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上、“溪”邊 與“溪”中的戲劇教育

2019-01-15 03:16彭勇文
美育學刊 2019年2期
關鍵詞:戲劇教育學生

彭勇文

(上海戲劇學院 戲文系,上海 200040)

一、“溪流”源自何處?

“溪流”(stream)是一個比喻,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以此來喻指戲劇的事件、情節。而要深入理解這個比喻,還得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戲劇的定義和認識開始。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六章中提出西方最早的戲劇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盵1]19。這個定義明確地提出“戲劇,是行動的摹仿”。其中,“嚴肅”意味著悲劇的主題常常是關于生與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完整”意味著整個劇有起承轉合,劇中主人公的命運變化在劇終時必須有交代;而“有一定長度的行動”,指的就是情節。他進而提出:“悲劇藝術的成分必然是六個:即情節、性格、思想、言詞、形象與歌曲?!鶄€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節,即行動的摹仿,事件的安排;因為悲劇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動、生活、幸福;悲劇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質,而在于摹仿某個行動?!盵1]21自古以來人們去看戲劇,期望看到演員在角色中的行動及其所顯示的性格,看到不同角色之間相互交織或沖突的行動所推動和發展的情節,看到有頭有尾的故事和不同的命運結局,從中獲得情感的共鳴,以及對人類的天性和生命的意義的思考。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是馬克思主義的戲劇家,非常重視戲劇的社會價值和教育功能,倡導劇場成為“檢驗人類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的實驗室”。[2]14他認為,戲劇家應該就像科學家一樣,用獨特的演劇方式、以客觀的理性來檢驗人類的行動。過去的劇作家是通過情節來表達他的意圖,這樣會讓觀眾只對故事情節感興趣,而不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從而影響到戲劇教育功能的發揮。他在《戲劇的文學化》這篇文章中說:“在‘溪流’之上思考,要比在‘溪流’之中的思考重要得多?!盵3]。他不希望觀眾完全沉浸在情節、事件中,被劇中的情緒所感染,被卷入情節的“溪流”之中,所以,他的史詩劇會借助“間離”“陌生化”等手段,讓觀眾能從溪流中抽身出來,與情節保持距離;他也要求演員在表演時可與觀眾直接交流,而不應把觀眾帶到情感共鳴的軌道上,這樣,觀眾就會對劇中所發生的事件進行更理性的觀看與反思。

英國教育戲劇理論家大衛·戴維斯(David Davis)2017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應用戲劇大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誰在面對未來?》(Whoisfacingthefuture?)。他的演講,以及他后來在中國出版的書《想象真實:邁向教育戲劇的新理論》,讓包括筆者和許多業內人士注意到了布萊希特的“溪流”的重要比喻。

二、“溪”上、“溪”邊 與“溪”中的觀劇方式

我們人類生活在時間的維度之中,一系列有目的的行動、一個個重要的人生事件組成了自己的一生。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管我們有自己的意志,能夠為自己的未來設定一些目標,但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也無法預知,今天做出的選擇,未來意味著什么,最終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正因為人生的河流曲折蜿蜒、充滿神秘和未知,令人無法參透,所以,人類需要故事、需要戲劇。戲劇,可以讓我們踏入不同的河流,體驗不同的人生。戲劇,可以讓人類來扮演和再現自己,從中審視、修正和發展自己。

就如同地球的重力無處不在,對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但如果只是在地面活動,我們是很難感知、理解和運用的。只有暫時離開地面,騰空躍起往下落,或爬到更高處往下跳,或從空中用降落傘降落,我們才會感受到這股巨大的力量。戲劇,就是這樣一種借助“As if”假定的力量,借助舞臺的特定時空,讓人可以暫時脫離現實的生活,進入到一個可以自由想象、自由穿行于時空的環境之中,審視我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探討現實生活中各種選擇和行動的意義。事情應不應該這樣發生?應該,為什么?不應該,又是為什么?怎樣才是應該的?通過這一系列的思考和追問,由演員代替我們進入戲劇假定情境中的行動里,或我們跳入情境中,親自嘗試各種行動、獲得真實的體驗,戲劇才有可能成為“檢驗人類在特定情境下行為的實驗室”,探尋解決一些復雜社會問題的途徑,明確我們每個人所應擔當的責任。因此,借用布萊希特的這個比喻,并根據觀眾與戲劇、與角色的距離,我們可以將人們欣賞或參與戲劇的方式分為“溪”上、“溪”邊 與“溪”中這三種。

