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019-01-27 11:30文福貴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共治格局民眾

文福貴

(中共清遠市委黨校,廣東 清遠 511500)

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內涵淺析

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共”字:“共建”“共治”“共享”,突出“全民”共同參與,即黨委、政府、社會、民眾共建共治共享。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時代社會治理格局最具特色的表現,強調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一)社會治理主體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共建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突出治理主體是“全民”。政府單方面管理社會,這是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政府是唯一合法的社會治理“管理者”,政府掌控全部行政權力和全部社會資源,因而所有的社會事務均由政府承擔,即政府以行政命令統一管理國家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民眾被動接受政府的管理。改革開放后,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不斷發展變化,尤其是我國當前正全面實施深化改革,社會治理也發生了深刻變革,社會治理主體由單一的政府變為多元的“全民”,即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政府垂直化、單一的治理格局向縱橫伸延、多元化的治理格局轉變。共建共治,強調了參與社會治理的多元化和社會化,突出了“全民”在參與社會治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社會治理在堅持黨的領導、政府的統籌之下,積極調動各方社會力量的協同和廣大民眾的參與,運用多渠道、多元化的社會治理方式,擴大社會治理主體,以便更好地營造共建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

(二)社會治理方式由管控規制向協同合作共建共治轉變

我國傳統的社會治理方式以管控規制為主,直到十六屆四中全會,我國在社會治理方面才有了新突破: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在社會治理方面,黨委起主導作用、政府抓具體落實、社會積極協同和民眾踴躍參與,既要權責明確、各司其責,又要協同合作、共建共治。黨委和政府轉變職能和管理方式,對社會和廣大民眾不再是完全的管控和支配,社會和廣大民眾擁有較多的自主權、自治權和參與權。在社會治理方面,黨委、政府、社會和民眾都是參與者、實踐者和合作者。共建共治充分展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既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動和依靠廣大民眾參與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充分調動廣大民眾當家作主、依法參與社會治理以及自我管理。共同參與是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的核心,共同參與、共建共治,才能充分體現社會治理的多元化和協作共建共治。構建多元化的共建共治社會治理格局,是實現各社會治理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是我國在社會治理方面由傳統單一的管控規制方式向多元化的協作共建共治方式轉變。

(三)全民共享社會治理成果

全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所帶來的和諧社會是社會治理的最終目的,讓人民更多更公平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擁有獲得感、幸福感。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人民安居樂業和國家長治久安,是社會治理的核心要義。共建共治,事實上體現新時代的共享理念,讓人民當家作主、協商共作參與社會治理和共享發展成果,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即“全民”參與社會治理,彰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共享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實現人民群眾在公共福利方面最大的共享,充分體現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內在要求。共享社會治理,就是要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公正、人人平等享有公共權利和享用公共福利。社會治理格局的共建共治,關鍵在于共享。獲得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各社會治理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最本質的要求,共享發展成果是調動各社會治理主體參與共建共治社會治理格局的最大動力。共享發展成果,就是要關注各社會治理主體的利益訴求和利益表達,關注它們的利益和權利的獲得,保障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和權利。

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理論溯源

(一)社會人際關系的社會治理系統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就鄉村治理強調,中國社會治理是以“差序格局”的“親屬”社會關系為紐帶,主要以血緣、地緣、經濟圈、政治圈、文化圈為主要因素所構造的社會關系形態?!安钚蚋窬帧钡纳鐣P系,是以個人威望為中心所形成的“石子投湖起波紋”的人際關系來治理和維持社會秩序,即人治而非法治。人際關系成為了我國傳統社會中非政府治理的社會治理模式,以宗族治理(如彝族首領治理)、長老治理最為典型。費孝通指出這種“差序格局”的人治而非法治的社會治理格局是我國社會治理的一大障礙。

(二)系列社會治理理論相繼登上治理舞臺

進行社會治理,既是政府的職責所在,也是社會和民眾的義務所在——穩定才有家。公民治理理論指出,人民是社會治理的核心要素,必須有民眾的廣泛參與,必須建立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機制,以充分保障民眾在社會治理中當家作主。新公共服務理論也指出,在公共事務方面,應把人民放在整個社會治理系統的核心區域,以人民治理社會而最終服務人民。協同治理理論指出,政府、社會和個人等多個治理主體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協作的框架下,在處理公共事務時,以體制機制來進行平等協作、協商對話、共擔責任、共同處理公共事務,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邊界進行協作共治。公共政府理論指出,政府要定位明確、責權清晰,明確政府“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轉變政府職能,做好政府關鍵的、必要的公共事務,適當放權,適當讓渡部分社會事務給市場、民眾來參與和承擔,加強政府、市場和民眾的合作共治。無縫隙政府理論提出,政府應整合全部社會資源,即人、財、力、物,建立新機制,改革舊職能,消除障礙,統一服務機制,以新觀念、新思路為民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系列社會治理理論相繼登上治理舞臺。

