、壞死組織有極強的吞噬作用,為組織修復和神經改善提供良好的環境。早已有研究證明在ICH后24~72 h血腫組織周圍有大量的小膠質細胞,可有效清除血腫,發病7 d后,吞噬能力逐漸增強,然后在1~2 w內緩慢消退。小膠質細胞在血腫清除過程中既要承受損傷產生的氧化應激,又要抵御自身產生的氧化副產物,所以它具有獨特的適應氧化環境的能力。通過刺激血腫周圍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內源性血腫清除是治療ICH的一種有效策略。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抑制小膠質細胞的炎癥反應促進自噬,并通過抑制NF-κB信號通路減少神經損傷〔7〕。因此,研究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是促進ICH后血腫清除、改善神經損傷的關鍵。

2 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紅細胞內源性清除

2.1小膠質細胞中CD36介導的RBC內源性清除 CD36是B類清道夫受體(SR)家族的成員之一,能夠識別特定的氧化磷脂和脂蛋白,作為小膠質細胞上的膜蛋白,在ICH后吞噬作用介導的血腫清除過程中意義重大,并參與ICH后炎癥反應〔8〕。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γ是調節目標基因表達的核內受體轉錄因子超家族成員,近幾十年來,PPARγ這一亞型及其受體激動劑被公認為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并參與ICH后小膠質細胞介導的吞噬過程〔9〕。ICH后,血腫周圍組織或小膠質細胞中的PPARγ被激活,PPARγ活化增強可使小膠質細胞/巨噬系細胞中CD36表達上調,促使實驗性ICH血腫清除率上升,所以激活PPARγ是血腫清除的靶向目標〔10〕。目前PPARγ活化劑如羅格列酮及15d-PGJ2,使膠質細胞/巨噬細胞中的CD36表達升高,進而增強小膠質細胞吞噬RBC的能力,并減少IL-1β、IL-6和TNF-α等炎癥因子的表達〔11〕。實驗研究表明〔12〕:辛伐他汀通過增強PPARγ活性來增加CD36表達,并加速M2表型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極化,使小膠質細胞吞噬RBC的能力增強,促進血腫吸收,改善神經系統損傷。盡管他汀類藥物是否能改善ICH的預后仍存爭議,但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表明他汀類藥物在ICH之后使用是安全的,可能會加速血腫的分辨率和改善神經損傷〔13〕。

Toll樣受體(TLR)4是先天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調控CD36的表達,誘導炎癥反應,是ICH預后不良的關鍵因素,可能參與血腫擴大與腦組織損傷〔14〕。研究表明〔15〕,TLR4基因敲除的小鼠血腫周圍CD36表達上調,激活PPARγ可抑制TLR4信號通路,血腫吸收明顯增快,可見TLR4信號通路的負調節在血腫吸收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其細胞內接頭蛋白骨髓分化因子(MyD88)和TLR相關干擾素活化子(TRIF)信號通路參與TLR4介導的ICH后炎癥應答。Lin等〔16〕證明ICH后,TLR4-/-小鼠的MyD88和TRIF蛋白表達降低,同樣MyD88-/-或TRIF-/-小鼠中NF-κB活性下降,進而IL-1β、IL-6、TNF-α等炎癥因子表達下降,神經功能改善。由此可見TLR4通過MyD88/TRIF信號通路激活NF-κB,誘導炎癥反應發生?,F已研發許多TLR4拮抗劑,如姜黃素、TAK242、M62812等可阻斷TLR4信號通路,TAK242作為TLR4的特異性拮抗劑,可下調TLR4及下游分子MyD88、TRIF表達,從而抑制NF-κB的活性,使其下游促炎因子表達下降〔17〕。因此,干預TLR4信號通路是促進ICH后血腫吸收的潛在治療靶點。

NFE2P45相關因子(Nrf)2是細胞內氧化應激的穩態調節器,廣泛存在于小膠質細胞中,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在ICH后血腫清除以及吞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CD36潛在的轉錄調控因子〔18〕。激活Nrf2:①可誘導抗氧化防御成分的生成,如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谷胱甘肽巰基轉移酶、HO-1、結合珠蛋白(Hp)等;②上調吞噬介導的清道夫受體CD36;③增強小膠質細胞對RBC的吞噬能力〔19〕。因此,通過活化Nrf2提高細胞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保護大腦損傷后的腦神經與血管成分。萊菔硫烷(SF)是Nrf2的活化劑,能激活Nrf2使小膠質細胞吞噬RBC的能力顯著增強,并可上調CD36 mRNA的表達,促進血腫清除。但目前仍缺乏多中心、多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實驗,未能充分證明其臨床療效,也未被廣泛應用。

2.2CD47介導的RBC內源性清除 CD47是RBC中廣泛表達的整合膜蛋白,也被稱為整合素相關蛋白。整合素激活是CD47信號傳導的第一個效應途徑,主要基于信號調節蛋白(SIRP)α、分泌配體血小板反應蛋白(TSP)1相互作用抑制小膠質細胞對紅細胞的吞噬。RBC中CD47的降低可促進小膠質細胞對RBC的吞噬,加快血腫清除〔20〕。CD47阻斷抗體B6H12抑制SIRPα和TSP1與細胞表面的CD47結合。Cao等〔21〕建立豬腦出血模型驗證了降低CD47表達可減少血凝塊,去鐵胺作為鐵螯合劑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可明顯降低CD47表達,加速血腫清除。

