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滸傳》與忠義倫理悲劇的形成

2019-01-28 18:09
淄博師專論叢 2019年2期
關鍵詞:忠義宋江水滸傳

宋 錚

(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忠義作為一種倫理信條,是中國民眾普遍承認的重要行動準則和人生目標,其對《水滸傳》作者乃至作品中的人物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忠義在古典小說中總是不可忽略的存在,甚至還會成為一些作品的基因和血脈。忠義進入文學藝術有著多種方式,作為一個主題,作為人物塑造的一個成分,作為故事情節的一種結構,作為一種文化場景,作為一種心理暗示,不一而足。諸如《趙氏孤兒》《水滸傳》《楊家將》《三國演義》《岳飛傳》等作品,都對忠義做出了濃墨重彩的展現??傮w而言,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總會以悲劇的方式收場。悲劇儼然是古典忠義小說的總基調。

對此,人們通常會產生以下幾個疑問:一是這種悲劇的誕生是否與忠義倫理有關,為何有關?二是這些作品對于忠義的理解和解釋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么有什么區別?三是忠義倫理是否也有一個發展、成長、衰變、沒落的歷史?如果有,那么在今天還不斷地推出這些作品,究竟是出于何種考慮?或者可以說,這些作品有什么現實意義?在何種意義上具有現實意義?這也是關乎古典忠義小說現代改編合理性的關鍵問題。

對此,我們將以《水滸傳》為主要研究對象,并結合相關作品,從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一是探究忠義倫理何以引發悲劇的深層原因。二是探究忠義倫理悲劇的不同形態及其演變規律。三是探究忠義倫理悲劇的精神史價值。

一、忠義倫理何以總是釀成悲???

(一)忠義倫理自身的矛盾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忠義一開始并不是一個詞匯。忠字最早出現于《論語》的“為人謀而不忠乎”[1]。義字在先秦典籍中也已出現。比如《周易》中就有“立人之道曰仁與義”[2](P12)的表述。但是最初,兩者內涵的差別并不大。到了漢代以后,忠開始專供君主使用、義開始具體指向朋友、鄉里、兄弟、夫妻,且更多地是指向非血緣親情,這也是漢代“獨尊儒術”的核心價值建設的一個產物。忠義的合體最早見于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忠義獲寵,古今所同”。

忠義在合并為一個詞之前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倫理體系。比如“忠孝”的體系,“仁義”的體系。從詞義演化角度來看,忠是由孝演進而來,即從孝延伸至忠的邏輯,它們都帶有等級觀念的色彩。義是仁的演化,即義延伸至仁的邏輯,其中帶有一定的平等意識。[3]可見,從思想史來看,忠義是在二者的內涵有了重大區分之后才合體為一個詞。是兩個倫理系統的并置和互補。忠義被提出和強化的背后,帶有統治階級意識形態操控的成分。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忠義倫理在內涵上的幾個特點和矛盾之處。一是忠義倫理既有一定的平等意識,也有一定的等級意識。平等意識與等級意識的共生狀態,及其相互作用,既構成了忠義內涵上的張力,也暴露出忠義倫理的矛盾。二是忠義合體及其內涵的演變,既有民眾樸素的倫理觀念存在,也是國家意識形態操控的產物。所以,忠義是理念自覺與政治的結合。三是忠義的合體,對于忠孝,仁義等倫理思想起到了充實和提升的作用,同時也對其形成了一定的干擾和沖擊??梢?,忠義之間是一種辯證否定的倫理關系。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忠義兩難”。

以《水滸傳》的主人公宋江為例。上梁山之前,宋江在江湖上人稱“及時雨”,這是在稱頌他對朋友講義氣。上梁山之后,他明確了踐行忠義的行動目標??此浦伊x兩全,但是其行為的結果卻不斷造成對忠義倫理的破壞。比如,私放晁蓋、殺閻婆惜是枉法,是“不忠”的表現,同時又是“義”的行為。篡改晁蓋遺囑是“不義”,同時又是“忠”的努力。宋江始終在忠與義的漩渦中徘徊掙扎,必須在忠與義之間做出取舍。除宋江之外,關羽、單雄信、岳飛等人也無不處于這種矛盾之中。更有意味的是,歷代封建統治者并沒有對忠義之間的矛盾予以揭示,還想方設法進行遮蔽。

