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踐透視中國統計40年①

2019-01-20 14:18趙彥云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9年5期
關鍵詞:投入產出國民經濟核算

趙彥云

(中國人民大學 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一、緒言與背景

2018年,是中國統計學界著名“峨嵋會議”40周年,中國統計學會成立是“峨嵋會議”的重大成果之一。在紀念“峨嵋會議”20周年以及中國統計學會成立30周年之際,李成瑞、王壽仁、成平、黃海、莫曰達、錢伯海、陳尚久、王吉利、馬家善、張澤厚等中國統計學界老前輩曾在《統計研究》上發表“筆談”文章,或通過全國性征文活動(在299篇應征論文中精選143篇論文發表)回顧并展望了中國統計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歷程及前景。本人作為中國統計學界科班出身的一名“老-師”(77級本科生、81級碩士生、86級博士生,1989年起一直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統計學專業教學科研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和國務院學位辦全國應用統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兼任全國工業統計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中國統計教育學會副會長、高校統計教育委員會會長、中國投入產出學會副會長,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獲得了2項發明專利,出版學術著作40多部,組織大型國際學術會議8次、國際統計學會專題會議4次,并與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包括UNIDP、UNIDO、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盟、聯合國大學等)開展學術交流、專業咨詢或合作研究,并主持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等100多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17項??偠灾?,在紀念“峨嵋會議”40周年之際,自己作為中國統計戰線的一名“老兵”,希望通過這篇《例踐透視中國統計40年》回顧文章,能夠對未來中國統計學科進一步健康發展提供點“一孔之見”的啟示。

二、“峨嵋會議”時代的社會經濟統計學

“峨嵋會議”于1978年11月27日至12月9日召開。所謂“峨嵋會議”時代,主要是指1977年恢復高考的最初三四年時間,這期間雖然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有所松動,但從學科建設到統計實踐,在“統計思維定勢”上都沒有走出“為國民經濟計劃服務”之實用工具意義或數據支撐功能的局限。也就是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國社會經濟“撥亂反正”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統計學科“恢復與構建”的重要奠基階段。

當時,我是天津財經學院(現天津財經大學,簡稱“天財”)工業管理系77級綜合統計專業本科生。1977年恢復高考,那時師生都非常振奮,77級是首屆“非工農兵大學生”,被寄予厚望。當時天津財經學院統計學專業設有非常完整的社會經濟統計學課程體系,還開設英文統計和數理統計,非常重視數學訓練,時任數學教研室主任的陳克式教授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給我們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還有兩位中青年骨干教師(副教授)分別給我們上高等代數和微積分,這可以說是天財當時最強數學師資教學團隊了。統計學專業基礎課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由時任系主任楊曾武教授直接講授,并配備青年骨干教師周恒彤講師做助教。楊教授燕京大學畢業,是1958年天財成立時從南開調整過來的。楊教授參加了“峨嵋會議”,按照之后形成的關于統計學研究對象“寬、中、窄”三派而言,楊教授的觀點屬于“中派”。他給我們上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課程所用的是未正式出版教材,非常重視指標、平均數、指數、統計調查、相關、回歸等內容,尤其是關于指標、標志、標志值等的類別講解非常細致,其中包含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邏輯,各種指標及增長率計算都根據客體對象實際內涵差別作了非常具體的討論,平均數圍繞算術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幾何平均數、調和平均數五種平均數性質及其關系也做了非常詳細的闡述(記得1981級天財統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專業考試“統計學原理”試卷中的一道大題就是五種平均數及其關系)。在統計指數方法上,他將指數體系及其因素分解作為重點,將時間序列分析內容以季節指數來講解;統計調查包括人口普查、統計報表和抽樣調查,相對來講,抽樣調查、相關及回歸分析是基礎。除了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課程,專業課程開設了工業統計學、農業統計學、商業統計學、基本建設投資統計學、交通統計學、人口統計學、外國經濟統計、投入產出表、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學、工業統計制圖學、概率論、數理統計及英文統計(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等,許多課程密切聯系實際。例如,工業統計學以工業企業包括紡織業、機械制造業企業的實際,開設工時統計、成本統計、產品產量、人員和工資統計、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統計、總產值統計、質量管理以及統計指數和統計分析等,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農業統計學包括農產量、耕地、復種指數、農業總產值等;商業統計學包括購銷存統計、商業總產值等;外國經濟統計主要內容是西方國家發展五種國民收入統計。為了加強數理統計教學,學校專門調入一位教師來上課,英文統計1980年開課,使用的是美國1978年的流行教材,主要是應用統計學的內容,包括均值、方差、相關、回歸、質量控制、統計預測、統計決策等工商統計內容。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胡孝繩教授《統計學》當時在內地影響較大,我們結合專業課也自學了,大大擴展了統計學知識視野。當時主要計算工具是珠算,每人入學時發一把算盤,統計學專業本科能力培養特別強調字跡工整、制作統計表格規范以及統計數據精準計算能力。

