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臺縣水土保持工作回眸

2019-01-19 08:42曹惠琴
中國水土保持 2019年10期
關鍵詞:水保梯田水土保持

曹惠琴

(靈臺縣水土保持局,甘肅 靈臺 744400)

靈臺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南緣,素有“隴東糧倉”之稱,土地總面積2 038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 817.63 km2,是甘肅省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縣區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靈臺縣一屆屆領導班子、一代代水保人,志愿黃河流碧水,著手赤地變青山,年年治山修田不止,歲歲治水造林不停,使靈臺縣呈現出“梯田層巒、林草環繞、壩池相映、渠窖相連”的新景象。截至2018年底,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274.90 km2,修建梯田2.76萬hm2,營造水保林草8.67萬hm2,實施封禁治理1.32萬hm2,建成各類小型水保工程2 097處(道)。

長期以來,靈臺縣水土保持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由政府“導演”、水?!按钆_”,全民同唱“協奏曲”、共念“水保經”,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試點、90年代推廣、21世紀大發展、新時代爭輝煌4個階段,先后實施了世行貸款二期項目、國家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淤地壩建設項目、國家坡耕地整治項目、水利部塬面保護項目等一批民生水保項目。全縣僅依托水保項目,就累計完成投資1.9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0 km2,新修梯田5.51 萬hm2。

1 水土保持發展歷程

20世紀60年代,靈臺縣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在獨店和新開兩個鄉鎮拉開序幕,試修塬面條田0.20 hm2和山地梯田0.13 hm2,并逐步形成以人工修筑為主的群眾大會戰農田改土運動。至1978年底,全縣累計興修水平梯(條)田近1萬hm2,成為靈臺水保史上以梯田建設為主的第一個高速發展階段。1979—1985年,由于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實行分村施工,因而全縣梯田建設速度明顯減慢。1986—1988年,縣政府推行勞動積累工制,挽救了梯田建設速度下滑的勢頭。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逐年增多,人工修梯田的形勢又一次面臨嚴峻考驗。順應形勢變化,省上以獎代補,為靈臺縣先后投入裝載機、推土機等大型農田作業機械15臺,并于1998年組建了靈臺縣機修梯田服務隊,人機結合修梯田成為一條新途徑。1997年,縣水保局重新編制了靈臺縣梯田化縣規劃,并經縣政府批準實施,又一次將梯田建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同年,中臺和蒲窩兩鄉鎮動員近2萬名勞力進行聯鄉會戰,歷時32天,建成了第一處“雙千畝”(1 hm2=15畝,下同)重點工程,被評為當時全區僅有的3個“特優工程”之首,一舉扭轉了被動落后局面,成為全方位、多層次開發的典型。

20世紀90年代后期,適逢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銀行貸款二期項目于1998—2004年在靈臺縣立項實施,開始以什字塬為中心大力推廣機修梯田。6年間,共完成項目總投資6 598.76萬元,其中世行貸款3 972.96萬元、國內配套資金2 625.80萬元;以澗河、杜家溝為示范流域的16條小流域得以治理,新增治理面積138.99 km2,包括建設梯田3 303.16 hm2、水保林草8 994.02 hm2、果園601.50 hm2,實施封育1 000.00 hm2,建成水窖、澇池1 719眼(座)。6年間,項目區年人均產糧增加了47.9%,達到571 kg,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提高了87.5%,達到1 281元;項目區植被覆蓋率由實施前的11.5%提高到27.2%,貧困面由8.5%下降到3.0%,土地利用率由58.3%提高到71.5%;項目區共新增鄉村道路449.8 km,新建人飲工程2 029處,解決了2.4萬人、9.4萬頭家畜的飲水困難;首次開辟了以引進外資項目為支撐的水保工作新局面,實現了項目建設開門紅。

世行項目剛剛結束,靈臺縣又緊接著實施了以完善荊山森林公園景區為主的東溝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從2006年到2012年底,先后投資810萬元,完成流域綜合治理面積20 km2,其中水平梯(條)田720 hm2、人工林草1 280 hm2,治理程度達到85.1%。特別是建成南北連環湖2個,湖心亭1座,平板橋、石拱橋、鋼拱橋各1座,農家樂1處,栽植觀賞荷花1.33 hm2、常青苗木300余棵、草坪400 m2,呈現出一幅青山與碧水相依、樓臺與虹橋相連的新景觀,為荊山森林公園增添了一大秀色,達到了4A級旅游景區建設目標。