(二)封建治術系統對于忠義矛盾的遮蔽

倫理作為精神文明的成果,本來是人民群眾共享、協商而獲得的精神財富。但是在封建統治者和士大夫的共謀下,倫理逐漸演變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治術”。忠義倫理也逃脫不了成為“治術”的命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將忠義的“入世”情結幻化為“入祀”期待

即將忠義從倫理的形而上學,懸置為“倫理精神的宗教”[4](P222),賦予其絕對性和彼岸性?!端疂G傳》結尾之處,有這樣一段表述?;兆凇熬咚尢舅?,親書圣旨,敕封宋江為忠烈義濟靈應侯,仍敕賜錢,于梁山泊起蓋廟宇,大建祠堂,妝塑宋江等歿于王事諸多將佐神像。敕賜殿宇牌額,御筆親書‘靖忠之廟’……后來宋公明累累顯靈,百姓四時享祭不絕。梁山泊內,祈風得風,禱雨得雨。又在楚州蓼兒洼,亦顯靈驗。彼處人民,重建大殿,添設兩廊,奏請賜額。妝塑神像三十六員于正殿,兩廊仍塑七十二將,侍從人眾。楚人行此誠心,遠近祈禱,無有不應。護國保民,受萬萬年香火。年年享祭,歲歲朝參。萬民頂禮保安寧,士庶恭祈而賜福。至今古跡尚存”[5](P1482)。

看到這段表述,人們不禁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百姓為什么要為宋江等人立廟祭祀?朝廷為何也要對宋江等人進行近乎“封神”式的恩賜?無獨有偶,歷史上,岳飛故事(大鵬啄黑龍)、關羽故事(死后顯圣)也同樣被附會了封神、顯圣的宗教性解釋。將倫理的現實訴求幻化為彼岸的“宗教”,其實正是封建統治者的慣用伎倆。因為把現實的精神“宗教化”,可以有效地壓抑反思的力量。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對于“替天行道”的模糊認識,就是這種思想操控的結果。將忠義倫理歸于“天道”,其思想基礎卻是“存天理滅人欲”。這無疑是對于主體的生命存在價值的背離。同時,統治者又故意模糊國家、天子、天道的界限。將“愛國”等同于“忠君”,將“忠君”提升為“天道”,把這種“天道”強加給“忠義”,這樣就把世人最高的精神追求導向統治者那里。

2.將忠義的“入世”情結誤導為“入史”情緒

在正史中開辟“忠義傳”,借“樹碑立傳”的假象激發民眾的入史情緒。晉代以來直至清代,正史中均列有“忠義傳”?!端疂G傳》中,梁山好漢打擊方臘慷慨赴死。宋江飲鴆而亡。吳用、花榮追隨上吊身亡。就是被“忠義傳”的歷史假象所蒙蔽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只要信守忠義,就能有望走進正史,被后世稱頌。事實上,等待他們的從來不是什么“忠義傳”,而是“蕩寇志”“反賊錄”,充其量不過是統治者政績的點綴。

統治階級炮制的忠義治術系統,就是要把忠義的話語權交給宗教、交給來世。從而剝離人民群眾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忠義倫理已日益淪為統治的工具。但是這種統治工具卻披著“天道”和“正史”的外衣。只有當人民群眾接近它,觸及到它的時候才會露出猙獰的面目,讓人措不及防。為什么忠義倫理總會釀成悲???忠義倫理內涵上的矛盾與“治術”化的本質是其深層原因。

二、忠義倫理悲劇的演變軌跡

(一)忠義倫理悲劇主要有兩種形態

事實上,忠義觀也有一個發展演變的軌跡。忠義觀的不同,所引發的悲劇也有所不同。其中,一種是“主奴式”的忠義倫理悲劇?!囤w氏孤兒》是其代表作品。另一種是“主臣即兄弟式”的忠義倫理悲劇?!度龂萘x》是其代表作品。