(一)“溪”上的戲劇觀看

本文所說的“溪”上的戲劇欣賞,不同于布萊希特所強調的理性審視和觀看。這里一方面是指觀眾在電視節目、視頻網站里觀賞戲劇,如持續35年的春晚里那些戲劇小品,讓觀眾不僅熟悉了趙本山、宋丹丹、趙麗蓉、鞏漢林等著名演員,也讓很多人在戲曲之外,有機會接觸到話??;另一方面也指游客在較遠距離、大量的人群中看戲,如在中小城市、鄉鎮的廟會、集會上,或者一些大型主題公園、游樂園(如迪斯尼樂園,早期的上海大世界等)里,人們大多帶著一種看風景的心情來看戲,所看之戲大多是一些熱鬧的經典片段或眾人熟知的折子戲。

當觀眾在家里通過電視臺的戲劇戲曲頻道,或通過視頻網站來觀看戲劇節目時,他們的注意力相對來說比較專注,而且有較大的自主權。他們可以一邊看,一邊評價。如果喜歡,他們還可以暫停、回看,和家人、同伴一起議論和點評。如果不喜歡,則可以馬上換臺,或點擊其他的戲劇節目。

這種“溪”上的戲劇欣賞,就像看一些“飛越中國”“飛越歐洲”的景觀電影,從空中飛掠過,一下可以看到很多風景,可以接觸到很多的戲劇類型和作品,在數量上有優勢,但不足之處是浮光掠影,很難留下較深的印象,更難以深入地思考。

(二)“溪”邊的戲劇欣賞

這種方式是指觀眾在相對專業的劇場,或者比較安靜的環境中,近距離地、專注地欣賞一個完整的戲劇,無論是傳統的戲曲,還是現代的話劇、舞劇或音樂劇等。在這種戲劇欣賞方式中,演員是觀眾的替身,他們有塑造人物、表演故事的能力。他們化身為角色,跳入戲劇情節的“溪流”之中,將角色所遭遇的情境所發生的命運變化演給觀眾看。觀眾近距離地欣賞演員的表演,被劇中的情節和演員在角色中的情感所感染和打動。正如站在水邊觀看龍舟賽、游泳比賽一樣,渾身很容易被打濕,情緒很容易被現場氣氛點燃,變得激動不已。這是目前大多數藝術類戲劇的欣賞方式,觀眾就站在戲劇事件和情節“溪流”邊,盡管也會被深深感動、被“打濕”,但他們始終站在岸邊,保持著安全的距離,看著劇中人彼此間如何沖突,主人公如何抗爭、前行,直到最后的結局,從中領悟作者的意圖、獲得某些啟發。

西方哲學家、戲劇家歷來非常重視戲劇的情感力量和教育功能。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所摹仿的行動,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憐憫與恐懼之情”。[1]31觀眾在欣賞悲劇時會經歷強烈的情緒體驗,經歷了憐憫與恐懼的情緒后,他們會獲得凈化和陶冶(Cathasis),當他們回到現實生活中時,會更趨于平靜和適度,對社會規范、行為準則更易于接受。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說道:“演戲,不論過去或是現在,都像是一面鏡子,用它來反映人生,顯示出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顯示出時代和社會的形象和印記?!瘪R丁·艾思林也指出:“戲劇不僅為它的觀眾提供高度精神境界的集體體驗,并且實實在在地教導他們……因此,一切戲劇活動都是政治活動:它或是重申或是強調某個社會的行為準則?!盵2]22

我國元代的戲曲理論家夏庭芝在專著《青樓集》序文里也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戲曲“厚人倫,美風化”的教育功能。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一部部戲曲作品寓教于樂,且通俗易懂。人們在這種“溪”邊的戲劇欣賞中,一邊獲得心靈的感動和審美的享受,一邊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承了文化中那些主流的價值理念和意義。

