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教學設計

2019-01-30 15:28余小娟許小方
中學語文 2019年18期
關鍵詞:首詩杜甫詩人

余小娟 許小方

一、新課導入

為了豐富學生對杜甫的了解,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我設計了如下導語:

首先,我們來一個猜謎游戲,猜猜這副對聯寫的是誰——茅屋連黎庶, 腐儒孤舟嘆人間疾苦; 草堂鑄詩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滄桑。

(待學生說出答案后補充)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其本人也被稱為“詩圣”。 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貢獻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譽。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一首最負盛名的七律詩——《登高》。

二、知人論世

要學習杜甫的詩歌, 首先要了解杜甫的為人。 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談自己的認識:在你的心目中,杜甫是怎樣的一位詩人?

學生的回答可能是“憂國憂民”“孤獨抑郁”等。

師補充: 梁啟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情圣杜甫》,他把“詩圣”杜甫稱作“情圣”杜甫。 “情圣”在我們心目當中指的是感情豐富的人, 他的心靈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三、四讀詩歌

1.教師范讀。此設計意在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背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讓學生對詩歌的情感基調有一個感性的整體認知,有助于學生品味詩歌的音韻美,此為情讀。

2.學生自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節拍、韻腳,體味本詩音韻低沉回環的原因,此為音讀。

3.師生交錯連讀(師讀一三五七句,生讀二四六八句),此環節設計的目的在于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跟著老師的節拍體會律詩的節奏,此為美讀。

4.學生自讀課下注解后齊讀詩歌。此教學設計本著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此為意讀。

四、探討情感

此環節設計的依據是新大綱中學習目標: 應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此,本著先易后難、分層推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用一個字來概括全詩的情感基調。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 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其答案是一個“悲”字。

隨后提出要求:用你體會出的“悲”的基調朗讀這首詩。

律詩有一個基本的章法:先寫景,后寫情。 因為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比較膚淺, 讓學生通過景物的描繪品出詩人的具體情感,難度較大。 所以就先從感情入手,先看頸聯。

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學會品味語言,基于此,我設計了如下問題:

關于頸聯,宋代的羅大經說他讀出了八層意思,具體是哪八層意思, 待會兒再揭曉謎底, 請同學們先討論,后展示。

生回答,師點評。

課件展示:

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準。

師補充:“萬里”——寫詩地點是夔州。

杜甫曾經自稱“少陵野老”,雖然他的祖籍是湖北,出生地是河南,但是他一直把長安當作自己的故鄉,夔州與長安遠隔萬里,詩人身處夔州,心系長安。

“悲秋”——表示悲調的傳統意象。

“作客”——指寄居異地,漂泊他鄉。

“常作客”——詩人已漂泊他鄉多年。

“百年”——借指晚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當時的杜甫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臺”——我們這首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獨登臺”——九月九日是中國的重陽節, 古人會在這一天攜上親朋好友登高,祈求長壽。 而此時,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等人也已相繼離世,所以這位漂泊異鄉的年過半百的老人只能“獨”登臺!

所以羅大經總結說:“十四字之間含八意, 而對偶又精準。 ”

析尾聯,我設計了如下問題:

頸聯當中十四字含八意, 那么尾聯也是抒發相同的情感嗎?

設計這一問題,旨在挖掘詩人深層次的情感,也能檢驗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為課下注解已經給出了“艱難”一詞的解釋——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這對理解詩歌深層次的情感有極大幫助。

師補充:有人評論這兩句詩,暴露了杜甫的真實感情。 杜甫寫《登高》之時,“安史之亂”雖已結束,但地方軍閥又乘勢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如果尾聯還是像頸聯那樣, 僅僅是抒發個人身世的悲苦,那么作為讀者,也僅僅是覺得這人可憐可憫。 古人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此自勉。 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 所以有人說,杜甫是典型的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就是“仁”的象征。 就像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所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的一種胸懷,博大無比。所以說,尾聯,讓我們看到了杜甫胸懷的博大。但是現在因為“百年多病”而“新停濁酒杯”,所以我想,杜甫只能借詩消愁了。

要求學生醞釀感情,齊讀頸聯和尾聯。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果在讀景的同時能悟出詩人的情, 那就是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內涵。

要求學生齊讀前四句。

析意境: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從而把握詩的情感,我設計了如下問題:

你從前兩聯中讀出了哪些景物? 這些景物是否帶有作者的情感? 請大家各抒己見。

師補充:“猿”這個意象讓我聯想到了其他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杜鵑啼血猿哀鳴”。 但是,其他詩句中提及猿的叫聲多用“啼”或是“鳴”,把文中的“嘯”改為“啼”或者“鳴”可不可以? (先讓學生抒發見解,然后補充)“啼”和“鳴”有時表示聲音婉轉動聽,有時僅代表“悲”,但是“嘯”的聲音很明顯就帶有“壯”的意味,實質上“嘯”這一個字,有悲,有壯,也有憤。

而“鳥”這個意象也讓我聯想到了杜甫在《旅夜書懷》中寫到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一個人孤獨地在外漂泊,就像茫茫天地間的一只小小的沙鷗,所以當杜甫登上高臺,看到急風中的鳥在飛翔,我想,他可能也聯想到了在這樣動蕩不安的國勢之下, 自己過著如此困頓的生活,還在苦苦地掙扎,所以說寫景不是單純地描繪自然之景,它蘊含著作者的憂思。

頷聯, 一直是千古名聯, 這一聯寫景,“無邊”“不盡”也讓我們感受到杜甫心胸的開闊,杜甫的感受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在春天看到一片花瓣飄落下來,他就想到“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一片花瓣飄落下來,就感受到春天即將過去,如果風把那花瓣萬點都吹下來了,詩人會是怎樣的“一片愁”! 古人說“一葉落而天下知秋”,當詩人看到那“無邊”的落葉紛紛飄下的時候,心中又會是怎樣的“無邊”的愁? 當他看到“不盡”的長江滾滾而下,他便想到那“不盡”的長江之水,便似他心中“不盡”的愁! 我們讀,就要讀出他豐富的感情世界,接下來,我們把前四句齊讀一遍。

我們分析到這里就明白了, 這一個個帶有作者情感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是這首詩的意境。 我們把整首詩齊讀一遍,邊讀邊感悟情與景的融合。

基于以上內容的分析, 根據新課標分層推進的原則以及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的原則, 在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這一問題上, 要求學生用更加準確的詞全面概括,所以我設計了如下問題:

我們讀這首詩的初步感受是“悲”,現在,我們細細咀嚼一番之后, 你會用什么詞來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基調呢? 是悲哀,悲沉,還是其他的什么?

師補充:不是沉在悲中無法自拔,注意“萬里”“百年”“無邊”“不盡”這些詞,除了“悲”,還有“壯”,意境是開闊的,詩人的心胸也是開闊的,所以,我們除了領略到一種肅殺之氣,還能強烈地感受到一種壯氣。 所以,“悲壯”才是這首詩的基調,而我們在領略悲壯之景、悲壯之情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一首好詩,最好的融合就是情景交融。 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總結說:《登高》一詩,閱罷猶覺“悲愁”鋪天蓋地,無一景不如此,無一語不如此,頓覺無處遁逃之感!

五、對比閱讀

教學大綱要求 “讓學生了解課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 此教學環節的設計有助于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杜甫的生平, 更加深刻地理解詩人寫作 《登高》之時內心的悲愁。

提問:《望岳》是杜甫在他24歲壯游的時候所寫的,你覺得杜甫晚年所寫的 《登高》 和他年輕之時所寫的《望岳》有何不同?

師補充:早年的杜甫,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聞一多先生說杜甫寫《望岳》的時候,那是火,是力?!锻馈纷饔陂_元二十四年,此時的杜甫過著“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全詩贊嘆了泰山的雄偉壯麗,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反映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登高》是杜甫大歷二年秋在夔州所寫,此時的杜甫年邁無依,經歷了人事的滄桑,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同時,加上憂國傷時的苦悶,使全詩又有了一種“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的悲愴。

六、總結詩風

現在我們再來體會杜甫的詩風, 我們說他的詩沉郁頓挫,那么到底什么是沉郁頓挫呢?

課件展示:

沉郁頓挫:“沉”即“深”,深刻,深厚。 “郁”即“積”,凝重、含蓄。 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豐富深厚;頓挫,指語言上的凝練沉著。 以節奏的徐急相間、音調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鏗鏘跌宕,形成一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

師補充:“沉郁”,并不等于思想上的消極,他是從詩人文筆的功底和感情的豐富性角度來講的, 至于“頓挫”,和格律詩有關,指語氣或文章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寫散文(可選取一聯,寫成小散文)。

猜你喜歡
首詩杜甫詩人
《上課沒人搶》
我想寫首詩給你
杜甫改詩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絕句
過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詩
詩人與花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