改革開放初期,財經類院校統計學專業培養非常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例如天財本科生統計專業培養就有兩個實習環節,一是二年級末期為期四周的生產實習,二是本科四年級為期八周的畢業實習。生產實習是到企業從事統計工作一個月,回來之后遞交一篇生產實習論文,我當時主要是到紡織企業實習,回來之后利用統計數據,完成了一篇題為《企業生產預計分析》的論文,主要內容是關于企業生產產量的統計預測方法及其應用。畢業實習期間,我到天津市統計局勞資統計處,從事勞動人員和勞動工資統計,主要是一些報表數據整理和計算工作,另外,有關“住戶家庭收入與消費支出抽樣調查”(當時稱作“家計生活抽樣調查”)剛開始試驗階段,實習時也初步接觸了這項工作。本科畢業論文,就是在1981年下半年的八周畢業實習期間,在分派導師指導下同時完成。學校先給出選題指南,內容包括工時、產量、總產值、凈產值、國民收入等統計方法,以及工業生產指數、價格統計、投資統計、工資統計、成本統計、勞動生產率統計、人口統計、指數體系、計劃完成統計分析、技術經濟效益統計、投入產出分析等,學生選擇具體題目后再分配指導老師。我的畢業論文選題是“指數平滑方法及其應用”,指導教師是楊曾武教授。我們所修統計學課程中,還沒有涉及指數平滑方法及時序分析的內容,但楊教授已著手研究,他非常熱情地把自己所搜集到的相關文獻,包括6本書和8篇論文都借給我學習研究,為我很好地完成學位論文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幫助。

77級首屆大學生,從當年11月份參加高考,次年3月入學,到1982年1月畢業,4年大學統計學專業訓練,有幸遇到一大批在1949年前學有專長的老教授,例如畢業于燕京大學的楊曾武教授,畢業于清華大學的蕭嘉魁教授(蕭教授193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留校工作于西南聯大,后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是建國后清華大學第一批引進的人才,曾被周恩來總理接見,后經院系調整先到北京鐵道學院即現在的北京交通大學,1958年到內蒙古財經學院支持新學校建設,1963年調到天津財經學院工作),以及畢業于武漢大學的周逸江教授,還有經過前蘇聯專家社會經濟統計知識體系培養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的徐衡教授等。學科帶頭人楊曾武教授、蕭嘉魁教授等具有國外統計學教育的背景和追求國際前沿發展的潛質及動力,雖然整個統計學科知識體系總體上是以經濟社會統計為主的應用統計學,但在理論方法學術研究上特別重視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同時也重視墊補經濟學特別是西方經濟學的文化底蘊,這對于培養“80年代新一輩”統計學人才產生了“承前啟后”性質的積極影響。

經歷十年浩劫、“上山下鄉”動亂,萬里挑一獲得深造機會的“80年代新一輩”,學習熱情異常高漲,77級同學間年齡相差10余歲,“老少協同互補”的溫馨氣氛非常難得。當時,學校圖書館及系資料室統計專業書籍期刊極為有限,老師給我們整理了一本統計研究的資料,收錄了包括薛暮橋、孫冶方、王思華、王積業、莫曰達等人的論文,內容主要是有關政府統計目的任務或統計學研究對象的討論?!督y計》(后更名《中國統計》)主要是針對實際統計工作實務的機關刊物,《統計研究》還沒有復刊和創刊,國外文獻見不到。楊曾武教授講授的英文統計,使用的是1978年版美國教材影印版(當時最先進、最經濟的方式方法是掃描制版復制國外英文原版教材或專著),這成為當時我們學習的重要外文資料。周逸江教授為我們四年級開設的“投入產出表和分析”,使用的是由蕭嘉魁、周逸江譯校的聯合國統計局1973年版INPUT-OUTPUT TABLES AND ANALYSIS(后來社會科學出版社于1980年出了中譯本)影印本,這也對我們的學習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1980年左右,胡孝繩《統計學》進入圖書館和系資料室,隨即成為如饑似渴學生們的重要專業參考書,并一度對中國統計學初期發展和學科建設產生了“沖擊性”影響。

三、首屆研究生奠定的統計視域:國民經濟核算與投入產出分析

1981年9月,我參加并順利通過恢復高考后第一批研究生全國統一考試,成為天財首屆統計學專業研究生,導師是蕭嘉魁教授,研究方向是國民經濟核算與投入產出分析。學校專門聘任美國籍外教強化英語,特邀1940年代末英國倫敦經濟學院貨幣銀行學博士、著名金融學家、南開大學錢榮堃教授講授西方經濟學課程(使用薩繆爾森《經濟學》教科書),開設《資本論》課程,并先后邀請中國人民大學衛興華教授、中國社科院李成勛教授、北京大學王元教授、南開大學魏塤教授等著名資本論專家教授來專題講授《資本論》。我當時對《資本論》非常感興趣,并結合生產統計理論方法寫了《生產力系統研究》的長篇課業論文,這也激發了我對系統論、控制論等理論方法的研討興致,后來發表在《河北財貿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上的處女作《基本建設控制芻議》,就是這個階段學習研究的心得,此成果還于1985年獲得了天津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研究生階段,楊曾武、蕭嘉魁、姜樹荃、徐衡教授分別開設了統計預測、國民經濟核算與投入產出分析、工業統計研究和基本建設投資統計研究四門課程,周逸江教授開設了計量經濟學課程。統計預測課程使用的是美國英文原版教材,國民經濟核算與投入產出分析課程直接使用聯合國統計局出版的4本原版書,主要是SNA、MPS、MPS與SNA的比較,以及INPUT-OUTPUT TABLES AND ANALYSIS,核心是SNA。工業統計研究和基本建設投資統計研究課程主要是專題研究,計量經濟學課程使用的是由南京大學吳可杰教授翻譯、國內最早出版的《經濟計量學》教科書。

