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教學反思

2019-01-30 05:33張愛華
中學語文 2019年15期
關鍵詞:意象詩人詩歌

張愛華

隨著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課堂教學正在發生質的改變。新課程改革呼喚“開放的課堂,智慧的課堂,生活的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將身心全部投入到課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詩歌教學中,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可以讓我們體驗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一次涵養心靈的精神之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我全力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致,以“感情”為風帆,讓每一位學生和我一起踏上奇妙的旅途,“經歷”生活的風雨,積淀人生的智慧。

七言律詩《登高》是唐代詩人杜甫晚年的作品,詩歌“境界高遠、氣勢雄渾、語言精練、意蘊深廣、極具沉郁頓挫”,是作者一生血淚鑄就、垂范千古的藝術經典。讀懂了《登高》,也就領會了作者寫豪情、感滄桑的情懷,感受到了作者內心深沉的苦痛和憂思。講授詩歌時,教學對象是我校高一文科班學生。本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也積累了一定的詩歌鑒賞知識,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感悟能力較強,讀詩的興趣和表達的愿望比較強烈。因此,在講授這節課時我把學習目標定為:1.分析詩句把握詩歌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2.熟練掌握寫景詩的鑒賞方法;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一、曲徑探幽,柳暗花明

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復摸索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艱辛,又會驚喜不斷。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做了嘗試,并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以充沛的情感引領課堂,讓學生情緒始終“在線”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好課的開始是基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需要根據教學選擇時效性強、視角獨特、關注度高的材料設置情景。在導入環節,我以學生熟悉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吸引學生注意,然后形象描述年老體弱的詩人孤身一人重陽登高的場景,創設了悲涼凄愴的感人情境,激發了學生學詩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這節課有了一個以情感人的好的開始。知人論世環節,我介紹了寫作這首詩時作者的處境、知交的零落、國家的局勢,努力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讓學生對作者產生親切感和感情的認同感,解讀詩歌的過程仿佛就像是在慢慢了解自己身邊的人。

有人說:“一次成功的朗讀,勝過一百次蹩腳的分析?!痹诮虒W過程中,朗誦貫穿課堂始終,有老師范讀,也有學生自讀。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以聲傳情”感染了學生,引導學生領悟詩歌的思想內容,同時,學生在自己不同層次的朗讀中逐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整個學習過程感情充沛、熱情洋溢。在整體感知環節學生帶著對詩歌的初步理解朗讀詩歌,感情投入很好,斷句與節奏很準確,但在語調的輕重緩急方面不是很到位。通過分析首聯頷聯詩句,解讀品味意象,學生們感受到了畫面的悲涼氛圍,對詩句描寫的意境有了深入體會,老師適時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們語調高亢、情感沉郁,較好地詮釋了詩句的內涵:抒情深沉悲涼,寫景雄渾壯闊。分析完頸聯尾聯,學生們再次用深沉的語調、真摯的情感演繹了詩句,深深體會了作者層層的悲愁,更體會到了作者處境艱難但仍情系國家、心念蒼生的圣人情懷。

2.用詩歌鑒賞方法推進課堂,讓學生在思索中激發情感

好的作品其情感往往是含蓄蘊藉的,老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巧妙設置教學疑難,以疑激情,在學生渴求解疑的過程中激發其情感。在課堂上,我通過介紹詩歌知識,先整體感知:《登高》是七言律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接著就拋出了第一個中心問題:王國維說這首詩“無一景”不悲愁,那么這首詩是通過哪些意象,體現出詩人怎樣的悲愁呢?在指導時,我再次給學生們明確了抓意象——明意境——悟情感的鑒賞方法,并且以“天”為例作了示范,讓學生明白鑒賞意象時要抓住修飾性和描述性的詞語,又要聯系寫作背景知人論世,透過意象領會意境,進而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這一環節的設計,問題明確,方法確定,學生思路清晰,問題答案又豐富多彩,學生們有東西說,樂于說,勇于說,也說得好。通過意象分析,大家真正體會到了這首詩“鋪天蓋地的悲愁”。接著我又拋出了第二個中心問題:那么“無一語不如此”又是怎樣體現“悲愁”的呢?讓學生在思索和爭論中找到了“八可悲”:作客、常作客、悲秋常作客、萬里悲秋常作客,登臺、獨登臺、多病獨登臺、百年多病獨登臺。八層悲愁,層層疊加,猶如一塊塊巨石壓在心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思考、討論、分享、感悟,整個過程,學生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新鮮的情感體驗中輕松學習