在實施東溝流域治理項目的同時,靈臺人面對淤地壩項目空白、溝道治理不足這一短板,2008年爭取列建了杜家溝流域壩系工程項目,2009、2013年在朝那鎮建成淤地壩5座,2015—2017年實施了淤地壩除險加固項目,落實各級投資760萬元,新增總庫容213.72萬m3,解決了流域下游2 450戶群眾的飲水和生產生活困難,對項目區涵養水源、調節旱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2009—2016年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一輪500萬畝、一輪750萬畝梯田建設項目,靈臺縣均被列入實施范疇。期間,水保部門連續實施了8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3年重點退耕還林區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7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國土、扶貧、農綜等部門先后實施了老莊基復墾、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綜開發梯田等項目,全縣梯田建設從稚嫩走向成熟,從探索走向正軌,現在建設速度已達到每年0.2萬hm2。經過8年的大會戰,全縣共計完成投資7 818.55萬元,新增梯田1.59萬hm2;人均新增基本口糧田約0.10 hm2,年人均產糧達到350 kg以上,累計直接經濟收入756.8萬元,貧困人口減少了1 473人;年可攔泥5.12萬t、攔蓄徑流41.3萬m3,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縣每年向外輸出務工人數比項目實施前增加了500多人,更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的基地,吸引和拉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進入“十三五”新時期,靈臺縣水保項目建設工作繼續保持良好勢頭。2017—2019年國家坡耕地綜合治理項目、水利部黃土高原塬面保護項目、清潔型流域治理等項目落地實施,開啟了塬、坡、溝全面治理的新模式。各項目共計落實中央、省級投資2 865萬元,在什字、西屯、上良、邵寨等5個鄉鎮新修梯田698 hm2,營造水保林42.42 hm2,修建排水渠7 668 m和水窖、蓄水池等蓄排設施455座,完成溝頭回填等防護措施24處共7.34萬m3,有效保護塬面38.33 km2,解決了部分農戶院落排水不暢、果園灌溉用水不足等實際問題,初步遏制了塬面萎縮,提升了耕地質量,實現了“水不出地,泥不下山”。

2 水土保持工作亮點

星火鄉是全縣生態治理的典型,率先實現了梯田化的目標。1996年,星火鄉黨委、政府一班人確定了“連片規劃,綜合治理,梯次推進”的生態治理思路,世行項目立項后開始實行“自西向東,依次推進,推磨轉圈,集中連片,逐村輪流”的方式,從該鄉杜家溝流域的西村開始,向東推進,拉網式治理,依次建成了西村荷苞梯田工程、西村西溝退耕還林工程、西村紫荊山梯田工程、西村崾峴山退耕還林工程、和號下坪山退耕還林工程、和號鳳凰嶺梯田工程、老戶中咀嶺梯田工程、羅家坡村王母坡梯田工程、星火村廟后梯田工程、東嶺五郎山梯田工程等一批規模大、質量高的示范骨干工程,被平涼市水土保持局評為全市優質梯田工程,為流域治理樹立了樣板,為世行項目增添了亮點,受到了世行專家和省市領導的一致好評,帶動了全鄉乃至全縣水保工作的健康發展。

位于靈臺縣湫子溝流域的蒲窩鄉塔賢村,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早念致富經,大力發展流域經濟。村黨支部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帶領廣大群眾,苦干實干,截至2018年底共新修梯田140.13 hm2,營造水保林467.2 hm2。通過在山地定植果園,現在全村年產水果30.2萬kg,加上果樹行間套種瓜菜,全村戶均年收入2 630元。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村里的山山嶺嶺披上了綠裝,昔日的“荒山坡”變成了今日的“致富田”。

被鄉親們譽為“綠林好漢”的西屯鄉農民柳文統,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第一個承包了一大塊荒坡進行治理。冬去春來,花開花落,他帶領全家人奮戰不止,營造各種樹木3.7萬多株,栽植蘆葦0.53 hm2,種植牧草0.67 hm2以上,治理面積達8 hm2,年總產值達4萬多元。

3 水土保持工作的做法

在多年的項目實施中,靈臺縣人展示出了“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總結了一些成功經驗。

一是堅持組織領導為先,在“實”字上下功夫。每屆縣委、縣政府對水保項目建設都非常重視,始終將其納入全縣農村經濟責任目標考核范疇,列為全縣為民措辦實事之一??h上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各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梯田建設領導小組,由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各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發改、水保、國土、農發、扶貧等部門和各鄉鎮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廣泛引導群眾全力配合,提前倒順茬口,積極參與投工投勞,確保了項目順利實施,在全縣上下形成了政府推動、水保帶動、部門聯動、層層發動的梯田建設合力,呈現出工作有人管、責任有人擔、任務有人抓的新格局。