閔慶全、崔書香、蕭嘉魁譯聯合國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國財經出版社1982年7月版),錢伯海教授的《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學》(中國財經出版社1982年8月版),推動了全國財經院校、政府統計部門及經濟學界聚焦關注西方經濟學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國民經濟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以及SNA與MAP比較的研究。蕭嘉魁教授,1939年清華大學畢業留在西南聯大工作期間,給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教授做經濟學課程助教,也參加戴世光教授的統計學研究及課程并做助教;1947年留學哥倫比亞大學師從著名經濟學家J.M.克拉克教授讀研究生,專攻經濟學并兼修統計學課程,對凱恩斯經濟學、投入產出分析、經濟統計等開始深入的學習研究,在美留學期間也到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做過訪學研究;1950年回國后,又專門系統學習研究《資本論》并深入研究毛澤東社會調查方法,1957年出版個人專著《工業企業和鐵路流動資金周轉分析》。據他判斷,凱恩斯經濟循環理論應該是受到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影響的,因而以批判的態度追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統計指標及其應用方法,特別聚焦研究西方經濟學有關經濟循環論與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方法之間的關聯,到“文革”期間已完成了三方面的研究:一個是各種產值指標和五種國民收入統計指標之間關系的傳承演化關系;二是鉆研聯合國統計局出版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并完成許多內容的英文翻譯工作;三是研究投入產出分析方法。

1980年6月24日至8月11日,以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因教授為團長的美國經濟學家代表團訪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并在北京頤和園聯合舉辦了為期7周的“經濟計量學講習班”,內容包括投入產出模型、經濟數學方法、數量經濟學方法、計量經濟模型、聯立方程模型、生產率分析、CGE模型等,這在中國統計學界也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情。當時,國內研究投入產出分析理論方法及應用的專家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鐘契夫、邵漢青,中國科學院陳錫康、李秉全,中國社會科學院烏家培、張守一,天津財經學院蕭嘉魁、周逸江。1983年7月23日至8月23 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在大連市委黨校(傅家莊)舉辦全國投入產出方法講習班,主要講授投入產出分析理論方法、投入產出表編制方法,地區、部門投入產出表和分析,企業投入產出表和分析,主要講課專家陳錫康、李秉全、佟仁城等,我參加了這個講習班,其中一大批參加者是全國高校在讀的碩士研究生。蕭嘉魁、周逸江的主要研究工作,是聯合國向世界各國推薦的投入產出表及其分析理論方法和應用,包括西方國家三次產業基礎上的行業部門分類及其應用、U表即投入表、V表即產出表、UV法(包括利用商品工藝法、部門工藝法、混合工藝法)假定下向投入產出對稱表或純表的推算方法,以及投入產出表數據在價格分析、成本分析、完全消耗系數等產業關聯分析(影響力和感應度)、技術經濟系數預測RAS法、計劃或規劃、投資分析、進口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內容。早期即1960年代鞍山鋼鐵公司企業投入產出表編制,以及改革開放1980年代繼承發展性的企業投入產出表及應用研究,1972年全國實物型投入產出表編制、1983年山西省投入產出表編制都做了大量的開拓性研究,不過這些研究基本上是按照物質生產部門理論和直接編制“純表”方法進行的。1984年,在周逸江、蕭嘉魁教授指導下,1985年天津市投入產出表編制,采用聯合國統計局推薦的UV表方法編制,探索從投入角度U表(產品、服務詳細分類X行業部門分類)和產出角度V表(行業部門分類X產品、服務詳細分類)從企業或基層單位搜集數據分別編制U表和V表,然后利用U表和V表數據,推算所需要的對稱性或純的天津市投入產出表。與此同時,在蕭嘉魁教授指導下,我們還編制了天津機械廠投入產出表,并研究企業投入產出表的深入應用。1986年6月,第二屆世界投入產出協會主席、美國麻省理工波蘭斯基教授專門到天津財經學院聽取蕭嘉魁、周逸江教授,以及包括我在內的部分參與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匯報,波蘭斯基教授專門寫了“投入產出在中國的應用”的論文,包括上述天津市投入產出表編制等研究內容,并在第7屆世界投入產出大會(日本1986年)上做了報告。

