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的生活美

2019-01-15 03:16張玉能
美育學刊 2019年2期
關鍵詞:旗袍中醫藥

張玉能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中國當代美學的進一步發展應該在中國特色生活美方面下功夫,讓美和審美及其藝術實現滿足中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標。中國古代視中原國土為地域之中,故稱中原之國為中國,因此,“中”又成為了“中國”的簡稱,中文、中醫、中藥、中裝、中餐、中式等詞語顯示出語言、醫藥、服裝、餐飲等方面的“中國特色”,它們都昭示中華民族兒女一定要以自己民族的獨特長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世界文化貢獻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珍寶,也為中國人民的小康生活增添光彩。了解一些基本生活方面的中國特色及其生活美,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又能夠促進中國當代美學在理論結合實際之中發展,讓美學成為創造中國特色美好生活的精神指南,讓美學理論充滿生活的氣息,也讓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充滿審美情趣和藝術韻味。

一、中醫藥與生活美

中醫、中藥是中國醫學、中國藥學的簡稱,也可以合稱為中醫藥或者中醫藥學。它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在生產和生活中為了保障人民身體健康而不斷與疾病斗爭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是中國醫藥學的寶庫。

相傳大約距今約4000年前的原始氏族社會神農氏時代就已經有了中醫藥的嘗試和探索?!皞髡f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務修訓》),反映了早在原始社會,中國先民對天然植物的藥用性能已經有所認識。而體育療法和針灸療法的起源,也都在石器時代?!盵1]660夏、商、周三代,開始出現從事醫療的職業。商代醫與巫不分家,稱為“巫醫”;西周巫醫實行了分家?!吨芏Y》“醫師”列于“天官”?!吨芏Y·天官·醫師》云:“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視胝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臟)之動?!闭f明五行學說在周代已被應用于臨床實踐。[1]660

2000多年前戰國至秦漢時代出現的中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包括了中醫學的主要內容:陰陽五行學說、精氣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運氣等。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中醫據此將人體當作一個陰陽二氣交互作用和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表征為“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藏象,全身氣、血、津、液運行通暢,遍體十二經絡勾連相通,天地精氣所化生的,氣、形、神的統一整體。人體的陰陽五行失調、氣血津液運行紊亂、精氣斷絕就會致病,中醫郎中(醫生)就會通過望(觀氣色)、聞(聽聲息)、問(問癥狀)、切(摸脈象)“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明疾病的原因、性質、位置,分析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其結局的機理,查出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疾病過程中邪氣與正氣相互斗爭、相互消長的狀態,從而得出疾病名稱,歸納出證型(由不同病因所引起陰陽氣血不同變化而導致人體的不同疾病狀態),依據辨證論治原則(辨別具體病癥,確定治療方法),制定“汗(發汗)、吐(催吐)、下(攻下)、和(和解)、溫(溫熱)、清(清涼)、補(滋補)、消(消導)”等治療方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中醫藥手段,對癥下藥,綜合施治,使人重新達到人體陰陽調和、精氣復原的健康狀態。因此,中醫治療一方面著力于調節、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另一方面使用藥物緩解和防止病情惡化,盡可能激發病人自身的生命活力,以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藥學恪守“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哲學觀念,辯證處理人的生命活動和疾病發生規律與自然界各種變化和人體適應環境條件的關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治療同一種疾病。中醫藥學還堅持人體陰陽二氣、五臟六腑、不同部分、各種器官的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相互轉化的陰陽五行整體觀,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不治本”的治療方案,采用“治本為主,標本兼治”的治療方案。中醫學的治病理念,不僅注重治療已病,而且更加注意治理未病,注重“防病為主,防治兼顧”;同時,它的最終目標在于幫助人類達到《黃帝內經》所提出的真人、至人、賢人、圣人的境界,因而尤其重視養生之道和強身健體方法。