(三)“溪”中的戲劇體驗

當代戲劇的發展越來越強調觀眾的親身體驗,尤其是源自英國的“浸沒式戲劇”(Immersive Theatre),打破了傳統的演員在臺上、觀眾坐臺下的觀演方式,演員根據劇情的要求在空間中移動,觀眾追隨著演員、進入到戲劇中,彼此有了更多的交流與互動,而且,觀劇的視角也變得多元而豐富,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體驗。美國人類表演學創始人、著名導演理查·謝克納所提出的“環境戲劇”(Environmental Theatre)也是特別強調觀眾的參與、互動和體驗。他的戲劇有大量的觀眾參與,常常打破了演員所演的角色和觀眾之間的界限,甚至突破了虛擬戲劇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界限,例如把一場先鋒戲劇的欣賞變成反對越戰的游行。

20世紀80年代末,在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英語國家,戲劇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們開始使用“應用戲劇”(Applied Theatre)這個概念,來涵蓋20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出現的、影響社會多個領域、針對特定的人群所開展的戲劇實踐活動。2003年,應用戲劇領域的專業雜志《應用戲劇研究者》前主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約翰·奧圖教授(John O’tool)把應用戲劇定義為:“通常在傳統的劇場之外,運用互動的方法,在特定的環境下,為了特定的目的和觀眾所做的戲劇和劇場演出?!盵注]出自約翰·奧圖于2006年7月在香港舉辦的工作坊的授課。。他把應用戲劇分成四大類(服務于個體、社群、教育和企業),涵蓋了有幾十種應用戲劇類型,它們盡管彼此有所不同,但核心是一致的,就是要盡可能地讓觀眾跳進戲劇的“溪流”里,成為“觀演者”(Spect-actor)。紐約大學教育戲劇系前主任菲利普·泰勒教授(Philip Taylor)說:“應用戲劇的核心在于它讓觀眾成為 ‘觀演者’的能力——在其中,觀演者們能夠清醒地、仔細地反省,理解自己和他人行動,并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觀眾不僅僅體驗,他們還需要積極地反思和評論自己的體驗的本質?!盵4]

應用戲劇里和專業戲劇最接近、但又最強調“溪”中戲劇體驗的是英國的教育戲劇,尤其是以英國戲劇家邦德劇本為基礎,英國大伯明翰教育劇團(Big Brum)推出的一系列“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邦德的戲劇讓人們直面嚴峻的社會問題或困境,他們把觀眾推入戲劇的情境和情節的“溪流”之中,讓他們不是一般的與角色互動,而是進入到特定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在劇中行動,被迫面對劇中的矛盾和沖突,獲得真實的、深切的體驗,從而激發出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更好地理解人性,理解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戴維斯說:“戲劇對年輕人最有用的方面,是能將他們放置在一個境遇之中,在那里他們面對選擇,并且做出選擇,讓他們有機會使自己更富有人性?!瓚騽∽尯⒆觽儑L試他們生活的不同境遇,允許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嘗試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盵5]

三、“三式并舉”的中國特色戲劇教育

戲劇教育,與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的教育相比,其最大的優勢是可以讓人直接模仿不同的社會角色、場景,呈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再現一個事件的全部過程,把人物的行動、沖突、困境和命運,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激發情感的共鳴,引發理性的思考,讓人們感悟其中的意義和價值;在當代的各種教育戲劇或應用戲劇之中,人們還可以進入到與現實相關的各種情境中,進入到不同的角色中,嘗試多種視角來看問題,訓練自己在現實中的行動,提升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英國教育戲劇先驅蓋文·伯頓(Gavin Bolton)認為,在學校開展戲劇教育,有三個方面的價值:“ 1)幫助學生理解他自身以及他生活的世界;2)幫助學生探索如何來適應他生活的世界;3)幫助學生通過戲劇的媒介來獲得滿足?!盵6]

目前,我國對于美育、藝術教育越來越重視,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藝術課程主要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要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边@份文件前所未有地肯定了戲劇在藝術教育中的地位?,F在,全國多地都在開展戲劇教育師資力量的培訓,北京、上海等地在組織編寫相關戲劇教材,一些中小學開始有了自己的專職戲劇教師,更多的學校則是采用外聘教師的方式,引入戲劇院校畢業的校友或在讀的本科生、研究生,為本校學生在拓展課、課外活動中開設戲劇課程;同時,還有許多民營的校外教育機構在設計開發戲劇課程,通過政府采購的渠道進入到中小學校??梢哉f,戲劇教育的春天已經來到了。