在1982年3月-1984年12月首屆統計學碩士生學習研究時期,扎實奠定了我在經濟應用統計學領域的學術基礎和研究地位,使我在近20年的統計學教育及研究生涯中一路順風、碩果累累,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在此階段,我超越了“峨眉會議”時代的社會經濟統計學單純地闡述統計問題、主要局限于統計指標設計和統計數據搜集整理,以及在企業、部門、地區、國家計劃制定、計劃完成程度、因素分析、指數方法、質量控制等應用的局限,在工業統計研究和基本建設投資統計研究上進一步明確了應直面的主要實際問題——基本建設投資規??刂?,研究方法在借鑒馬克思生產力及其發展的系統理論以及《系統論科學方法》、《經濟控制論》的思想方法基礎上,更進一步吸收應用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經濟循環理論和統計體系方法,研究成果具有較新穎的思想方法,因而能夠得到廣泛認可。另外,基于工業統計專題研究,我在《統計研究》1985年第3期發表了《企業凈產值價格模型及其應用》的論文。當時,企業產值統計是總產值統計,地區或全國生產總量統計是工農業總產值、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總產值,五大物質生產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筑業、商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其中商業、交通運輸郵電業的總產值統計范圍限制在為物質生產即為農業、工業、建筑業所提供的服務產值,客運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服務是不包括在生產范圍之內的。因此,生產統計有兩個口徑:一個是MPS體系的限制性生產統計口徑,主要是東歐經互會國家等社會主義國家統計使用;另一個是SNA體系的綜合性生產統計口徑,主要是美國歐洲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統計使用。當時,生產統計范圍賦予政治態度,不允許使用資本主義的綜合性生產統計概念,否則就是精神污染。這篇論文突破“總產值”核算局限提出企業凈產值計算問題,提出財務成本數據時滯及其與統計核算口徑上的不一致性,以及凈產值計算的價格變化影響等問題。我研究的主要企業背景統計數據、財務會計數據都是以天津機械廠的實際數據為背景的,這是確定思路和科學邏輯非常重要的基準點,研究的方法一是投入產出價格模型方法,二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總產值、凈產值、增加值、價格核算等理論方法。在價格模型方面,借鑒原東歐經互會社會主義國家關于決定產品價格的勞動價值論和具體新價值創造影響因素等文獻觀點,結合中國企業實際討論了價值形成過程和相對應的會計核算數據轉化使用等關鍵技術問題。這篇文章是完全在直接筆算條件下的具體應用統計方法,但其思想方法對互聯網條件下的企業統計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四、探究國民經濟核算之科學性,努力推動之科學作用

國民經濟核算是我攻讀碩士研究生階段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成果是近兩萬字的論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設計原理》(見《經濟問題探討》)——天津財經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期刊,天津市報刊登記證第365號,1984年第2期),比較系統地闡述和研究了聯合國統計局1968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理論方法,把SNA體系設計原理歸結到指標體系和兩大統計分類體系。指標體系是以增加值為核心,生產指標為基準,按照經濟循環過程或者說社會擴大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收入分配、消費、儲蓄、融資、投資、重估價、資產負債設計的指標體系。兩大統計分類體系,一是經濟主體統計分類體系,包括從內涵產品服務統計分類體系到國民經濟行業部門統計分類體系的生產主體統計分類,還有從法人企業及法人單位統計分類體系到國民經濟機構部門統計分類體系的產權所有經濟類型主體統計分類體系;一是經濟特征統計分類體系,包括產品服務統計分類體系、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經常轉移特征統計分類體系和再分配特征統計分類體系、消費目標統計分類體系、公共服務目的統計分類體系、非金融資產統計分類體系、金融資產統計分類體系、資產負債統計分類體系、重估價統計分類體系、國際貿易統計分類體系。統計分類體系要在系統整體上,保證彼此銜接的一致性。在統計方法上,復式記賬、四式復式關聯、流量與存量的統一,都是較前衛的系統網絡化經濟統計方法。1987年10月國家統計局、國務院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一標準領導小組,在北京舉行首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研討會,國家統計局領導、原國家計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部門,錢伯海、蕭嘉魁、龐皓、袁壽莊等高校教授,以及社科院楊堅白研究員等參加了會議,經過三個小組的分別交流,最后,推薦一些代表到大會報告,我作為小組代表也在大會發了言,主要闡述了要深刻和科學理解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設計原理。

《國民經濟核算指數體系研究》(見《統計研究》1986年第4 期),是我遞交蕭嘉魁教授的“國民經濟核算與投入產出分析”的課業論文,主要是關于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的指數體系理論,包括四種價格(要素價格、基本價格、生產者價格、購買者價格)、計量單位修正和質量指數、指數方法(拉式和帕式方法、權數、緊縮法、指數體系的矩陣計算、生產率指數和分析),以及編制指數體系實際問題的具體理論方法等內容。國民經濟核算指數體系的主要方法是緊縮法,而實際上中國價格指數長期以來還局限于傳統的CPI消費價格指數,沒有建立緊縮法基礎上的國民經濟核算價格指數體系、物量指數體系、質量指數體系、生產率指數體系,其中體系化的價格統計基礎、緊縮統計基礎等工作,以及面向計算機網絡計算服務的一體化技術基礎也沒有建設起來,其問題的關鍵在于沒有把這些統計體系與現實條件和服務目標有效科學地聯系起來?,F在看來,政府統計或強大的公共服務統計體系包含著巨大的創新研究空間,誰來做沒有落實。后來我發表的論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價格、物價指數和指數體系的理論》(見《統計研究》1992年第1期),就是在該領域的持續跟蹤研究成果。我個人認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發展,在價格統計特別是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基礎數據的價格、價格指數,以及相關聯的緊縮法、產品服務基礎價格標準、產值統計一體化關聯,還有關于國民經濟核算各種價格指數的體系化處理等,仍然帶有濃厚的傳統觀念和方法分散不成體系的嚴重問題,由此導致實際統計工作負重,又不能比較好滿足實際數據需要和統計分析研究需要等一系列持續性“亞健康”問題。