葉圣陶先生說:“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闭Z文學科本身的豐富性、生動性、實踐性,必然要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活地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嫻熟地運用了電子白板、ppt課件,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有趣,對知識的講授更加方便快捷。課堂上運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回顧了鑒賞詩歌的知識;用任務驅動法巧妙提問、造成懸念,刺激學生深入思考問題;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彼此交流意見;用練習法讓學生分享了自己對詩歌的個性解讀并且完成了高考鏈接的題目。在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環節上形式多樣,有學生自由讀、學生展示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合作讀、大家一起背誦等形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有序高效進行。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愛學習、樂讀詩、勤思考、善表達,課堂氛圍活潑融洽,課堂學習效果良好。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反思、不斷學習、多次重構的過程。這次授課,讓我對語文教學、對自己專業的成長有了更加深入的思索,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

1.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精益求精

科學、合理和獨到的教學設計可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改進教學設計,精益求精,優化課堂,給學生一個全新、優質、高效的教育。

在知人論世環節的設計上,還有提升的空間,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去設計一些情境,拉近學生和詩人的距離,讓學生在課堂之初就有了探究之心,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可以充分挖掘開封的本土資源:杜甫、李白、高適曾一起酒酣古吹臺,賦詩題壁,宋氏女“千金買壁”,留下千古佳話,后人為紀念三位詩人修建了祠堂,就是現在開封禹王臺的三賢祠。大詩人杜甫曾經和開封有過如此親密的接觸,讓我們興奮的同時,也倍感親切,這樣設計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詩的興趣,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在分析鑒賞寫景詩句的環節上,張主任要求:應該把抓意象—明意境—悟情感三個環節扎扎實實落實,而不應該出現脫漏,忽略了“畫面感”,影響鑒賞效果。

2.對文本要有個性化的解讀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苯處熼喿x文學作品時,要憑借感受力和想象力,披情入文,要穿透文字去感悟文字背后深層次的內涵,教師只有對文本有著精彩的充滿個性化的解讀,才能創造性地進行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敢于大膽質疑,不要拘泥于古人的評論。本節課的思路以王國維的評價“悲愁”為線索,其實在分析的過程中已經超出了這一范疇,這首詩歌風格是悲而不哀,悲而能壯,體現了詩人杜甫廣闊的心胸,深沉的情感,在總結詩歌時應該明確王國維所評有一定的局限性,這首詩不應該是“悲愁”的,而應該是“悲壯”的。另外,在體會杜甫的圣人情懷時,應該拓展思路,聯系古今中外,可以聯想到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馬克思“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么,我們的先輩尚且如此,身處美好時代的自強生更應當自強,肩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業,放眼全球,開創美好未來。如果這樣聯系學生自身,聯系學校彝山書院文化,就會點燃學生的興奮點,起到很好的道德引領作用。

3.讀書是語文課堂的源頭活水

錢夢龍老師也說過:“語文教學其實也是語文教師自身讀寫狀態的生動展示?!苯虒W的孱弱說到底就在于閱讀的蒼白。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多讀書、勤思考、善質疑,只有這樣,課堂上豐富的知識才能信手拈來,精準的解析才能如泉涌現,獨到的見解才能被提出。讀書除了讀教科書、專業書,更應該多讀雜書,擴大眼界,豐富學識,提升認知維度,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了解社會。并且對涉獵的知識要兼收并蓄,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總之,文學即人學,人是有豐富感情的動物,每一篇作品都飽含了作者或悲傷或快樂或遺憾或痛苦的情感,解讀文學作品品味情感是必由之路。語文課堂,應該充滿激情,應以飽滿的感情進入、持續的熱情解讀、涵養心靈的狀態結束,讓每一次的學習都是一段完美的精神之旅,讓每一節課都是充滿智慧的課堂。

猜你喜歡
意象詩人詩歌
詩歌不除外
撫遠意象等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詩歌島·八面來風
詩人與花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