筆者認為,始于“溪”上、樂在“溪”邊、成于“溪”中,可能是未來中小學戲劇教育的一條必經之路?!叭讲⑴e”,發揮各有優勢,或許能夠開拓出有中國特色的戲劇教育之路。

(一)始于“溪”上

學校里“溪”上的戲劇教育,是藝術教師或戲劇老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們欣賞經典戲劇的精彩片段,可以用劇本朗讀的方式,帶領學生們演播和分析劇本,同時,觀摩和欣賞配套的演出視頻。面對我國眾多的人口、成千上萬的中小學生,以及沉重的學業負擔、寶貴的學校課時,戲劇教育要像音樂、美術那樣做到全覆蓋,讓每一個學生有機會看到戲劇作品,在初級階段,最經濟可行的方式還是這種“溪”上的戲劇教育。

目前,絕大多數中小學校還沒有戲劇老師,最有可能把戲劇帶給學生的是音樂教師。如上海地區八年級之后的音樂、美術教育被整合在一起,稱之為綜合藝術課程。這門課的教材中就開設專門的戲劇單元。音樂教師們,盡管出身于音樂專業,對戲劇的了解不多,但經過在職的培訓和自學,一些教師逐漸理解戲劇藝術的特色,能夠在課上帶領學生欣賞和分析一些戲劇的精彩片段,為學生打開觀看戲劇風景的一扇窗。因為課時很有限,這種“溪”上的戲劇教育所選取的戲劇作品不僅要考慮其經典性、教育性,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作品要有趣、又有意義,戲劇的情節能吸引人,演員的表演要生動,不能過于沉重或沉悶??赐旰?,老師們可以帶領學生針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討論,讓他們有所啟發和收獲,引發進一步了解戲劇、學習戲劇的興趣和愿望。

推動“溪上”的戲劇教育,關鍵是師資培訓,上海戲劇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戲劇專業院校,以及戲劇院團或社會上的戲劇教育機構應該利用各種渠道或資源,開設戲劇藝術欣賞和戲劇教育的培訓班,讓中小學的音樂老師或人文社科類的老師能夠掌握戲劇的基本知識、理解和欣賞戲劇的基本方法,獲得帶領學生欣賞戲劇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劇中的思想和情感,讓學生們對戲劇藝術的特色和風格有所感悟。

(二)樂在“溪”邊

要讓學生樂于接受戲劇、真正喜歡戲劇,僅靠“溪上”的戲劇肯定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溪邊”的戲劇教育。

校園中的戲劇教育,應該和所在城市的各種戲劇或戲曲演出活動結合在一起。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到專業的劇場,去看完整的戲劇演出,或者請專業的劇團到學校來演出一個完整的作品。如果當地有重要的戲劇或戲曲節慶活動,那更應該組織學生們去現場觀摩。當學生們有機會親自來到“溪邊”,近距離被劇中演員們飽含情感的現場表演所感動,被戲劇作品曲折的情節“溪流”濺起的水花所“打濕”,他們才能獲得更直接的體驗、更深的感動。

在國家教委“戲劇戲曲進校園”的倡議和推動下,現在,很多劇團都有自己的教育部門,戲劇、戲曲界的名家名角也會到大、中、小學校去開展戲劇教育活動,一邊講、一邊演,打開欣賞戲劇作品的門道,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戲劇、戲曲作品的魅力;還有的學校常年聘請劇團的專業演員、戲劇院校的老師或校友,作為學校的駐校藝術家,讓孩子經常有機會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近距離欣賞各種經典作品,這些都是很好的“溪邊”的戲劇教育。

(三)成于“溪”中

英國戲劇家邦德以及戴維斯等人都主張“溪”中的戲劇,是要把學生推入情節的“溪流”之中,進入到戲劇的情境、場景、角色和事件之中,獲得直接而充分的情緒體驗,幫助孩子們打開想象力,突破慣性的思維,深入理解戲劇的意義,將自己的生命和世界的責任聯系起來。對這些觀念,筆者是贊同和認可的。同時,英國同行們具體實施的教育劇場,也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只是在中國目前的環境和基礎上,過于強調反思性的教育劇場還有些曲高和寡,不容易推廣,因為這種“溪”中的戲劇教育無論對創作者、引導者,還是劇場的觀眾、參與者都有較高的要求,他們需要有豐富的戲劇經驗,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批判性的思維能力??梢哉f,這種教育劇場是英國深厚的戲劇土壤和思想傳統里產生出來的一枝美麗花朵,在中國特色的土壤里,可以作為一種實驗品,在某些有成熟條件的小范圍環境里,進行培植和改良,以適應中國的觀眾或孩子。這種戲劇要想在中國普遍推廣,還為時尚早。