1985年,國家統計局長張塞局長率領中國政府統計代表團首次參加了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第23次會議,根據帶回來的文獻資料,我專門編譯整理了論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研究的國際動態》(見《統計研究》1987年第1期),包括1968年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第15次會議通過的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新SNA)之后,1975年左右加速新SNA的推廣工作經驗,以及1982年成立國際秘書處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組在1983—1985、1986—1988、1989—1990年三個階段的工作內容。其具體涵蓋五個方面:第一,SNA的結構與部門分類,包括“核心賬戶”理論研究、SNA國際標準化問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各國統計實踐經驗總結,以及對一些國家在編制SNA體系的統計資料與統計單位信息匯總;第二,價格和數量的比較,包括荷蘭中央統計局在國民經濟核算指數體系編制上的實踐經驗,以及定期更新權數方法,歐洲共同體統計局開展實際國民可支配收入的研究成果,進口價格指數的尼科爾森(Nicholson)方法研究成果,各國國民經濟核算數據資料不可比問題研究的相關成果;第三,政府部門賬戶,包括各國政府金融統計問題及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同調查研究成果,以及政府部門生產統計、政府目的分類問題和社會保障統計方法;第四,居民部門賬戶與收入分配統計,包括聯合國關于收入分配統計局民消費和積累統計的指南修訂,關于不同國際組織“非正式部門”含義不一致問題,關于私人和政府之間最終消費支出的國際不可比問題,關于改變SNA中有關養老金和人壽保險交易及與儲蓄關系的統計方法;第五,其他方面,包括金融流量統計修訂、平衡表和協調賬戶統計、投入產出表編制方法及其對社會信息發展的影響,地區核算體系方法、季度賬戶方法,以及MPS與SNA的關聯研究。應該講,這篇論文對于如何跟蹤國際前沿的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工作,具有奠基性的引導意義。

總的來說,我在國民經濟核算領域研究生階段以及“后研究生階段”的相關研究,非常密切跟蹤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的最新工作進展,1987年之后十幾年間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內涵和外延、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特征、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重要貢獻、世界國民經濟核算的新發展、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及其對宏觀計劃管理和宏觀調控的影響,以及中國1980—1992年行業部門總產出、要素投入、增加值價格指數的核算等方面。聯合國統計局1992新SNA年出版的前一年,我就開始了對其草案的深入研究,組織研究小組完成《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簡明教程》(袁壽莊、趙彥云主編,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年7月),并于1993年6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首次“國民經濟核算學科建設研討會”,全國64所高校代表參加會議,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龍華先生到會指導,這次會議的重要成果是把“國民經濟核算”在中國人民大學列入與教育部經濟管理類專業十門核心課程平行的核心課程,1994年我們又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出《國民經濟核算原理》教材,全面推動了國民經濟核算學科建設和發展。這期間,我還投入大量精力負責由國家統計局張塞局長主編、我任常務副主編的《新國民經濟核算全書》(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年4月)編寫工作,全書160萬字,包括理論卷、方法卷、操作卷、分析卷、實例卷,共14篇,62章。

1995年11月,在國家統計局主管下,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作為國家一級學會在北京成立,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龍華先生任理事長,錢伯海教授及我是來自高校的兩位副理事長。依托學會平臺,我積極參與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的相關研究工作,并作出力所能及的重要貢獻。值得一提的是,錢伯海教授在經濟統計、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學、國民經濟統計學等譯介及政府實際統計實踐發展上,表現出極強的事業心和勤奮奉獻精神,他努力將國民經濟核算理論運用于發展國民經濟學、勞動價值理論,其著作在經濟學界和經濟統計學界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我曾應錢教授托付,把他的勞動價值論等研究進展向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鐘契夫教授、吳易風教授做了匯報,并幫助錢教授在北京組織“勞動價值論專題研討會”,專門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知名教授韓小明教授、高德步教授以及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第一屆理事長龍華總統計師參加了會議。作為77級首屆畢業生,我與老一輩經濟統計學專家錢伯海教授保持很好的個人關系,1990年11月在上海財經大學,積極參加了錢教授組織編寫《國民經濟統計學》、《企業經濟統計學》的專題會議和部分章節編寫工作,曾向錢教授推薦博士后人選,經常作為主席及委員出席他的博士生學位論文答辯工作。

我個人認為,中國政府統計文化,以及國民經濟社會統計素養和統計學的科學認知,相對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存在許多嚴重問題,強國、強軍、強生活質量,以及營造舒適的經濟社會市場環境和發達的公共服務智能工具,都需要從統計工作、統計素養、統計科學、統計設施入手。我發表的引用頻次較高論文之一,如在《統計研究》2001年第7期發表的《GDP: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其實就是把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1999年末舉行的“紀念20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的GDP及國民賬戶統計大會”發言做了個文獻綜述,其主旨是向國內社會各界推介關于政府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最新國際進展及其在宏觀經濟研究及政策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五、投入產出分析:基于“投入分配系數”的相關研究進展及成果