(三)創新社會治理格局理論的提出

黨和政府一直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格局。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北砻髁宋覈鐣卫砀窬钟辛说男伦兓褐卫碇黧w既包括黨委和政府,也將社會和廣大公眾納入為社會治理主體。這標志著我國在社會治理創新方面有了歷史性突破。黨的十八大又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笔藢萌腥珪岢?,“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碧岢隽藝抑卫眢w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國家治理新理念。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笔糯髨蟾嬷刑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眲撛煨缘靥岢隽艘幌盗械纳鐣卫砝碚?,為我國在社會治理方面不斷提供理論支撐。

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途徑探索

(一)架構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準入機制

政府是最為重要社會治理主體之一,是社會治理的主力軍。政府具有天然的對社會治理的準入資格和權力;而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要想參與社會治理,必須有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相關的準入機制,須獲取參與社會治理的準入資格,否則其行為屬于非法活動。構建并完善相關參與社會治理的準入機制,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先決條件。架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準入機制,也是實踐企業、社會組織和民眾行使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即參與權,也是建立和完善社會治理機制的重要舉措。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梢?,中央從國家層面對社會治理進行制度設計,也是實施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準入制度。這充分表明:社會治理要不斷地準入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實現黨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建共治。

(二)拓寬社會治理主體范圍

社會治理不能靠政府獨自承擔,必須拓寬社會治理主體范圍,積極吸納企業、社會組織和民眾這三大社會治理主體。

企業是重要的社會治理主體,雖然它是以盈利為目的,但它也有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表現在能夠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國家繳納稅收,也體現在參與公共事務的義務。企業對員工及生產的管理,就是在實踐社會治理,它對內可以實行自我管理,對外履行社會責任和做貢獻。

社會組織通常以非盈利為主,多數的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都具有公益性、服務性和社會性,如基金會、志愿者組織、社會工作組織等等,這些社會組織基本上以救助他人、服務社會為宗旨,它們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心,是最為活躍的社會治理主體。

民眾是社會治理最廣泛、最基本的社會治理主體,它既是社會治理的主體,也是社會治理的客體,即治理與被治理。民眾參與社會治理,就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實踐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在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包括參與管理國家事務。而作為國家的公民,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接受黨和國家法律的約束和被管理。

(三)催生社會治理主體的參與意識和內生動力

政府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社會治理主體的主要參與者,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催生其他社會治理主體的參與意識。參與意識被催生,一方面是當家作主的意識覺醒和行使當家作主的自覺,另一方面是催生共享發展成果的內生動力,后者更具吸引力和動力。在市場經濟商業氣息濃厚和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影響下,有“利”可圖是各社會治理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最有效的辦法。催生社會治理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必須考慮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在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利益獲得,即共享發展成果,須回歸于它們參與社會治理的訴求和愿望,才能有效激發它們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和催生其內生動力。因而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就要催生全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和內生動力,實現全民參與、全民行動和全民共享。

(四)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目前,在區域、城鄉、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形勢下,社會問題復雜多樣、矛盾尖銳突出,呈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勢,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加強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

1.社會治理社會化。共建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以“共”為要義:共同、共議、共處、共存、共商、共事、共勉、共享。共同參與、共同協商、平等互利是除了政府治理主體之外其他治理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基本要求,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要做好這幾個“共”,必須依法參與、協商共作、共建共治。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當家作主,促進社會治理的廣泛性、群眾性和社會化。通過各社會治理主體依法參與、平等協商、獻計獻策、各司其職、團結協作,實現有效的社會治理社會化。

2.社會治理法治化。我國當前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社會治理必須以法治保障。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和社會治理都必須依法依規,遵守法律規定,依法行事,按章辦事,以法治來提升社會治理的水平,改變傳統的嚴厲懲罰、以罰代法的處理方式,采用重視運用法治教育、法律思維和法律手段來進行社會治理,提高法治執行力度,加強社會治理法治化。

3.社會治理智能化。智能化治理就是以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其中包括大數據、數字運算、信息管理等,對社會公共事務通過網絡大數據平臺,以大數據來進行精細化處理。針對社會治理問題的復雜性、繁雜性和數量大的特點,以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支撐,以信息互通、信息共享為平臺,以“互聯網+”的信息化治理模式,通過網絡進行了解和防控,及時有效了解災情、輿情、民情、國情,如社會治安預防、反恐預防、網絡安全預防、金融風險預防等,發現災情輿情及時上報并做好應對處理。以“精細、準確、嚴格、快速”為原則,將每一個治理環節和目標做到細化、準確、嚴格,并快速做出反應。以“點、線、面”全方位落實到各個治理目標,充分利用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信息化、精細化、精準化、快速性來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

4.社會治理專業化。社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社會問題復雜多變、矛盾突出尖銳。如果仍然依靠傳統的治理方法和手段很難處理好當前形勢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面對新情況、處理新矛盾、解決新問題,必須運用專業的方法和手段來應對,以專業化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以問題導向來對癥下藥,增強治理能力。治安防范、災情救助、犯罪預防、反恐防范、風險防范、國家安全防范等,都需要專業人員來應對解決,以專業手段應對和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社會治理的專業化。

猜你喜歡
共治格局民眾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多元共治”樂融融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格局
聯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調解工作格局
軍地聯動共治涉軍輿情 打造清朗網絡空間
讓博物館成為“民眾的大學”
“社會共治”中的話語權爭奪戰
小人物的大格局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確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