中醫藥產生于原始社會后期,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基本成型,醫學與解剖分科,已經采用“四診”以及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氣功外氣導引療法)、布氣(氣功內氣散布療法)、祝由(巫祝符咒心理療法)等治療法?!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記載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曾經治療晉大夫趙簡子、虢國太子,在邯鄲做過婦科醫生,在雒陽當過眼耳鼻喉科醫生,在咸陽做過兒科醫生,發明了號脈技術,被人們稱為“神醫”,相傳著有醫書《難經》?!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同時記載西漢時期的名醫淳于意,臨淄人,因曾任齊太倉長,又稱“太倉公”或“倉公”,曾拜公孫光、公乘陽慶等名醫為師,學習黃帝、扁鵲的脈術,傳承“四診”,他拒絕為權貴治病,長期在民間行醫,倉公是目前已知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創用“病歷”的醫生?!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所記二十五個病例,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病史記錄。倉公與張仲景、華佗并稱漢代三大醫學家。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心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與醫藥相關的稱號。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汗、吐、下、和、 溫、 清、消、補),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熔理(原理)、法(方法)、方(驗方或處方)、藥(中藥)于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東漢末醫學家華佗游醫四方,懸壺濟世,為民祛病,被稱為“神醫”。相傳他曾著作《青囊經》,可惜現已失傳。他創立的“五禽戲”至今仍是我國傳統的健身體操,《三國演義》記載他曾經為關公刮骨療傷,為曹操開頭顱治頭風病。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其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技術?!八幫酢睂O思邈是一位醫德高尚的道士,重視養生,濟世活人,被供奉于許多道觀的“藥王殿”。他避亂世于秦嶺太白山中,拒絕應召國子監博士。他翻深山越老林,采集中草藥進行研究,走訪、記錄、積累民間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收集5000多個藥方,最終寫成《千金要方》,流傳后世。公元659年他主持完成了《唐新本草》,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朝以后,中醫藥、中醫藥學著作不斷大量流傳到高麗(今韓國和朝鮮)、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影響深廣。宋朝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中醫藥學分科日趨完備,并且出版《圖經》,統一了中醫針灸的穴位和技法,逐步消除了輾轉傳抄所導致的穴位、針法的混亂。金元以降,中醫藥開始沒落。明清以后,中醫藥復又中興,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經方派是基于中醫四大經典的中醫藥流派,它以《黃帝內經》為生理、病理基礎,以《神農本草經》為藥理基礎,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六經辨證為處方思路,加減應用經典處方治療疾病,所以叫做經方派。時方派,又叫溫病派,它是以《溫病條辯》為學術基礎的中醫藥流派,它認為“南方無傷寒”,從而放棄學習《傷寒雜病論》,治病主要使用溫和藥物,不以經典處方為依據,而主張與時俱變,所以被叫做時方派。實際上,二者作為中醫藥的派別,沒有根本區別,只是某些具體主張不盡相同,應該說它們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今人應當取各家所長,去各家所短,批判繼承中醫藥傳統。明代出現了“藥圣”李時珍,是明朝和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長期上山采藥,深入民間,參考歷代醫書800余種,歷經27年艱辛,著成《 本草綱目》,所載藥物共1758種,是中醫藥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對后世中醫藥學和博物學研究影響深遠,被譯為日、法、德、俄等國文字,另著有《瀕湖脈學》,流傳后世。

明清時期,中醫藥學繼唐代以后持續影響蒙醫學、藏醫學、朝鮮東醫學、日本漢方醫學。及至清末,政府腐敗,閉關自守,西方列強侵略,民弱國衰,中醫藥也逐步走向衰落。隨著西方強勢文化的輸入,西方醫藥學(西醫)發展迅速,中醫藥更為式微。甚至產生了一些崇洋媚外、貶低中醫的論調和取締中醫藥的言論。在20世紀初中國近代的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大潮中,中醫藥學受到巨大的挑戰,面臨嚴峻考驗。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大力扶持和發展中醫藥,使得中醫藥在中國仍然保持著治療疾病的常用重要手段的地位,同時全國各地設立了各級各類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藥科研機構,開設了專門的中醫醫院,各級醫院也設立了中醫科,培養了中醫藥人才隊伍,以現代科學原理研究和發展中醫藥學,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和實踐,大大促進了中國中醫醫學和中醫藥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中醫藥,特別是針灸已經引起了全世界各國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各國都有許多中醫藥和針灸的從業人員,在許多方面已經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同。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藥學家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她創制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這就足以證明,中醫藥是一種現在仍然有效的中國傳統醫藥寶貴遺產,中醫藥也是保障中國人民身體健康,以創造審美化和藝術化的日常生活的堅實基礎,值得我們批判繼承,發揚光大。