在國民經濟統計方面,我及同仁的另一個長期聚焦關注的領域和研究方向,就是投入產出模型及應用問題。在1982年,我曾針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投入產出表UV表編制方法中推算“純表”(對稱表)產生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和方法。當時遇到一個關鍵的技術問題是,從U表(投入表)和V表(產出表)推算“純表”(對稱型投入產出表),需要使用商品工藝假定、部門工藝假定、混合工藝假定。其中,商品工藝假定指一個產品生產不管在哪個部門生產,其產品的生產成本結構是相同的,實際上這一假定是比較符合絕大多數實際情況的,但實際推算結果,經常出現嚴重不切實際的負投入消耗系數問題。如何消除UV法推算中負投入消耗系數的產生?我提出的思路是,根據負投入消耗系數反向搜索產生的部門數據源頭,然后改進這些部門的推算假定使用部門工藝假定,也就是做出混合工藝假定的實際選擇方法,以達到改進推算結果的合理目標。這篇論文完成后,1983年4月投《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雜志,由于編輯部一點要求未能滿足,所以先在《經濟問題探索》1985年第1期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UV表推算方法中負投入系數處理的研究》為題發表,后來把相關研究內容精簡之后,在《財經科學》1985年第5期以《消除UV表推算中負投入系數的方法》為題發表,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作了全文轉載。

我對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研究的貢獻之一,是提出投入分配系數,并探索在價格形成及其影響等方面的作用分析。這項研究是1982年開始,1983年完成,1984年10月以《投入分配系數及其應用》的論文,在安徽合肥舉行的中國數量經濟學學會第二屆年會上做了報告,后被收入會議論文集《經濟模型及其應用》(烏家培、周方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里[1]。這項研究成果的主要貢獻是,提出投入分配系數及其矩陣計算,通過直接消耗系數矩陣和分配系數矩陣,證明得到投入產出表第三象限(最初投入、增加值)與第二象限(最終產品、最終使用)之間的矩陣計算關系,由此得到最初要素部門使用及增加值部門創造與最終產品部門使用之間的準確數量關系,建立了投入產出分配系數矩陣,以及對投入產出第三象限與第二象限之間的影響系數(參數),并據此建立勞動型投入產表和可比勞動型投入產出表編制計算方法。之后,還利用所提出來的投入分配系數,以及證明得到的第三象限與第二象限之間的部門數量關系,開展了分配系數在價格模型中應用等研究。

與此同時,在天津財經學院蕭嘉魁教授、姜樹荃教授指導下,我和肖紅葉到天津機械廠,歷時一年時間,全面考察了企業會計、企業計劃管理、生產工藝及車間管理等情況和數據,并編制了天津機械廠實物型投入產出表和價值性投入產出表。在此項研究中,肖紅葉主要是在實物型投入產出表及其應用上研究,而我主要是在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及其應用上研究,我們都在此基礎上各自完成了自己的碩士學位論文。在此期間,我自學了大量企業管理的書籍和論文,對企業管理“十八班武藝”的理論方法有了一些掌握。在企業調研期間,我向總會計師(解放前畢業的大學生)學習企業會計全部內容,向負責計劃生產的人員了解企業生產計劃制定及其各車間實施計劃和計劃完成檢查,到企業各類庫房、車間了解生產相關各種信息的記錄和標準使用情況。通過企業深入調查學習全面掌握了企業管理所需要的定量技術方法,例如企業基礎統計工作、企業會計賬目設置方法及原理、計劃生產優化、產品價值工程、生產質量控制等,這對我后續的研究一直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上述企業統計實踐基礎上,我完成了一些科研成果,例如《機械工業企業成本控制模型研究》(載《管理現代化》1986年第2期),《利用企業投入產出表核定產品流動資金》(載《山西財經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工業企業管理》1985年第7期),《機械工業企業價值型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及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86年第7期),《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企業投入產出分析方法》(載《北京統計》1992年第1期),《運用投入產出模型測定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載《天津財經學院學報》1985年第3 期),以及《投入產出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載《中國統計》2003第7期)等。

1987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學院,在鐘契夫教授負責下,組成安徽省休寧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組,包括鐘契夫、余廣華、吳微、鄭健四位教授和五名博士生(劉起運、寧吉喆、王海平、楊小蘇、我),在安徽省休寧縣開展培訓、調研并幫助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發展規劃研究,歷時一個月時間做縣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我當時負責規劃中的模型方法和統計數據部分,充分利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投入產出模型理論方法,做出了一整套規劃的體系方法,對發展規劃起到骨架和邏輯體系及分析研究等基礎決定性作用。

2000年8月20日至25日,我參加在意大利馬切拉塔大學舉行的第13屆世界投入產出大會,提交會議論文《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s in China (1987—1997)》。在這次會議上,我向國際投入產出協會主席提出中國人民大學承辦第15屆世界投入產出大會并得到批準。2002年10月9日至15日,我參加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舉辦的第14屆世界投入產出大會,提交了會議論文《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n China's regions》。 2005年6月27日至7月2日,第15屆世界投入產出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來自國內外專家學者200多人參加了大會,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推動了中國投入產出理論方法及應用的發展。