1.仆人”立場的“主奴式”忠義倫理悲劇

《趙氏孤兒》是中國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悲劇之一。它1759年就開始在西方舞臺上演。這是一個源于春秋末期的古老故事。這部作品中,公孫杵臼與程嬰均是忠義精神的化身。二人為了趙氏孤兒都做了重大的自我犧牲。公孫杵臼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程嬰犧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名聲。作品表現了“家臣”對于“主人”的忠義。公孫杵臼也好,程嬰也罷,他們的忠義充其量僅是對趙氏一門的忠義。在這種忠義面前,晉國國君也處于對立面。從中可以看到,家庭(家族)倫理與國家倫理的博弈。但是,家庭(家族)倫理優位。這種忠義觀是“仆人”的忠義觀,其悲劇則是“仆人”自我犧牲、忠心護主、義無反顧的悲劇。

2.“英雄”立場的“主臣即兄弟式”忠義倫理悲劇

《三國演義》也是表現忠義精神的一部作品?!疤覉@結義”之事,關羽其人就是忠義的代表?!度龂萘x》的忠義觀主要是建立在“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主臣”[6](P331)的基礎之上。這是作者借關羽之口做出的明確表態。不過與《趙氏孤兒》相比,《三國演義》的忠義觀突破了“家”門,打通了朋友、兄弟、主臣之間的關系。從中可以看到忠義觀的發展。但是同時,作品又將三者混于一談,不能認識到其中的差異。這又是它的局限。因此,“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主臣”的表態更像是亂世豪杰的政治宣言。是處于上升時期的封建政治家的忠義觀。比如,在關羽那里,是“忠”于獻帝,而“忠義”于劉備的。這種忠義觀是為亂世梟雄的霸業服務的,是“英雄”的忠義觀。其悲劇則是英雄“出師未捷身先死”、忠義兩全遙不可及、大業未成的悲劇。

(二)忠義倫理悲劇沒落產生的回響

與以上作品相比,《水滸傳》的價值在于,它是全面總結和反思忠義倫理的集大成之作,其反思的方式就是“悲劇”的方式。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滸傳》專以“忠義”為名

即《忠義水滸傳》。從演變的歷史來看,《水滸傳》有著忠義倫理被逐步強化的規律。宋代以來,《水滸傳》的人物形象塑造有著不同的版本,甚至存在觀念立場的尖銳對立。其中,“既有為盜為寇的口誅筆伐,又有效忠王室的褒獎有佳,嘲諷詆毀之詞也是隨處可見”[3]。但是,隨著歲月的流轉,梁山好漢身上的忠義倫理色彩卻越發鮮明高大。同時,創作者還盡其所能地對宋江等人的造反本事進行了大肆地改寫和弱化。甚至濫殺無辜、打家劫舍、雞鳴狗盜、坑蒙拐騙等惡行也被不同程度地賦予了瑕不掩瑜的基調。這樣做的出發點和目的就是對忠義的突出和美化。

2.《水滸傳》將“忠義”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

宋江為何能夠成為梁山之主?主要因為他是踐行忠義的代表人物?!爸伊x”作為內在的本質與精神的力量賦予了宋江等人以人格的魅力和行動的理性。

3.《水滸傳》采用了“忠義傳”的歷史“文法”

比如,金圣嘆就評點說:“一百八人中,獨于宋江用此大書者,蓋一百七人皆依列傳例,于宋江特依世家例,亦所以成一書之綱紀也”[5](P196)。不過,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水滸傳》采用“正史”的文法,卻是另一種“忠義傳”。確切的說,是對正史“忠義傳”的揭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袁無涯才對《水滸傳》做出了“失之于正史,求之于裨官”[7](P133)的評價。