其實,正如前文所說,大量的應用戲劇其實都是“溪”中的戲劇教育,它們都注重觀眾跳入戲劇之中,化身為角色,注重戲劇的參與和體驗,在戲劇中增強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增強改變自身命運、改造現實社會的能力。

四、“溪”中戲劇教育的種類

“溪”中的戲劇教育,還可以從更大的范圍來理解。那些能夠讓老師與孩子們行動起來,親自參與到戲劇的編創、導演或表演之中,享受到戲劇創造和演出的歡樂并從中獲得啟發和教育的,其實都是“溪”中的戲劇教育?!跋鄙匣颉跋边叺膽騽≌n程,大多屬于戲劇欣賞課,它的優點是能在較短時間內覆蓋大量的學生,讓他們獲得初步的印象,知道戲劇是什么樣子。而要真正充分發揮戲劇的教育效果,對學生的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和人格成長產生影響,還必須開展“溪”中的戲劇教育。從目前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城市的實踐情況來看,這種戲劇教育開展的方式包括以下這些:

(一)示范劇

上海戲劇學院開創的教育示范劇,是一種可推廣、可普及,中小學師生們容易上手、沉浸其中的“溪”中戲劇。它與音樂教育類似,師生們按照戲劇專業人士的演出樣本,從模仿開始,學習如何塑造一個人物、排演一個戲劇,從而獲得切身的戲劇體驗,與戲劇藝術有了親密接觸。

上海市教委綜合藝術教研基地的負責人、上海戲劇學院的孫惠柱教授最早提出教育示范劇的思路和方法,并組織上戲師生不斷研發和實踐。他認為,在高度結構化的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戲劇是最難教的藝術門類。所以,要借助專業力量來編創和演出教育示范劇,讓中小學老師和學生可模仿、可學習、可演出,然后,他們自己再去改編或原創。模仿是中小學藝術教學的主要方式,音樂課、美術課都是如此。音樂課里有很多聲樂或器樂練習曲,供學生欣賞和模仿;教育示范劇就是戲劇課上的“練習曲”,通過培訓先讓老師們學會,然后,老師回到學校再帶領學生學演教育示范劇,獲得對戲劇的切身體驗。

正如音樂課上所使用的作品,都是由音樂家所創作,目前,教育示范劇也主要由上戲的專業人士編創和制作,每個作品基本在20分鐘左右,臺詞是押韻的,動作也有一定的程式,易于中小學師生的背誦和表演。老師們經過一周(30個小時)左右的師資培訓,基本能掌握一個示范劇的形式和內容,然后回到學校教給孩子們。這種通過集體模仿來學習戲劇的教育示范劇方法,因為有演出視頻作為教學范本、有劇本教材,還有教法培訓,因此,有大規模推廣的可能。

目前,上戲創作的教育示范劇已有幾個系列,包括經典名著系列《悲慘世界》《老人與?!返?,以及中學課文系列,如魯迅作品《故鄉》等。2018年1月,綜合藝術教研基地出版了《教育示范?。夯枴”尽け硌荨芬粫?,這是指導中小學教師掌握導演教育示范劇的導演工作手冊以及學生用書。該書收錄了《悲慘世界》第一折和第三折,以及《老人與?!返膭”?,且配有詳細的導演解析,輔以圖片、圖示、視頻材料,還包含了道具清單、服裝配圖等,將專業的戲劇教學與排演過程呈現給中小學老師,讓他們有了開展戲劇教育的教材、教學方法。

我國各師范大學或教育學院中幾乎沒有戲劇教育的專業,藝術類、語言類師范專業的大學生在校期間,也很少有戲劇的課程。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去參加大學的戲劇社團,等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他們在戲劇方面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就是一片空白。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教育示范劇的方法,正好可以填補這種空白,手把手地將戲劇教給老師們,讓他們有能力帶領廣大的中國孩子們,跳進戲劇的“溪流”之中玩戲劇、學戲劇,這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