六、依托“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學科建設奠定統計社會經濟信息主體地位

1986年10月,我在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學院開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焦點逐漸轉向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以及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閱讀文獻擴及哈伯勒名著《繁榮與蕭條》以及索洛的經濟增長理論和羅斯托的經濟成長學說等。這時,國民經濟預警監測開始進入統計功能開發階段。1988年10月,在吉林大學召開的首屆中國經濟周期研討會上,來自國家統計局、國家體制改革研究所及國家經委的專家都提出了各自關于國民經濟預警監測的指標體系設計;我向會議遞交的《建立我國經濟周期統計體系初探》,明確提出來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建立短期動態時間序列統計,加強景氣統計和經濟周期統計,引入經濟周期理論方法來分析和判斷國民經濟運行走勢。實際上,這篇論文中的動態統計理論方法,是在西方國家經濟周期理論方法和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商情摘要》的景氣統計和周期統計研究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來的。這個時期,我非常關注西方的相關理論方法,包括德國的“無數字統計”景氣調查,日本的國民經濟新計算體系、上千變量的日本宏觀經濟計量方程,以及美國丹尼森、肯德里克的經濟增長核算理論方法,喬根森的經濟增長與生產率分析。1990年,我有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濟增長核算方法研究”和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分析研究”,由此推動了我跟中國社會科學院李京文等研究專家、國家統計局盧春恒副局長及工交司專家領導,還有國家統計局科技司李啟明司長等的合作交流;這期間發表了關于《中國景氣循環指標體系與宏觀經濟形勢的判別》(載《天津財經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中國經濟增長類型及其形成的系統分析》(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0年第4期)、《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分析》(載《統計研究》1990年第6期)、《中國宏觀經濟效益實證研究新體系》(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1年第4期)、《中國工業生產率分析》(載《統計研究》1993年第2期)、《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初探》(載《統計研究》1992年第6期)、《中國經濟增長因素核算方法的探討》(載《財經理論與實踐》1990 年第6期)、《關于丹尼森經濟增長因素的核算評論》(載《經濟學動態》1990年第12期)和《關于綜合要素生產率計算及其理論問題》(載《天津財經學院學報》1991年第6期)等研究成果;其中與國家統計局科技司合作的中國科技進步統計研究課題成果,曾獲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

中國人民大學一直重視研究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一直開設有關于如何讓學生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和統計數據來分析研究中國實際經濟及社會發展問題的課程。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原來無主題的綜合統計分析課程基礎上,江宏、鄒偉東引進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經濟循環指標”經濟監測綜合指數方法,并探討中國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和綜合方法。1989年,我接手這門課程后,從現實宏觀經濟問題逐步擴展出一些專題統計分析,1991年形成了關于宏觀經濟統計分析課程的完整內容體系,即按照宏觀經濟學關于總量與結構的分析研究體系,分別開展搜集統計數據開展實際統計分析研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研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統計素質[2]。1992年,由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了《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教材,很快被全國主要財經院校采用。這門課程定位是比較清楚的,即按照實際問題、統計數據和統計方法三位一體開展綜合分析研究,其中實際問題定位統計分析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主要是利用經濟學知識基于現實問題脈絡進行實證邏輯探索;統計數據要求從中國實際出發,大量搜集統計數據,在數據可比性和使用前的處理方面作出努力;統計分析方法追求解決實際問題和實際部門應用的效果,提倡綜合各種方法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簡而言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就是一門專門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統計學方法和實際統計數據解決國民經濟運行問題綜合能力的課程。課程教學密切聯系中國經濟問題,講究經濟學理論的分析基礎上確定統計分析框架,搜集統計數據確定相關分析變量,探索統計描述基礎上的問題客觀性的揭露和解釋,以及運用統計方法及模型的深入分析和科學論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本課程進行數據、變量選擇的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和初步研究討論,要求學生對中國國民經濟運行過程和數量關系有比較準確的理解,增強對經濟統計數據信息處理的綜合能力,提高經濟分析和科學決策的綜合能力。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是把政府統計數據系統全面運用于宏觀經濟問題研究之中,并積極探索發揮政府統計功能作用,包括總供給與總需求統計分析、收入分配統計分析、產業結構統計分析、消費統計分析、投資統計分析、資金流量統計分析、通貨膨脹統計分析、經濟周期統計分析、經濟增長統計分析、景氣統計分析、國際經濟統計分析、國際競爭力統計分析、宏觀經濟效益統計分析和國民經濟形勢統計分析。原國家計委非常重視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對在職干部的培訓,曾經出專門培訓??浿婆嘤栍跋褓Y料,還規定為全國計委系統處長新入職培訓的專題內容。1993年,我應邀為國家計委系統寫了《如何分析經濟形勢》專著,為提升國家計委系統統計分析能力做出了統計人的應有貢獻。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學歷教育本科教材《金融統計分析》,就是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關于資金流量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了貨幣金融統計分析、商業銀行統計分析、證券統計分析、外匯市場統計分析和保險統計分析等內容形成的。2001年,中央黨校舉辦全國在職處級及以上領導的研究生系列培養,經濟統計和分析被列為專業課程,我還專門為此出版教材和錄制相關課程教學聲像資料,也是以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內容體系為主展開的。

正是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學科建設與發展的背景下,關于“統計是否是社會經濟信息的主體”[3]成為中國統計學界聚焦討論的熱點問題。1991年進入白熱化高峰階段,時任國家統計局張塞局長對此非常重視,國家統計局鄭家亨副局長直接指導,責成當時的國家統計局科研所張澤厚所長,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專家教授做好這一專題研究,并組成了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系(統計學院前身)成立課題研究組,負責人張澤厚、袁衛,研究人員:中國人民大學倪家勛、袁衛、我,國家統計局統計科研所張澤厚、孫云鵬、楊澤軍、張勇、王毓賢、劉海云。該成果曾在《統計研究》1992年第1期發表重點內容,而后出版《統計信息理論與實踐》(張澤厚主編,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年11月),獲1992年首屆全國統計科技進步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這項研究包括八個部分,從信息基本概念入手,研究了統計學的發展歷程(分為古典統計學、近代統計學、現代統計學三個階段),統計學與信息論的關系、統計調查與概率信息決策、統計信息分析方法,認定“統計信息是社會經濟信息的主體”,并提出強化統計整體功能、改善宏觀經濟管理、加強統計信息與社會經濟信息管理的對策建議。該項研究在中國統計發展階段,尤其是政府統計整體功能作用及其發揮,以及政府統計、社會經濟統計或公共服務統計的發展,科學基礎性問題即統計學與信息學的交叉關系和互生互動發展的未來,今天看來的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可以找到歷史發展演化軌跡,統計學科和統計應用理論方法值得在更廣的科學思維下尋找新時代的發展空間。