4.《水滸傳》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對于忠義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其中,既有“主奴式”的忠義觀,比如燕青。也有“兄弟即主臣式”的忠義觀,比如方臘的忠義觀。宋江和李逵的忠義觀也有很大不同。李逵是不忠于皇帝的。同時,李逵忠義于宋江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義”。也就是說,在李逵那里,“義”是高于“忠”的,這與封建統治者的立場有著根本的不同。宋江私放晁蓋的行為,與毒殺李逵的行為,反映了他在“義高于忠”與“忠高于義”的問題上存在著矛盾和變化??少F之處在于,《水滸傳》并沒有一味迎合統治階級的意愿,而是對這些矛盾采取了揭示、反思和批判的立場。比如:燕青離開盧俊義浪跡江湖,就是對于“主奴式”忠義觀的反思;方臘的稱帝與失敗,也是對“兄弟即主臣式”忠義觀的反思;宋江之死及親手毒殺李逵,更是對于忠義觀的整體反思和批判。

三、忠義倫理悲劇的精神史價值

(一)忠義倫理的悲劇精神

古典小說大都是集體累世之作。其本事不僅有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變的過程,版本也隨會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千百年來,中國民眾的精神狀況和發展演變也被潛移默化地容含于其中。古典小說因此成為中國民眾的精神沖突與共識的結晶?!端疂G傳》中就傳達出兩個悲劇精神的層次。一是人物形象踐行忠義而不可得的悲劇命運。二是忠義倫理本身處于一個衰敗期所呈現出來的時代精神的悲劇(沒落)。這也就是說,《水滸傳》所構成的悲劇是忠義精神的沒落與人物踐行忠義的執著之間的悲劇。這里面,既有忠義踐行者的悲劇,同樣也是忠義倫理本身必然沒落的挽歌。

拿宋江來說,他始終徘徊于忠、義之間,處于江湖與廟堂的間性地帶,難以擺脫強盜與英雄的雙重身份。他落草之前“憤懣”于朝廷黑暗,貪官污吏的盤剝;上梁山之后則“苦惱”于擔了強盜之名;聚義排座次后則“懼怕”被朝廷當盜賊剿滅遺臭萬年;受到朝廷招安之后,又“憂慮”兄弟離散;臨死前“擔心”李逵謀反而施以毒酒。這種悲情有時表現為惆悵,有時表現為憂慮,有時表現為傷心。悲情時聚時散,有時被短暫的歡樂所打破。最終,在收束的時刻展現出了“寂滅”的狀態,給人以悲情耗盡的感覺。這正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大悲慟,正如魯迅所說的“死火”。

梁山好漢從一群生龍活虎的理想主義者,在盛年之時一一隕落,變成了木胎泥塑。任它香火繚繞,歌功頌德。入世的豪情化作了入祀的喧囂和入史的幻覺。然而可貴的是,《水滸傳》的悲情里沒有絲毫地懼怕、消沉和退縮。反而照見了生命的昂揚和真性情的存在。讓人們看到了人性向善、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忠義倫理的悲劇精神因此也成為生命精神的頌歌。所以,《水滸傳》是也“應當”是忠義倫理悲劇的落幕、終結之作。

(二)如何迎接新的時代精神的到來

在今天,人們仍然樂于觀看和談論反映忠義倫理的悲劇作品。忠義形象仍然是人們稱道的對象。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忠義倫理悲劇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被摻雜進了大量的、落后的封建思想。比如,等級意識、奴性意識、忠君意識。人們在欣賞忠義人物的忠義之舉的同時,如果不能厘清忠義倫理中潛在的思想陷阱,反而也將其作為好的東西予以接受,就會混淆我們的價值觀。對此,創作者和接受者都應當有著清醒的認識。當然,《水滸傳》的忠義倫理悲劇也有很多正能量的東西。那么,《水滸傳》給予人們哪些有益的啟示呢?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于平等的呼喚。這方面,《水滸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超前意識。因為它大致構筑出了一個基于平等關系的倫理組成機制和倫理治理機制。一百單八將雖然位次有別,但是以“兄弟”相稱。在這里,“大王”犯法,與庶民同罪。李逵在壽張縣坐衙,審的就是宋江和魯智深。作為大宋天子的道君皇帝甚至可以和梁山的“強盜”頭領宋江直接進行對話,商討招安事宜?;谄降鹊膫惱黻P系,是《水滸傳》的忠義倫理思想中傳達出的一種進步因素,反映了普通民眾的美好愿望。遂在封建倫理等級化密不透風的時代,開啟了一條通向公義、正義的精神進路。