(二)課本劇

在大多數學校,除了音樂老師之外,語文老師也很有可能把戲劇帶給學生們。目前,在我國的大中城市里,配合中小學語文課教學的課本劇也比較流行。如果老師能夠發動大部分或所有學生參與其中,將每個學期語文教材中那些有人物、有場面、有故事情節的篇目,改編成自導、自演的課本劇,通過表演性的活動來增強對人物處境和心理活動的體驗,增強對課文思想和情感的理解,這也是很有價值的“溪”中戲劇課。同時,課本劇把戲劇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好地開展語言的教學,所以,它也屬于教育戲劇的范疇,戲劇的教育功能放在第一位,審美功能放在第二位。

在美國的公立小學中, 2009—2010年期間,盡管只有4%的公立小學開設了戲劇課,但是,約有30%的學校把戲劇作為英語或語言藝術課程的一部分來開展,有46%的學校會在其他課程領域中融合戲劇活動和教育。在英國也是如此,戲劇和英語語言文學的教育密切配合。例如,在英國肯特地區一所公立學校6年級的英語文學課上,老師運用教育戲劇的方法,布置場景,帶領學生們跳進角色、進入情節的“溪流”中,以行動和體驗的方式學習凱文·克羅斯利-荷蘭(Kevin Crossley-Holland) 的作品《綠孩子》(TheGreenChildren),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對全身綠色的孩子在一個陌生國度的遭遇。這堂課不僅關注作品的詞匯和語言,更關注作品涉及的、與孩子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如何面對異己、與自己不同的個體?欺負和被欺負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如何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下生存?

老師們要開展課本劇或教育戲劇,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接受聲音、語言和動作表演的基本訓練,增強自己在課文的故事情境和角色中的表演能力,能夠帶領學生們勇敢地跳入情境和角色中,通過表演性的行動來獲得一般講授型的語言教學無法獲得的體驗,加深對課文主題、對語言的理解。

同時,他們也還需要參加編導方面的培訓,掌握將故事文本轉換成場面、情節、行動的能力,知道一個戲劇“起、承、轉、合”的基本結構。課本劇,不是對課文內容和情節的照搬,需要在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在不影響文本主旨的情況下,按照戲劇舞臺演出的規律進行選擇、改編和創造,讓課本劇的情節更加合理而又生動,劇中的矛盾、沖突更加集中,人物的行動更加積極、性格更加鮮明,這樣,課本劇可能會更好看、更受學生們的歡迎。

(三)校園劇

示范劇、課本劇,因為有樣本、有文本,在戲劇專業人士的協助下,學校里的戲劇活動無疑是可以開展起來了。不過,這兩種“溪”中的戲劇活動,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中小學師生們所熟悉的校園生活、日常生活,他們所關心的一些主題,無法在戲劇中、在校園舞臺上呈現出來。因此,戲劇專業人士必須要提供進一步的培訓,培養中小學自己的編劇人才,將編劇的關鍵技術和經驗傳授給中小學老師們,讓他們能夠觀察、記錄、提煉校園所發生的事情,凝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積累,創作出真正的校園劇,讓廣大師生感到熟悉而親切,又覺得有趣和有所啟發。

上海戲劇學院陸軍教授主持的“百·千·萬字劇”編劇工作坊正是這樣一種非常及時和有價值的戲劇編劇培訓。陸軍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編劇家、編劇學科帶頭人,他在長期的編劇教學實踐與研究中,探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編劇教學方法,讓人可以在戲劇經驗完全空白的基礎上,通過短期(2周左右)的操作型、高強度的編劇訓練,掌握劇本創作的基本要領。為了推動上海市乃至全國中小學戲劇教育的普及,2015年,在上海市教委的專項支持下,他組建團隊,成立了上海學生戲劇文本孵化中心,三年來,將近百名上海一線的大中小學教師訓練成了業余編劇。他們中已經有不少人開始了自己的校園戲劇的創作,能夠觀察、記錄、提煉校園所發生的事情,或對自己生活的素材進行加工,寫成可演出的劇本。這些老師接受培訓后,不僅能自己寫劇本,而且還會運用自己在戲劇訓練中獲得的實際操作經驗,擔任導演或演員,帶領學生們將作品在舞臺上呈現出來。這類“溪”中的戲劇活動,師生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校園劇,可能沒有示范劇或專業戲劇那么規范,那么有板有眼,但因為其中的主題、角色、故事、情節來自校園,所以常會讓廣大師生既感到熟悉和親切,又會覺得有所感動和啟發。