二、中裝與生活美

中裝是中國特色民族服裝的簡稱,它主要指傳統的歷代服裝,主要包括漢服、唐裝、宋裝、明裝、清裝、中山裝、旗袍等。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也是秦漢時代中國人民所流行的服飾,直到明代中國人民都穿漢服,特別是偏遠山區和道教服飾較多保留漢服特點,其他各個朝代的服飾在漢服基礎上有些變動,但是大體都以漢代服飾為藍本。漢服一般采用二尺二寸(50厘米左右)幅寬的布帛裁剪制成,衣服主要分為領(領口)、襟(衣服的胸前部分)、衽(衣襟)、衿(衣服下連到前襟的衣領)、裾(衣服的前后襟)、袖(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袂(袖口)、帶(束衣的腰帶)、韨(形似圍裙,系在腰間,其長蔽膝,為跪拜時所用)等十部分。漢服根據裾的長短分為:襦(短衣,短襖)、裋(長襦)、深衣(上衣下裳縫連起來的衣服)。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前后襟相交成領子)、右衽(前襟往右遮住后襟)、束腰(無扣子,用帶子束在腰部),用繩帶系結或兼用帶鉤等,顯得灑脫飄逸。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形制一般分為三種:“上衣下裳(下裙)”制、“深衣”制、“襦裙”制。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是上衣下裳的冕服;百官及士人的常服是袍服(深衣),婦女多喜愛襦裙;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穿短衣,下穿長褲;古代漢族成年男女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戴冠、巾、帽等多樣頭飾;女子發髻式樣繁多,發髻多有珠花、步搖等頭飾,鬢發兩側飾博鬢或戴帷帽、蓋頭等;古代漢族人特別喜愛玉飾、玉佩,形成風尚,流傳至今。

唐裝是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性樣式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疤拼蚴芪饔蛭幕秃挠绊?,款式與花色品種都比漢代豐富艷麗。上衣有的開胸很低,甚至露出胸乳?!盵2]宋代服飾流行直領、對襟的褙子(一種由半臂[有短袖的背心]或中單[無里子的襌衣]演變而成的上衣),既舒適得體,又顯得典雅大方。受“程朱理學”和禮教思想的影響,宋朝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崇尚簡潔質樸。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不似唐代那么開放。宋代男裝大體沿襲唐代式樣,老百姓一般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黑色或白色的長袍,工作時就把衣服塞在腰帶上。

明朝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首創“束發于頂”的發式、象征國家法令齊全的“網巾”、象征國家太平的“四平方巾”、象征國家統一的“六合一統帽”(瓜皮帽)等。明代婦女的服裝基本上仍是上衣下裙,崇尚雅淡樸素,腰上系綢帶,裙子寬大,有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樣式。

清朝時期的服飾叫清裝,又叫清服。典型的清裝男服就是:長袍、馬褂、瓜皮帽。女裝方面,“滿族喜罩馬甲,流行上下連裳的旗袍,初為直通式,腰部無曲線,下擺和袖口較大。后逐漸演變,翻出多種花樣。漢族婦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仍沿明代舊制,以上身著襖、衫,下身束裙為主。裙色尚紅,到后期流行不束裙而只著褲。以地區而言,南方婦女多系裙,北方婦女扎褲腳”。[1]299