二是堅持科學規劃為基,在“高”字上做文章。以坡改梯為主體,以道路為骨架,突出群眾“飯碗田”這個實際,按照蓄水、保水、節水“三水”齊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措施、機械措施“四措”并舉,山、水、林、田、路“五字”統籌的原則,打破鄉、村、社、戶界限,逐項目精準調研規劃,逐圖斑精細丈量勾圖,逐地塊精確測算設計,逐鄉鎮精抓質量進度,逐工程精心服務技術,堅持把科學規劃與民主決策有機結合,組織鄉村社干部和項目區農戶積極參與規劃設計,確保了規劃一次成型、施工一次到位、質量一次達標,使項目建設合民情、順民意、得民心,項目建設呈現出“規劃跟得上、任務落得實、進度抓得緊、質量過得硬”的良好態勢。

三是堅持規范管理為主,在“好”字上出實招。嚴格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監理制、公示制等項目“五制”管理要求,創新了“農民質量監督員參與、設計驗收第三方介入、縣鄉村社戶五級配合、安全生產責任包干、周督查月通報”5種好機制??h委、縣政府不斷強化行政推動,每年都要分階段督查或觀摩評比;省市業務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項目建設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督導;縣水保局堅持派人蹲點包抓,開展技術服務,擇優選取專業施工隊進行施工,做到了建成一片、驗收一片、達標一片。在資金籌措上,以政府補助為主體、群眾投勞為輔助,建立了“項目整合、財政扶持、群眾自籌”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在施工方式上,推廣“機械整地干重活、人工培埂做細活”的辦法,縮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程質量;在投工投勞上,嚴格按照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盡力克服各種難題,在群眾自愿的情況下,全面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或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以資代勞,有效解決了項目資金缺口問題。

4 水土保持效益

一是實施水土保持項目,控制了水土流失,涵養了水源,生態效益明顯。項目建設中的梯田、淤地壩、水窖、澇池等工程措施,可以塑造微地形,有效攔蓄雨水,控制水土流失。梯田建成后能通過保水保土、機耕深翻、施肥、秸稈還田,提高地力和資源利用率,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據統計,全縣現有的2.67萬hm2梯田每年可攔蓄徑流1 500多萬m3、攔泥170多萬t。項目建設中的水保林草、封禁管護等生物措施,提高了植被覆蓋率,多層次遮蔽地面,發揮了植被調節和過濾地表徑流的作用,植物根系固持土體,能夠有效涵養水源,減少水旱災害,保障防洪安全,對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實施水土保持項目,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收入,經濟效益可觀。通過興修梯田,配套田間道路,使現代化農業機械進入山地,縮短了收種時間,徹底改變了肩挑驢馱的現象,大大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節余的勞動力可以外出務工或就地打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全縣通過實施水保項目,人均新增梯田0.11 hm2,每公頃梯田比坡耕地增產750~900 kg,全縣每年可增產糧食2 250萬kg,特別是在大旱之年每公頃梯田比坡耕地平均增產975 kg,直接解決了21 760人因退耕造成的口糧短缺問題,保證了糧食安全,使退耕工程真正“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從而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形成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是實施水土保持項目,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了產業,社會效益明顯。通過改土、造林、治水,既確保了糧食安全,又為當地發展產業結構提供了良好基地,優化了“梯田+全膜玉米”“梯田+蘋果”等產業結構模式,在全縣形成了“蘋果上塬、糧食下山”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實現了“梯田科技化、產業特色化、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循環,走出了一條“修梯田、興產業、保增收、促脫貧”的成功發展之路。據測算,正常年景,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冬小麥等作物比坡耕地增產約30%,實現了梯田建設推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反哺梯田建設的農業優質發展之路,為全縣脫貧攻堅摘帽發揮了助推作用。同時,通過開展水保項目科技培訓,讓受訓農民學會了梯田開發利用、果樹栽培等農村實用技術,培養了一批崇尚科學的新型農民,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靈臺縣水保項目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有542.73 km2的水土流失面積未得到治理,同時早期修建的部分梯田標準偏低需改造提升,侵蝕溝道治理也相對滯后。因此,水保治理任重道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了文王山下這塊肥沃的土地、達溪河那甜美的甘泉,靈臺縣正在集合全社會的力量開發治理荒山、荒溝,通過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形成“水保為社會,社會辦水?!钡母窬?,走全民興辦水保之路。

猜你喜歡
水保梯田水土保持
辛店溝水土保持示范園
甘肅梯田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寫春秋
扎根基層不動搖 傾情奉獻為水保
農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設難題及解決措施
野蠻時代終結,動保行業要自律,水保協會年會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質量監督與管理
水土保持監測
水土保持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