(四)論壇劇

論壇劇的英文是Forum Theatre,論壇(Forum)即眾人聚會討論解釋或解決某個問題,論壇劇意味著眾人討論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是戲劇的、表演的方式。論壇劇的創始人巴西戲劇家伯奧(August Boal)讓戲劇從高臺上走下來,重新回到民眾中間。觀眾作為“觀演者”(Spect-actor)、參與者,在一些論壇劇專家的訓練和協助下,他們積極行動起來,將自己可能遇到的某些問題發展成論壇劇,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跳進、跳出,從而去觀察、體驗、反思、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目前,論壇劇在世界各地都有應用。它其實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溪”中之戲劇,可被引入到多個社會領域,尤其是中小學校。學生們作為參與者,參與到自己或別人的故事或真實情境之中,透過角色的眼睛來看世界,理解彼此的欲望、需求,增強同理心,嘗試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美國紐約有一家非營利機構ENACT,成立至今已有30年,一直在紐約市的中小學開展戲劇教育和戲劇治療。他們有300多名專職或兼職的戲劇教師,每個學期他們都會和所服務的學校一起確定本學期的工作重點和主題,運用機構所研發的評估標準和流程來了解學生目前的狀況和需要。ENACT機構的優勢在于他們非常熟悉美國中小學生經常會面對的困境、問題,以此為基礎,開發了可再現、可操作的情境目錄(Scene Index)、案例和劇本。他們的課每周一次,每次45分鐘,由2位戲劇老師(演教員)共同授課。根據筆者的訪談和現場觀摩,他們運用的方式其實是微縮版的論壇劇。老師們在帶學生們做完一些熱身活動之后,就會根據教學目標化身為角色,呈現一個情境、演出一個片段,將學生們在生活中、在學校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活生生放在學生面前,引發孩子們的思考之后,更會讓他們逐個參與,或分成小組親自演練,看看如何來改變觀念或情緒,擴大行為選項,增強社會技能,嘗試解決其中的問題。這些社會技能包括:

自我意識技能:觀察和識別情感、命名和理解情感、表達并接納情感;

自我管理技能:通過動作和語言表示尊重、能夠控制住沖動、自我調節或轉換負面情感;

社會意識技能:共情、合作、妥協和談判;

關系技能:敏感于他人的長處和短處、建立邊界;

決策制定技巧:能根據后果三思而行、能以行動貫徹承諾、對決策和選擇負責。

在情境和片段演出結束后,老師們經常會問學生們以下問題:

你感覺如何?(How do you feel? )

你在這種情況下的表現如何?(How do you behave in that situation? )

如何改善行為?(How to improve behavior?)

你還有其他選擇嗎?(Do you have any other choices? )

論壇劇其實可以也應該和孩子的通識教育、社會教育密切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年齡和發展階段,不同的內部和外部需求,設置不同的情境和故事,建立情境教育的論壇劇模型,其中有主題、有事件、有人物、有矛盾、有錯誤、可糾正,讓學生們參與其中,通過戲劇性、角色化的行動獲得體驗和感悟,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觀念和行為,幫助他們理解他自身以及他生活的世界,思考如何來適應乃至改變這個世界。論壇劇不僅可以和孩子的社會化教育結合起來,還可以進入職業人士的教育領域,與各行業進行結合,排演出各行業需要的培訓類戲劇,模擬和再現關鍵場景,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問題。

(五)教育劇場(TIE, Theater-in-Education)

英國的教育劇場,可能是“溪”中之戲劇教育的高級形態。它讓師生們帶著日常的現實生活經驗和感受,跳入戲劇“溪流”的最深處,體驗和思考人性中、社會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邦德、戴維斯等英國戲劇家、戲劇教育家希望通過戲劇教育、通過教育劇場來幫助孩子們守護獨立的思想和自由的靈魂,這是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即使是在英國,教育戲劇的狀況已遠不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前景不樂觀。所以,戴維斯在2017年北京召開的國際應用戲劇大會上說,戲劇教育的未來可能會是在中國。

五、結語

“溪”上、“溪”邊與 “溪”中,這三種戲劇觀演和教育的方式,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空中看,邊上看,真正起作用,還要自己干”!在戲劇的“溪流”之中,如果有大量的中小學老師和學生能夠成為漂友(票友),中國特色的戲劇教育必將取得豐碩的成果。

猜你喜歡
戲劇教育學生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有趣的戲劇課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趕不走的學生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戲劇類
學生寫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