旗袍,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中國傳統服裝之一,是中國燦爛輝煌的傳統女服的代表性杰作?!掇o?!穼懙溃骸捌炫?,原為清滿族旗人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下擺不開衩,衣袖八寸至一尺,衣邊繡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后,漢族婦女也普遍采用。經過不斷改進,一般式樣為:直領,右開大襟,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有長、短袖之分?!盵3]中華民國政府于1929年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旗袍在20世紀20年代之后成為民國時期最普遍的女子服裝。之后一段時間,旗袍在大陸地區又漸被冷落,甚至在“文革”中被視為封、資、修的“四舊”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象征而被大量毀壞。1980年代改革開放新時期,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文化熱、美學熱等影響以及影視和選美活動等的推廣,旗袍又逐漸在大陸地區成為時尚,并且傳播到全世界各地。旗袍經過變化發展,成為一種新式的中國傳統服裝,劃分為古典旗袍、民國旗袍、現代旗袍等。古典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總體外觀特征大體上是: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清代旗裝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其一,旗裝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身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其二,旗裝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其三,旗裝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F代旗袍以民國旗袍為模型,樣式和色彩等都越來越多元化。

中山裝,是以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國現代男式服裝。中山裝的上衣是一種直翻領、領口嚴扣、對襟、前襟五顆紐扣、有袋蓋和扣子的四貼袋的中西合璧服裝,下身是西式長褲。據說孫中山先生在設計中山裝時在各個部分的構成上都有一些象征意義:四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口袋蓋筆山形寓意重視知識分子;前襟五粒紐扣表示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左右袖口三粒紐扣象征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理念(平等、自由、博愛);后背不破縫表現國家和平統一;衣領緊閉寄意嚴謹治國。毛澤東主席經常穿著中山裝出席各種國內外重大活動;日本人稱中山裝為“人民服”。中山裝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優點和特點,在中華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山裝流行甚廣,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準服裝。

新唐裝是作為主辦國的中國為2001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與會領導人統一設計制作的休閑服裝。新唐裝綜合了許多歷代中式服裝的特色:其一,融合中國歷代經典款式,如出現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的“立領對襟”,出現于商代、盛行于唐宋的“開襟”,最古老中式服裝結構的“連肩袖”。其二,采用傳統真絲面料,如始于宋代、屬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宋錦”,始于明末清初、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漳緞”。其三,展示傳統精華的紋樣,如宋代已出現在服裝上的“海水江崖紋”,漢代已應用于服飾上的“萬字紋”。其四,采用中國特色傳統工藝,如宋代就已使用的“盤扣”,盛行于清代的“鑲滾”等。其五,閃爍傳統色彩,如故宮紅、靛藍、孔雀藍、深紫紅、金棕、黑棕等厚重大方的傳統色調。

這些服裝不僅顯示了中式服飾的優點和特點,而且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中的倫理型特色以及與時俱進的演化發展。

三、中餐與生活美

中餐是中國式或者中國風味餐飲的簡稱。從總體上來看,中餐的主要特色在于:食材選擇廣泛精良,凡是能夠飲食的東西都進入了中餐的范圍,并且講究“色(加色)、香(香料)、味(味道)、意(含義:如鯉魚跳龍門)、形(形狀)、養(營養)”;烹飪方法多樣,有燒、烤、烘、炸、煎、蒸、煮等;南北飲食各有特色,主食和副食搭配,品種多樣;飲食器皿品種多樣,尤其是筷子獨具特色;進餐講究圍桌聚餐,座位分別尊卑、長幼、主客,注重飲食禮儀。

中餐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粵菜、川菜、魯菜、蘇(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它們的悠久歷史和獨到的烹飪特色,也受制于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環境、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條件。因此,美食界流傳這樣的比喻: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徽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中餐“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菜肴特色各有千秋。

魯菜即山東菜,是北方菜肴和黃河流域烹飪文化的代表,被譽為中國八大菜系之首。它直接影響北京、天津、華北、東北地區的烹調技術發展。魯菜偏重于醬、蔥、蒜調味,善用清湯、奶湯增鮮,口味咸鮮,尤以烹制海鮮、湯菜和各種動物內臟見長。魯菜口味適中,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