第二,對于“法制”的展現?!端疂G傳》對封建社會“罪、罰、赦”的倫理型法律體系進行了形象化地詮釋。眾所周知,“罪與罰”正是現代法制化的體系。但是,封建統治者卻將“赦”凌駕于法律之上?!吧狻笔欠饨▊惱怼八 彼枷氲捏w現?!爸宜 钡姆饨▊惱硪幏?,賦予了“忠”與“恕”之間貫通的合理性,“忠”則成為“恕”的基礎和條件。所以,“赦”還是對于忠義倫理的強化。與“赦”相呼應的就是“招安”?!端疂G傳》對于“招安”的反思和批判,其實正是對封建法制弊病的大膽揭露。

第三,站在人民的立場。比如“招安”。在封建統治者那里,“招安”是一種“權術”。但是對于梁山好漢來講,這也是合法斗爭,重回主流社會的可行方案。那么,為什么《水滸傳》對于“招安”問題給予了肯定性的評價?回答這個疑問,必須要回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分析?!端疂G傳》本事,及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華夏大地內憂外患不斷,廣大民眾備受戰亂之苦,迫切盼望著太平盛世的出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招安”難道不是迅速平息戰亂、恢復生產、增強國力、抵御外辱的一種選擇么?所以,《水滸傳》表現出的立場,已然突破了“仆人”和“英雄”的視域局限,折射出作者對于民生疾苦的關切和同情。從這個角度看,《水滸傳》是站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

第四,肯定犧牲精神。從原著來看,梁山好漢并不是斗不過官軍。他們選擇“招安”,其實帶有一定地自我犧牲的成分。宋江等人對于招安后的結局,其實也有著清醒的認知。比如,《水滸傳》第一百回中的這一段就寫得非常耐人尋味:“宋江赴任之后,時常出郭游玩。原來楚州南門外,有個去處,地名喚做蓼兒洼。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麗,松柏森然,甚有風水,和梁山泊無異。雖然是個小去處,其內山峰環繞,龍虎踞盤,曲折峰巒,坡階臺砌,四圍港汊,前后湖蕩,儼然似水滸寨一般。宋江看了,心中甚喜。自己想道:‘我若死此處,堪為陰宅?!羯黹e,常去游玩,樂情消遣。話休絮煩。自上經宋江到任以來,將及半截。時是宣和六年首夏初旬,忽聽得朝廷降賜御酒到來?!盵5](P1474)以往,宋江在面對重重危機的時刻從未想到過死。為什么偏偏在此時萌生了死的念頭?這說明他對自己的結局,自己的命運也有著準確的預感。當這個念頭一閃,朝廷御賜的毒酒就到了。犧牲精神,正是“克己復禮為仁”[8]的中國倫理精神的張揚。

當代,對于傳統忠義倫理悲劇的傳播工作來說,其關鍵問題在于,要以什么樣的姿態,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上迎接新的時代精神的到來?顯然,那種以“神權”或“君權”綁架“天道”,以“私欲”冒充“公義”的行徑,再也難以迷惑世人。從“忠義”到“公義”,將“天道”歸于“人民”,雖然經過了漫長的道路,但是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忠義倫理悲劇只有真實地記錄下精神奮斗的歷程,彰顯出對于生命存在的關懷,才具有當代價值。

猜你喜歡
忠義宋江水滸傳
《水滸傳》中魯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傳話游戲
讀《水滸傳》,看北宋社會風俗
真正的好漢——讀《水滸傳》有感
這條忠義街
延攬人才,宋江最佳
朋友的情誼
宋江給李逵的一封信
《水滸傳》綽號中智能文化的解讀
宋江為什么不殺情敵張文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