3 小膠質細胞介導的血腫產物清除

Hb作為ICH后主要的血腫成分,具有高度的細胞毒性,在HO-1作用下,分解為血紅素和鐵離子等,能夠引發對脂質、DNA和蛋白質的氧化損傷等反應,誘導神經損傷。

3.1小膠質細胞介導的Hb的清除 中和Hb可能是減少ICH后繼發性損傷的重要目標。ICH后,游離的Hb具有強氧化性,引起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而觸珠蛋白觸珠蛋白是一種急性期α2酸反應糖蛋白,ICH后局部產生的腦觸珠蛋白可以加大結合游離Hb的能力,加速對Hb的清除,保護腦免受Hb介導的損傷〔22〕。小膠質細胞表面的清道夫受體CD163,作為Hb清除劑受體介導了從RBC釋放的Hb的內吞作用,可識別觸珠蛋白與游離Hb特異性結合形成穩定的Hb-觸珠蛋白-CD163復合物。ICH后CD163表達升高,介導的Hb清除率也顯著增加,加快血腫吸收,減少血腫占位效應〔23〕。因此,旨在中和可能是Hb治療ICH的一個重要的臨床目標。

3.2小膠質細胞介導的血紅素的清除 血紅素是TLR4的配體分子之一,在ICH早期起到抗氧化作用,可激活TLR4信號通路,與TLR4結合使TNF-α、IL-1β、IL-6等炎癥因子釋放增加,誘導腦組織炎性損傷〔16〕。血紅素可同時觸發MyD88和TRIF信號通路,激活TLR4信號通路,導致小膠質細胞中TLR4表達增加,進而誘導TLR4下游炎癥因子表達增加。HO-1是血紅素降解的限速酶,是小膠質細胞中的氧化應激蛋白,也被認為是吞噬紅細胞的調節劑,可增強小膠質細胞對RBC的吞噬能力。

3.3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鐵離子的清除 鐵是Hb的另一重要血腫產物,它通過HO從血紅素中釋放出來。ICH后,鐵從溶血中產生鐵離子,通常會出現鐵離子過載現象,造成嚴重的腦損傷。高濃度的鐵離子釋放導致全身性的鐵蛋白上調,通過氧化應激介導腦組織損傷〔24〕。去鐵胺能夠結合低分子的游離鐵,而在ICH后低分子量的鐵離子是主要的存在形式。去鐵胺可抑制小膠質細胞的激活,M2型小膠質細胞的增多可以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家族表達,尤其是MMP-3/-9,從而保護神經元功能〔25〕。

4 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繼發性炎癥反應

炎癥反應在ICH后繼發性損害中起重要作用。ICH早期,活化的小膠質細胞、血腫本身及其降解產物都會發生炎癥反應,產生大量的炎癥介質及炎癥因子。參與ICH后炎癥反應的介質主要以MMPs、NF-κB為主。MMPs是一類蛋白水解酶,MMP-3和MMP-9是其主要的配體,可降解細胞外基質進而導致神經血管損傷〔26〕。NF-κB具有多向轉錄調節作用。ICH后,其轉錄功能的激活,致使小膠質細胞活化后促炎因子的釋放,參與炎癥反應,導致神經功能損傷〔27〕。ICH后,TNF-α、IL-1β、IL-6等促炎因子的生成會可通過NF-κB通路來激活MMP-3和MMP-9,使其表達增加,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強,形成腦水腫,且發現多聚在血腫周圍被激活的小膠質細胞內〔28〕。研究表明〔29〕,ICH后,IL-6表達升高,會刺激纖維蛋白原生成,促進IL-1β和TNF的合成,2~3 d時IL-1β的表達達到高峰,導致血管收縮、凝血酶降低,加重血腫擴大。而IL-10具有抗炎與免疫抑制的作用,主要由淋巴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等產生的一種細胞因子,可通過抑制IL-1、IL-6、TNF-α等表達,從而起到抗炎作用。

這些在腦損傷后細胞釋放的炎癥介質和其下游的炎癥因子,會促使血腫再次擴大,導致血腫周圍組織損傷,大量神經細胞死亡和血腦屏障的破壞,引起繼發性損傷。因此,有效地控制繼發性炎癥反應是ICH神經保護治療的關鍵所在,更加深入地探索炎癥反應在血腫清除中的作用,將可能為ICH的治療提供新的途徑。

綜上,血腫清除是治療ICH的始動環節。在血腫產生并清除的過程中,增強小膠質細胞的吞噬能力,抑制小膠質細胞的過度活化,調控在小膠質細胞中表達的蛋白或受體,促進血腫產物的清除及炎癥反應的阻斷,都是加快血腫吸收的關鍵所在。因此,從以上幾方面出發會為ICH后血腫清除和繼發性損傷提供新的治療思路。今后,我們也將在ICH后血腫清除機制方面進行更深入地研究與探索,進一步明確血腫清除機制,找到更好地治療手段。

猜你喜歡
血紅素膠質活化
無Sn-Pd活化法制備PANI/Cu導電織物
血紅素加氧酶和膽綠素還原酶反應化學研究進展
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轉化體內誘導研究進展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傳承
研究神經膠質細胞的新興技術
人類星形膠質細胞和NG2膠質細胞的特性
小學生活化寫作教學思考
如何積累小學生活化作文素材
神經膠質細胞
血紅素加氧酶-1的表達對氟尿嘧啶誘導食管癌細胞凋亡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