川菜即四川地區的菜肴,是特色鮮明的民間最大菜系,被冠以“百姓菜”。川菜以“味”聞名,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以麻、辣、鮮、香為特色,以魚香、紅油、怪味、麻辣較為突出。川菜的風格樸實清新,鄉土氣息濃厚。

蘇菜是江蘇菜的簡稱,是中國漢族四大菜系之一,與浙菜統稱江浙菜系。蘇菜風味清鮮,濃而不膩,淡而不??;酥松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追求本味,清鮮平和;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均美。

閩菜是福建菜的簡稱,總體上有三大特色:紅糟調味,長于制湯,善用糖醋。閩菜有蝦油、蝦醬、酸杏等獨特的調味品,比較突出“糟”(紅糟、白糟)味;注重清、鮮、酸、甜、咸、香等味道,宴席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時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制湯獨到,被譽為“一湯十變”。

粵菜即廣東菜,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起步雖晚,影響深遠,遍及港、澳和世界各國中菜館?;洸瞬┎筛鞑讼抵L,烹調技藝善變多樣,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追求“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洸俗⒅貢r令,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濃郁。

湘菜就是湖南菜,它歷史悠久,據文獻記載漢代就已形成烹調技藝高超的湘菜菜系。湘菜的主要特色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注重鮮香、酸辣、焦麻、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著稱。湘菜以酸辣區別于川菜的麻辣。簡言之,湘菜的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湘西菜肴擅長制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腌肉、風雞,口味側重于咸、香、酸、辣,山鄉風味濃郁。洞庭湖區菜肴善于烹制河鮮、家禽、家畜,特點是量大油厚,咸辣香軟,以燉菜、燒菜出名。

浙菜起源于浙江省,大致分為:杭幫菜、甬幫菜、甌江菜、婺州菜。浙菜菜式小巧精致,菜品鮮美、脆軟清爽。浙江盛產魚蝦,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其菜如景,不少名菜來自民間。

徽菜又叫“徽幫”“徽州風味”,起源于南宋時期的徽州府(現黃山市、江西省婺源縣、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古徽州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賦予徽菜獨有的地方特色風味,隨著明清徽商的崛起,逐漸進入都城市肆,流傳于蘇、浙、贛、閩、滬、鄂以至長江中下游區域,影響廣大,明清時期一度躍居八大菜系之冠?;詹伺胝{方法擅長燒、燉、蒸,而較少爆、炒菜,重油、重色、重火候,善用火腿佐味、冰糖提鮮。

除“八大菜系”之外中餐還有一些較有影響的菜系,如:東北菜、冀菜(河北菜)、豫菜(河南菜)、鄂菜(湖北菜)、本幫菜(上海本幫地方菜)、客家菜(廣東客家菜,即東江菜)、贛菜(江西菜)、京菜(北京菜)、清真菜(回族菜)等等,不勝枚舉。它們都是日常生活審美化和藝術化的具體表現,它們所顯現的日常生活的美和審美及其藝術彰顯了中華民族的“中和之美”的美學精神,標舉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國特色的日常生活美有著非常廣闊的領域,我們這里僅就日常生活最重要的醫藥、服裝、餐飲等方面做了一點簡單的梳理,就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祖祖輩輩都非常重視在生活實踐中來創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醫藥、服裝、餐飲,因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創造出了中國特色的中醫藥文化、中裝服飾文化、中餐飲食文化,實現了中國特色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和藝術化,給世界文化貢獻出了寶貴財富,也為滿足中華民族兒女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進行了審美和藝術的創造。在今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事業中,我們仍然要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美學精神,以優秀的中國特色傳統生活美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猜你喜歡
旗袍中醫藥
中醫藥非凡十年
——中醫藥科研創新成果豐碩(二)
中醫藥非凡十年
——中醫藥科研創新成果豐碩(一)
慶?!吨腥A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實施五周年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十年》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曾四斤:一年賣出2000萬的旗袍『掌柜』
“85后”非遺傳承人的旗袍夢
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
《花樣年華》里23套旗袍沒有夸張,三十年代的上海灘就是這樣
我來說說旗袍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