2000年9月—2009年6月,我在擔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期間,積極推動統計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應用研究,首批重大項目及成果就是確立統計在政治學、法學、新聞學、倫理學、文獻計量學中應用的研究。近年來,在博士后、博士學位論文及為實際部門服務研究上,又進一步積極推進相關研究并取得了諸多成果,例如為文化部文化產業統計、中宣部版權產業研究、中央網絡辦價值觀對外傳播影響的定量研究、國際合作項目中美大學生創造力和創造意識調查測量研究,以及組織全國高校開展社會心態測量及政策影響調查分析研究等,完成了許多相關研究報告,發表了諸如《法治經濟成熟度評價體系及其國際比較》、《國際競爭力視角下國家形象的實證分析》等論文。這些研究成果大大培育了應用統計新方向,增強了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在中國的領導地位。

七、關于國際競爭力與創新指數的研究歷程及最新進展

1993年,我開始有關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包括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研究,建立跟蹤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國際競爭力數據庫及文獻庫,并積極與原國家體改委體改研究院及有關部委合作,(從1995年開始)定期發表年度中國國際競爭力評價和分析的研究報告。1996年,中國國際競爭力評價和分析報告首次被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報道,引起廣泛關注,并獲批教育部首批重大攻關項目;隨后,我們又進一步加強團隊建設、增強國際交流,深入各部委和省市區、產業及企業實際,把國際競爭力研究全面應用發展。例如,為國家發改委提供中國際競爭力咨詢性研究報告,包括五年規劃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技術研究報告,還為商務部、國家旅游局、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原國家經貿委、國資委、財政部和工信部,以及北京市、深圳市、澳門和遼寧省等許多地區的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及城市競爭力做出應用咨詢研究,還承擔中日韓24個城市國際競爭力研究、UNIDO的工業產業競爭力研究等國際合作項目,出版專著14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百篇學術論文,相關成果還獲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3項、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科技進步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3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3項,培養數十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其中6人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我領銜中國創新指數及其應用研究,2006年開始發布中國創新指數研究報告,2008年出版了《中國走向創新型國家的要素:來自創新指數的依據(中國創新指數研究報告No.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4];推動中國人民大學與聯合國大學技術創新中心建立合作關系;引進創新研究專家包括牛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德國歐洲經濟研究中心、巴西創新研究研究院等專家學者;召開國際學術會議,為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市、商務部、深圳市等的自主創新、區域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以及相關政策等研究做出貢獻。國際競爭力與創新指數,由此成為中國應用統計學理論方法拓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在國際合作交流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八、結語與展望

2011年以來,我們學術團隊進一步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統計空間標準化和空間統計模型分析研究,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推動統計與遙感地理信息學科的交叉研究,出版專著《經濟社會公共數據空間標準化與空間統計應用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5],國內外發表30多篇學術論文,相關研究及其成果非常重視空間數據分析理論與建模方法在實際問題研究中的基礎性作用,重點突出這些理論與方法在諸多經濟社會領域中的科學應用。研究領域包括經濟發展問題中的經濟增長、價格、消費、金融與收入分配、保險、投資、貿易、制造業發展、城鎮化、房價、生物質能源、資源經濟、法治經濟,以及社會發展問題中的民生、城市化與創新、資源、碳排放、教育、交通、文化、人口多邊移動、空氣質量與健康等。該方向積極聯系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發展的空間統計學科發展,提出了大數據統計設計、互聯網統計體系和廣義統計學,即:從統計反映的傳統理論方法,到全面量化解析社會經濟生態最優統計的學科建設發展學說,包括確定性統計與不確定性統計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下融合開創性發展;從壓縮的行政空間統計,到網格標準化互聯網空間統計;從月度、季度、年度統計,到實時及分時間尺度的動態系統統計;從統計反映的代表性指標設計,到解析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的全面量化維度統計[6],以及數學、統計、計算機互聯網和應用領域的融合再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資源、統計云設施、全社會統計運行元數據標準創造發展等。這將為統計學科建設全新的主流發展方向,也為統計學應用快速拓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猜你喜歡
投入產出國民經濟核算
2022年1-5月黑龍江省各市(地)國民經濟主要指標
2022年1-6月黑龍江省各市(地)國民經濟主要指標
2020年河北省國民經濟核算
2019年河北省國民經濟核算
回到會計主體 談基本建設項目審計——兼論基本建設項目管理核算
無錫高新區制造業投入產出分析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國2012—2013年群眾體育投入產出效益評價與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高校R&D投入產出績效評價與對策研究——以河北省29所高校為例
2014年GDP首破60萬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